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个人绩效和组织整体效能。发达国家多年实践证明,员工帮助计划(EAP)是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优方案。本书即是中国第一部员工帮助方面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心理健康和EAP等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在EAP方面的实践,围绕中国现代组织管理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写的一本应用性与学术性兼顾、专业与普及两全的图书。本书从基本理论、EAP研究和评估方法、EAP应用和案例分析几个方面建构了国内EAP的基本模式。它不仅满足了目前国内员工帮助计划(EAP)相关书籍空白的急需,也可以为应用心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及管理专业提供相应的参考。

目录

第一篇 EAP概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引言

 二 现代企业最大财富的思考

 三 变革与挑站

1.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2.变革中的组织

3.无法回避的管理新课题

 四 现代组织中的心理困境

1.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和沟通障碍

3.职业不良心理

4.个人问题

 五 中国高级职业经理人压力现状

第二章 EAP的概念

 一 EAP的定义

 二 EAP的基本要素

1.来自管理层的支持

2.来自工会等组织或职能部门的支持

3.明确的政策与程序说明

4.保密

5.完善的教育促进与培训

6.财务支持和劳工保险

7.专业的EAP从业人员

8.广泛的服务项目

9.确实的记录、追踪和评估

 三 EAP的预期目标

1.员工个人层面

2.组织整体层面

 四 EAP的服务范围

 五 EAP的通用模式

1.内部模式

2.外部模式

3.联合模式

4.混合模式

5.有关内部、外部EAP的相关研究情况

 六 EAP的服务范围

1.职业戒酒计划

2.员工帮助计划

3.职业健康促进计划

4.员工提升计划

 七 EAP的导入程序

1.明确负责EAP项目的职能部门

2.成立EAP导入的专项小组

3.EAP项目方案的需求分析

4.确立EAP项目目标及编制预算

5.设置专职人员或指定专业机构

6.建立员工帮助系统

7.项目评估

第三章 EAP的发展历程

 一 19世纪:EAP产生的背景

 二 20世纪初:EAP的萌芽阶段

 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EAP的初步发展

1.发展背景

2.AA规模迅速扩大

3.方案在企业中开展

4.个人的推动

 四 20世纪50年代:EAP快速成长

1.主要推动因素

2.相关会议与研究

3.工会的参与

4.著名的戒酒方案

 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EAP发展成熟

 六 20世纪80年代:EAP遭遇瓶颈

 七 国内EAP的发展

1.大陆的EAP

2.台湾的EAP

第四章 EAP的跨文化思考

 一 中国的独特文化

1.传统农业生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独特性

1.独特的社会化过程

2.看重人际关系

3.过高的群体意识与归属需要

4.自我心理意识与躯体表现的异同

5.是非观与羞耻心的影响

6.本我、自我、超我的影响

7.中国人对心理服务的误解

 三 中国实施EAP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2.中西文化的融合

3.组织的推动

 四 EAP本土化的困难和建议

1.本土化研究的不足

2.中国人人格特性的研究不足

3.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篇 EAP实务

第五章 EAP的需求评估与规划

第六章 EAP的宣传推广

第七章 EAP的培训

第八章 EAP的咨询

第九章 EAP的效果评估

第三篇 EAP应用

第十章 EAP的特殊应用与危机干预

第十一章 EAP的其他问题

第十二章 EAP案例分析

试读章节

一 19世纪:EAP产生的背景

EAP实际上起源于工人们的过度饮酒行为。19世纪中期的西方,在工作场所饮酒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包括雇主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普遍接受了这种习俗,管理者们对此也多持鼓励的态度。工人们多会在工间休息时间跑去喝酒,部分雇主还会为工人们留出专门用来喝酒的时间。就连员工在饮酒上的花销,也大多是由雇主来支付的。例如,在美国南部,人们在工间休息时间会离开工作场所,跑去喝上几杯威士忌或者白兰地。类似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

当时英国的酗酒现象也颇为严重。工人们的饮酒行为不但不会受到约束,甚至有些雇主还会自己将一些含酒精类的饮料拿到工作场所销售,并靠这些收入支付工人的工资。例如,在英国的一艘煤矿运输船上,大多数的工人每天都要喝下大量的酒类饮品,而无论他们有没有喝酒,雇主都会扣除工人的部分工资,用来抵除酒精的花销。而在英格兰码头,工人们每天通常会有四五次要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去喝酒,对此管理者们没有任何的限制。

饮酒行为逐渐渗透到了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员工整夜酗酒,第二天带着醉意投入工作。人们慷慨大方地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来购买酒类饮品。就连当时居住在美国的移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进而加速了酒精滥用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虽然其间也有一些组织为消除这种现象付出过或多或少的努力,但是一直到20世纪初期,这种恶劣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

1880—1920年,农场主和雇主们第一次试图将酒精赶出工作场所。他们希望能够借此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忽视了饮酒行为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这种行为究竟能给员工们带来怎样的帮助。饮酒现象之所以如此泛滥,显然是因为人们需要它,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某些正面的作用,而对于这些作用管理者们知之甚少。因此管理者们的此次尝试困难重重,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是无论如何,此次尝试动摇了人们一贯的观点,为后来的员工帮助计划打下了根基。到了20世纪的头十年,工作场所的严重酗酒现象终于有了初步的缓解。二 20世纪初:EAP的萌芽阶段

