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高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那么,短篇小说便是其中最绚丽多姿的浪花。本书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精选了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二十二篇,包括鲁迅的《伤逝》、茅盾的《林家铺子》、韩少功的《归去来》、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从不同侧面代表着20世纪不同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百年中国文学(小说)的精神脉络。

内容推荐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那么,短篇小说便是其中最绚丽多姿的浪花。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与长期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鸿篇巨制相比,篇幅上的局限并不必然意味着短篇小说艺术品位或思想深度的匮乏;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规模、篇幅上的限制恰恰为其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作为文学家族中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始终处在文学观念与文学创造的前沿,是最活跃、最富探索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便是以“经典”为标准的短篇小说选本。由于选本篇幅上的制约,也由于编者与读者在审美情趣上的见仁见智,“遗漏”的情形自然无法避免;但公允地说,选本中的篇什,大多从不同侧面代表着20世纪不同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在卷帙浩繁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库藏中,这些作品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百年中国文学(小说)的精神脉络。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伤逝 鲁 迅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断魂枪 老舍

林家铺子 茅 盾

春阳 施蛰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我在霞村的时候 丁 玲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 汀

小城三月 萧红

山峡中 艾 芜

萧萧 沈从文

山地回忆 孙犁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受戒 汪曾棋

哦,香雪  铁凝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喜马拉雅古歌 马 原

归去来 韩少功

合坟 李锐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鞋 刘庆邦

轮渡上 王安忆

试读章节

鲁 迅

(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另有十八卷本《鲁迅全集》印行。

伤  逝

——涓生的手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①,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P1-3

序言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那么,短篇小说便是其中最绚丽多姿的浪花。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与长期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鸿篇巨制相比,篇幅上的局限并不必然意味着短篇小说艺术品位或思想深度的匮乏;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规模、篇幅上的限制恰恰为其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作为文学家族中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始终处在文学观念与文学创造的前沿,是最活跃、最富探索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便是以“经典”为标准的短篇小说选本。由于选本篇幅上的制约,也由于编者与读者在审美情趣上的见仁见智,“遗漏”的情形自然无法避免;但公允地说,选本中的篇什,大多从不同侧面代表着20世纪不同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在卷帙浩繁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库藏中,这些作品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百年中国文学(小说)的精神脉络。

新小说的诞生,可以溯源到晚清时期的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倡导政治教化与思想启蒙的“政治小说”,并且竭力为“新小说”争取“正宗”地位。包括梁启超、康有为在内的新小说倡导者们,着眼于小说“改良群治”的社会政治功用,将小说俨然当作了包治社会百病的丹药。

晚清十年间,中国小说创作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然而,真正与传统小说“划清界限”的“新小说”,一直到“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才出现。鲁迅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时局和社会境况的动荡变迁,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若干不尽相同的风貌。单就小说创作而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最重要的特色是个性的释放和创作方法的多元。这与“五四”时期个性觉醒、兼收并蓄、激越昂扬的时代精神有密切关联。第二个十年(1927—1937),“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社会革命,小说创作随之而来的变化则是由抒情逐渐走向叙事,不同文明形态的冲突在小说创作上也表现为“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的对峙与互渗。第三个十年(1937—1949),战争与救亡成为小说创作的共同主题。这一时期,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等不同政治区域的创作又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中现代部分的小说篇目,大多是上述不同阶段的现代中短篇小说杰作。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对读者获得关于现代小说内在发展轨迹的感性认识不无裨益。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分别于1923年、192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与《彷徨》。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一方面,小说切入青年男女冲破旧家庭束缚后在爱情和生活上所遭遇的双重困境,入木三分地表达了理想者当时在死一般寂静的现实面前凄凉悲苦的境遇;另一方面,小说不以情节见长,而是在高度诗化的语言和精致的修辞手法里,在第一人称叙事营造的低徊舒缓的格调中,寄寓了作者深彻入骨的哀婉之情——这种写法,为中国现代小说开辟了一条诗化叙事、抒情化叙事的蹊径。鲁迅的小说,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性几近完美地融为一体,为后世文学家留下了无法穷尽的精神财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发端,同时也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在郁达夫手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于留学日本期间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郁达夫是从“内心的要求”出发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的主观抒情、对病态心理的大胆暴露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在郁达夫的作品系列中,《春风沉醉的晚上》堪称最有诗意的篇章之一。虽然仍旧是“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但与《沉沦》、《南迁》等作品不同,该作品明显减少了情感宣泄的成分,而是将冷峻的目光对准生活在租界贫民窟里的底层平民,用质朴可感的细节,描绘他们饱受摧残的情感世界和因苦痛而扭曲的生存状态。

