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行三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成长在红色中国、生活在北美的旷达儒者,横肯竖读欧洲文明、反思传统中国的欣赏和挑剔之旅。这里可以看到欧洲的那些富有诗情哲想、充满了优美的音乐的风光!并且有畅游在这样的地方而产生的所想、所感。

内容推荐

作者好学深思,阅读范围颇广,既有学习音乐之背景,又广泛阅读文哲方面的著作。曾多次赴欧洲旅游,写有游记多篇。他笔下的欧洲,是一个富有诗情哲想及音乐性的欧洲,极具可读性。

目录

叶嘉莹序

“异域眼光”里的欧洲(王仲生序)

袖手何妨闲处看(自序)

第一部分欧行散记

第一章柏林

第二章从柏林到布拉格

第三章布拉格

第四章华沙

第二部分前苏联及北欧行记

第一章往事

第二章从温哥华到华沙

第三章适彼乐土

第四章莫斯科

第五章诺夫哥罗德——圣彼得堡

第六章归程掠影

第三部分多瑙河随想

第一章纽伦堡

第二章雷根斯堡

第三章帕骚

第四章林茨

第五章梅尔克和杜恩斯坦

第六章维也纳

第七章布达佩斯

附录

法兰克福和叔本华

作者自述:没有意思的故事

人生至乐(代跋)

试读章节

第二章队柏林到布拉格

清晨漫步——夏购春裴——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德捷边境

按计划,我们应在8月1日下午五点从旅店乘KD游船公司的汽车前往魏登堡上船。

早晨五点醒来,趁天气未热,到街头散步。旅行中漫步街头,比参观名胜古迹拍照留念有趣得多,因为多少可以感受一下本地气氛。比方说,与“上班的一族”挤挤地铁或电车,看他们睡眠不足满怀心事或目标明确勇往直前的样子,旁观而不冷眼,乃旅行一乐,远比参加“巴士旅行团” 九天看十个城市参观八九十处名胜有趣。但要享受这种乐趣和稍纵即逝的优越感,在一个城市得呆上五到七天;现代人有这种闲暇或闲心的不多。这次在柏林,我们就没有这样的福气。

不过,在柏林的最后一早晨,我们毕竟还是刚过五点就走到街上了。清晨漫步,尤其在七点钟之前,连行人都不多见,可以横冲直撞,乱过马路。我们几乎走完了西柏林市中心最著名的林荫道KURFURSTENDAMN。商店未开门,内子不必分心购物;即使忍不住在橱窗前驻足,亦不至于久留。八点多,我们才回旅馆吃早餐,自然不免挨点儿晒。但与白天的炎热相比,可算是惬意的了。于是发现白天的远路,其实短得出奇。罗素说过,明白在思想和感情的领域中时间这一概念无关紧要,乃智慧之开端。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对气温也应该持同样态度!我们怕热,所以只能当游客。

早餐之后,哪儿都不敢去也不想去,于是到旅馆附近的KA—DA—WE百货公司“谋杀时间”。L太太和内子都说德国的大衣不仅裁剪比美洲的好,价钱亦不贵。L君更主张欧洲连衣架模特儿也做得比美洲的美观而且有个性——我疑心这与他年轻时在欧洲留学有关。罗曼罗兰(此公在美洲的名气不算大)的哥拉老头说年轻人有时会觉得一头梳好的母羊也不算丑……我们就这样在KA—DA—WE谋杀了半日生命,下午四点半才回旅店——自然多了几个购物袋,其中包括内子买的一件白绒春大衣,两位女士异口同声说是“又便宜又漂亮”——这我完全同意:摄氏三十七度的暑天买明春穿的长大衣,能不便宜漂亮?只是这件又便宜又漂亮的大衣将成为行李的重要部分,陪伴我们上船游易北河,布拉格住三天,乘火车去华沙住九天。从华沙飞伦敦,转机回温哥华……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值得庆幸。但“五十知天命”据说包括认识到自然力之不可抗拒,而太太,毫无疑问是“自然力”的一种,抗拒当然不明智,尤其是在旅途中。况且,比我更不幸的人有的是,比方说,拿破仑大帝。

