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悠悠丽江情
内容
编辑推荐

云南丽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作者从小生活在这个神奇的地方,耳闻目睹了此地的变迁,有着深厚的感受。本书作者以丽江纳西族文化为背景,记述了当地迷人的风土人情,记述了作者的上辈亲属。文笔流畅优美、情真意切。

内容推荐

我如此地眷恋大研古城,不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居住过十五年,度过了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更使我魂牵梦绕的是古城那如诗如画、和谐古朴、典雅优美、具有“高原姑苏”美誉,却又独具特色,积淀了千百年纳西文化结?晶的古桥、流水、j街巷;是那挈领着古城灵魂的清冽如玉的黑龙潭;是那葱郁青翠的群山;是那主宰“四方街”的纳西大妈和“潘金美”;还有那五花石铺就的石板路和留在人们记忆里的“茶马古道”。我如此苦苦地思念它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增加了无限的怀念。

目录

丽江大研古城

拉市坝——青山庇护的“桃花源”

余乐村——天鹅飞越的地方

老君山筹粮和石鼓镇“观战”

千里查粮走丽江

木里、宁蒗行——差旅日记节选

他活在丽江人民心中

丽江“纳西美”

文笔峰下的老祖母

金沙江边的苦命女人——赵小鹿

坚韧的母亲,厚重的母爱

回忆我的童年和求学之路

后记

试读章节

   文笔峰下的老祖母

农敬是我的奶奶,属牛,1852年(清咸丰二年)出生在丽江拉市坝余乐上村的杨家,1941年(民国三十年)去世,活了九十岁。她是因为那年丽江流行霍乱病,被传染而死的。到九十岁时,她仍然头脑清楚,听力良好,交谈时条理明白,只是因老年白内障,视力有些模糊。我懂事时起,就常听她讲她的经历、她的长辈们的种种故事和村里发生的种种“劝世文”(可以使人增长处世经验的事例)。她有时讲着讲着,说到痛苦的往事就会哭起来,说到高兴的事时也会笑起来。但是哭比笑多得多,因为在她的故事中,痛苦远远多于欢乐。

余乐村在拉市坝西南角的豕山脚下,村东面矗立着青翠高耸的文笔峰,村东北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一出门就能看见。它们婀娜多姿、千变万化,是当地老百姓的晴雨表。每当文笔峰上云雾缭绕时.便知天要下雨了。如果灿烂的晨霞从文笔峰洒向村庄,那肯定将是个大晴天。山里布谷鸟的叫声,告诉人们春天到了,要去播种了。玉龙雪山会变得“消瘦”,露出更多的青石,那是夏天的炎热,脱去了它厚厚的“棉袍”。当翠绿的山林中夹杂着点点的红叶时,秋季就已来到,人们便开始收割、播种,准备过年了。

听我奶奶农敬讲,她祖父杨嘉绩是个文秀才,家道殷实,可他的三个儿子却都是一辈子务农,不识几个字。  她大伯叫杨俊,喜好喝酒,是个牧羊人,有几百只羊。他省吃俭用,积攒下不少银锭,把银锭装入陶罐里,长期寄放在同族的邻居家。有时他从山上放羊回来,到邻居家去想看看自己的银罐,那家人总是热情接待,摆酒炒菜,等他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对他说:“大爹,你去看看你的银罐吧!给你放得好好的呢!”他就不好意思去看了.说着“不看了,不看了”就走了。他自己也是只知银锭数,不识斤两。慢慢地,那家人终于把银罐占为己有而变成富翁,而大伯却落得两手空空。他的独子杨三元得了病,身体十分虚弱。儿子求他宰一头羊来吃,补补身体,他却舍不得,说: “瘦母羊也完,干菜叶也完,算了吧”(瘦母羊快死了,何必还要浪费干菜叶来喂它)。儿子死了,他的银罐里的银子也被人骗走了。

她三叔叫杨瑾,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和贡爷(和国贤,贡生,是当时余乐村学问最高的人),二女儿嫁到束河开普村和家。

