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电影研究新思维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五代”和“第五代电影”,一个电影流派?一场电影运动?几个如同“法国新浪潮”和“新好莱坞电影”中诞生的中国电影弄潮儿?无论是已经过去的1980年代还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笼罩在这张面具下的那几张面孔所投以的关注和热情丝毫不见减少,尽管所关注的内容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如今,面具背后的那几副面孔已经日渐苍老,呈现出一种过度成熟和繁荣后的倦态。“第五代”,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被铭刻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而曾经的年少轻狂,青春文字却早已成为尘封的旧事,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内容推荐

如何理解“现代电影”中的”现代”二字?如果说它不只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而是某种特征的概念,那么,中国电影中的“现代性”是什么?第五代电影除了影像的创新,在“现代意识”上还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什么?

“中国现代电影”的主流传统是一种以“进步电影”为源头,以“五四”思潮所带来的“中国现代意识”为内核,以”影戏”模式为外观的电影传统。第五代电影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影形式的革新,更在于以一种具有反思性的“现代意识”突破了长久以来占据中国电影主流的个体意识缺失、生命意识淡漠、对“现代性”反思不足的“中国现代意识”,完善并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话语品性。

第五代电影作为“中国现代电影”的一部分,他们在启蒙尚未完成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所有话语仍然是对”现代性”的热切呼唤和追求。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同时指向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现代电影,至今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目录

对电影的敬仰和真诚(代序)

前言

第一章 第五代电影:

一个已完成的“新电影”方案

一、“第五代”与“新电影”:

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

二、“影像美学”与“历史反思”:

“第五代”的艺术批评

三、“文革之子”与“红卫兵情结”:

“第五代”的意识形态批评

四、现代意识:

重读“第五代”的新路径

第二章 现代性、现代意识与

“中国现代电影”

一、现代性与现代意识的双重悖论

二、时间与特征:

西方的“现代电影”之争

三、“现代意识”:电影现代性的核心

四、“中国现代意识”的多重悖论

五、“中国现代电影”:

“传统”与“现代”的交媾

第三章 身份认同、“文革"反思与“知青”经验:

“第五代”的现代意识起源

一、文化代言人与艺术先锋派

二、“解放一代”的“理想主义”和“知青一代”的“乌托邦”

三、“将人还原为人”:“文革”经验中的个体认知

四、“还原历史真实”:“文革”经验中的历史认知

五、“生活在别处”:“知青”经验中的生命认知

第四章 抽象的“个体"与“自我’’的反思:

第五代电影的个体意识辨析

一、新时期“主体性”话语的内部冲突

二、《黑炮事件》:启蒙话语的延续

三、《一个和八个》与《晚钟》:抽象的人性思考

四、《黄土地》与《大阅兵》:个体性的焦虑与反抗

五、《盗马贼》与《孩子王》:“自我”的审视与反思

第五章 自然的发现与生命的探寻:

第五代电影的生命意识萌发

一、“扎根话语”与“寻根话语”:两种乡土文化认同

二、还乡意识:自然的感悟与苦难的认知

三、《红象》:大自然的第一次探寻

四、《猎场札撒》与《孩子王》:

关于社会与文化的乌托邦设想

五、《红高梁》:野性的生命与原始的欲望

第六章 城市的写照与人文的关怀:

第五代电影的城市意识初显

一、“城市意识”:从二元对立到整体反思

二、《小院》、《目标》和《九月》:

第五代“城市话语”的起源

三、《绝响》、《太阳雨》和《远离战争的年代》:

城市游离者和时代落伍者的一声叹息

四、《错位》:“现代化”和“主体性”的反思

五、《给咖啡加点糖》、《摇滚青年》和《轮回》:

“个体话语”与“城市意识”的裂隙

结语中国现代电影: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代作品年表(1982—1988)

后记

试读章节

因此,如何理解第五代电影作为一场追求“现代性”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如何理解第五代电影中的现代意识呈现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我以为,对第五代电影中的现代意识的理解可以纳人到中国现代文化与哲学思潮中的现代性问题这个大的范畴中去考察,也只有如此才能看清楚这种现代意识的历史延续性和创新意义。在中国现代性问题所呈现出的种种悖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五代所张扬的现代意识,一部分源自于中国现代性的源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性启蒙意识,将个体性从遮蔽多年的历史中释放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性的问题,他们的现代性话语超越了新时期电影中关于“文明与愚昧冲突”的主题。由此,第五代的电影文本构成了一场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无论是在美学意义上还是在哲学内涵上都同样如此。

