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话北京城
内容
编辑推荐

介绍北京的书已有很多,本书为集大成之作,但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城市建设的书。题为“漫话”,实则漫而不散——内容是系统的,表述是轻松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北京城的指导;而北京城的诞生,又影响了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阐释北京城与传统文化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北京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建设成就。内容涉及城址的选择,城市的诞生,城市规划、城与城墙、及城市的结构、功能等。

目录

第一篇 城市浅说

一、何为“城”/1

二、城市的出现和形成/4

三、“京师”的释义/9

四、古代都城的建设特点/15

第二篇 京城曙光

一、说“燕”与“蓟”/18

二、为什么选择北京建都/22

三、建城蓝图与“八臂哪吒”/29

四、是刘伯温建的北京城吗/33

第三篇 营国之最

一、大汗之城/38

二、元大都的水利建设/46

三、参加元大都建设的大食国建筑家/49

四、主持修建两座都城的人/50

五、建城典范——明清两朝的京城/52

第四篇 走近京城

一、北京的城墙/61

(一)城池:国家兴与亡的标志/61

(二)城郭:形状与演变的描述/63

(三)风水:城市墙与门的选址/64

(四)特色:城墙史与形的内容/65

二、北京的城门/68

(一)“奇妙的城门,北京绚丽多彩

历史的无言记录”/68

(二)城门矗立,甲第连云/73

(三)“出前门”,“走后门”/87

(四)九门八典一口钟/89

(五)“五城”与“九城”/91

第五篇 大城建置

一、中轴线/93

二、皇城/96

三、坊巷/99

四、市/102

五、交通/107

六、北京的市徽一四合院/113

七、衙署/116

八、王府/118

九、官邸/123

第六篇 京城趣谈

一、北京城为何是“凸”字形/125

二、北京城西南为何缺一角/127

三、北京城的西北部城墙为何是斜的/128

四、北京城的关厢/129

五、四门三桥五牌楼/129

六、城根儿/135

七、外城/136

八、城外城/140

第七篇 坛庙山陵

一、九坛八庙/142

二、关帝在京师/153

三、东城无塔/165

四、三山八刹四平台(附:金陵)/167

第八篇 凤楼宫阙

一、紫禁城:个人简历/172

二、皇宫处处显易理/175

三、一座人像的后背/180

四、顶在太监头上的御用“厕所”/182

五、皇宫撷萃/186

(一)“金城环带”金水河/187

(二)故宫内的古木/189

(三)水晶宫/191

第九篇 城市安全

一、北京的城隍爷与城隍庙/192

二、栅栏/197

三、京城“五镇”/199

四、信炮、五虎杆与石别拉/207

五、“乌龙”水会/210

六、守卫京师的“北门锁钥”——北京地区的长城/214

(一)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在北京地区修筑长城/214

(二)北京地区的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214

(三)北京地区长城的防御作用/215

(四)北京地区长城的总体情况/217

(五)北京地区长城的两大防御体系/218

(六)康熙如是说/231

七、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233

第十篇 从“城”到“市”

一、天生丽质难自弃/234

二、最后的城墙/240

三、北京城的最大魅力就体现在文化上/246

后记/250

参考书目/253

试读章节

北京城自金元明清作为各代都会的选址标准不用说,就是最初在这里作为城市的选址过程中,也都体现了上述原则。古老的蓟城处在永定河渡口的偏北位置,这里是太行山东麓的要道,通向山海关和坝上草原的必经之地,与风水所倡导的宏观地理形势也有某种暗合之处。它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宽广的大平原形成首都级大城市的宽敞格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北京可以作为一个全国性大都会的思想的。他指出:“冀都是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止。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山东来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从北京城选址这个典型实例中,还可看出古代城市选址的交通方面的考虑,即处于一定区域的中心,为陆路交通的要道。同时,又受河流环抱,能得舟楫之便利。不仅北京,古代许多城市都有这个优势。像浙江金华山的兰溪县,也是一个水陆要冲之地。方志中说:“嵩山瞰其前,为之眉目,两溪直其后,为之颊辅。水陆冲要,南出闽广,北距吴会,后枕崇冈,前挹九峰。”这种据水陆要冲的风水之地,在古代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军事上的作用还不仅需要水陆交通的便利,而且在形势上,最好也能形成天然屏障。风水的典型空间模式,要求后有镇山、左右有砂山护卫,前面有碧水环绕,总之要有防御功能。既然最初的城市,其作用之一就是军事堡垒,所以《周易》中强调的“设险以守其国”的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古代城市除建有城墙之外,还要尽可能选址在固险之处,并以此作为第一道军事防线,而城墙只能算第二道防线。建在天然平地上的城市怎么办呢?那就要选择环抱的水来做天然防线,或在两水分隔处连以城墙。

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风水者,选地须以雌雄交合之地最理想。阴阳交媾必然带来生生不息的生机,雌雄交合也正是这样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追求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

