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驿站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在西方与东方、中心与边缘、解构与建设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态、失落、失语的尴尬,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于是,祖先的停泊地,便成为走向未来的新起点。“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是龙。”有志之士的呐喊与努力遭遇到比西方“船坚炮利”更加坚固厉害的传统保守堡垒,清帝国犹如老牛拉着的一辆破车吱吱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晃晃悠悠地在夕阳的残照里颠簸前行。

本书作者即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文化、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及一些历史名人、事件中,纵横捭阖,上下求索,是对八闽文化的具体感悟与阐述。

内容推荐

在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中,八闽大地一直以其山地与海洋相结合的独特文化风貌引人注目。近些年来,本书作者即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文化、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及一些历史名人、事件中,纵横捭阖,上下求索,眼前这本文化大散文集,便是作者对八闽文化的具体感悟与阐述了。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作者笔下,有了新的理解与阐发,此乃本书之价值,也是吸引读者之所在。

目录

永远的驿站(代序)/1

崇武古城/1

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23

民族英雄郑成功/53

世纪侨魂/79

封闭与开放的土楼/105

走进四堡/123

星火与太阳/140

真实的灵魂/159

睁眼向洋看世界/181

起点与归宿/210

蹒跚的步履/236

心中的妈祖/256

郑和的悖论/280

思想家李贽的生前死后/306

多维视野中的朱熹/329

试读章节

世界在我眼前渐渐变得丰富完整起来。

而阅读林语堂的过程,更是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岛建省,作为开发空间最为广阔的经济特区,一股“海南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波及、蔓延、席卷开来,成千上万的内地人才揣着淘金热的梦想汹涌南下,成为20世纪末的一道独特景观。即将大学毕业的我也经不住诱惑,决定前往“考察”一番。1989年5月,我孤身…人从湖北来到广州,又从广州买了一张前往海南三亚的船票。客轮离开码头,在一望无际的洋而航行。没有同伴,我静静地坐在甲板上,捧着一册书静静地阅读。而这本书,便是林语堂的名著《生活的艺术》。他以一种朋友般的“闲谈”口吻聊哲学,谈思想,讲人生,说旅行,道艺术,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朴实,那么平和,与盛行一时的居高临下的“文革体”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正如他在该书“写作的艺术”一节中所言:“作老与读者的关系小应如庄严之塾师对其生徒,而应如亲熟故交,如是文章始能亲切有味。”于是,字里行间的思想、见解、态度、好恶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和风细雨般的氛围,在我心头弥漫开来。

海轮在浩瀚的洋面航行了大约四十个小时,《生活的艺术》始终与我相伴,白天在甲板阅读,晚上躺在四等舱的卧铺上思考。那两天的天气一如我的心情格外地好,太阳静静地挂在头顶,洋面上只有我乘坐的惟一一条海轮在航行,看不到一块陆地,见不到一艘船只,连海鸥也销声匿迹无所寻觅。周遭除了大海,还是大海;除了蓝色,还是蓝色,大海的蔚蓝与天空的蔚蓝在遥远的天际融为一体。恍惚中,我觉得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宽广、纯粹而透明,仿佛变成了一颗晶莹的蓝色琥珀。生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似有所悟,但一时间又说不出什么具体的道道来。总之,艺术化的生活在我心中从此凝为一道永恒的风景与要求。

因了这一缘分,林语堂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此后,我又陆续购买并阅读了他的《中国人》(即《吾国吾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京华烟云》、《辉煌的北京》、《信仰之旅》、《中国传奇》、《赖柏英》、《奇岛》等主要作品。

这些年,我与林语堂是越来越近了。这种“近”,除了心灵的近,还有空间的近。我从武汉调到厦门,他的故乡平和坂仔及祖籍漳州五里沙就在近邻。而他与厦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鼓浪屿教会学校是他迈向广阔人生的第一步,厦门大学是他施展抱负为家乡教育事业报效的阵地。1926年,林语堂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研究院总秘书,招揽了鲁迅、顾颉刚、孙伏园、潘家洵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批英杰,他于厦大中文系实有着开创整合之功。

林语堂与鲁迅,都是我敬佩并喜爱的伟大作家,但他们的性格、文风又确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有时突发奇想,竟不由自主地躬身自问:如果我与他们置身同一时代且相互交往,会取怎样的态度?鲁迅深刻而尖刻,一言不合,便有横眉冷对之虞,与其诚惶诚恐,莫如敬而远之;林语堂幽默而随和,即使不悦,也会笑颜相对,忘形之际,我也许会没大没小地直呼语堂,他不仅不介意,恐怕还会乐呵呵地应声作答。