她父亲排行老二,叫杨琇,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就是我奶奶农敬。小的是儿子,叫杨士勋,属龙,1856年(咸丰六年)生,比农敬小四岁。

        乱世十八年

农敬姐弟俩出生成长于乱世之年。1856年正是杜文秀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率回民在巍山起义、攻克大理的那一年。那年秋天,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口抵抗杜文秀义军,带兵从鹤庆到丽江,屠杀回民七百多人,之后在鹤庆、丽江、剑川、维西、中甸一带与义军相互仇杀混战。1860年杜文秀攻占丽江、鹤庆,清军从北面捣义军之背,于是鹤、丽、剑等地成为双方争夺的要地。两方军队长期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兵祸连年,搅得当地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苦不堪言。这就是丽江人民世代难忘、谈之色变的“乱世十八年”。事过几十年后,奶奶每讲起那些被掠夺、被抢劫、逃难、贫穷、颠沛流离等种种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时,仍禁不住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到奶奶八九岁时,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难熬。余乐村原本是地广人稀、丰衣足食的好地方,每年余粮很多,蚕豆豌豆都只是用来喂牲畜。而到那时,村里的粮食几乎都被抢光了,有的人家侥幸剩下一点点蚕豆,只能靠分吃蚕豆粒来充饥。连蚕豆也没有的人家就更惨了。山上能吃的山茅野菜都已被挖光吃光,村里有人被活活饿死。由于饥饿,体质虚弱,更使疾病流行,加之缺医少药、缺吃少穿,不少人得病后不治而亡。有个人害疟疾,冷得浑身打颤,又没有被子,只好用刚割回来的麦捆压在身上御寒,被麦捆压死。农敬的三叔就是在那时得病,无药医治,在饥寒交迫中去世的,死时刚三十来岁。那时候,村里几乎找不到一件完好的衣服,有人只得用棕皮围住下身来蔽体遮羞。村头的福妹家有一件滚边的羊毛布长褂,这算是当时全村惟一的一件还像样的没有打补丁的衣服,村里人办婚礼时就只能向她家借来穿一下,充充门面。那时的老百姓过不了一天的安生日子,四处逃难仍免不掉家人遭抢劫、妇女被奸污的命运。阿秀是个没有娘的女孩子,她去地里挖野菜时被过路的散兵游勇奸污,觉得没脸见人而自杀了。在19世纪中叶,世界已进入近代文明的时代,而这里竟然倒退回采野果充饥、披树皮遮羞的原始生活。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百姓们却不可能像原始人那么逍遥自在、无忧无虑。他们被迫忍受着乱世年间带给人民的一切侮辱和苦难。

当农敬奶奶有十一二岁时,义军占领了丽江,九河的一些人投了义军,义军就派九河的义军到余乐村来当村官(甲长或里长),中村、下村各有一个。两个村官是兄弟俩,名叫正恒、正香,他们连家也搬来居住,他们的妻子被村里人尊称“娘子”。有一段时问相对安定些.村里也可以种地、养牲畜了,但老百姓的日子依旧难熬。谁家杀猪宰鸡都要给“娘子”送肉,她家的存肉多到发臭。每到夏收、秋收,粮食刚收到家里,义军就派大队骡马来要粮。他们打着大旗、敲着大锣,头骡头马都挂着很响的铜铃,浩浩荡荡而来,几里路外就能听到锣声,乡亲们听到后胆战心惊。

 义军、清军继续不断地杀来打去,余乐村就在铁甲山下的交通要道,首当其冲。两方军队打拉锯战,首先进入的就是余乐村。每当村民们远远望见军队翻过铁甲山来了,全村老老少少就跑出去逃难,尤其是青壮年,如果躲不出去就会被军队拉夫当差,挨打受罪,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他们大多逃往阿喜一带及金沙江边,那边两军去得相对少些。军队抢不到人就抢东西,每次都把村民的粮食及财物抢掠一空。

