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旷世奇才,苏曼殊所走过的道路是颇具个人风采的。鸟瞰他的诗国,或芒寒色正一如天外七星,或殊绕馨逸一如空谷幽兰,但更多的却是忏尽情禅,艳骨难收。从行迹上看,他的淑世之心綦切,每当国运阽危之际,他总是懔然于匹夫之责,拔剑而起。

本书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僧人苏曼殊坎坷传奇的一生,文笔优美,资料翔实。

内容推荐

苏曼殊是个一生都和情产生不解之缘的诗人,同时又终身以佛陀为人生皈依的僧人。 他短短三十五年的生活历程,是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剧烈的动荡中度过的。苏曼殊常常有意无意地被牵入动荡漩涡的中心或接近中心的边缘,成为众生所瞩目的人物;而他内在的情感世界,既欲远离沸羹蜩螗的现状,又对民生国事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本书介绍了苏曼殊坎坷传奇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难言之恫话童年

 一 “他不该在这个时候降生!”

 二 “啊,三郎,你还活着?!”

 三 他无法接受一个杏子不在的世界

 四 “以情求道,是以忧耳。”

第二章 披发长歌览大荒

 一 初露锋芒

 二 “余实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与女子共处者也。”

 三 血,总是热的

 四 “易水萧萧人去也!”

第三章 激奋与颓伤

 一 “曼殊怎么失踪了?”

 二 “国家有难,岂能坐视不管?”

 三 依违于僧俗之间

 四 “三郎啊,你准是被魔鬼缠住了!”

 五 白马投荒第二人

第四章 亦僧亦俗两风流

 一 行云流水一诗僧

 二 歌吟,因缺乏聆听而死去

 三 他要在名利以外的天空下行走

 四 万没想到的事,毕竟在万没想到的时刻发生了!

第五章 独向遗编吊拜伦

 一 “三郎!我的乖……乖外甥!”

 二 “恨不相逢未剃时!”

 三 “这一切难道是造物主使着性子刻意安排的吗?”

 四 羁旅炎荒与“辟谷”印度

第六章 芒鞋破钵何人识

 一 一时间成为众口腾誉的走红人物

 二 三十岁的天真

 三 好一个“革命和尚”

第七章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一 “我早就想拜望中山先生!”

 二 他真的陷入了生存的两难境地

 三 “我现在就剩下一个赤条条的身子。”

 四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苏曼殊简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他无法接受一个杏子不在的世界

初恋,对于曼殊是一次惨痛的经历。杏子的情殇,使他感到在这个杏子不在的世界里,无处不弥散着死亡的气息。仿佛全世界的深秋骤然间都围拢在他的身边……告别了大姨与静子表姐后,曼殊又回到逗子樱山村,侍奉母亲,再次享受着天伦之乐。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处在青春萌动期的曼殊,竞在这时开始了他的初恋——

曼殊所居住的逗子樱山村,面临小溪,清流潆洄,景色幽绝。隔溪亦有房屋数椽,结构精雅,纤尘不染。对面的宅楼中,有一女郎,貌似槿花,姣好可人。她的居室,与曼殊的卧室,望衡对宇。时间一长,曼殊神志纷迷,梦魂颠倒。终于,这一对痴情少年发展到眉波传心曲、诗歌写慕忱的地步。

一天,曼殊刚刚起床,突然发现一只鸽子缓缓落到窗前,足上系有用红线缠裹的纸团,曼殊赶紧取下,打开一看,竟是一片丹霞诗笺,上面的字那样绢秀、雅丽。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首五言古诗:

青阳启佳时,白日丽呖谷。

新碧映郊垌,芳蕤缀林木。

轻露养篁荣,和风送芳馥。

密叶结重阴,繁华绕四屋。

万汇皆专与,嗟我守茕独。

故居久不归,庭草为谁绿。

览物叹离群,何以慰心曲。

曼殊反复吟哦着,心中不禁暗暗称奇:没想到这个名叫杏子的年纪小小的日本姑娘,竟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汉诗。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立即修书一封,定好约会时间,托“信使”捎去。

杏子如约而至。

春光,在带露的繁花上开放。

茉莉花、百合花、夹竹桃花,一丛丛地开着,简直把空气都给搅乱了。杏子兴奋地欢跳着,采摘着,那些姹紫嫣红的繁花,纷纷进入她的心灵而闹成一团。

望着杏子,曼殊的眉结舒展了。那一缕缕被蜜蜂牵动的微风,送来阵阵香气,也唤起了曼殊对美好生活的遐想,一颗受尽凌辱的心,突然之间披上’了希望的绿叶。他情不自禁地拉起杏子的纤纤素手,观赏着寂静的天空与流动的河水,感到幸福正一圈圈扩散开来,单纯一如婴孩脸涡里的微笑。

