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爱丁玲(惊世女子骇俗恋)
内容
编辑推荐

丁玲是一个独立而又个性化的女性,这样一个女性生活在一个男权思想仍然严重的社会中,这就注定了她与男性们奇特而复杂的关系。本书以出现在丁玲一生中的男性为座标,描绘出丁玲的人生曲线,并在更普泛的意义上考察这些男性给丁玲带来的命运的变故。他们的行为方式、思想信念、甚至日常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曾经影响了丁玲,而作为女性的丁玲在一个男性的世界中或困惑或清醒,或抗拒或顺应,或表白或沉默着,但是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朝向一个目标:尽可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方向,甚至有时不惜以悖反的方式——比如顺应恰恰是为了抗拒。

内容推荐

这本书所讲的基本上是刚刚逝去的那个世纪的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超过了一个花甲。由于丁玲的老伴陈明健在,而且他还在恋着丁玲——把主要精力用在丁玲未竟的事业上,并且为研究丁玲的人们尽可能地提供他所掌握的资料(其中很多是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本书所讲的丁玲婚恋的故事,也是跨世纪的。

目录

第一章 十七岁抗婚

1.呱呱坠地,外祖母包办她的婚姻/3

2.四岁丧父/4

3.寄人篱下的童年/6

4.瞎姨妈说:“要是冰之死了还好些!”/9

5.伟大的五四运动唤醒了少女丁玲/10

6.邂逅王剑虹,废除婚约得胜利/13

7.丁玲在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有无恋爱故事/16

第二章 丁玲Vs胡也频:“过家家”似的小夫妻

1.萍水相逢于北京/25

2.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爱了起来/26

3.同居了,更像“过家家”/29

4.1927年冬天,丁玲才较为详细地知道胡也频的身世/33

5.初逢冯雪峰/38

6.胡也频要干的事业,丁玲都全力支持/43

7.夫妻同时加入“左联”/58

8.胡也频被捕,丁玲超负荷地营救/64

9.踏着烈士的血迹,丁玲英勇奋斗/69

10.纪念也频,维护也频,得罪了沈从文/81

第三章 丁玲Vs冯雪峰:有情人终未成眷属

1.暮年丁玲的坦诚/95

2.丁玲写给冯雪峰的《不算情书》/97

3.苦苦寻找自己的党/105

4.不速之客——方令孺女士来访/109

5.1935年——受煎熬的岁月/111

6.再找党,单身进北平/114

7.冯雪峰帮助丁玲逃离南京/118

8.丁玲筹划着去上海公开工作/123

9.冯雪峰妥善安排丁玲起飞/124

10.生死两茫茫,思念绵又长/129

11.丁玲创作雪峰论心有灵犀最中肯/133

12.丁玲委婉制止冯雪峰等人对萧也牧作品的过火批评/135

13.丁玲对冯雪峰的怀念至死方休/137

第四章 丁玲VS冯达:半路夫妻难长久

1.史沫特莱的采访,带来了一个冯达/143

2.丁玲以为是冯达使她落到了敌人的魔窟里/145

3.叛徒汪盛荻威逼丁玲自首,冯达没有助纣为虐/148

4.神经恐怖战之后,冯达告诉特务丁玲不会自首/153

5.徐恩曾竟说丁玲不是共产党员,搞的什么鬼名堂?/155

6.冯达帮助丁玲越墙逃跑/159

7.冯达解救了自缢的丁玲/161

8.冯达给丁玲出点子,却被别人利用了几十年/166

9.莫干山上,再为夫妻/169

10.冯达拿着一张登了《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

 的报纸回家/173

11.冯达的打算,丁玲不同意/176

12.丁玲得了伤寒病,冯达肺病到了第三期/178

13.丁玲准备逃离魔窟时对冯达的安排和希望/182

14. 冯达寻女/183

第五章 丁玲VS陈明:情共自首生死恋

1.初识/191

2.在抗日战争前线/192

3.好事多磨/194

4.陈明坚信丁玲历史无问题/196

5.陈明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提供文采形象的模特儿/201

6.为了丁玲,陈明放弃了给周恩来总理当文化秘书的机会/205

7.冤案初起的日子/206

8.夫妻都被错划为右派/208

9.断魂人远在天涯/212

10.丁玲也去北大荒/215

11.丁玲和陈明在密山会面/217

12.陈明深夜从鹤岗工地赶回家/220

13.天未亮,丁玲被揪到汤原/224

14.为找丁玲,陈明三上汤原/228

15.“牛棚”短简/233

16.“老虎队”里面对“群众专政”/238

17.被捕时刻/240

18.长治郊区四年/244

19.丁玲逝世以后/247

附录

1.丁玲与毛泽东关系始末/251

2.在胡风同志诞生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陈明/291

3.澄清几件事/陈明/295

 ——关于刘祖春同志《忧伤的遐思》涉及丁玲的几段文字

4.丁玲简历/304

5.丁玲大事记/307

试读章节

丁玲是1924年夏天到达北京的,胡也频比她早一点,此时,他已经在为((京报》编副刊(《民众文艺周刊》。他和湖南人左恭租住同一处房子。一天,左恭为见女朋友曹孟君,要到西城的辟才胡同去,胡也频与他同行。在辟才胡同的补习学校宿舍里,胡也频见到了丁玲,素未谋面,他对丁玲却一见钟情。其时,他根本不了解丁玲。