 农敬奶奶十来岁时,有一次军队又来抢粮,他们全家逃难跑到山里,家人走散,她害怕极了,无奈只得一人翻山越岭走到阿喜村。在阿喜碰见大姨父和表姐也逃到那里,她喜出望外,本来很害怕的心情因见到亲戚而缓解了。他们一起在别人家投宿,半夜里却听到大姨父对他女儿说: “乱世年间,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管不了,怎能管农敬呢?”她伤心地哭了半宿,第二天就请求他们把她送到金沙江边,听说祖父已逃到江对岸,她要自己去找祖父。她坐猪槽船渡江到对岸,人生地不熟,路经深山老林,常常看到野兽的新鲜脚印,心里害怕,边走边哭,饿了就拣些野果来充饥,所幸终于找到了祖父,见面时伤心地大哭一场。她以后只要一讲到这件事时总免不了要掉泪。她跟祖父住了一些时间,那里只有一点稗米,不够吃。她就到别人家已收过的包谷地里,翻拣包谷秆儿上缠绕的扁豆荚。有些没收干净的,她就择出里面的扁豆籽来煮了充饥。直到听说军队退走后才敢回村来。

 还有一次,全家逃难跑到木是村。木是离余乐村有二十多里路,又已是半夜,想着军队不会赶到这里来,就在木是村煮点饭吃。没想到饭还没有熟,军队就来了。慌乱之中农敬奶奶躲进一个箩筐里,又困又乏的她竟然睡着了.醒来听见父母边哭边说: “孩子跑到哪儿去了呢?什么都可以丢,可不能丢了孩子啊!”她爬出筐来,一家人劫后重逢,抱头痛哭。村里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叫五谷,她身上缝着一对多少代祖传的银手镯,逃难时遇见散兵,这珍贵的家传首饰也被搜出抢走了。

来余乐村抢粮拉夫的大多是九河投义军的那部分人。有一次这些假“义军”又来祸害百姓,农敬的父亲来不及躲避,被强行拉走。“义军”命他背上在余乐村抢来的东西送到九河的白汉场。之后又逼他背一张四方桌到更遥远的剑川。他恳求“义军”开恩放他回去,说老婆在家里生孩子没人照顾。那些“义军”就凶狠地往死里打他,打得半死后踢到路旁。他挣扎着慢慢爬回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不久就因受伤过重而死去,那时农敬十二岁,弟弟九岁。按纳西族的习俗,父母去世,孝子要用瓦罐挑来干净井水给死者洗澡净身,换上好衣服,才能人棺。由于弟弟才九岁,年纪太小,她就带弟弟一同去挑水。水井年久失修,四周草木丛生,蛇虫横行。他们来到井边,看到一条很大很粗的蛇蜷伏在那里,他俩既不敢打蛇,也不敢打水,只得在旁边等了好久,直到蛇爬走后,才把水打了回来。人死了也没有衣服装殓.找了几块破木板钉上当作棺材,把死者装棺后草草埋葬了。在那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的战乱年间,既无钱粮,也无人力来办丧事,像披麻戴孝、开吊亡灵等仪式也只能一概免了。能死在家里,总算比抛尸荒野好多了。

为了躲避兵祸,农敬奶奶与家人一次又一次地四处逃难。她到过玉龙雪山脚下的干海子,到过金沙江边的龙盘、鲁南一带,也到过金沙江对岸的许多村子。从幼年到成人,她就是这样,在乱兵劫掠、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等各种数不清的苦难中长大。村里人都很怕杜文秀,小孩不听话哭闹时,一说“杜文秀来了”,孩子就不敢出声了。  1874年(同治十三年)杜文秀失败时,农敬奶奶还未出嫁,当时清大批屠杀义军,也屠杀投义军的人。在余乐村的田坝里有一块叫“蛙池”的洼地,这块洼地夏天积水很深,青蛙游弋其间,常闻蛙声一片,此时这里变成了杀人场。农敬奶奶与一些伙伴上豕山砍柴.从山上望去,但见“蛙池”边刀光闪闪,杀人无数,真是可怕极了。每天杀二三十个,连杀好几天,也不知杀掉了多少人,“蛙池”被死尸填满,附近几个村的人都怕得要命。最后还是村里人找了一些胆大的汉子来挖土填坑,就地把尸体集体掩埋了。农敬奶奶说,要是真的有鬼.鬼挤鬼,这些冤鬼恐怕都没有地方站了。