傍晚临近了。日影越拉越长,槐树在地上投下越来越浓密的影子。

不知不觉间,月亮,水泡似的从夕照深处升起。可这对恋人仍依偎在草茵上,在萧萧的白杨树底下出神……

哦,爱的沉醉,叹息与欢笑,喜极而泣的眼泪……

这爱,是做着梦幻的青年男女间自然的心灵契合。在他们尚未走进社会这个编织着各种复杂关系的大网时,都具有这种自然的心态,仿佛是未经污染的纯净的梦幻本身。

时间,似乎停滞了。他们默无一语,一任激情涌入指尖,拥抱着,抚摸着,像温润的泉流漫过山石。那融为一体的欢乐之流,那从灵魂深处溢出的生命交响,正在战栗中汹涌而出……

曼殊与杏子的恋情,自然瞒不过河合仙的眼睛。本来,河合仙已与姐姐暗中商议好,想把静子许配给曼殊,以成百年之好。但看到曼殊如此爱慕杏子,而杏子又确实是一个姣美贤淑的好姑娘,做母亲的也就依从了曼殊的选择。这些天,她不是出去买玉镯,就是买面料,反正一会儿也闲不着。

“三郎,”一天晚上,河合仙一边给曼殊抻铺,一边笑着问,“你看那杏子怎么样?”

曼殊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看着曼殊那六神无主的样子,河合仙笑了,她故意问:

“怎么,那杏子姑娘不好?”

“不,她好!”

“你喜欢她?”

“嗯……”

“她也喜欢你?”

“喜……欢。”

“那太好了!其实呀,我早就看出这姑娘对你有意。既然你们双方都这么相爱,依娘看哪,你就早些娶了她吧。你们俩呀,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呀!”说完,河合仙高兴地笑了起来。

“三郎呀,你说你到底想什么时候与杏子姑娘成亲哪?”

“这……”

河合仙以为儿子是不好意思,便也不再追问了,只是叮嘱道:“好吧,你就再想想吧,想好了,赶紧告诉娘,娘好提前有个准备,记住了。”

“嗯。”曼殊怔忡地点了点头。

河合仙刚刚退出曼殊的卧室,窗棂便发出几声熟悉的轻响。他赶紧上去,把鸽子足上的纸团轻轻解开,定神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今夜九时,我们还在那棵老槐树下会面,到时有信物赠你。切切!杏子。

收好纸条,曼殊那颗刚才还处在紧张慌乱状态的心,又“咚咚咚”地狂跳起来。

近来,曼殊总觉得时间的魔术师似乎在变着法儿捉弄他:与杏子在一起时,时间快得像鸥乌一样疾飞而去;而独处时,时间则像蜗牛一般缓缓蠕动。一看墙上的挂钟,离约会时间还差一个多小时,曼殊不禁又有些烦躁。

约会的时间,总算临近了。

曼殊按时来到了那棵老槐树下,寻觅了好一阵,也没见杏子的踪影,而天,偏偏在这时下起了大雨。

雨,越下越大,似乎要把整个世界淹没在这一场雨中。

可杏子还没有来。

而曼殊此时已被雨淋得瑟缩成一团。

在雨的哀曲中,曼殊的心也由刚才赴约时的激动、兴奋一变而为嗔怨、恼怒。

可杏子仍不见踪影。

曼殊决意要回去了。他无法原谅杏子的爽约。

可就在曼殊沿着河边往回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河边漂着一只花鞋,一只他所熟悉的花鞋!曼殊的头发一下子全都竖了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他的心。他不禁失声地大喊:

“杏子!杏子!你在哪里?”

没有回应。只是在对面传来自己那空寥的回晋。

曼殊惊慌了。他疯也似的向村里跑去。

……

不大一会儿,村民们便将杏子从水中打捞出来,只见她脸色泛白,双目紧闭,一只手却攥成一个结实的小拳头。

村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拳头掰开,只见掌心里,竟是一颗碧绿的珍珠!

