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7天教你读懂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现在就出发吧!

内容推荐

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通过这本书,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目录

第1天 智慧的启蒙——古希腊的神话时代

神话

俄狄浦斯的命运——认识你自己

狮身人面的秘密和俄狄浦斯的故事

神话中的深意

太阳神阿波罗——戴尔菲的神谕

阿波罗的故事

戴尔菲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

瀚狄俄尼索斯——酒神精神

酒神狄俄尼索斯

酒神精神

尼采与酒神精神

酒神的态度

密涅瓦的猫头鹰——哲学的反思

密涅瓦的故事

密涅瓦的猫头鹰

像猫头鹰一样地去思索

第2天 世界从何而来——宇宙的奥妙

世界从何而来?

泰勒斯:水和泥生出了一只活的青蛙

泰勒斯的哲学人生

水生万物

德谟克利特:世界是积木搭出来的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人生

世界是积木搭出来的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

原子和虚空

原子论后来的命运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活的火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人生

一个不信神的人

世界是一团活的火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灵魂也是火

第3天 我是谁——人性的真实

我是谁?

柏拉图:当天使折断了翅膀

关于哲学家的生平

柏拉图的哲学人生

柏拉图的作品

柏拉图与苏格啦底

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心——只有理念

才是真实的存在

一个模子印出了所有的青蛙

走出洞穴,看到太阳

当天使折断了翅膀

最后的结果

弗洛伊德:将“性”进行到底

弗洛伊德的哲学人生

潜意识的压抑

将“性”进行到底

“爱的联系”

艺术和文明:性的释放渠道

这个被压抑到病态的社会

犬儒学派:像狗一样活着

犬儒学派的来由

犬儒学派的思想

犬儒学派的后期

第4天 活着,为了什么——人生的真谛

活着,为了什么?

苏格拉底:最聪明的人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

苏格拉底的哲学人生

自知自己无知

精神助产士

苏格拉底之死

伊壁鸠鲁:活着,快乐就好

伊壁鸠鲁的哲学人生

快乐就是最大的善

友谊远远超过一切

死亡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伊壁鸠鲁与卢克莱修

叔本华:向左痛苦,向右空虚

19世纪的悲痛

叔本华的哲学人生

叔本华与尼采

人的本质是意志

人生左右为难

性是一张卖身契

天才最痛苦

叔本华与佛教

克尔凯郭尔:只有死了,你才“活着”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人生

人是恐惧、悲观、绝望的人

人生道路是三个阶段

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死了,你才活着

第5天 路漫漫其修远——求智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

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人生

亚里斯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

幸福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灵魂是一块蜡

亚里斯多德之后

休谟:怀疑,怀疑,再怀疑

休谟的哲学人生

上帝存在吗?我怀疑

明天太阳一定会出来吗?我怀疑

尼采:疯子最自由,天才最痛苦

尼采的哲学人生

上帝死了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酒神精神的颂歌

权力意志和英雄道德

超人哲学

罗素眼中的尼采

第6天 丧失信仰,赢了世界又如何——上帝的护佑

上帝的护佑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必定存在

中世纪,信仰的黄金时代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人生

基督教的亚里斯多德

证明上帝存在

上帝的存在可以证明吗?

康德:假如上帝存在

康德的哲学人生

三大批判

沿着前人的道路

把上帝还给信仰

康德留下的遗产

伏尔泰:造一个上帝出来

伏尔泰的哲学人生

启蒙运动

宗教是理性的大敌

自然在高声告诉我们,上帝存在

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中国之友

第7天 我要到哪里去—一心灵的归宿

我要到哪里去?

海德格尔:人是“被抛”的一粒沙子

海德格尔的哲学人生

作为老师的海德格尔

人是被抛入尘世的一粒沙子

烦:活着的最本真状态

畏:人生中的“大怕”

死:人生第二次“被抛”

马尔库塞:一不小心就成了半个人

法兰克福学派

马尔库塞的哲学人生

《单向度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半个人

《爱欲与文明》: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

试读章节

狮身人面的秘密和俄狄浦斯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个,其实狮身人面像在埃及有很多,它们规模不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狮身人面像雕凿于公元前27世纪,一般都是用一块巨石雕成。盘踞在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使金字塔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给法老的陵墓也披上了一层威仪和神秘的面纱。狮身人面像同金字塔一样,都是古代埃及的雄伟景观。古代埃及的人们把狮子、蛇等动物当作一种神秘的力量来顶礼膜拜,因此,他们把法老的脸雕刻在狮子身上,这象征着一种威严和权力,法老从而成为主宰宇宙的神灵。

其中,位于哈佛拉金字塔旁的是现存最大的一座狮身人面像。这个庞大的雕像是用一个石灰石小山丘雕刻而成的,它的人面是哈佛拉法老的肖像。在生产技术很不发达的四五千年以前,几乎一切都要靠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劳作,能建成如此巨大的石雕造像,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和想像力。时间的流逝,沙漠风沙的侵蚀,狮身人面像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威仪已经大不如前了。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对它望而生畏。这个传奇的狮身人面像是世界的一大古迹,古埃及文化的象征。

当人们看到古老而神秘的狮身人面像时,不禁要问,这里面到底藏着怎么样的故事呢?它又给予人们怎样的智慧启蒙呢?

