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红树林/大地之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深情的笔触、真实的故事、清新的文风和认真的思考,描绘了当今的各界优秀人物:心血管外科专家刘晓程、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

植物学教师何家庆等十数位先进人物的事迹。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描写先进人物、记录时代英模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是擅长于人物写作的作家、记者们的劳作结晶。以深情的笔触、真实的故事、清新的文风和认真的思考,描绘了当今的各界优秀人物,表达出这样一个鲜明而庄严的题旨:先进典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他们的精神是时代的亮点:他们的人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率。他们是“大写的人”。

目录

永远的红树林

牛玉儒定律

4万:400万的牵挂——记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刘晓程

光的追求——追忆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

一种植物和一个人的追求——植物学教师何家庆的故事

一个普通法官的骄傲——记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

石缝间生长出的一朵玫瑰——邓亚萍素描

黄土地上的青春曲——记博士生志愿者冯艾

郭奇若和“三水实践”

“领跑”十七年——记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工人技师邓建军“义工”歌手丛飞

羌塘草原的那扎花——记西藏班戈县县委组织部部长祁爱群

司令退休之后——记带领乡亲奔小康的李守发

大凉山上的承诺——记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普通党员——记帮贫解困、救人危难的林秀贞 好人邓练贤

希望潘出两倍的价值——记北京戏剧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

试读章节

使命感,永远大于功名利禄

专科学校的校长简直就是一个生产队长,老同志的医药费要解决,中年人要信任,青年人要培养。精力过人、创造力旺盛的孙毓敏,迄今两脚严重畸形。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痛楚,一边是一桩桩事情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典型的左右逢源、举重若轻的“红娘”做派;一边,教学相长的《孙毓敏谈艺录》《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陆续出版……

2003年是孙毓敏舞台生涯五十周年,由全国政协京昆室、文化部医术司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孙毓敏舞台生活五十年展演活动”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汉等“四个京剧重镇”同时举行。孙毓敏率领18名亲传弟子,分别演出她亲授的苟派经典剧目共15场,全面展示她的艺术成就和教育成果。随孙毓敏巡演的18名弟子,大多荣获过国家级大奖,如锦州京剧院的王桂荣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5场戏中,除演出苟派传统剧目《荀灌娘》《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外,还有孙毓敏独创的新编剧目《痴梦》《哑女告状》《狮吼记》和《陈三两》。巡演的同时,还在四个城市分别举办孙毓敏舞台生涯五十年学术研讨会,举办孙毓敏的两本新书《我这两辈子》和《孙毓敏艺术研究文集》的首发活动。以一个人为主题,形成年度新闻热点,孙毓敏再次创造了奇迹。

吃苦不吃亏,艰辛的劳动终有回报。1995年,经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北京市戏曲学校被评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省部级重点学校和北京市重点学校。同年12月,孙毓敏与北京蓝岛大厦总经理李贵保共同发起举办的由北京、上海、天津、中戏附中、台北复兴五戏校参加的“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再次成为当年戏剧舞台的演出盛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出席了大赛的开幕式和闭幕式。1996年1月17日的傍晚,在北京西单民族文化宫礼堂的东门外,李瑞环一走下汽车就对孙毓敏说:“孙校长,你请过我好几次,我都没能来,向你道歉,这次我是一定要来的,你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多年做“孩子王”和“花子头”的倾心付出,太累,太苦,但这一认同,让孙毓敏体会到,所有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

责任像一道无形的绳索,捆绑着孙毓敏纤细如发的心思:责任更是弥散的压力,挪动着孙毓敏生活的脚步。每逢月圆夜朗时,老师期待的声音总会在耳边喃喃地说:“毓敏,在同一师门中,你现在是老大了,你可得为传承苟派尽力啊!”荀派难学,是出了名的。苟派更是难教,孙毓敏不禁愁绪泛起。在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过问下,“将要为京剧大师进行音配像”这一好消息传来的时候,孙毓敏沉浸在喜悦中,她激动得逢人就说“好”。音配像工程被称为中国优秀戏剧的“抢救工程”。以京剧为主,也有其他曲艺,利用著名表演艺术家过去的录音原声,配上现在年轻演员的漂亮形象。许多老观众看了音配像唱片,都能忆起艺术家当年的精彩表演,找回当时的感觉。音配像,不仅可以完成老师的夙愿,也可以完成自己的责任。年过半百的孙毓敏虽然从此可能更加忙碌,但内心却踏实下来了。