曼殊一下子明白了,这就是杏子在信上所说的“信物”,同时也明白了杏子所说的“谁都不能把我们分开”这句话的分量。他悔恨自己的愚鲁、粗率,更懊恼自己刚才对杏子的嗔怨。

无限量的热泪,不住地从眼中涌出;渐渐地,由嘤嘤抽泣变为号啕大哭。  在场的村民们,也都伤心地落下了泪。

杏子的死,使昨天还沉浸在初恋的甜蜜中的曼殊,骤然间感到被杏子所抛弃的这个世界,无处不弥散着死亡的气息,仿佛全世界的深秋一下子都在他身边聚拢。凝视着杏子手上的珍珠,他感到那珍珠似乎也变了质,正分泌着一种死亡的毒素。

鲜花,依旧在开;清泉,依然流淌;鸟儿,依然鸣啭,可这些活生生的东西,在曼殊的灵视中,也都成了活生生的死亡,它不属于曼殊的世界,因为杏子已不在其中!

无望的思恋,窒塞着呼吸。每当曼殊打开杏子赠给他的“信物”,死亡,就再次呈现在他的面前,再次暴露出它那陌生、非人的冷酷面孔。

初恋的破灭,对“天生情种”的曼殊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他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他无法接受一个杏子不再其中的世界!

他只能浪迹于欢笑之外。

P26-30

后记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旷世奇才,苏曼殊所走过的道路是颇具个人风采的。鸟瞰他的诗国,或芒寒色正一如天外七星,或殊绕馨逸一如空谷幽兰,但更多的却是忏尽情禅,艳骨难收。从行迹上看,他的淑世之心綦切,每当国运阽危之际,他总是懔然于匹夫之责,拔剑而起。可与此同时,他又耽于禅悦,罄力追求与真如佛性冥契神合的涅檠境界——“出”与“入”就这样抗颜接席地渗透骨髓。至于他不为物役的洒落风神,解衣推食的仁厚天性,相与无畦町、相与如婴儿的率真和纯正,绝不媚俗趋时的强项风骨,则是每一个与曼殊有过直接亲炙的人都有笔共书的。在曼殊身上,还有一个令时俗骇异的特点,那就是不蹈故常,径行独往;他并不完全唯理智之命是从,而是非常注重自己的感觉、悟性和情感经验,正是这些,不断地修正着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使他在“情”与“理”、“出”与“入”的冲突中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迷惘之中。记得有一次,我与一位朋友曾这样谈起曼殊:这位短命诗僧,以他的聪慧和才情,为什么艺术之神竟安慰不了他?为什么在35岁的壮年就结束了难以为续的人生?这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本身就隐藏着人生之谜,历史文化之谜。我总觉得,曼殊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海洋,其中隐秘、幽暗的部分,是哲学所不能照亮的。至于他的那些由高度意象化了的艺术符号组构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的观照背景下往往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意义,关键就要看有心的读者(当然包括研究者)能走多深。

四年来,我所依持的正是这种“往深处走”的愿力;日复一日的劳作,果实般垂挂在生命之树的枝枝杈权上。

缘此,我在1990年出版的拙著《苏曼殊新论》的后记开首,曾情不自禁地这样写道:“书稿杀青后,顿然产生一种从所未有的强烈解脱感。苏曼殊这个‘鬼’,将我好一番折腾!”

但这不过是我笔耕多年乍释重负的一时快语,事实上,我与曼殊这个“鬼”,情缘未了;其人其文对我依然颇具魅惑力。在同人面前,我依然非常乐意谈论曼殊,前年,我还为山东画报出版社撰写过一部五万字的曼殊略传,也算没有荒疏这个研究课题。——以故,当“中国文化巨人丛书”的近代卷主编张仲谋兄约我写一部《苏曼殊传》时,我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但当我濡笔为曼殊作传时,已是距我写作《苏曼殊新论》一书的十年之后了。

时间无痕。一天与另一天,甚至一年与另一年之间,并没有裂开一个无底的罅穴,接纳着人们的喟叹。所不同的只是心情,一种“浑不似当时”的心情。

应当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曼殊研究所采用的基本上还是一种书斋式的研究路向,这与我当时所持的以学术自律而明哲保身的道德立场有关,也与我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环境所形成的平宁心态有关。在我看来,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确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功效是显性的,当某个假说得到实验证明后,那些公式、定理与结论,便会获得广泛的适用性和实效性;而人文科学的功效是隐性的,在一次次对同一研究客体进行的阐释中,它并不可能存在着确凿无疑的公式或定理被“可靠”地列入教科书中,而只是在不断地重新阐释中显示出人类智力的进步。以故,在实用思潮漫天流行的时下,很难说它有多少立足之地。这也确实使不少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感到“气短”。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能有一大批“不问政治”、自甘清寂的人文学者,正其义不计其利地沉潜于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研究,其学术成就才有可能支撑起整个相对贫弱的思想文化界。——尽管这一批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很难制造出什么轰动效应,大众传媒对他们也不会感兴趣。但他们的努力却是为提高民族质素不可缺少的根基工程。