司芬克斯是古埃及人敬重的一个神灵,传说记载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数千年前,有个年轻的王子出门游玩,偶然坐在司芬克斯的问神灵,神谕告诉他:“你将来要犯‘杀父娶母’的大罪。”俄狄浦斯听了非常担忧,他十分敬爱自己的父母——科林斯国王和王后,同时他又深信神谕不可违抗。为了不给父母带来灾难,于是他就准备逃往底比斯城去,远离父母,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前往底比斯城的大路上,俄狄浦斯遇到了一位坐着车子的老人。由于这条路比较狭窄,老人和他的随从们要俄狄浦斯让路,而身为王子的俄狄浦斯心高气傲,从来也没有给人让路的习惯,于是两队人争吵了起来,还大打出手。老人的随从很生气,杀死了青年的马,老人用马鞭去抽打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和他的随从们就蜂拥而上,把这位老人活活打死了。这个时候,俄狄浦斯并不知道,他打死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当俄狄浦斯暗自高兴,以为自己已经逃离神灵所说的预言时,其实他正在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深渊。俄狄浦斯经过底比斯城外,这里正发生着一件令人惊恐的事。底比斯人不知什么原因惹怒了天后赫拉,赫拉为了惩罚底比斯人,就把女妖司芬克斯安排在底比斯城外的悬崖上。这位狮身人面的怪物天天刁难过路行人,要行人回答她一个很难猜中的谜语。谁若猜中她的谜语,女妖立刻就会丧命;谁若猜不中她的谜语,司芬克斯就把他撕成碎块吃掉。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猜中司芬克斯的谜语。就这样,女妖把这一带弄得人心惶惶,路上几乎失去了人迹。最后,连新任国王克瑞翁的儿子也被吃掉了。国王十分痛心,就向全国宣布:谁若猜中谜语,除掉女妖,就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他,而且还要把国王的姐姐嫁给他。

恰好就在这时,俄狄浦斯路过这里,听到这件事情后,决定挽救底比斯城的人。他登上悬崖,准备解答“司芬克斯之谜”。女妖想要吃掉他,就刁难他说:“什么动物早年用四只脚走路,中年用两只脚走路,晚年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考虑了一会儿,就自信的回答说:“这是人!因为人在幼年时用四肢爬行,中年时用两脚行走,老年就得拄上一条拐杖,变成三只脚了。”女妖看到谜被猜破,只好遵守诺言,跳下了悬崖,摔得血肉横飞。除掉了女妖的俄狄浦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拥戴。

国王克瑞翁为了实践诺言,让出了王位,并且把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妻子也嫁给了俄狄浦斯。这个女人后来为俄狄浦斯生了四个孩子。可是,俄狄浦斯不可能知道,他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等到他和他的母亲结婚以后,底比斯国陷入了混乱,到处流行着瘟疫,庄稼不再生长,妇女们也神秘地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大家都很恐慌,认为这是天神在惩罚底比斯的国王,一定是他们犯了什么罪过。于是,人们又去请求神谕的解答,求到的神谕告诉人们说,你们中间,有人杀父娶母,才酿成了这场灾祸。俄狄浦斯作为这个国家的国王,他有责任去拯救他的臣民,因此他要查出这个杀父娶母的人是谁。最终的结果,是他完全意想不到的,这个杀父娶母的人就是他自己。当俄狄浦斯终于知道了命运的真相,他万分无奈,作为惩罚,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到处去流浪行乞,来赎洗自己的罪过,最终客死他乡。

神话中的深意

俄狄浦斯的故事,表达了古希腊人对命运这个神秘东西的思考。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俄狄浦斯越是想逃脱自己的悲惨命运,越是深深陷人其中。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在古希腊的人们看来,一切的命运都有着深刻的内涵,蕴含着一种深意。古希腊人已经隐约地感受到了那种人力不可改变命运的无可奈何,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希腊神话已经开始隐约地表现出了人们那种想要追寻事物背后的意义的愿望,刚刚从蒙昧状态中脱离出来的人们,希望透过故事,看到命运的奥妙。

P5-7

序言

前几年,书店出现了一本畅销书《苏菲的世界》。如果只看名字,有人会以为这是一本小说,有人会以为是一本游记。拿出来一读,才发现原来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哲学书怎么可能会成为畅销书呢?哲学是一个多么神秘可怕、而又晦涩难懂的名词啊?有那么多人愿意读哲学吗?

