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剑”系中式拳架,实腿转换与重心腿合劲,斜中寓正,川字步型等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贯穿于全套路之中。同时改变传统套路中的重复式子多,俯身幅度大,偏向一方,缺少反方向走架的动作。故将六脚、四虎、五捶连接在一起形成六脚五捶四虎大联合,脚踢四面八方(四正与四隅),拳走五行,土居中央(肘底看捶),东(木)栽,西(金)撇,南(火)搬,北(水)指裆,五捶分布,各占一方。四虎连击,变化多端,布局合理,人人可练,妙趣横生,百练不厌。
本书同时选人吴式传统太极剑《精简36式》,它实用价值高,造型独特、动作优美、观赏性强,人人可练。适于竞赛交流、表演,如在休闲时舞上一趟宝剑,会给生活增添莫大情趣。
本书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在职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仅在2平方米的场地上即可练习。
吴式太极拳、剑的风格特点为轻灵柔化、紧凑舒伸、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其拳架适中,并以柔化见长,是健身祛病、延年益寿、防身自卫、技击性很强的好浅种。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可演练。
循理练太极 防身更健体
概 要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生四正四隅为八手,即棚、捋、挤、按、采冽肘靠也。脚踏五行为方,手运八卦为网、八法加五行为太极十三势也。
法依阴阳、动以心意、通于经络、达于肤皮。而敛入骨髓,身手变化。以腰为轴,意领手动、眼神随身法变,根起根落。
一、根起根落筑基功,支撑八面任意行
任何武术均须练基本功。尤其是太极拳更需扎实的基本功,太极拳要求放松,不能把筋骨抻开。关节和肌肉疏松,就不能达到曲伸自如,稍加免强必现僵硬,思想上必然产生紧张,身心更松不下来:内外都轻松,更难实现。因此,一出手一投足均带滞状内现紧张,外示僵硬,动作做不到,不得不收回,不但欠于观赏,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基本功太差,欲去此病,必从腰腿求之。此乃拳理也。
基本功练习有以下方法:
1.压腿、踢腿、站桩
(1)压腿。压腿分正压腿和侧压腿。
正压腿,即将支撑腿直立,脚尖向前。另一只腿的脚跟放在超过腰高(或肩高、头高)的高架上,脚尖回勾。身体前俯,胸部贴于膝盖,然后直立。这样反复下压,一直压到大胯能劈开,大小腿可铺于地面,左右腿能交换转动,脚尖可接触前颚或鼻尖时为止。
侧压腿,即将支撑腿直立,脚尖向左(或向右)。另一只腿的脚跟里侧放在支撑架上。侧身向左(或向右)俯身下压;左右两侧反复交替:一卣压到横又劈歼为止。压腿是慢功夫。不要急于求成,防止筋骨和肌肉拉伤。
(2)踢腿
俗语说,“百压不如一踢”。压完腿后,一要踢腿:进行前踢、后踢、侧踢、里合、外摆、二起脚、旋风脚等练习。这种练习可分为分脚、蹬脚、摆莲脚打基础。练习时速度要快,可以用力。必须保持经常。
(3)站桩
站桩,也称桩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小功。其不仅能增加腿部力量,而且能锻炼演练者的耐力。站桩是个苦差事。初学站桩者不但感受不到其中奥妙,而且会觉得既苦又累、没有意思。这样就很难坚持下去。然而当演练者锲而不舍地坚持站了段时间后。就会感到,气流在动、经络通畅,产牛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站桩则分为马步桩、升立步桩、虚步桩和行步桩(单式子桩)。
开立步桩:开立步站立,两脚外缘与肩同宽,重心在两腿,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肛、悬顶、膝盖不过脚尖、圆裆溜臀、舌抵上颔、两眼平视后内视丹田,气沉丹田,做拳式深长呼吸。
马步桩与开立步桩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马步桩的两脚间距约两脚半宽,下蹲大些,胯放松,大腿成水平,其他要求与开立步桩相同。
虚步桩,重心坐实于后腿,前脚脚跟或脚掌虚着地,成虚步,其它要求同前。
行步桩,为拳式中的单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定式。调整后可站三、五分钟不换式子。在变式中可体会“添实”变式的重要性。
站桩时,应把规范动作做到位;时间可长可短,可不做连续动作。其他要求同前。
P11-13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瑰宝,它集导引、经络、阴阳学说于一体,具有健身祛病、防身御敌之功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佼佼者,它以轻灵柔化、紧凑舒伸的特点,扬名于天下。更由于吴式太极拳的前辈们高寿者居多(吴图南105岁、吴英华99岁、马岳梁99岁、杨禹廷96岁)而引起国内外太极拳界人士极大关注。近几年来,研练吴式太极拳者与口俱增。本人研练吴式太极拳几十年,深受其益。为让太极拳爱好者共享其乐,特将吴式传统太极拳结合现代化社会特点,编写成《吴式原地太极拳》一书,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在职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仅在2平方米的场地上即可练习。既不占空间,又节省时间,还能够体会到“拳不离手”的乐趣,非常方便。
本套路系中式拳架,实腿转换与重心腿合劲,斜中寓正,川字步型等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贯穿于全套路之中。同时改变传统套路中的重复式子多,俯身幅度大,偏向一方,缺少反方向走架的动作。故将六脚、四虎、五捶连接在一起形成六脚五捶四虎大联合,脚踢四面八方f四正与四隅),拳走五行,土居中央(肘底看捶),东(木)栽,西(金)撇,南(火)搬,北(水)指裆,五捶分布,各占一方。四虎连击,变化多端,布局合理,人人可练,妙趣横生,百练不厌。
本书同时选人吴式传统太极剑《精简36式》,它实用价值高,造型独特、动作优美、观赏性强,人人可练。适于竞赛交流、表演,如在休闲时舞上一趟宝剑,会给生活增添莫大情趣。
本套路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吉林省武协太极拳分会会长玄志超先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红东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谢意。
随着吴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研究和习练吴式太极拳的名人学者辈出,我们诚挚的希望有识之士,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共同推动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和提高。
编 者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