电影不仅仅是视觉影像的艺术,它还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的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以此看来,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现代电影的意义应该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即无论是在作为内核的现代意识上,还是在作为外观的电影形式上,第五代电影都是一次对中国现代电影传统的突破。必须强调,我们从前所认为的第五代所反叛的“传统电影”,其实正是“中国现代电影”的传统,而第五代电影作为“中国现代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突破并丰富着这一传统。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第五代电影作为一场已然结束的电影运动,一段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今天还有研究它的必要吗?谢冕曾将“朦胧诗”在新时期之初对文学思潮的影响定义为“新的崛起”,在我看来,第五代电影作为一场具有思想方式和艺术形式上的双重革命性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对于中国现代电影而言也具有着同样的意义。第五代电影与朦胧诗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因为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诗歌审美和电影审美的常规思维,更重要的是,在那种模糊晦涩的表述方式背后正隐藏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差异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现代电影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许多关于“现代性”的问题曾经被热烈讨论,但今天已被时代所遗忘。第五代电影在1990年代的延续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后殖民、后现代、电影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路线等等,似乎它们仍然是一个人们的关注焦点和热门话题。但作为“中国新电影”运动的第五代电影却很少有人提起了。它们随着1980年代的逝去而成为陈年旧事,它们的终结被认为是既定的命运。

P10

序言

对电影的敬仰和真诚

  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会军

“第五代”的提法和意义,真的是说不清楚。

“第五代”电影实际上多年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第五代”电影人是一个媒体会反复提到的群体。

其实,让我给这本关于论述“第五代”的书写一个序,我开始是犹豫的,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应该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在“第五代”电影和电影人的问题上,我还是应该写点什么。记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记者王志采访的时候,由于节目的方式和时间的原因,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全面阐释和表述清楚。这次由于是自己写作,作为一个高校电影专业的教师,觉得是一次学术上的研讨和梳理工作,有义务去做、去写,与其让别人去写,还不如我们自己去写。至少可以写出自己对“第五代”电影创作的一些真实的看法和认识,算是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与“博客”在网络上写作不一样,我每天在计算机上写东西,已经养成了习惯。现在,我又开始一个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是要完成给这本书写一个序的任务,结果,思路越写越清晰,收不住了,索性就把我对“第五代”的看法和认识写出来,最后就成了这样一个代序。

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的时候,举办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和出版不同形式的书籍,具有非常重要的回顾意义和理论意义。其实,在今天,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重新讨论中国电影“第五代”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社会意义,因为,“第五代”毕竟已经成为了过去,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有了更多的新生代电影制作人加入到中国电影创作的群体队伍之中。

中国电影出版社能够出这本关于论述中国电影“第五代”产生、成长、创作、观念、理论、风格、美学的个人学术专著,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说实在的,撰写关于中国电影“第五代”的理论、评论文章太多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著比较少见,写这样一个命题有比较大的难度,不太好写,一个作者系统研究和写作的就更为少见。这本专著是作者陈捷在她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和系统论述的增加后认真撰写完成的。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专业理论教师,她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过一段访问学者,就中国电影、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第五代”、中国电影教育等相关问题,我们有过一些交流,彼此交谈过一些看法,我觉得她在对这段历史和现象本身的认识思考中,有一些独特之处,在写作上有自己的视点和看法,细节上的论述比较细腻,研究比较深入。

“第五代”开始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什么原因?什么根据?什么理由?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这个称谓?我们无从考证。“第五代”是什么?是一个名词?是一个称呼?是一个年代?是一个群体?是一个运动?是一个现象?还是一种电影美学的思潮?谁也无法给一个准确的定义,更说不清楚。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第五代”已经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运动,一种符号,一种团体,一种象征,一种时代的印记,一种内涵丰富的概念。

这种叫法科学吗?“第五代”?多少算是一代?没有什么依据。“第五代”导演、群体和电影的出现,使我们对电影历史的研究方法出现了用一种人为的、前所未有的“代季划分”的研究方法,有圈定和限定的意义,但是,没有学术的意义,就是在世界电影史的研究过程当中,过去没有这种方法,是从电影的分代研究历史的。