随着美国的一些企业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大量引进劳动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少,管理方式上的漏洞也就更多地显现了出来,怠工、装病、离职和工作事故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逐渐发现,酗酒正是引发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因此,一些管理者开始试图将酒精拦截在工厂大门之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轮胎厂,这里的管理者为了使工人们不再将酒类带进工厂,使用了包括解雇在内的一切方法。也有很多的铁道部门不只要求工人在工作时间不能饮酒,即使是工作之外,也都必须远离酒精。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这些努力初见成效,禁酒的观念开始在美国蔓延。但与19世纪的禁酒运动不同,这时的人们开始关注酗酒问题的真正起因。当时,大部分人认为饮酒对于长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实际上,这却会令工人变得异常虚弱。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观点,英国船工的工作场所饮酒现象较为严重,他们中间患有酗酒相关病症的人数也较多;煤矿工人中酗酒的人数较少,而相应地,他们中间患有酗酒相关病症的人数也要少很多。因此,当时有人主张,对于在工作场所的饮酒行为,应该极力劝阻,而非鼓励。

在这种背景下的美国,出现了三股力量,即有政府参与其中的禁酒运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泰勒制”(Taylorism)以及为工人发放体恤金的相关法规的颁布,这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促使EAP逐渐萌芽。

192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第18条修正案,要求禁止生产或销售烈性酒。随后,几乎整个美国都加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禁酒运动之中。管理者们更是全力以赴的消除工厂内的饮酒行为,以彻底根除这个使工人无法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严重问题。这与管理者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接受甚至鼓励工人的饮酒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P44-45

序言

员工帮助计划(EAP)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组织与员工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在企业、政府、学校等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国外,EAP是一门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较快的学科,不仅缘于为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成果的持续更新,也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等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组织和员工层面需求的变化,也促使EAP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在国内EAP尚属一个新的学科,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非常薄弱,诸多方面均属空白。本书是我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心理健康和EAP等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在EAP方面的实践,围绕中国现代组织管理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写的一本应用性与学术性兼顾、专业与普及两全的图书。本书从基本理论、EAP研究和评估方法、EAP应用和案例分析几个方面建构了国内EAP的基本模式。它不仅满足了目前国内员工帮助计划(EAP)相关书籍空白的急需,也可以为应用心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及管理专业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结构上,本书未沿用西方EAP相关著作的一贯格式,而是偏重从职业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国内工作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身心幸福感、压力应对、职业枯竭、工作环境设计、裁员心理帮助等。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书的篇章架构与国外传统EAP书籍存有较大差别,尤其是EAP实务领域和操作层面内容的呈现,抹掉了很多西方传统EAP的痕迹,如其作为干预重点的物质滥用等问题,本书基本没做过多的涉及。这方面的取舍是立足于国内现实需要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并非一部相对全面和完整的EAP著作,仅是围绕中国EAP模式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意义的探索。

本书是我从事EAP以来的积累,自1998年我第一次在三星集团讲授心理学课程至今,就开始在组织内尝试开展EAP活动,并逐步完成了EAP的需求分析、推广促进、培训咨询、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就工作压力、倦怠,员工主观幸福感、组织冲突、工作一家庭平衡等诸多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与研究。

本人之所以能走上EAP的道路,并能在这个领域一直努力地追求,应该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郑日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车宏生教授,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另一位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知名心理咨询专家林孟平教授,是他们把我引入心理学这个绚烂多彩的花园,并用躬身厉行的严谨、科学态度、奉献精神教导着我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书稿的完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首先感谢北京央视咨讯科技有限公司的郑华辉先生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袁坤博士,在本书的早期酝酿中两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表示感谢;书中涉及了大量应用性的内容,为此要感谢易普斯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刘健先生和易普斯高级咨询师江涛、卢燕、程小青、朱燕、戴秋丹、金玉斌、白玉萍、段兆德等,他们无私分享了很多商业积累,也帮我一起完成了书稿里的有关内容。书中涉及了大量的项目数据和实践资料,在此感谢联想集团夏学光先生,IBM中国公司刘宏先生,国家开发银行机关党委吴锦康书记、杨晓彬副书记及工会薛晓辉主席,西门子通信网络公司工会李志英主席。他们为中国EAP的实践提供了舞台与智慧,才使得EAP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中生根发芽。书稿的最终完成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路卫军先生,在2002年,路先生就建议我写一本这方面的书,自此以后路先生也一直督促我来完成此书的出版,没有路先生的执着与督促,本书很难完成,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是在参考、引用国外大量文献和国内诸多项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谨此向有关作者和各单位项目负责人表示深切的谢意!

中国EAP刚刚起步,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人员融入其中,共同推进EAP在中国的长足发展!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累还远远不够,编写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我真心希望国内的EAP同仁们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张西超

2006年3月5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西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4410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4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