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历史进入了民国时代。1925年11月5晶,末代皇帝和他的女人们被赶出了故宫,成为民国中的一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紫禁城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民国扑朔迷离的风云历史,就此开始在紫禁城上演。故宫博物院的诞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兹的命运、皇宫珍藏的百万文物之命运、装箱南迁的文物之命运,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也吸引着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各国广大学者的目光……
《故宫往事》,第一部民国时期皇宫生活实录,第一部以紫禁城为历史舞台的近代中国历史长卷, 值得国内外读者一看!
民国时期的故宫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大舞台,逊帝后妃、皇亲国戚、军阀政客、政要名流、社会贤达,几乎所有的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都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把真实的自己留给了历史。民国时期的故宫是一部浓缩的厚重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从这里,既可以走进一个数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宝库,也可以走进一个动荡而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
引了/1
第一章 末代皇帝
一 溥仪的苦恼/3
二 冲天大火/10
三 帝制的幽灵/14
四 胡适的感动/18
五 泰戈尔入宫/24
六 最后的帝后大婚/33
七 末代皇帝的女人们/47
八 亡国遗老的风采/51
拍案惊奇之一:皇帝痴迷自行车/61
第二章 民国风流
一 徐世昌的忠心/65
二 民国元首的丑态/69
三 吴稚晖的风骨/72
四 吴佩孚的功德/79
五 蒋介石走进深宫/85
六 蒋介石在西六宫问:能不能进屋看看?/90
七 蒋介石流连漱芳斋/96
八 张学良痴迷故宫书画/99
九 鲁迅偷偷游览故宫/101
十 徐志摩的故宫情愫/106
十一 俞平伯的故宫情/111
十二 张君秋扮演珍妃/117
第三章 国宝南迂
一 珍宝出宫/1 32
二 五批南运/1 35
三 北京故宫的精品/1 37
四 运抵上海/1 40
五 朝天宫分院/1 44
六 珍藏南京/1 51
七 秘密西迁/1 52
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161
九 由陕入川/172
十 三办事处分藏珍宝图籍/203
拍案惊奇之三:故宫珍宝参加伦敦国际艺展/212
第四章 国宝流传台湾
一 重庆向家坡/241
二 疯狂的白蚂蚁/245
三 再回朝天宫/248
四 南京清点/2跖
五 国宝流传台湾/260
拍案惊奇之四: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盗宝冤案始末/272
后记/299
有一次,溥仪因好奇心的驱使,前往建福宫,让太监打开一所库房。库房门贴着厚厚的封条,起码有几十年没有开过。溥仪看见满屋子堆得高高的大箱子,箱子上也全是封条。太监奉命打开一个,里面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精巧的古玩玉器,都是乾隆当年最为喜爱的珍品。溥仪看着满库房的珍玩,想起了宫里见过的瓷器库、名画库、彝器库等,记起了前不久刚看过的养心殿后库的百宝匣——紫檀木制作的,外观像个箱子,打开之后,是一道道楼梯,每层梯上分成几十个小格,每格一样玩物。溥仪想: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看不到的还有多少?那些整院整库的珍宝怎么办?他们拿去了多少?如何才能制止偷盗?溥仪决定开始逐库清点,但还没怎么开始,麻烦接踵而至:毓庆宫的库房门被人砸掉了,乾清官的后窗户莫明其妙地开了,刚买的大钻石不见踪影了……
建福宫的清点刚开始,一场大火突然降临。