在四大名旦中,荀慧生是唯一没有留下京剧艺术影像者,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20世纪60年代,我国有关方面正准备给荀慧生的京剧表演拍电影,荀慧生也特别高兴,并做好了一切准备T作,还特意到美容院美容,做面部保养。然而,命运却开了个可怕的玩笑。等苟慧生准备好了,“文革”却开始了,一切不仅停止了,而且传统艺术的价值也被“妖魔化”了。

细腻的指法,摇曳的台步,以及那微微下咧的嘴角,出神入化的念白,荀慧生大师的“好”只可意会,难以言表。遥忆当年,许多人可以“三月不食肉滋味”,也要攒足了劲,一睹先生风度。岁月无情,除了48张唱片,荀先生的舞台形象已无处可觅。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活的舞台形象,这与其说是荀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毋宁说是京剧艺术的重大损失。没有图像,怎么给后人传承?

半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喜欢京剧的观众深为未能亲睹荀先生的风韵卓姿而抱憾。在众人的凝视中,在为京剧大师音配像时,以孙毓敏为“大姐大”的苟派弟子压力特别大。“我虽然是苟先生手把手地指点,荀派妙处心领神会。可是原汁原味地学荀派的还是师姐李薇华!”先后为苟慧生老师配了《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勘玉钏》《杜十娘》等剧目后,精益求精的孙毓敏又向组委会鼎力推荐师姐李薇华配《得意缘》等戏。

荀慧生生前曾说:“李薇华学我学得最像了。”功力依旧,李薇华的《钗头凤》,活脱脱就是当年的苟先生!其模仿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样式,气度也无二,使人觉得是那么和谐,似乎没有沟壑。许多人被迷住了,惊叹:“苟派果然名不虚传!”

李薇华受到称赞,最高兴的还是孙毓敏。做音配像,就是要把所有能够找到的老一代京剧艺术家的录音,一律找条件最好、最接近老艺术家的演员进行配像。已经配出的成品有剧本,有字幕,也有经过处理后相对完美的音乐和可供出版的母带,这引起了海内外戏迷的浓厚兴趣,给年轻的戏曲教师也提供了立体的、可供借鉴的教学参考资料。由孙毓敏和其他演员配像,完成了十二张苟慧生的京剧唱腔VCD。

“这也是为老师、前辈尽了一份孝心。”

这就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孙毓敏,这就是永远懂得取舍并为此勇敢付出的孙毓敏,这就是使命感、责任感永远大于功名利禄的孙毓敏。

在院校团长嘴里,孙毓敏以“拼命”著称。在京剧走出象牙塔、传统文化增强竞争力的文化体制改革中,64岁的孙毓敏已然是自觉的弄潮人。在同事的眼里,孙毓敏是可以信赖的长辈,有原则又人道的领导。与此同时,在丈夫老洪的眼里,孙毓敏是嚼食人间烟火的妻子,孝顺老人的儿媳,珍爱女儿的母亲。而在记者的眼里,这位北京戏剧艺术职业学院的领头人,是“百闻不如一见”。她的幽默、智慧、周到、细心、精明甚至节约,像若干个音符在一部宏大的叙事交响乐里跳动。

这是部传奇的人生,更是部真实的人生,每走一步,都凝结着汗水和努力。不仅因为脚弓变形,脚趾移位,也不仅因为倔强的脾气,不畏强权的禀性,而是因为勤奋、要强和旺盛的追求。贫穷追赶着被亲生父亲抛弃的童年,“文革”耗费了青春年华,刚烈毁坏了身体。这一切都没有挡住孙毓敏“响当当的铜豌豆”般的人生节奏。