鲁迅与林语堂之间,产生过诸多矛盾,既有广为人知的摩擦,也有秘而不宣的恩怨。这些摩擦恩怨,有思想认识的差别,但更多的,则缘于相互间的误会。

这种误会,一是生活中的过节。一次朋友聚会,鲁迅受人挑拨,两人在席间突然争吵起来,鲁迅面红耳赤转身欲退席离去,在其他朋友的劝说下,总算坐回桌前。双方争吵,两人都有原因,但负主要责任的当在鲁迅。对此,郁达夫的第二任夫人王映霞在《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一文中写道:“我第一次见鲁迅发脾气,当时就想,这事其实是不用发这么大脾气的,大约是鲁迅生病的关系,一种病态的表现吧。”

P24-25

序言

永远的驿站(代序)

曾纪鑫

福建简称闽,唐代以前,一直被视为一块“蛮荒”的化外之地。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开发江浙,就有不少汉人移居福建。然而,汉人对闽地的真正开发,则源于中原汉族四次大规模移民: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八姓“衣冠南渡”;唐高宗时,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多人南下平叛,进入漳州;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带领中原人马五千入闽,后封“闽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北方民众为避战乱,纷纷逃入福建。除以上四次大规模阶段性移民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逃亡者、流放者、驻闽将士、赴闽仕宦者、投亲靠友者等其他中原人士陆续而来,定居闽地,从未间断。

一批又一批的汉人如种子般遍撒八闽大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加快了开发福建的步伐。他们繁衍生息、不断发展,与当地土著居民百越族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对峙、碰撞与交流,已融合为一个难分彼此的整体。

自唐以后,福建文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兴隆局面。“惟昔瓯越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据各种统计资料表明,两宋时期的福建,各类人才层出不穷,文化地位已在全国首屈一指:两宋进士总数两万八千九百三十三人,福建七千一百四十四名,占全国总数约四分之一,全国第一;“福建出秀才”,全国第一;《宋元学案》立案学者九百八十八人,福建一百七十八人,全国第一;《宋史》中进入《儒林传》与《道学传》的学人,闽籍人士十七名,全国第一;《宋诗纪事》所列福建诗人一百二十八位,全国第二;闽人身居宰相之位者,全国第三……对此,朱熹不由得欣喜而自豪地写道:“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

孤悬海外的化外之地,仿佛转瞬之间,就已成为全国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文明礼仪之邦”。而以朱熹理学为代表的闽学,在整合福建学术文化的同时,更是在历朝封建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下,将一个地域性学派跃升为凌驾全民族的精神指导思想长达七百多年之久。步入近代,福建的文化地位尤显重要,以林则徐禁烟而直接导致的鸦片战争,不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以他为代表的经世思想更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期的到来。“晚清人物数侯官”,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抽去福州的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等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翻译家,将失却应有的开放与凝重而显得黯然失色。

福建居民,多为移民及其后代,他们在军旅游宦之地、避难流放之所驻扎生存,驿站般的停留,竟成为一处永久的家园。他们血管里涌动着的,是中原华夏族的精气神,对文化、文明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求与向往;他们宁可避居偏远闭塞的蛮荒之地,也不愿在专制与强暴的压迫下苟且偷安;他们不甘屈服、奋勇抗争,显得极其另类而反叛,也正因为如此,才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赋予“闽”字以新的内涵,“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成龙”,于是,祖先的停泊地,成为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他们以福建为基地,向更远的地方进发:向其他省份延伸,向台湾移民,向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迁移,向欧美乃至世界各地寻求生机,创建新的基业。

然而,祖辈的停留地是那样神圣,无论是继续生活在这块土她上的人们,还是从此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移民,在他们心中,八闽大地,就是一处永远的驿站:置身福建,他们会不时追溯祖辈风雨兼程、迁徙南下的艰辛历程,将先辈的驿站,视为美好的家园;旅居海外,总是于烟雨苍茫中回望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找精神的寄托,抚慰疲惫的心灵,先辈的驿站,就是永恒的故乡,循着相承的血脉,可以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

2003年3月26日,仿佛呼应一段苍老的历史,我踏上了举家南迁、移民福建的旅程。进入福建怀抱,列车时而绕山盘旋,时而穿越隧道,时而在平坦的山地、河谷、平原滑行,连绵起伏的青山、曲折回环的流水、碧绿坦荡的田畴、依山傍水的房舍,从我眼前一一闪现,又一一消逝。列车由北而南穿越八闽大地,我也尽情领略了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环境与丰富韵致。不到二十四小时,我便经历了古代也许得需几代人前仆后继才能抵达、完成的迁徙之旅。