中国的“现实主义”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直面人生、关切社会的伦理精神,而并非严格的美学规范。因此,我们将那些不同程度渗透着现实关怀的“再现”型作品称作“写实文学”可能更为合适。作为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绝对主导地位的审美风潮,“写实文学”在不同阶段均有相当复杂的表现形态;如果从“写实”的风格上来进行区分,则大致可以划为以下三类:

(一)社会分析类:即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视角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剖析和宏观描述,茅盾、沙汀、叶圣陶、张天翼、周立波、李劫人等作家的创作当属此列。

茅盾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作家用社会科学家的思维与眼光,以“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江浙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林家铺子由挣扎到倒闭的过程,表现了30年代初风雨飘摇中民族工商业者的共同厄运。《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叙述的是抗战时期某川北小镇围绕兵役引发的一场荒诞剧。一场“善”与恶的虚假纠纷,最终以恶的得逞和伪善的败露而告终。作者以犀利而又冷峻的现实主义笔锋,揭示和嘲讽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黑幕。异彩纷呈的边地风俗描写,也为该小说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的《华威先生》,堪称讽刺、批判型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作家立足于敏锐且深厚的现实体察,以尖锐的批判态度刻画了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的国民党官僚形象,足以载入现代小说经典人物形象的画廊。

(二)主观写意类:即从作家的生命与情感体验出发,对个体生存和外在现实做出诗意的表达和观照,往往具有较为浓郁的主观色彩和唯美主义倾向。沈从文、萧红、艾芜、孙犁的小说,大都属于此类。

沈从文的小说名篇《萧萧》,通过对童养媳萧萧人生际遇的传神描述,折射出作家面对乡土世界的矛盾心态——对土风蛮俗和当地人生命意识的麻木表达了隐隐的哀怜,同时又流露出对湘西人混沌无知、纯净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向往。《小城三月》是英年早逝的女作家萧红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以平静克制而又诗情洋溢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少女哀婉凄美的爱情悲剧,通篇渗透着对荒谬的旧婚姻制度的控诉,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人生的悲凉底蕴。《山峡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一群被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边地流浪者。他们盗窃、走私,甚至杀人越货,但也爱憎分明,不乏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作者既否定这些盗马贼们畸形的人性,又以对旧时代悲剧根源的深刻理解,对他们报以同情的悲悯。

(三)情理交融类:即风格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将客观再现与主观抒情、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的小说创作,这一类作品往往具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其代表作家有老舍、丁玲、张爱玲等。

《断魂枪》堪称老舍众多市民小说精品中的奇特之作。这篇脱胎于旧武侠小说模式的作品,以炉火纯青的“京味”口语,讲述了一位名叫沙子龙的“神枪手”在火车和快枪的时代所遭遇的尴尬。一个外表超脱的大侠,被晾在了严峻的现实土地上:内心空虚痛苦,生命价值更是无从寄托,深刻袒露了中国传统封建文明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无所适从的困境。发表于1941年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等前期小说中的个性主义追求。作品的题材相当特殊,塑造了一个遭日寇凌辱后承受灵与肉的双重折磨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乡村女青年形象。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深入边区的知识女性,作为丁玲的“代言人”,她在小说中对贞贞的经历报以同情和敬意,对歧视、奚落贞贞的愚昧群众则表现出极大的义愤。由此可见,这篇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小说,依然闪烁着“五四”文学对国民性的批判锋芒。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的半个世纪,起伏跌宕的社会情势和文艺思潮使然,中国小说创作走过了一条一波三折的崎岖道路。