“乱世十八年”(1856-1874年)总算熬过去了。义军与清军杀来打去,真正受苦的是夹在中间孤弱无助的老百姓。十八年的兵荒马乱.山上木料没人砍,也没有人开荒种地,树林已长得密不透风,房背后的小树林也已长成大树林了,野狼、狐狸和老熊经常在房后的树林里出没。天黑后,狼嚎声此起彼伏,猫头鹰的惨笑声让人心惊肉跳,胆战心寒。那时村里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到处断垣破瓦,田地荒芜过半,菜园里长满了杂草。那年代没办法种菜,就是种上菜也会因去逃难时无人料理而干死或被杂草淹没。老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凄凉困苦。据《丽江府志》载: “自迤西肃清前后,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通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三。”农敬奶奶就在“乱世十八年”的苦难中长大,在她对幼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中,没有爱情和欢乐.只有噩梦般的苦难。

P236-241

后记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雅典、巴黎、威尼斯等世界著名城市一同载人史册。二00三年七月和八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先后将源自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入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的“三江并流”的罕见景象和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丽江已获得“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个“世界遗产名录”的殊荣。如今又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人居环境优美城市”。纳西人以自己千百年的辉煌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走向世界。这是每个丽江人的自豪和骄傲。

丽江地区人杰地灵,纳西人得天独厚,有巍峨壮丽的玉龙雪山庇护,有源远流长的金沙江哺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纳西人的祖先在强烈的民族内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用灵巧的双手和卓越的聪明才智,开拓进取、勤奋努力、艰苦创业,留下了珍贵而多样的文化财富。他们营建了独具一格的纳西古城,其精巧的布局结构、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的访问者。他们创造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东巴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文字起源的活化石”,为解开人类文字发展之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东巴古籍是用东巴文字记载的典籍,被称为“古代的纳西族百科全书”。他们还在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许多方面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的纳西文化,给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够置身于世界文化行列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纳西人思想开放、善于学习、不保守、不排外,善于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将其熔人自身文化之中,促进纳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丽江接纳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多种宗教,如东巴教、喇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都在丽江境内并存。善于兼收并蓄的丽江人.创造了吸纳汉藏文化的著名的白沙壁画及其他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丽江人接受了洞经音乐,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在内地都已失传的部分古代乐曲。经世代纳西人的演奏、整理、完善,自然地融进了纳西人的气质、感情和纳西音乐风格特色,形成丽江纳西古乐的独特风韵,并将这“阳春白雪”的洞经音乐吐故纳新,广泛传播到群众中,形成老少皆知的大众音乐,在村寨街道都建立有“乐会”。这是一种创举、一个奇迹。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占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纳西人是以诚恳直率、淳朴热情而著称的民族。对内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对外则热情好客、温和礼貌、以诚待人,与其他民族互相帮助、友好相处。赢得中外人士的赞誉和好评。

我生在丽江,长在丽江,是丽江的山水和人民哺育我成长。虽然离开丽江已近半个世纪,但家乡的一切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时时浮现在眼前。每当心有感触时,总想把自己对可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的点滴回忆记录下来,哪怕只能表达出其美好的一二,也算略尽了一个多年游子的心愿。这本集子里汇集了我几年来写下的若干随笔,材料来源大多是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丽江生活时的经历和感受,还包括了一些我母亲的生活阅历和她从祖父母及长辈处听来的传说典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教诲。母亲虽已是九十七岁高龄,但耳聪目明,身体健朗,头脑清楚,记忆力仍好,表达事情明晰,是余乐村最高寿的人。文中有关我的家庭及余乐村的许多资料,大多是由她讲述的。她所述说的人和事是真实和难得的。另外,我还参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本人既非作家,亦非民俗学家,疏漏及不足之处甚多,诚望予以指教。

书中所用的照片由民族画报社总编车文龙同志提供;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民族画报社记者陈卫东同志也提供了部分照片;杨卫东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对此谨表以诚挚的谢意。

      杨一星      2005年11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悠悠丽江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一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76598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