拿破仑太太也喜欢购买衣服,既然贵为皇后,当然就不会没出息到只拣“又便宜又漂亮的”买……终于,连拿破仑也觉得负担不起,只好对皇后做“思想工作”:购买衣服得有节制;今后,不合情理的购置本皇帝不再付款!但妻子和丈夫对“情理”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拿破仑太太因此终于面对无法支付的帐单。咋办?皇后白有办法——找战争部长(今天各国都叫“国防部长”,谁说咱们人类不进步?),教他付款;部长知道皇后有叫他丢官的能耐,只好遵命照办,不肯自掏腰包,就用军费;有史家认为法国因此丢了熟那瓦。

对法国史无知,无从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但史称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却是知道的。据说,老佛爷对表示异议的大臣说“尔使我一时不快,我必使汝终身不快”——谁还敢多口?上行下效,甲午海战时,不仅军舰上的炮弹不响,连士兵身上的子弹带装的也只是沙!——太太或由太太晋升的太后能让拿破仑喊穷,大炮不响,难道还不是自然力的一种?

且回到百货公司。我是个从农业社会移居消费社会的粗人,始终摆脱不了“衣,足以蔽体保暖”的落后思想,以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只对食品部感兴趣。这食品部,占了整整一层,从世界各地出产的调味品到粗大的活鳝都有。事后看游览指南,发现这公司最具特色的正是食品部,以规模及专售世界各地特产驰名。——没想到粗人有时也能独具只眼!

下午五点半开车,一个皮肤黝黑、英语略带印度口音的漂亮年轻人自我介绍为经理,将伴随我们游易北河。接着就宣布一个“好但又不太好的”消息:易北河水浅,再加上捷克方面(上游)不肯开闸放水,我们的第一段旅程改乘汽车。当晚在第二站多哥上船过夜,明天再乘汽车(他强调:“免费!”)游览第一站魏登堡。于是全车哗然,因为没有人看得出这消息好在哪里。但经理先生果然训练有素,好歹把三十多名游客安抚住:我于是开始打瞌睡,  半小时后醒来,汽车已经远离柏林,在村镇之间行驶。田野荒芜,似乎不太有人耕种;村镇亦显得破落,连商店都不常见,

七时许,汽车经过魏登堡——易北河之游本该从这里启程。魏登堡之著名,是因为马丁·路德。这位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领袖进大学的时候本来是准备学法律的,后来才改学神学。路德二十九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开始在魏登堡任神学教授。五年之后,他把自己对罗马教廷的九十五点批评钉在本地教堂的门上,对教廷出售赎罪券,解释圣经的方式、以及何为上帝恩典等理论提出异议。简而言之,路德认为人应该直接面对上帝,信托上帝的恩典而不必依赖中间人——即教皇、各级主教或本堂神甫——的指引。这种理论,对上帝本人未必构成威胁,对教廷和“代表”教廷的各级神职人员,可是危及饭碗的“重大原则问题”。三年之后,教皇果然开除路德的教籍,并宣布他的观点为异端。同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命令路德出席由诸侯、贵族和教士组成的议会。议会要求路德收回自己的观j千但是,路德拒绝悔改,宣称只有圣经的经文或他本人的理智可令他认识错误:“我绝不盲从教皇的旨意或教会的指示——众所周知,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自相矛盾。我只能凭良心按上帝的话语行事,违心认错绝不安全!”——这可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教会于是宣布路德不受法律保护,任何人皆可诛之。幸得萨克森王的保护,路德才能保住性命。领导宗教改革达二十五年之久。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引发三十年的宗教战争,最终导致天主教与新教在全世界分立,影响深远。且不论马丁路德的功过,其气魄之大,就令人佩服。