可是,寄身于纷争无已的十丈红尘,纷至沓来的万般感触,很快便使我厌弃了过去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既成观念。面对着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强烈销蚀,商业大潮兴起后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理想的追求已为现实的利害盘算所冲淡,物欲的满足取代了终极关怀,金钱的权威猛烈地冲击着道德堤坝,人文学科能搭的只是经贸的戏台,学术已经沦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生命需要。作为将“不堪世用”的人文学术当作毕生事业去追求,将“空言大论”的精神意义视为终极理想的一介寒士,还有什么会比人文学术的沦落、精神意义的贬值更使人感到悲哀和失望的呢?一时间,我真有被历史戏弄和抛弃的感觉。“入山浮海均非计,悔恨平生识一丁”,中夜兴叹,一种发自五内的深忧,使我不禁大声发问——

——我们民族那种把眼睛周围的皮肤都瞪裂的勃然怒气哪里去了?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气哪里去了?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形上冲动和高贵激情哪里去了?

我愈来愈痛心地看到——

——鄙俗的物质主义窒息着性灵,多少看似壮硕的男子均比魏晋风骨软一百倍地跪倒在时尚面前,阳痿于“活着”这一可怜的事实o

——我们的前贤们所护持、所标榜的那种“吾侪所学关天意”、“文章存佚关兴废”的人文精神,已日益式微,商业文痞鼓噪的雅皮文化、白领精神与卑陋、浅薄、虚伪胶结难分,那些不胜杞忧的文化孤灯守护人,已日甚一日地感到自身的微末,像茫茫大海上的一片浮沤。与此同时,耳食之学与稗贩之学仍大行其道,而社会总体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学问,真真成了荒江野屋二三素心人商量之事。

——对于许多人来说,生命并非一个“大于我的存在”,而仅仅等同于生活方式本身。在他们那里,无所谓过去、将来,有的只是一种时间,那就是现在。古老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比白喉还快速,比霍乱还凶猛,使人们置身于一种空前的浮躁和失范的迷茫之中。激愤、亢奋、狂热、追逐,而这一切的背后,难道不是生存利益的罪恶之手在操纵?

正是上述焦虑和慨叹,成了驱策我写作此书的重要触媒(当然并非全部)。易言之,久孕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以及一种历史情绪、内心感受,人间情怀,亟欲倾吐,亟需有一种载体来表现。更坦率地讲,在创作过程中,我所注重的是意蕴指归的现实性,写得虽是历史人物,但情思的落脚点却是现实,背后都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命运与忧虑作参照。我力求发掘出隐含在曼殊身上的价值象征,看看能转换出多少具有当代活力的精神内蕴,并赋予他以新的价值内涵,使其持续活跃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从而不断地产生价值效应。

似有必要结合这本书的写作略谈一下我对人物传记写作的拙见。

对文学传记,我一向情有独钟,也曾经从事过这方面的创作,还发表过有关的评论文章。每读一部好的传记,我都会从中触摸到一颗灼热的、颤跳的、充满人文良知的心,在沥血中构建出一座情感的巨厦。那些古老的象形文学,经作者以调和鼎鼐的妙手熔铸后,竟奇迹般的成为人类纯粹创造力的圆润果实,它是如此诗化地深刻,又如此充满感性,令人掩卷后一如醍醐灌顶,不觉栩然而醉。

或许是由于浸淫久了的缘故(也有过一些初步的实践),渐渐地,我对传记文学的写法也略有了一些心得。我认为,传记写作不是年谱长编的扩展,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原,而是传记作者与传主在灵魂层面的深度契合,是自我的一种燃烧和超越。作为主体精神的价值,它是活的,运动的,自由的;它不容传记作者将传主置入一个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秩序之中。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主体价值的确立,并不在于它可以回避客体这个障碍,逃逸客体的限制,将传主撇在一边而让自己的想象和理性天马行空般地自由遨游,相反,主体价值的确立和提高,正是有赖于对象意识的确立和提高,有赖于对传主的生存环境的全方位审视和深刻理解;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也就不可能产生明确的主体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传记作者必须戮力与传主之间取得同构关系,传主的形象要经过传记作者意蕊心香的培壅,要把传主的生命融化为传记作者的生命。既有对传主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又有情致深婉的微观体悟。在这一过程中,传记作者必须全面展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全部能力(包括历史的穿透力,鲜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形象体系的高度重建力),甚至需要感情上的成熟(有些智商很高的人,所喜爱的也仅仅是品位并不高的武侠小说;那种“悠然神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情境界,有人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难窥门径),总之,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与传主同样复杂的自我世界,才能真诚地与传主对话,并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传记作者的主体价值。

