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诺在宁夏/红色经典故事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红色经典故事系列丛书以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语言,把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红军西征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当时在宁夏的斯诺等人)写出来,尽量简明易读;再配上精美的照片和线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记述了斯诺走进红区,在宁夏的一段真实历史历程,通过亲身经历,斯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色政权,并向外界揭示了其真实面貌,消除了误解,打破了国民党的消息封锁,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红色政权的积极正面形象。

内容推荐

埃德加·斯诺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是世界著名的记者、作家和国际报告文学家。他的一生“奉献给人民的,是无价的文字,闪亮的珍珠”。他用自己的言行、著述及归宿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赖、尊敬和钦佩。

斯诺的一生与人类进步事业息息相关,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紧紧相连。他光辉不朽的名字总是与友好、真诚、正直、勇敢和探索真理等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永存在人民的记忆之中。

目录

引子

红色中国之谜

走进红区

红色革命领导人印象

来前线的路上

隆重的欢迎仪式

两匹战马

抗战之声——红军小号手

走近彭德怀

与基层红军在一起

红色窑工徐海东

穆斯林与红色革命

统一战线

斯诺与《西行漫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红色中国之谜

斯诺来中国就是为了探寻东方魅力,感受东方文化。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曾经以其先进的文明引领世界,曾经使东方文化广为传播。可到了19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东方文明古国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而陷入了落后。此时的西方各国却由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最终成就了“西方优势”。西方各国为了发展经济,开始了对东方各国的进攻与掠夺,中国的国门也由此被打开,主权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遭到了破坏。勇敢的中华民族为了捍卫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失败,伴随着中国人民一次次地觉醒,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地走向成熟,在中国先后诞生了两个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1927年以前,国共两党合作,和平相处,但在那年4月12日,国民党开始了对共产党的“清洗”。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到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镇压。从那时起,如果有人对共产党员或共产党同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了这个惩罚。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是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促使他们豁出性命去维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从1930年开始,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壮大到足以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争夺政权了,于是,国民党对共产党开始了一次次大规模的进攻。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四次围剿,国民党都以失败告终,共产党以灵活的运动战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取得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共产党整师整师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一补充了自己的武器弹药,收编了新兵,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取得人民拥护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给农民分配了土地,减轻了捐税。失业、鸦片、卖淫、奴婢、买卖婚姻等社会恶习基本绝迹,红区的人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当时没有一个外来的观察者进入过红区,即使是有一些零星的关于红区的报道,都是第二手材料,有关于红军和红区的这些真实的生活状况,谁也不知道。蒋介石曾吹牛他已经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当时的广播、报纸中关于国共双方战事的播报已逐渐失去了可信度。不久蒋介石又发动了对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这次他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先进的技术装备、英美无限制的战略物资供应、现代化的空军和近400架的作战飞机。而共产党有的只是小米加步枪,以及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几架飞机,他们缺汽油、炸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共产党采用了地阵战的作战策略,这种战术对于装备力量弱小的红军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这些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以经久不衰的热情、坚定的信心、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精神,征服了大自然,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的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  红军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逆境,继续面临着国民党的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对于遥远的西方世界来说,是一个急需要破解的谜。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恐怕没有一件事能像红色中国这样吸引人的眼球,没有比它更混乱的传说了。猜测性的说法、恶意中伤性的说法铺天盖地。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让人们对中国大地多了一些关注,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面对国民党一次次的强大攻击,都能绝处逢生?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底谁最终会成为这片大地的主宰?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孰是孰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P6-9

序言

70多年前,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在宁夏,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征的主要地区也在宁夏。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红军长征和西征,在现代战争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西征,更是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红军长征与西征的过程中,在宁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时下所说的“红色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

宁夏的红色文化,除了红军长征、西征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外,留下的文化遗产,应包括四大部分。

一是自然文化遗产,以六盘山为其代表。这是毛泽东用诗化的形式颂扬和描写过的重要山脉。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走向全国,闻名世界。在六盘山身上体现着双重色彩,它既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峦,吸引过汉唐帝王和文人墨客登临,又是数十年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红军长征最后翻越的大山。

二是建筑文化遗产,以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清真大寺的原址建筑、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所在地——同心清真大寺为代表。单家集,是一个回民聚居区。这里是70多年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过的地方,是非常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毛泽东当年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的飞机向这里投下了数枚炸弹,留在清真寺北厢房门、窗户和横木上的弹洞至今仍清晰可见,成了那个特殊历史的见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所在地同心清真大寺,体现的多元文化意义,其自身就是一处建筑风格独特的文化遗存,又是1936年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时的会址。由于同心清真大寺的古老建筑样式及其久远的历史,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吉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是三军会师纪念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豫旺堡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旅游文化建筑景观。

三是各类红色文物遗存。红色文物遗存主要指红军长征、西征时期在宁夏留下的各类实物遗存,诸如锦旗、匾额、宣传标语、各类书籍、照片资料、生活用具等,主要分布在西吉、盐池和同心县。

四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军长征、西征时留下的或与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相关的遗物,包括口述史料、红军西征时期的歌谣、西征红军的故事等。

红军西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是一座丰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齐集宁夏同心,红军的不少高级将领齐集宁夏同心,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在豫旺一带作战地访问过,还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海德……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了特殊的历史故事。

以上这些文化遗存,再加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写,基本上记载和反映了红军长征和西征过程中在宁夏的详细经历和故事,有助于人们了解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那段历史。

红军长征、西征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了解和研究,而且更要保护和承传。

红色文化,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虽然离我们不远,但人们对它的了解仍很有限。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宁夏地域文化的今天,需要大家去系统地了解70多年前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2009年4月,我们提出编写一套反映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红色之旅小丛书,这个想法得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民族历史编辑室主任何志明先生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认为以“农家书屋”形式出现,很有价值和意义。同时,从出版社的角度、在编辑的层面上,为撰稿人讲了丛书写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写这套丛书的本意,就是想以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语言,把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红军西征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当时在宁夏的斯诺等人)写出来,尽量简明易读:再配上精美的照片和线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这套小丛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的。进入农家书屋,更是显示了它的普及性和可读性价值。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一书的后记里写道:“对于农村、农民和土地,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也从生存体验中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即使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这种贫困除了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原因。这套丛书的编写与出版,作为农家书屋的内容,以农家书屋的形式配送到农村,自然就成为农民的精神食粮。对此,各位撰稿人心里都明白。现在的各类书籍很多,但像这套小而精、普及性强的地方历史文化小丛书不是很多。我们有意于避开那些“厚重”的书,从研究的视角写出最精而简的文字,旨在提高乡村和基层读者的历史文化素养,以更宽泛的视野来了解宁夏的红色历史文化。

丛书的撰写,参阅了前辈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宁夏地方文献史料和大量报刊的研究文章,因受编写体例所限,文中未能——注出,只在书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出现。

农家书屋,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在形式上,它是“传承中华文化、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型农民的最基础最有效的平台”,体现的是“小平台大阵地,小图书大文化”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丛书策划者,我希望这套丛书不但能够弥补宁夏历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领域的不足,而且能为宁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乡村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推进、文化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的提升,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提升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其独具的时代意义和实用价值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

若此,我们就深感欣慰!

丛书付梓之际,我谨在此代表丛书撰写者贠有强、魏淑霞、仇王军,向宁夏人民出版社民族历史编辑室主任何志明先生及各位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也向宁夏社会科学院张进海院长的关心和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

薛正昌

2009年10月26日

谨识于银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诺在宁夏/红色经典故事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淑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3782
开本 32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2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4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