我们的汽车匆匆,暮色中连马,路德贴大字报的教堂是哪一座都无从知晓。晚上八点,抵达多哥码头,上船后,发现房间的案头已有通知,宣布船程更改,不愿留者可获退款。九点半,有自助晚餐,经理先生逐一解释行程改变的原因,努力挽留游客。但是,改变后的行程,缩短了至少2/5,虽说以车代船。但与乘船游览毕竟大异其趣,且能否驶入捷克尚为未知数,于是游兴顿减。我是懒人,倾向于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但L君夫妇去意甚坚,正合内子的性格,于是决定离船,要求船公司退款。

早餐后,得知离船的游客须等留船游客出游后才办手续,显然是不想让退伍者影响军心,于是上岸散步。

昨夜曾下阵雨,故天气较前凉爽。离码头十分钟,就碰上苏美军队1945年在易北河会师的纪念碑。纪念碑附近断桥仍在,有工人在工作,不知道是拆卸还是修理;再远些,有座新建的大桥。我们还经过一座古堡式的宫殿,游览指南说是萨克森王的离宫,不知道是不是曾庇护马丁路德的腓特烈王。

十点半回船办理离船手续——离船的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四人,可见乘船游览的还是像我这样的懒人居多。为我们办事的职员礼貌周到,办事认真,马上按我们的要求订好布拉格的旅馆,并叫来一部计程车,居然是部平治(BENZ),大得可以装上全部行李。十一点,开车前往德累斯顿。

往德累斯顿的公路与易北河平行,故不时可见河流。景色比从柏林到多哥的一段苍翠,唯所见的田野却同样地荒芜。公路还不错,只是窄得仅可容两车对开,柏油路面之外,就毫无旋转的余地。交通不繁忙,直到驶近德累斯顿,车辆、行人、和商店才多起来。

德累斯顿是东德的工业重镇,十八世纪时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但我们匆匆路过,无观感可言。下午两点时抵达德累斯顿火车站,准备换乘火车去布拉格。但女士们忽然觉得可以直乘计程车到布拉格。于是与司机商讨,同时向车站问票价;结果发现每人只须付比头等客票多百分之三十的钱即可乘计程车直往布拉格,又可省却搬运行李和候车之苦,于是一致赞成。在德累斯顿车站的小食摊上匆匆吃过德式快餐(豌豆汤、德国香肠和面包,味道不错),三点许继续前进。

约一小时后驶近德捷边境,山路逶迤,应该是著名的波希米亚森林了。峰巅并不雄伟险峻,但景色秀丽怡人。边境检查站不大,排了二三十部汽车;过境时,司机递上五本护照,坐在小屋里的官员只对封面望了一眼,一言不发就把整叠护照还给司机——比过美加边境还容易。也算是冷战结束的好处罢。过境后进人一小镇,路旁马上出现兜揽生意的神女。此前,在介绍东德变化的纪录片上也见过,说主要是接待西德的寻芳客。

过境后半小时,山林不见了。田野上的农作物比在东德见的丰茂——是有人耕种的样子;但是,比两年前我在比利时、荷兰和莱茵河两岸所见的还差得远——那边的耕作像园艺!

六时许到达布拉格,车资不贵:司机陪了我们七小时,几乎从柏林开到布拉格,然后大概得空车开回德累斯顿,每人所费仅一百美元。我这个懒人兼悲观主义者于是拍手庆幸:旅途中突然改变计划,语言不通,又带着五六件大行李;本来连能否接上火车都毫无把握,结果竟在大半天之内就到达布拉格,平安顺利,不仅不查护照,连行李都未搬过,运气实在太好!P8-12