由“国中之国”的荆楚大地,移居东南沿海享有海上花园、旅游城市、温馨城市之誉的特区厦门,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不由得时时想到早年的厦门,是一个偏远得不能再远、蛮荒得不能再荒的海岛,荆棘丛生、虎狼横行、虫豸遍地、瘟疫弥漫、台风席卷,生存环境之恶劣,简直无法想象。于是,对当年的移民与开发,也就更加生出无限的感慨与感佩。

我在故乡湖北度过了四十年漫长时光,身上携带的,更多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因子。置身新的环境,在不同文化的磨合中,我以厦门为基点,推及闽南文化圈的漳州、泉州等地,再向福建区域的其他文化圈辐射。两年来,我利用开会、出差、旅游及专程探访等方式,差不多走完了我所认为的福建极富文化内涵与典型代表性的山水名胜、历史古迹。行走看似轻松浪漫,却可增加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行走产生跳跃与联想,也产生思考与思想;行走受到方式、过程及目的等多重约束,却能够带来新奇,获得知-识,激发灵感,产生创造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行走中,我不时跳出有限的地域范围,将八闽文化放在中华大文化的视野中,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乃至西方文化进行观照比较,深深地感受着福建地域文化别具一格的突出特征——多元性、矛盾性、海洋性。

福建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圈的多样、方言的多样、民间信仰的多样、民风民俗的多样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

古代福建,曾经独领风骚且相互更迭的地方文化形态,就有唐代漳州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建州文化、元代泉州文化、明代月港文化与晚清侯官文化。今日处于同一时空的则有闽南侨台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北理学文化、莆仙妈祖文化、闽东畲族文化及闽中三山文化等。

全国八大汉语方言,福建占了三种,如果算上省际交叉地区,仅福建省内流行的,就有汉语八大方言中的七种。即使同一方言,也会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如闽南方言中就有差异很大的厦门话、龙岩话、大田话、尤溪话。不同的方言之间,难以沟通对话。在福建连城县,我发现一个相当独特的现象,那就是闭塞的偏远所在,八十多岁的老太婆都能说得一口较为流畅的普通话。询问缘由,说是全县有着三十多种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当为几大方言中的有着诸多差异的无数分支),往往隔着一个山头或一条河流,双方就会产生语言不通、无法交流的隔阂。没有想到的是,方言带来的障碍,反而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与流行。

福建的原住民闽越族“信鬼神,好淫祀”,哪怕中原文化占居主导地位之后,这一传统仍保存下来,又有了闽人“信巫鬼,重淫祀”之说。你有你的信仰,我拜我的神灵,各不干扰,相互有别。即使同一县内,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特定的保护神,抬神出游一般也不越出本地界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同一民俗在不同的乡村,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如闽南惠安女虽为汉族,但她们那奇特的服饰与婚俗,使得不少人以为惠安女是某一尚未知晓或归类的少数民族。

福建现有近三十个剧种上演,最有影响的是闽剧、高甲戏、芗剧(又称歌仔戏)、莆仙戏、梨园戏等五大剧种,却没有一个剧种如京剧之于北京、越剧之于浙江、豫剧之于河南、川剧之于四川那样全省流行,更不用说代表福建,走向全国了。哪怕不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如舞蹈,也难为全省民众普遍认可,如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拍胸舞、宋江阵、大鼓凉伞、彩球舞等,在其他文化圈就无法找到知音。  闽山苍苍,有“东南山国”之称,丘陵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闽水泱泱,河流众多,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等二十九个水系六百三十三条河流,总长多达一万二千八百五十公里;河流与山脉或平行,或垂直,形成密密的格子状网络,将福建分隔成几个不同的自然区域,每一区域又因山脉河流走向的不同分割为若干小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座山岭都是交流的障碍,每块谷地都可构成封闭自足的天地。中原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分期分批进入福建不同地区,与本地固有的闽越文化,外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文化,西方的海洋文化杂交融汇,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形式。家族与家族之间、移民与土著之间、移民与移民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在长期独立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都有一块划地为牢的地盘与势力范围,稍一越界,就会爆发你死我活的争斗,由此带来了福建历史上大规模械斗的持续不断与“长盛不衰”,这也是形成八闽文化多元性的内在缘由之所在。