建福宫位于紫禁城北部御花园以西,是一处有成体系的大型宫院,著名的宫室包括静怡轩、延寿阁、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池、积翠亭、广生楼、凝辉楼、香云亭等,院中楼阁华丽,。储有大量的金佛、金塔、金银法器、藏文经板以及清朝九位皇帝画像\\皇帝行乐图和大量历代名人字画、古铜器、古瓷器等稀世珍玩。溥仪结婚时,所收的全部礼品也都储藏在这里。
大火是在6月27日这天深夜燃起的。据目击者回忆,当时的天气极好,晴朗无风。建福宫没有人居住,只有该宫首领太监等七名太监看守,不可能是天然或自然的原因引起火灾。据综合的情况看,这极可能是人为的,就是宫里的太监监守自盗为了消灭证据而故意纵火。火情最先是东交民巷的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发现的,救火车开到紫禁城时,门卫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宫中知悉后,马上给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警察总监薛之珩、步军统领聂宪藩打电话,请派消防车。大量消防车和军警涌向皇宫。
P12-13
2005年10月,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80年的风雨历程,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让所有的故宫人为之感叹。
故宫博物院虽然历经磨难,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代又--代故宫人的不懈努力下,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宫殿内一百五十余万件珍宝文物,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并得以很好的珍藏、交流和利用,故宫人真的可以坦然面对国人,问心无愧。
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进入了事业的旺盛时期。故宫人心情舒畅,备感欣慰,责任心更重,工作更加繁忙,也更加自觉地勤奋工作,爱岗敬业。20世纪八十年代,我从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毕业,供职于故宫博物院,算来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来,从一个黑发青年,变得两鬓斑白,青春在不知不觉间藏进了红墙碧瓦的砖墙瓦缝里。对这一点,我从来不后悔。
对于故宫,我一直有很深厚的感情。每天出入于紫禁城中,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宫殿,熟悉每一个独立的院落,阅读了许多当年皇帝、后妃们翻阅的珍贵书籍;在花草飘香的幽静院落,一一身尘十地清理库房,整理书籍,我觉得这是我的造化,也是我的福气,感觉很满足,也很幸福。
我常怀着诚挚之心,感谢母校武汉大学,感谢母校麻城第一中学。
2005年10月,也是我的母校麻城第一中学的百年华诞。麻城一中的百年学f们,满怀敬意,恭迎这个值得纪念的神圣的日子。成千上万的一中校友,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赶到麻城一中新址牛坡山。
负责接待的地方,是刚刚耸立在政府大街的新东方宾馆,这可能是麻城象征性的建筑,其建筑风格较为别致。
新人厦相对应的,依旧是古老的街道和街道两旁古老的房屋。这些古旧房屋,墙壁剥落,门窗破旧。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依旧清瘦、纯朴,脸上记载着人世的沧桑。古旧的街道上,依旧是坑坑洼洼的,每一个坑洼处,部仿佛记录着远去依稀的岁月。在街道上,随意闲逛的花花绿绿的肥猪瘦猪们不见了,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狗却有不少。满眼是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牛活画卷,尽管色彩有点单调,但却十分鲜活。这就是我的故乡,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
温煦的阳光,普照着葱绿的枕头山,山上树木稀疏,绿草似茵,山色如黛。依旧小时候印象中的灰蒙蒙的天空,绿树掩映的小溪,蜿蜒曲折,在一片绿色草蔓的舞蹈之中静静地流淌。
接到在公安局工作的同学邹永俊的电话,我如约来到新东方二楼的巴黎厅。豪华的大厅已经坐满了许多人,他们都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可是,20多年没有见面,许多人只是依稀记得当年的一点影子,名字有些不记得了,特别是女生。双胞胎的余玲、余莉,一直就没有分清楚过,到现在也没有分清,当前来举杯敬酒的时候,我还是不知道她是哪一个?一切真的恍如隔世,有那么一个瞬间,不知今夕何夕。