序言

友人宏志信先生将出版其新书《欧行三记》,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我与宏君相识盖已有将近三十年之久。原来宏君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于1979及1980两年曾经选修过我所开设的两科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课程。大学毕业后,他又在历史系修读了一个硕士学位,与我经常见面。其夫人杨焕素女士与宏君原为广州音专同学。杨女士善烹调,常邀友人在其府上相聚。宏君好学深思,阅读范围颇广,每逢读书有得,亦常与我相互讨论。数年前,他们夫妇曾多次赴欧洲旅游。归来后,宏君写有游记多篇。因其既有学习音乐之背景,又广泛阅读文哲方面的著作,我深感他笔下的欧洲,乃是一个富有诗情哲想及音乐性的欧洲,极具可读性,曾推介其在报刊上发表。如今又喜见其结集出版。所以我虽因年老视力减退,且血压不稳定,已多年不为任何人的著作写任何序言之类的文字,但仍答应了宏君为他这本书写几句话,以志此将近三十年之久的师生之谊。

2006年7月l7曰

八三老人叶嘉莹写于温哥华

后记

苏东坡说,“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但他老人家闲着无事和学生们聊天。却欣赏志在和朋友春游的曾参的父亲曾点。曾点在同学们“各言其志”的时候。只顾弹琴,直到老师提问,才说自己的志向是在暮春之时,穿着新衣服。和朋友带僮仆到河边洗澡、唱歌、跳舞和咏诗。“夫子为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南宋朱敦儒说。“幸遇三杯酒美、一朵花新”的时刻,能与朋友欢笑相亲就很好。因为“世事短如春梦”,而且万事原来有命——何必“计较苦劳心”。

苏东坡之“至乐”难得。

“心无忧”,需要很高修养,因为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至于“身无病”,当然得运气好——尤其是“老之将至”的时候。否则什么叫生老病死呢?

苏东坡就很明白身无病之难得,所以他说“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苏东坡的对策是“无药安心是良心”——随缘就是了。能“随缘”,也许在疾病中也能求得心灵的平安。

年纪愈大,愈来愈觉得“人定胜天”不过是句废话。比方说,“生命在于运动”——这话挺中听:只要经常运动。就能保持身体健康,所以,“身无病”似乎并不难得。——但要知道“生老病死”也是“运动”的一种方式,而且人人难免。于是必须学会“如何对待疾病”。

庄子在这方面似乎很有办法。他在《大宗师》中捏造了四个朋友,其中一个病得驼背弯腰。居然还有本事对来探病的朋友拿上帝和自己的病体开玩笑:“伟哉,夫造物者将予为此拘拘也!”(上帝真伟大,居然能把我这身体弄得这么弯弯曲曲!)——能如此潇洒超脱。是因为明白庄子的道理:“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位得恶疾的朋友明白“物不胜天久矣”,所以能有此种洒脱。有这样的修养,自然可以做到“心闲无事”,亦即“心无忧”。

但是我觉得,这只是“正确地对待疾病”的态度,做得到。可以在疾病中保持尊严,不怨天尤人。但不以苦为苦的“心无忧”,不像是我这类凡夫俗子希望在生活中求得的快乐。

古希腊也有很多哲学家认为“不痛苦就是快乐”。这虽然不失“明智”,但我总觉得有些于心不甘:造物既然安排我们到这世界来走一道。不求些快乐,岂不冤哉?——未庄的智者说“十八年后,还是好汉一条”,我却没有这样坚定的信仰;何况连阿Q这种好汉,也不免“有时会挨些耳光”?

我有时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求快乐之道,说不定是找错了门。因为咱们的祖宗不仅要“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而且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连无道昏君、军阀政客,乃至腐败党官都喜欢摆出这副架势。必得穷到几乎活不下去了,才肯独善其身读老庄。孔子在仕途上就极不得志,连他的门人所编的《论语》也不免提到他的狼狈:不仅有饥于陈蔡的困苦,也受“累累如丧家之犬”的讥讽。但连这样的圣人,据说“三月无官”也会坐立不安,如何能够“身无病”,则“心无忧”?但随便翻翻古希腊哲学,讨论幸福之道的篇章倒处处可见。——这“东西文化之别”,是由于他们自私,还是坦诚?这倒是值得饱学之士加以阐明的题目。