除多元性外,福建文化的底层里,也透出诸多自相矛盾的两面性。

山地的封闭性、保守性、顽固性,与沿海的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仿佛两重不同的天地,形成一种极其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即使同一地区,也体现出自相矛盾的文化性格,厦门的“闽海雄风如开放豁达、从容大度、勇于拼搏,与无法掩饰的内在惰性如安于现状、节奏缓慢、收缩内敛,就显得极不协调;福建历史上诞生了奉为第二“圣人”的理学泰斗朱熹,也出现了反理学、反儒教的一代狂狷李贽;无数八闽女子囿于“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学思想的束缚,以美丽的青春与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一块块冰凉冷漠的节孝匾额及一座座死气沉沉的贞节牌坊,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无数男子拜倒在海洋专职女神妈祖的偶像与灵光之下……保守与开放,愚昧与智慧,传统与西方,封建与启蒙,虔诚敬服与另类反叛,固步自封与锐意进取,都曾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展示各自的个性、特色与顽强。

福建濒临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天然良港,海洋性是内陆居民难以真正感受与深刻体会的。只有移居厦门,在既威涩又和缓的海风吹送与浸润中,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海洋的博大与深邃,领悟到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体会到蓝色海洋对一个民族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古人早有“闽在海中”之说,然而,这一指陈并非说明我们的先民如何充分地利用海洋、走向海洋,而是阐述福建孤悬海外,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化外之地。直到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的航海业才在南方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福建的海洋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海洋蓝色文明。“海者,闽人之田也”,明人顾炎武所言,既道出了闽人以海为田,在滨海、岛屿从事海洋采集、捕捞活动这一事实,同时也说明古代福建民众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仅仅局限于海洋农业,没有很好地在远航、商业、贸易等领域走得更远,获得更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作为。福建海洋文化,只能算作滨海文化或日近海文化,是黄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种延伸。然而,福建以一种得风气之先的开放态势,迎接了近代西方海洋文化的到来,从中吸取了许许多多的内在精髓与有益养分。因此,闽文化实则是从中原而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闽越文化,以及外来的西方海洋文化相互碰撞、磨合、融汇的结晶。

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中国民众,以福建、广东人居多,其中又数闽南人、潮汕人为最。据有关资料统计,福建拥有一千多万海外侨胞。即以台湾居民而言,就有百分之八十为闽南人,他们是福建闽南移民的后裔。闽南与台湾之间,构成一种地缘近、血缘亲、史缘久、语缘通、俗缘同、文缘深、商缘广的特殊渊源关系,为两岸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福建沿海经济能在短时间内腾跃起飞,就是昔日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的一种延续与回响,是祖先荣光的返照与回应……

一边行走感受,一边研读创作,在近两年断断续续的累积中,就有了收入本书的十五篇大文化散文。这是我继《千秋家国梦》后又一部研究、描写地域文化的专著,只是本书的对象,已由《千秋家国梦》中的故乡湖北荆楚,变成了现在的生活工作之地——福建八闽。其中有人的描述,如土生土长的福建名人朱熹、李贽、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林语堂,与八闽大地密切相关的代表人物郑和、瞿秋白;也有物的状写及事的记叙,如通过莆田湄洲岛描写妈祖民间信仰及传统海洋文化,以崇武古城叙写戚继光抗倭,由马尾船厂勾勒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及中国海军发展的蹒跚步履,通过古田会议纪念馆描叙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壮大……无论写人摹物记事,其落脚点都离不开直接或间接地描写福建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思想,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与变异,以及西方海洋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毕竟,我的生命融入福建的时间是那样短暂,行走与阅读、思考与识见又是那样地有限,面对积淀丰厚、内涵深邃、神奇美妙的八闽大地,我呈献给读者的,不过是打开了一扇认识福建的窗口而已。关于福建,还有许许多多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挖掘与研究,特别是与福建密切相关的海洋文明,更是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海洋文明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国的近代文明始于沿海,中西文化的结合也由沿海而深入内地,辐射全国。海洋正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海洋文化,实质上就是现代文化与世界文化,海洋强国也是世界强国。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向海则兴,开海当盛。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的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而我们面对海洋,自古以来都是从陆地的角度出发,以陆地为中心,在黄土文明及农业文明的框架中兜圈子。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海洋的角度了解海洋,由大海的视角看待陆地,从西方蓝色文明的视野认识中原大地的农业文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明以及东南沿海的近海文明等中华文明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当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也许,这就是我下一步将要创作的内容。

2005年6月3日深夜于厦门市太子山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驿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纪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802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