(一)“二十七年”(1949—1976)

建国后的前二十七年,面向工农兵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了小说创作的主导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创作方法。大多数小说家,无论是书写历史还是描述现实,都力求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符合主流文艺规范,从宏观层面表现“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生活“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红旗谱》、《青春之歌》、《艳阳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制。相较而言,由于文体的轻便,同一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折射出了作家丰富的艺术个性。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年底的短篇小说。小说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第一人称回忆了战争年月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赵树理发表于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取材别致,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高尚品质。小说结构精巧,风格含蓄沉郁。作家通过对实干精神的倾心礼赞,委婉表达了对当时“浮夸风”的反拨与质疑。

(二)“新时规”(1977—1989)

文革结束以后,进入“新时期”的中国小说踏上了“向文学复归”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揭露极“左”年代创伤记忆的“伤痕小说”、剖析时代悲剧成因的“反思小说”、记录改革艰难进程的“改革小说”、追叙知青生活经历的“知青小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1985年前后形成潮流的“寻根文学”,更是全面实现了对社会政治层面的超越,使文学回归文化和审美的“正途”。以韩少功、阿城、郑义为代表的作家,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期望“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韩少功语);同时,有意识借鉴象征、暗示等西方现代文学手法,为小说创作带来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瑰丽的艺术想象。“寻根小说”兴盛的同时,“先锋小说”流派也渐趋兴盛,蔚为壮观。马原、余华、孙甘露等作家,通过颠覆文学的传统审美规范,致力于激进的叙事实验。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的崛起是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刘震云、池莉、方方等“新写实”小说家,拒绝观念形态对生活的遮掩,主张对生活“零度介入”,揭示生活“本相”。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哦,香雪》是80年代知青小说中艺术成就颇为突出之作。史铁生没有去剖析知青一代人的心灵创伤,也没有停留于痛失青春华年的慨叹,而是独辟蹊径,书写知青与当地乡民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意。小说具有多层面的丰富意蕴,拓展了知青小说的视野。铁凝则用清新纯净的口吻描绘乡村少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抒情的笔调,还传达出作家对新旧文明裂缝中乡村世界命运的感怀。

汪曾祺发表于80年代前期的小说,一度被视为体现“寻根文学”文艺主张的范例。取材于江南市镇旧时风情习俗的《受戒》,在底层人民的艰辛中发掘诗意,展现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和旷达、乐观的品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散文化特征,洋溢着返璞归真、冲淡平和之美。“寻根文学”的发起者之一韩少功,在小说创作中自觉树立了以文化反思重塑民族自我意识的观念。《归去来》写一个老知青扑朔迷离、令人困惑的奇异经历,夹杂着作家对传统文化原始形态的深刻自省。‘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先锋小说”家余华前期代表作之一。作品沉浸在梦魇一般的情境中,讲述了一个十八岁少年离家远行所遭遇的匪夷所思的经历。

(三)九十年代(1990—1999)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勃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日益“边缘化”。该选本的篇幅,自然不足以概览90年代短篇小说异常斑斓的图景。《鞋》、《轮渡上》两篇名作,却也不乏窥斑见豹的作用。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鞋》,以不足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回味隽永的故事。刘庆邦从乡丰寸生活习俗着墨,围绕一个农村姑娘为未婚夫做布鞋展开情节,把一个少女情窦初开、佯嗔佯怨的情态表达得纤毫毕至。《轮渡上》也是一篇平淡中见奇崛的佳作。小说将叙述空间放在淮河轮渡的一段旅程中,描写几个乡村艺人的情感和行为、希望和梦想。小说的风格是写实的,却不刻意营造戏剧化的情节。在悠然舒缓的节奏中,王安忆为我们信笔从容地勾勒出一幅精妙生动的“浮世绘”。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六年三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高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烨//秦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5692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