以追求快乐为目的希腊哲学,最著名的要算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伊壁鸠鲁和屈原几乎同年:比屈原年长一岁,寿长八年。两个人都不生活在政治承平的时代。当屈原因为心怀忠义不受赏识而投汨罗江的时候,他正在鼓吹快乐是生活的唯一目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体系、解释世界,而在于帮助我们求得幸福。他早年曾在小亚细亚讲学,三十五岁上,用崇拜者捐赠的钱在雅典近郊买了“花园别墅”,授徒讲学。据传说,这花园的门楣上刻有这样的字:到来的客人应该快乐。因为此处认为快乐是最高的美德。

因为鼓吹幸福快乐是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最高的美德(善),伊氏的“后世名”并不那么值得羡慕——西文“美食家”epicure就来自他的大名Epicurus,而伊壁鸠鲁主义者,在英文词典上有两种意义:1,信奉伊壁鸠鲁学说的人;2,追求享受(特别是感官上)的人。这第二种人通常就译成“快乐主义者”或者“享乐主义者”,而“享乐主义者”,自然就是只追求醇酒美人的“声色之徒”了。

——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伊氏的著作,存世的虽然只是些断篇残简。但这段话一般都认为摘自他的原著:

当我们说快乐是最高的美德(善),我们指的并非声色之徒追求的感官享受。我们指的是身无病和心无忧(the freedom of the body from pain,and the soul from disturbance)。因为,使生活愉快的并非饮宴无度或者沉湎美色。——而是思辨之乐和摆脱世俗之见的平安。

要“身无病”,伊氏认为必须寡欲知足,过清谈的生活。他本人就非常简朴,只靠水、面包和很少的一点酒过活。他教导学生说,只要留心想想,就能知道“明智的满足”(wise content)所需甚少:新鲜的空气,最便宜的食物,简单的居室,一张床,几本书,再加上一个朋友。

自然之需,都容易满足,无用之物才昂贵。如果我们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每一个欲望,生命就会受这些欲望束缚。对伊氏,连爱情、婚姻、生儿育女,都不算“自然所需”,野心和世间的虚荣,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倒与道家的“役物而不为物所役”暗合——但说到这里,其实已经与“心无忧”关系更密切了。

对“心无忧”,伊氏也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强调,智慧是心灵的唯一的解放者。他曾经把自己的学说简化为短短的一句话:“神鬼不足畏,死亡不可怕,幸福可以求得。恐惧可被克服。”且以“鬼神不足畏”为例。古希腊的神。并不是中国士大夫阶级所“敬而远之”的“聪明正直而一者”。他们的神,与人类一样虚荣任性,报复心重,而且不很可靠:心情好的时候可以行善施恩,发怒或者莫名其妙的心情不佳。就随便降灾于无辜百姓。举个最戏剧性的例子:特洛伊战争之所以打了足足十九年,据荷马史诗《伊里阿特》第四章的分析,是因为天帝宙斯怕老婆!

特洛伊战争打了九年,胜负不分,两军同意以单骑决斗定胜败:战事之起,既然是特洛伊王子拐走了斯巴达王的老婆,就让他们打个输贏。——结果,斯巴达王胜,特洛伊必须毁城。观战的希腊诸神开会讨论是否赞成。天帝说可以,但他老婆故作刁难,宣布如果宙斯同意特洛伊被毀,她就把希腊的曼锡尼、阿各斯和斯巴达夷成平地。天帝只好让凡人们打下去——再打了十年。希腊联军才靠特洛伊木马取胜。——面对如此胡闹的天神,除了向他们献祭收买,还有啥法子?但这既麻烦又昂贵,而且不免提心吊胆终日,生怕无意中得罪了哪位天神,如何能够心无忧?但伊氏告诉我们:鬼神是有的,不过,他们高高在上,自得其乐,哪里耐烦管人间的琐事。至于凶神恶煞,那不过是人间不幸产生的幻想。