京剧舞台上的“活红娘”,荀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这是光环笼罩下的孙毓敏。

揉搓着“文革”中因不堪凌辱跳楼自杀而严重致残的双脚,疲倦爬上了眼角,却依旧朗声如玉,这是洗尽铅华的孙毓敏。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剧作家吴祖光的这句话用在孙毓敏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楚有卷草,拔心犹不死。”这是亲眼目睹其坎坷人生的老作家李准对孙毓敏的评价。

如今,像六月的巴根草,遇到了合适的气候条件,孙毓敏尽情地铺陈着自己的生命,她说:“我已经活了两辈子,我希望创造两倍的价值。”P251-254

序言

《大地之光》丛书编讫,已是2006年的初春了,打算就这套书的编辑思路写几句话的时候,忽然就瞥见了窗外缓缓移动黄河和雾蒙蒙群山。一场春雨洗过,大地恢复了勃勃生气,空气清新,草地泛绿,沿河垂柳依依,令人心境豁然开朗。但就在几天前,兰州却是黄尘弥天,灰烟匝地,高楼在尘雾中若隐若现,车行烟中,大白天得开路,北方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来得严重,人几乎到了无可奈何、只能被迫忍受的程度。这情形,怎不令人心生缕缕忧思?于是,我油然想起本丛书报告文学卷中那篇名为《永远的红树林》的文章,脑子里闪过“代价”二字。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他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治理,而有些损失已是永远无法挽回的了。文革后的中国,出乎对落伍的惊觉,也曾有过全力追求GDP增长的激情岁月,但正如梁言顺先生所统计的结果,二十多年来既干出了骄人的业绩,也y-无意识、无防备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森林缩小、草原缩小、江河泛滥或断流、沙漠蔓延、……所幸的是,党中央洞鉴大势,当机立断,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号召全党全国以此为纲,统筹部

这是一本描写先进人物、记录时代英模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是擅长于人物写作的作家、记者们的劳作结晶。以深情的笔触、真实的故事、清新的文风和认真的思考,描绘了当今的各界优秀人物,表达出这样一个鲜明而庄严的题旨:先进典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他们的精神是时代的亮点:他们的人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率。他们是“大写的人”。

编辑这样一本书,缘起于甘肃朋友老管。当他远在千里之遥,电话中用西北普通话对我说,要编一本表现时代人物风采的报告文学。“这本书就由你来主编”。十多年没见面,他现在作为一家出版社的副社长,想从较为全面的角度,用文学记录时代精神,褒扬那些值得我们景仰和崇敬的人物。他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朋友所托,不好推却。我们敲定了大致选题,开始做前期工作。先进典型,平素报章上多有闻见,也是一个时期各类媒体宣传的主要内容,可要真正做到感人、服人。为人们认识这个时代留下可资借鉴、回味的东西,不是件容易事。当今的读者很是挑剔,很有自己的阅读取向和判断,对那些干巴乏味的典型,或充耳不闻,或敬而远之。总之,时代的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在宣传中能否与大众精神契合,人物形象能否走进大众心灵成为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朋友,成为人们认识时代、提升自己的表率和榜样,确乎要花费一点心思。

收入本书的一些人物典型,大多是近年内有全国影响的各方面代表。他们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践行着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承诺。他们的事迹,有的曾通过一些媒体的传播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但,这里收入的,是作者们根据本书文学性的要求,对描写对象进行深入地开掘,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文学性及可读性。这也是我们的初衷。让先进人物成为平常百姓的精神表率,也让那些顶着光环的时代先锋们,有着可亲可敬的面孔,发挥更好的效果。为此,作者们进行了切实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感谢这些作者们,他们认真的精神,协作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高龄的金敬迈老人,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十亡人何建明,未曾谋面白白张雅文女士,以及我的同事马利女士等,他们都对本书给予了无私的鼎力支持。几位著名的作家只是一个电话相约,就不吝把作品传来;也有的作者把手头工作放下,迅速地写出新的文章;还有的作者不厌其烦,几次修订,让旧文面貌全新出版。 编一本书,总是想让人有些收获。如果你能从本书中的先进人物身上想到了点什么,那就让人满意了。

王必胜

二00五年十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红树林/大地之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必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492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1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