胡也频听说丁玲有一个弟弟夭殇了,丁玲常常为此哭泣,还独自跑到陶然亭去。于是,他买了鲜花送到辟才胡同,不见丁玲,看门的老头告诉他丁玲外出了,他便说这花是丁玲的弟弟送来的。《民众文艺周刊》的投稿人沈从文,很快和胡也频成了好朋友,说是情同手足,也不算过分。他从沈从文这里,了解到丁玲的家在湖南临澧(那时候叫安福)县,是一个世代为官的败落了的大家庭,姓蒋。胡也频根本没有考虑所谓“门当户对”之类的问题,很坦诚地向沈从文吐露了自己爱上了丁玲的秘密。

1925年4月,丁玲第一次对外用这个名字给鲁迅先生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渴望得到先生的指引,哪怕是帮她找一个当校对这样的差事,也比没有工作完全靠母亲供养要好一些! 而母亲只是一个小学教员,薪水是不多的。鲁迅收到丁玲这封信的时候,有一个叫荆有麟的人在身旁,他对鲁迅先生说:从字迹看来,这丁玲的来信,很可能是“孥孥阿文”即沈从文写的。沈从文当时属于“现代评论派”,这个“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他们的文学主张乃至于政治主张,和鲁迅先生不同,他们攻击过鲁迅先生。 因为这层关系,鲁迅没有给丁玲回信。

不知怎么搞的,此后不几日,胡也频也去拜访鲁迅先生,叫门房通报他是“丁玲的弟弟”。鲁迅先生一听这个,便在屋内大声对传话的门房说:“就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只好离去。

得不到鲁迅先生的回信,丁玲特别苦恼,思念着寡母,很想回湖南去。正在这时,王剑虹的父亲王勃山老先生,在北京参加完纪念孙中山的活动准备南归,他特地找到丁玲,叫她马上跟他回湖南去,要是迟了,就走不成了! 因为北方的军队正往南开拔,火车都被他们占用了,运官兵运军火,忙得不亦乐乎。丁玲只好跟随王勃山老先生南归,她连话别朋友都来不及,哪里还会通知胡也频——她根本不知道胡也频对她一见倾心,而她也没有谈恋爱的思想准备,尽管大约半年之前,她已经满了20周岁。

丁玲第一次见到胡也频之后,不久便发现自己在出身、所受教育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同胡也频的思想、性格和感情都不一样。但是,胡也频的勇猛、热烈、执拗、乐观和穷困,却使她惊异不已。她觉得胡也频有些简单,有些蒙昧,有些稚嫩,但却是少有的“人”,有着最完美品质的人。他是一块未经过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烧料玻璃珠子,他是一个高贵的人。但在丁玲回湖南看望母亲之前,她和也频谁也没有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爱恋之心。

P25-26

序言

这本书所讲的基本上是刚刚逝去的那个世纪的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超过了一个花甲。由于丁玲的老伴陈明健在,而且他还在恋着丁玲——把主要精力用在丁玲未竟的事业上,并且为研究丁玲的人们尽可能地提供他所掌握的资料(其中很多是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本书所讲的丁玲婚恋的故事,也是跨世纪的。

对于丁玲的婚恋情缘,我只能根据事实来写。有的传说,是敌人造的谣言,早已不攻自破。有的是我们内部的传闻,不少属于捕风捉影,没必要为它们花费笔墨。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正常的男男女女都面临着一个必不可少的婚姻问题,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也。幸运的男女只要能够掌握好自己的命运,可以在婚姻大事上实现“同一而终”,且与时俱进,感情日笃。不幸的婚姻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两对生活情况完全相同的夫妻;甚至根本找不到,而不是难于找到的事情。

丁玲和胡也频,从小孩子玩儿“过家家”似的生活在一起,五六年间,虽然有过感情世界的风波,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终归是一对恩爱夫妻。如果胡也频不被敌人秘密杀害,他和丁玲也有可能“白头偕老”。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已,由于胡也频的牺牲,因此讨论这个问题便是毫无必要、毫无意义的事。