从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说,面对卷帙浩繁的原始材料,传记作者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证实或证伪方法,准确地把握传主生命发展的轨迹与前因后果的脉络,尽可能地做到“笔笔有来处”,小心翼翼地进行历史“复原”。但事实上,这种“复原”未必能够达到客观化的效果。因为人,并非某种概念的对应物,在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难以言表的混沌世界——无数的感觉、情感、意绪和思想,推动着传主的行动。在现实给定性的向度上,谁能说清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因此,要对一个复杂的个体进行复原,恐怕就是传主本人,也未必能够胜任。有鉴于此,我认为,“真实地复原”,并不是传记写作的唯一目的;对传主作巨细无遗的“履历表”式的叙述,更是基于传主的一切都有传记价值这一认知前提;而这只能表明主体意识的匮乏。事实上,当“传主的过去”一旦变为“作者的叙述”,绝对意义上的“真实”已不复存在。所谓“真实”只能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过程中加以确认。与其心劳力绌地对历史进行“复原”,倒不如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取舍、选择、组合(各自孤立的事实经过精心的组合往往会呈现出新的意义)甚至虚构(这种虚构当然不同于小说,它实际上是更高的创造),力求达到整体化的效果;或者说,用一种强化起来的主体意识,将死去的历史照亮,使其“活”在当代意识的巨大光照中。

文体意识的确立,也是从事人物传记写作所当措意的。

人物传记不是学术论著、史料汇编,也不是纯粹的文艺创作,但又兼具三者的质性。为使人物传记与其他体裁区别开来,使人物传记因了传记作者充满魅力的表达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味,必须强化人物传记的诗性色彩。依我看,历史,必须通过个人特殊的真挚气质,个人的诗性智慧,才能留下深沉的足音。那种经院式的、程式化、规格化的文体,最便于容纳陈腐思想。而文体的平庸往往正是与思想的平庸互为表里的。为此,我力图在这部传记中,大量引入诗的质素,只有当诗性的阳光透过个性的三棱镜而映现、凝定、闪耀时,历史才会闪现出真实的跃动的生命,-才会繁复的展开与单纯的凝合。同时,我还尝试着与其他文体相嫁接,如借鉴戏剧对白的精炼、含蓄和富有动作性,小说的叙事策略,场景描写、意识流手法,以及叙述视角的多变性,电影中的旁白、时空切割、蒙太奇手法,等等。总之,我认为传记的写法应当有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尽管我本人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如果读者发现我的主张和实践效果之间尚有距离,甚至是很大的距离,那也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罄毕生之力以求的。目前,我所关注和期盼的,是来自读者的阅读反应和严肃批评。

文章做完了,书稿杀青了,总要在题目下方端端正正地署上自己的名字,宛如呱呱坠地的婴孩,在剪断脐带的地方,赫然贴上一个标签:某之子。

但是,这个“孩子”的“血统”是否纯正却是大有疑问的,且不说文化赝品充斥书肆的时下,要寻求一点从性灵中流出的真笔真墨已殊非易事,即使是那些出自大胸襟大慧根的生莲之笔,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属于个人的独创,也未易一言以断。对此,我觉得歌德有一段话说得相当坦诚——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我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但是说句老实话,我有什么真正要归功于我自己的呢?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出现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情和人物……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

这才是对待成就和评估自我的正确态度。可惜的是,歌德的这段话,却从未见有人在“后记”中引用。

感谢文怀沙先生、郑伯农先生的悉心指教与大力提携,感谢蔡震、丁亚平、葛士良先生的热诚扶持。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孙萍女士,多年来,她几乎是依循着某种习焉不察的惯性,出色地充当着“主持人”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称得上是地道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强人”。——正是有赖于这样一个甘愿超负荷付出的“持门户”的“健妇”,我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才有幸免却许多“问米薪”之劳,在商风日炽、物欲汹汹的时下,居然能够蛰处一室,心闲气定地得享“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乐。而这,又怎一个“谢”字了得?

邵盈午

1998年4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盈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6242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4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