第二天,所有中学同学聚会。在麻城工商局工作的刘盛斌先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印象中,这位小名鸭蛋的同学,说话结结巴巴的,现在呢,却办事利落,口齿清晰。这么多年,不知道他是如何厉练成精的?二楼的大厅,坐满了人,欢声笑语在酒香中萦回,满耳朵都是熟悉的家乡话,空气中流动的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乡音。
让人惊喜的是,见到了20多年没有见到的李锦波校长和夏老师、詹老师等众多老师,还看到了中学时期的班主任杨秀怀老师和她丈夫万老师。毕业时的班主任黄月新老师,精神极好,红光满而,特别是那飘逸的长寿眉,使他显得更加神采奕奕。老师们身体很好,生活得如此安宁幸福,真是让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彭海斌穿一身红衣,见到他,拥抱着,真是喜出望外,许久没有见到这位老朋友了。这么多年了,时光悄悄流逝,这位省工商局的副局长,笑容依然淳朴可爱,真是难得。记得我17岁跨进武汉大学风景如画的校园的时候,是彭海斌和石生海两位师兄接待我的,他们高兴地引我走进桂花飘香的校园,陪我熟悉被比喻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活。其实,大学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但那足青春之梦盛开花朵的花园,虽然梦不留痕,但有许多地:疗值得回味。
我们在喇叭花摇曳的珞珈山漫步,在桂花飘香的季节品尝着有点干涩的枇杷,在充满水腥味的东湖岸边聊着青春的梦境。通往水利学院的山间小路,惊涛拍岸的东湖之畔,还有水面上终日如同蒙着一层薄雾的水果湖,都是那么鲜活的画面,一切历历在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转眼,那时还在恋爱的青年,现在虽然不是儿女忽成行了,却大都已经两鬓斑白,步入了苦乐中年。时光匆匆,真的如白驹过隙。
清华大学的才子陈良刚先生,还是那样健谈,充满活力。这位制造纯净水的董事长,最引人注目之处的还是那挺拔的鼻子,特别是鼻子上那颗富于个性的黑痣,在一双有神的眼睛下,闪烁着狡诘的、智慧的光芒,特别吸引人。据说,一位泰国高僧,看见这颗黑痣后就曾惊为天人!
夏义平、孙红,有20多年没见了。身为副院长的夏义平,看上去依然那么憨厚,脸上还是荡漾着那熟悉的若有若无的一脸坏笑。孙红神情依旧,只是更加成熟了,人称是周润发第二,仔细看看,是耶非耶?当年中学生的模样,还有几分?
才女戴英、刘惠来依然风姿绰约,苗条的冯英华、李淑华依旧苗条,有着古典美的闫玲、徐春、刘丽英依旧那么古典……当年青涩、黑瘦的男生们,胖的胖,瘦的瘦,高的高,矮的矮,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却一个个从容潇洒,充满自信。
大家相聚,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唱完歌,已经是子夜时分,可大伙儿意犹未尽,接着前往台湾街喝酒,直喝到深夜三点;戴英、夏义平一个个喝高了,喝高了还要唱……
麻城工商局的胡局长,谦和平静,请同学们一同到浮桥河水库观光。
麻城黄金桥西的浮桥河,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湖面紫气氤蕴,真是世外桃园啊。
麻城一中的百年校庆,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校长宋新光的主持下,办得有声有色,规模空前,盛况空前,一直书声朗朗的平静校园,也格外地喜庆,热闹空前。
主席台上坐满了特邀嘉宾,他们是省长、市长、局长、处长、宣传部长。他们从繁忙的公务之中脱身,特地来这里为桃李满天下的省级重点中学麻城一中恭贺百年华诞。这是一中的骄傲,也是任何一所县级中学所绝无仅有的荣誉。
一所学校,培养了多少官员,的确是一种成就,不仅重要,也很自豪。同样重要的是,培养了多少学者、教授和科学家,培养了多少社会有用之才。百年来,麻城一中培养了许多人才。在这百年校庆之际,如果搞些学术、交流活动,让校友们一起交流和畅谈成功与失败,也许会更有裨益。这可能是这次盛况空前、规模空前盛典中的一点点遗憾吧。
明代大学者毛凤韶说:“天下称文献上国者莫于楚,楚诸郡莫于黄,黄诸邑莫如麻。盖山川淑灵之所钟,禹文声教之所披,坟典丘索之昕遗,猗欤盛哉!”
愿麻城多出人才,愿中国多出人才。
向斯
2OO5年1O月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