胡也频为革命牺牲以后,丁玲曾对友人说过,她也要“找一个太太”。冯达和丁玲同居前和被捕前,他的表现,他对丁玲生活上的照顾,像不像一个“太太”?我以为像。至少,他在丁玲面前一点儿也没有表现什么“大男子主义”,也未曾流露过夫权思想。这是他的秉性使然,还是因为丁玲是大名人而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呢?总之,他是心甘情愿地侍候丁玲,成了一个好“太太”。被捕以后,丁玲曾骂他“朝秦暮楚”,用刻毒的语言羞辱他,企图激怒他,更企图让国民党特务们把他们夫妻分开住。这时候,他除了申辩,就是暗下决心帮助丁玲逃离敌人的魔掌,而且在行动上有所表现。他说过他从来就没有过自首的念头。他还说过他和丁玲是命定的要分开,就是说不能再维持夫妻关系。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政治问题?这倒是很值得认真对待的。冯达和丁玲被软禁在南京期间,曾主动告诉过丁玲:他要去国民党的一个机构去工作,翻译英文资料,以挣钱养活自己,他不能在生活费用上再拖累丁玲。

冯达生前没有为自己申辩过,特别是在丁玲挨整和中央为丁玲恢复名誉的时候,没有申辩。这是为什么?是一无所知吗?不可能。丁玲挨整和恢复名誉是举世皆知的,冯达既然活在人间,怎么会一无所知呢?当丁玲在南京自缢将死之际,冯达把她救下来,并对丁玲说应该死的是他而不是丁玲。他的不申辩是否仍是这种心态的延续呢?从冯达生前最后几年对丁玲的感情看,倘若不是被政治命运所决定,不见得他会主动离开丁玲。尤其是他读了丁玲的《魍魉世界》之后,竟对朋友说:“冰之的记性真好!”似乎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这也只是推断,没有成为事实,因此这种推断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丁玲说过,她和冯达“本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单从性格而言,她和冯达确实“不是伴”,但是,既然“相随”了,而且长达五六年,那么,就应该尽人妻之道。丁玲离开南京时,特地到谭惕吾那里借钱作旅费,把家里仅有的十几元钱留给冯达作回家的盘缠,这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冯雪峰虽然未能同丁玲结为夫妻,但他所给予丁玲的,既有爱情,更有远远超越了爱情的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和感情。这是最难得的人间的至真至善之情。不过,他们两个若是成了夫妻,未必就能和谐到老,因为他们彼此都有突出的个性,能否磨合得天衣无缝,那就只有天晓得了。真要是成了夫妻,雪峰对丁玲创作的评论就难有后来呈现的风景:毕竟夫妻公开互唱赞歌,是应当避讳的。所以,我有时甚至庆幸他们没有成为夫妻,何况他们后来都在各自的感情世界里找到了美好的归宿。  丁玲和陈明结婚的时候,陈明刚满25周岁,而丁玲再过半年多,就是38周岁了。年龄差距如此之大的爱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何况,陈明为了丁玲,不得不和已经怀了他的孩子的苏州姑娘席平分手。人们不能责备陈明,因为是席平看到丁玲爱陈明爱得太深,她发现自己在无意之间成了“第三者”,才主动提出和陈明分手的。

更大的奇迹还在于:丁玲和陈明从1942年结婚到1986年丁玲去世,相濡以沫44周年;如果从他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相识算起,则有50个年头。这50年当中,至少有两次大的政治风暴,严峻地考验着陈明对丁玲的爱情是否忠贞不渝。一是延安整风审干及其后。自从康生1939年在中央党校公开诬指丁玲曾在南京自首叛变开始,陈明根本没有怀疑过丁玲自己所讲述的被幽禁在南京的情况,坚信丁玲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二是从1955年开始,长达20多年的政治劫难,陈明自己也因为丁玲而陷于其中。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下,陈明对丁玲的忠诚和爱护无以复加,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我一直以为,如果没有陈明,丁玲是活不到82岁的,说不定就会死在“文革”的“群众专政”之中。这,只要看看丁玲在宝泉岭挨批斗,在“老虎队”接受“群众专政”的惨状,就可以明白我所说的,大概不能算是危言耸听。

纵观丁玲的婚姻全过程,不难发现是政治斗争的急风暴雨,使得她即使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也根本做不到“从一而终”。咱们的中国同胞,一般地说来,都希望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太平盛世;除了思虑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外,单就自己实现婚姻的美满和“同一而终”,也是一个根本的原因。

往者往矣,但并不是一切往事都如过眼云烟;来者可追,让我们为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而做长期的奋斗吧。

                   2005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爱丁玲(惊世女子骇俗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桂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9892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