“死亡不可怕”——死亡并不如世人所想的那么可怕,如果我们理智地考虑,死亡带来的痛苦其实很短暂,与尘世的生活的漫长痛苦相比,死亡之苦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死亡的可怕。多半是我们的想象制造出来的恐惧心理。

“幸福可求”——如果我们明白追求幻念中的感官享受其实是受欲望的奴役,如果我们追求的快乐在于思辩,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们重视的“知之乐趣”,如果我们心境的平和不为世俗虚浮的意见干扰,我们其实已经生活得像神仙那么幸福了:能够控制欲望,不追逐世俗的虚荣。心无畏惧,享受“自然生活之甜美”,就是享有世界上最高的善——内心的平安。所有这些“幸福之道”都很好。但我仍然觉得它们大都属于“不苦就是福”一派。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就评论过“epicurean freedomofindiffrence”(伊壁鸠鲁式的无动于衷的自由)。这种生活态度明智,的确可以带来内心的平安。而心境平和,也确实是尘世罕见的、最高的“善”……但我依然希望日常生活多些“小快乐”。

其实,这些“小快乐”,在生活中也并不那么难得——尤其是如果我们不贪婪,而且“常存感激之心”。——快乐既然难得。“幸遇”的时候,更应该珍惜:到这个世界来的时候,谁也没有应许过给我们一个玫瑰园,孔子赞赏“志在”春游的曾点,说不定就是因为在求官的栖惶劳碌中感到厌倦。但像曾点那种郑重其事的春游,不仅麻烦,在生活中也不可多得,算不得“幸福之常道”。倒不如孔老夫子的“有朋自远方来”实在,伊氏的“明智的满足”也提及该接近才子金圣叹所说的“人尘快事莫过于交友,交友莫若于快谈”的那种“谈得来”的朋友。

朱儒敦也提到“片时欢笑且相亲”的朋友。而且,他对生活中的小快乐的欣赏也很值得效法;一杯美酒,两朵新花,再加两三页好书。并不难得。如果知道珍惜,生活中快乐的时刻大概不会太少。所以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才能欣赏“偶有所得”的愉快,才会有采菊东篱的悠然。倘若再肯像传说中的苏东坡那样将就,必要时以醋代酒,听鬼故事也由人瞎编,加上“安步当车,晚食当肉”,快乐就更易得了。

总之,“身无病”,不可求;健康时知道珍惜,病了,以平常心待之,大概就可以了。“心无忧”,尚可求;如果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作明智的取舍,不为物欲所役,知道神鬼不足畏,死亡不足惧,自然之福可求,无谓之惧可被克服——就行。如果能听从耶稣最明智的教训:勿为明日忧虑,再知道珍惜生活中的小快乐,就可以快活如神仙。

对鬼神和死亡的畏惧,都是“为明日忧虑”——人只会在未死之前怕死,在鬼神降灾之前惧怕。对贫穷或疾病的忧虑,也属于“为明日担忧”……仔细想想,为明日忧虑所破坏的今天的幸福,实在不胜枚举,如果能克服这种“普遍存在”的畏惧,生活一定快活得多!但不读圣经,不听“讲道”的中国人,一样可以听到类似的劝告——“水到渠成,毋须预虑,到时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就可以在苏东坡的书信中找到。但正如伏尔泰所说:千百年来,智者都给人类同样的劝告,但愚人们照样反其道而行之。——笔者自然是愚众之一员——所以才写这几页《人生至乐》自勉——顺便,也给朋友们取乐。

三家村“大学问”宏志信

(与朋友开玩笑,望谅)

2005年8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深感在他的笔下所呈现的,乃是一个富有诗情哲想及音乐性的欧洲,极具可读性。

——八三老人叶嘉莹

作者的思考,往往犀利如闪电烛照于暗夜,时有惊人的发现。

——著名评论家王仲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行三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拿大)宏志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6170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5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