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国际关系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特别讨论了文化权利问题,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这一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考察了在全球化传播环境下以文化自治为中心的多方面问题,并探究了保证相对落后国家更公平地参与维护自己文化权利的一些方法和方式。本书还重点讨论了对于那些弱小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牛存以及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内容推荐

2001年9月18日到20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亚洲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我们精选了向大会提交的部分论文,编成该书。这次会议由亚洲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荷兰外交部提供赞助。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印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荷兰、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支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书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权利以特殊关照。书中以文化主权为中心,对全球化传播环境下关于主权的种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试图突出一些新的方法,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拥有同发达国家相同或者相近的维护自己文化权利的能力。本书尤其关注了全球化对一些弱小国家的文化生存带来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本书精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亚洲研讨会的部分论文编写而成。

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背景简介/1

文化权利/4

全球化/5

第二章 “地球村”中的文化权利/8

国际法中的文化权利/11

国际人权领域已认可的基本文化权利/13

文化权利的实现/22

可诉性问题/23

第三章 好莱坞与文化自治

——全球传播时代的同床异梦者/29

为什么是好莱坞?/30

好莱坞的全球化/31

文化自治:贸易保护主义的背后/37

第四章 并购的反思及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

文化自治的影响/50

统一市场/53

文化支配/54

与跨国公司的竞争/56

超国家规制组织/57

国家(地区)政府的作用/58

结论/58

第五章 文化自治与全球化/61

导言/62 

全球媒介和文化流/64

媒介全球化文化含义:主导及其他范式/67

本土文化产业的回击:本土文化产品生产的

新动力/74

文化权利和文化自主再审视:未来的方向、

争议和前景/78

第六章 TRIPs与WTO:对艺术家个体及其

创造力的影响/85

导言/86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体制/88

版权的相关权利/93 

新的公约/94

对艺术家的影响/95

结论/98

第七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保护菲律宾艺术家/100

导言/101

承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03 

执法不力/105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106

协议的执行/109

菲律宾与《伯尔尼公约》/11l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

《罗马公约》/112

《知识产权通则》/116

经济权利/118

精神权利/120

知识产权执行机构委员会(IAc—IPR) /125

结论/127

第八章 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平衡版权和盗版的

冲突/129

媒介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垄断化:全球信息化趋势的

矛盾/130

版权延伸及其对发展中信息社会的意义/137

盗版——对信息化的一种颠覆战略/140

结论/144

第九章 国际法中的文化权利/145

导言/146

国际法/147

国际人权法/149

联合国和人权法/150

文化权利/152

作为人权的文化权利/153

地区性文件/155

文化权利和全球化/158

摘要和结论/160

第十章 全球化和文化权利/164

导言/165

文化权利/166

文化权利一览表/168

文化权利的裁定/169

文化权利的法律内涵/170

文化权利的保护/170

国际法中文化权利的地位/171

第十一章 全球化与语言差异/177

导言/178

全球化/182

语言/185

三明治文化/190

第十二章 保护小社团的语言/201

导言/202

全球化/203

英语的优势地位/205

单一文化/206

濒危语言/210

文化多样性/213

第十三章 由“使英语成为日本的第二官方语言”

所引发的思考/216

导言/217

有关这一争论的历史背景/219

首相公文的内容/222

对辩论的分析/224

结论/227 

第十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来西亚语言计划与

文化权利/231

语言计划/232

土著居民的文化权利/234

结论/236

第十五章 媒介全球化和文化权利

——以印度为例/239

导言/240

文化权利/242

印度的文化背景/245

第十六章 全球化时代的菲律宾文化遗产保护/255

第十七章 媒介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0

中国当代文化的根本属性/271

中国领导人对全球化影响的观点/272

面对这些关注,中国有何计划/275

互联网/279

结论/281

第十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亚洲

研讨会最终报告/282

文化权利/283

保护文化权利的基础/284

全球化和本土化/284

后记/287

试读章节

从这些保护规定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实已成为联合国文化权利保护的专业代理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该组织采用了多种手段保护文化权利。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文化权利保护的议程。2001年12月2日,第3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作为该组织的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该宣言获得通过时宣布:“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设立了一个如此综合的标准设置手段,将文化多样性提高到了‘人类遗产’的高度,其对于人类的必要性正如生物多样性之于大自然的必要性。同时,文化权利的保护也成为一种道德强制力量,同人类尊严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该宣言第5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需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因此,任何人有权自由表达自己及进行创造,并有权以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传播自己的创造的成果;所有人有权接受完全尊重其自己文化认同的教育和培训;所有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参与文化生活,实施自己的文化实践。”《宣言》第7条进一步规定,所有文化应有能力表达自己,使自己能够为人所知并有能力取得表达自我和进行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第8条针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了阐述并要求对“多样性的创造性工作的供给、作者和艺术家正当权利的确认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不能仅仅被看做是日常消费品或者商品”而应给以特别的关注。

P12

后记

上个世纪中后期,人类战争的创伤逐渐治愈。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权利”再次提上了人类的议事日程。国际学术界、国际组织以及民族国家三股力量推动了人类对于多样化全球文化的追求。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了全球主流学术研究领域的视野,并成为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的主要议事日程之一。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技术革命如火如荼,全球化因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均有体现。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深入人心,这一进程导致了新一轮的全球利益调整。在世界政治领域,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化与族群认同进入世界政治发展主要推动力的行列。在世界文化领域,人们超越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樊笼,却在新的全球信息化的世界中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方的共同努力。

2001年9月,南洋理工大学亚洲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荷兰外交部资助下举办“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研讨会,就是上述努力中的一个。这次研讨会的最终成果由阿努拉·古纳锡克拉等三位教授编辑成本书。全书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十七篇论文以及对于研讨会和本书的简介和总结。书中,专家和学者从文化自治、国际法、语言多样性等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问题进行了讨论。本书的最后一章对研讨会和论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于文化权利问题的一些建议,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此书得以翻译完成,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刘继南和刘洪潮教授,他们一如既往对我在精神和生活上予以关心,在学业上予以批评指导。我们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翔社长和蔡开松主任,是他们提供了这一次学术译介的机会。我还要感谢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王鑫芳、侯明明等师弟师妹,他们不但帮助我进行了文字校对还同我讨论了个别字句的翻译问题。当然,这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责任编辑董媛婷女士的勤奋工作,她容忍了我们翻译的拖沓,对译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处理。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龙小农翻译了本书的第五至第八章;中国传媒大学武闽老师翻译了第九章和第十章;北京电视台商璐编辑翻译了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外交部许丹阳同志翻译了第十四至第十六章;社会科学院黄长著老师提供了第十二章的译文;张毓强翻译了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十七、十八章并统校了全文。

本书的翻译力图贯彻“信、达、雅”的精神,书中所有译名根据新华社译名库并结合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译名译出。对于论文的注释部分,部分进行了翻译,但是根据论文的不同,有些保留了原文,以便读者能够根据英文资料进行相关查阅。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

译者

2005年11月于中国传媒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国际关系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荷兰)塞斯·汉弥林克//(英国)文卡特·耶尔
译者 张毓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56393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1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