同时,我们也不禁想知道,哲学为什么会如此让人望而生畏?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了解哲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不妨先讲两个故事。

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傅佩荣,多年来写了很多的书,向大家通俗易懂地讲述着哲学。他讲过一个关于笛卡尔的趣闻。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现代哲学之父。一般来说,即使从来没接触过哲学的人,不了解笛卡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应该知道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现在简直就像是一句通用的广告词了。傅教授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坐车经过一条街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笛卡尔餐厅”五个字。教授就想:这会不会是一家法国餐厅,用哲人的雅号来做招牌?还是一家具有哲学风味的餐厅,里面挂满了哲人的画像,气氛雅致?教授还想到了中世纪欧洲的一句格言:先吃饭,再谈哲学。是不是在这里吃饭,会有畅谈哲学的机会呢?于是教授下了车,走进去看看,“顿时不知所云”。原来这只是一家专卖“猪脚”的餐馆,因为“猪脚”的闽南语发音和“笛卡尔”很相近,老板就突发奇想把哲学家的大名用来做了招牌,招徕生意之余还可以沾染一些文化气息。这真是让教授啼笑皆非,原来笛卡尔在商家眼中,只是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他说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地位如何,其实都不相干。

相似的事情我也遇到过。复旦大学附近有一条小街,街上有很多书店和咖啡厅。借着复旦的福地,让人感觉很有文化气息的样子。我在街上发现一家咖啡厅,名叫“海德格尔”。我也和教授一样,心想这会不会是复旦大学哲学圈子里的人常来聚会的地方呢?我也好奇地进去看看,咖啡厅里没什么特别,但是果然有很多书。再走过去看看吧,没有一本是海德格尔写的,或者与海德格尔相关的。这里的书都是时装、明星、星座,诸如此类吧。哲学圈子的人应该也不必相聚在这里吧,咖啡店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可能也只是因为海德格尔还算是一个叫得比较顺的外国名字而已。

在哲学教授看来,这样的故事可并不好笑,更多的却是伤感和无可奈何。但是,这能怪读者不主动接近吗?一向高高在上的哲学,不是总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慢吗?记得有人曾经给我讲过一本小说,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久久无法忘记。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大隐隐于市,苦读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人生最终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最终毕竟“道行”不够,被男欢女爱的诱惑所牵引而远离了哲学。最后,当他每每怀念起自己苦读哲学的“纯粹”生活时,不禁感慨道:“神圣的斯宾诺莎,请原谅我,我成了一个傻瓜。”

主人公的迂腐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一言一行都要与世人拉开距离,这样就是所谓追寻智慧之学吗?哲学一定要远离世俗生活吗?那么当年的苏格拉底为什么还要跑到市场里、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和人谈话,去求得智慧呢?哲学为什么不能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所以,傅教授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研究哲学的同时,也写一些让大家都能读的哲学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使得哲学庸俗化了,女王本来就只应该住在宫殿里。但是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哲学史上有康德这样精妙高深的范畴体系,也有像尼采那样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作的哲学家;既有德国人追求的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也有中国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哲学在拥有阳春白雪的庄严,同时也拥有下里巴人的平易呢?

我们接着再来说什么是哲学。

有人把哲学看作是诡辩术,“把‘哲’字拆开,是‘折’字和‘口’字”,于是,他们就说:“哲学就是一张嘴(口)翻来翻去(折)地讲”,刚刚才有人说这是白的,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其实白就是黑。黑也就是白;才有人说那是圆的,又有人跳出来说那其实是方的。说了半天,就看到有人不停在争辩,到底是黑是白、是方是圆,却始终弄不清楚。哲学不过就是这样的诡辩而已。

也有人把哲学看作是“玄学”。玄而又玄,看不清道不明,不知所谓的名词,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证。

然而,你相信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学问会是这样的诡辩之学吗?你相信启蒙了人类智慧的,竟然是一种玄虚之学吗?那岂不是对人类智慧最大的讽刺?真正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哲学是爱智之学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llosophy,来自于希腊语。“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合起来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所以,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一种教人如何能智慧起来的学问。

人类最初拥有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刚刚脱离蒙昧的原始祖先们,万分辛勤地劳作着,偶尔仰望星空,远眺大地,面对同伴和敌人,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产生了无穷的问号。为了解答疑问,他们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于是,人类有了神话。神话是一些关于神的故事,有些民族的神生活在人们中间,有些民族的神则高高在上。但是,他们的故事,向当时的人们完满地解释了为何生命是这番面貌、为何自然可以如此运作这样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在增长,大家开始不再满足于讲故事的解答方式。于是,哲学从宗教和神话之中脱胎而出。哲学家发现,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同时,哲学家还发现,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有三个文明古国孕育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且,这三个民族的哲学都影响人类数千年,未曾中断,直至今天。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三个就是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以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后现代,主题始终离不开“轴心时代”的基调。中国人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意思。

“轴心文化”时代,在爱琴海、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哲学正在诞生和繁荣;在恒河水旁,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层出不穷;在黄河、长江流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休。彪炳史册的哲人,名留千古的学问,在这个时代不断地涌现。真可惜,当时的交通和沟通条件有限,哲学家们很难接触到另外一个文化轴心里的哲学。不然,思想之间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必然能给人类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化烙印。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所有哲人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就像房龙的小说,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通过这本书,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现在就出发吧!

(注:本书第一章“智慧的启蒙——古希腊的神话时代”由徐斯雄朋友编写,其余章节由我完成。这对我们两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难为的挑战。感谢出版社和编辑老师的辛勤工作,也恳请喜爱哲学的读者能给我们宝贵意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7天教你读懂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0258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