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出现,使我们中国电影人研究电影的时候开始用不同的“代季划分”,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课题,就是中国电影历史和现象的研究有了一个标志性的创新,“第五代”电影人出现之后,先命名了“第五代”导演,然后逆向去说第四代、第三代,这种逆向的历史研究方法,我们不讨论其合理性,只是讨论“第五代”导演对这种历史研究方法起的决定作用。如果没有“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我们也不会有这种代季划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国电影史学界对电影理论的一个贡献,来自于“第五代”的一系列影片。

“第五代”开始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生的一个叫法。其实,对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各个系的同学来讲,78班是我们的基本称呼。生活中,我们也不叫自己是82届。世界上事情可怕的一面就在于,“舆论”上叫的人多了,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现在,我也认为,对于“第五代”,是评论界对当时某一事物的叫法和称谓,时间一长,也就成为了一种认同,主要是理论论述上的意识认同和理论认同。就像起一个名字一样。早些时候,社会上对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叫“学院派”,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贬义词,是指他们是老北京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会说不会干。现在的“学院派”叫法,则是指一种系统教育和学习的方法,是对一种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拥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背景的肯定。

借这个机会,我想对当年“第五代”考学、上学的往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1978年的春天,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和录音系恢复招收本科生,报名是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前的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甲25号,当时报名招生的情景可以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来形容。各个电影专业的考试,是在昌平的朱辛庄北京电影学院“文革”中的旧址(今天的北京农学院)进行,大约有一万八千余人报名。由于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是提前单独考试,文化课考试的地点是在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记得我们是在校园东侧靠近新外大街的平房阶梯教室考的文化课。8月正式发榜,9月,78级的157名新生分别进入电影学院的各个系学习,毕业的时候有153人,还有4人被公派和自费到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留学。

“文革”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在复苏,在那个时代文艺开放的影响下,北京电影学院已经给了“第五代”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宽松的学术气氛,让“第五代”有幸观摩到各个国家和不同年代的电影,那时的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硬件条件比较差,观摩电影需要乘车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电影洗印厂,学生经常是带着馒头和咸菜在电影院里度过一天,晚上要到很晚才可以搭乘学院的班车返回朱辛庄。那时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电影中汲取了比物质有意义的精神食粮,在视听极度丰富的电影面前,他们是当时我们国家大学生中最幸福的人,其他院校的大学生没法与他们相比。那时候能看到的片子大多是美国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经典电影,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意识形态的“解冻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电影、欧洲现代电影。这是当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电影史上的大师们,成为了“第五代”学习的榜样——伯格曼、戈达尔、阿仑·雷乃、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一些电影精英。叙事的另类风格,不向世俗低头、不媚俗的精神,不向社会妥协的所有行为和影像结果,成为了“第五代”的潜意识和精神追求,校园里弥漫着他们对世界电影大师们尊敬的气息。

1982年7月,“78班”(82届)的同学们毕业,取得了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后的首批文学学士学位。我们在谈“第五代”标志性处女作品的时候,更多是提到《一个和八个》,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地把“第五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研究,实际上,“第五代”的胶片电影创作最早开始于1981年,“第五代”电影人的早期作品是短片《小院》、《田野》、《最后一个镜头》(35MM胶片、黑白短片,长度在30分钟左右)。

(序言摘录)

后记

历时两年,这篇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书稿终于完成了。其实对第五代电影的关注并非出于对他们的特别喜好,而是在几年来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中发现,第五代电影在当代中国所构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第五代电影的意义还有待重新认识,尤其是那些已经快被遗忘的1980年代的创作。

时隔二十多年,新的电影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我常常怀疑自己所建立的判断标准是不是已经成了陈词滥调。但从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和第五代自己的走向来看,启蒙和人文,作为现代电影的两大主题,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仍然不是主流。

在写作期间我感受到的最大困扰便是中国现代电影问题的复杂性和现代性理论本身的深不可测,几度畏而却步。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帮助我走出理论笼罩下的阴影,一位是我的导师胡星亮先生,另一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志敏先生,他们两位分别是在当代中国的戏剧和电影研究领域坚守理论阵地的学者。他们为我的论文所付出的心血不仅是提供资料,修订不恰当的表述、梳理概念和理论的脉络,更给了我直面理论的勇气和力量,还让我看清自身的一些浮躁之气和幼稚学风,并努力加以摒弃。还要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的张会军院长为我作序,在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常常去向他讨教关于第五代的问题。感谢陈山教授对论文所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秦赞女士、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的张健女士,资料室的樊功莉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但愿这份并不成熟的作业能令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稍感欣慰,也成为我走上学术之路的开端,为文,也是为人。

陈 捷

2005年lO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电影研究新思维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5465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