除城市的选址以外,城市的格局规划也是一件大事。古人在这方面,同样有一番大道理。其核心,就是“天地合一”的宇宙象征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按照这一理论,人类与所依附的地和头顶的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人们甚至相信,地上的人类与天上的星星是一一对应的,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会掉下一颗星星。同样,天上如果掉下一颗星星,那么,地上就会死一个人。

紫微宫是天上北极星周围的一个星座,人们认为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城市的布局也要仿效天象,在城市中心建有紫宸殿或紫禁城,成为天子居住之所。相传,汉代长安城就是模仿北斗七星修建的。据说天界中有八风,排列在八个方面,于是,战国时候的伍子胥就仿效八风修建了苏州城。城开八道陆门、八道水门, “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所以,该城就以面向西方的阊门为主要的门,称阊阖城。台湾台北市的规划,同样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关。该城的轴线定位,就是直接以天空中心北极星为标志,东西城墙透视线的消失点指的是东北方向的一座主山峰,以消除东北方向的灾祸了。

中国古代城市正是遵循上述原理,进行选址、规划、建设的。尽管如此,新建之城市因地位不同,而在称谓、规模、建置上也明显区分出来。一般说来,大夫的封地称为“邑”,诸侯的封地称为“都”,天子之城称为“京”,表示其绝高的地位。所谓“京”,也就是人工筑起的高丘。难怪国民政府于1928年定都南京之际,立即把北京改为北平,表现出“京”的独一无二地位。与此相反,“都”却可以多至数个。“都”就是大城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大城市。“成都”称谓即源于此)”。

上述关于“邑”、“都”和“京”的传统的城市分类方法,从本质上讲,还属于定性分类。现在,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据此确定城市的不同类型。

对城市的分类,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

1.按城市的规模分类(主要是指人口规模),可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在一百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五十至一百万)、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在二十至五十万)、小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十万以上)。

2.按城市的性质分类,也就是按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作用分类,可分为如下几类:

工业城市。即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在城市经济、用地上占较大的比重。按工业构成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型工业城市和单一型工业城市。像哈尔滨,由钢铁、化工、机械制造、轻纺等各种工业组成,所以属于综合型工业城市。而瓷都景德镇、大庆石油城和煤都淮南等,则属于单一型工业城市。

交通港口城市。可分为海港城市,如大连、宁波、湛江等。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等,内河港埠城市,如重庆、武汉、芜湖等。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常为省会、地区行署所在地,并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科学文化城市。这类城市集中了科学文化某一方面的特色。如大学城、科学城、电影城等。如日本的筑波城、美国的好莱坞等。这类城市在中国目前还没有。

风景旅游城市。这类城市一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条件。

军事城市。这类城市一般位于边境和要塞,对一个国家地区具有重要作用。如原来的旅顺市。

P6-8

序言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一把火将金朝原来的首都——上京内的宫殿尽行焚毁。然后率领满朝文武百官自会宁府千里迢迢迁都燕京(即今天的北京)。

在辽代,契丹族统治者实行的是一京为主、多京并存的都城制度,当时的北京(南京)仅为其五都之一。金朝虽然依旧东、西、南、北、中五京并存,但作为中都的燕京,实际上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完颜亮不仅将上京的金太祖及宗王等贵族之族裔迁移中都,从而削弱了东北地区女真贵族的反对势力,甚至还将祖先原本安置的陵寝也一并迁到金中都来,借以断绝了反对迁都的女真贵族们的舆论根据。随之南来的,还有大批女真等少数民族百姓,他们开始在中原定居。同时,大批中原地区的民众迁往东北地区。这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更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此,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封建政权的首都。历史学家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才把贞元元年作为北京城正式建都的开始。

打那儿以后,经过元、明、清、民国,特别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已有了850年(到2003年)的建都史。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北京虽然建城、建都的时间都不是最早的,但是,它在经历了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之后依然巍然屹立,并且充满活力,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更新改造的能力。

近年来,北京的建设再一次进入了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国门乍开,扑面而来的一切新事物令人充满了好奇和迷惑,似乎有些应接不暇。于是乎圄囵吞枣的照抄照搬、一味模仿,成为我们学习外来文化的主流。在城市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层建筑,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由此带来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破坏,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黄河九曲终归海。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将摸索出一条适合北京建设与发展的新路。为此,仅仅局限于少数科学家、学者或政府官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当动员起社会各界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去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仅要向别人学习,更要向自己学习,充分继承和弘扬北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那些经得起检验的经验和原则,实现优势互补,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本书力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在“人建造了城市,城市影响了人”的互动关系中,充分展示北京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城市这一物化了的传统文化形式对北京人观念、习俗、城市性格的影响,来揭示北京城市文化的无穷魅力。无疑,这是一个较新的角度,带有相当的尝试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本书采用由远到近的历史纵深手法和由全面到具体的逐渐深入手法,有点有面,有历史有现实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和建设情况。。

第一篇首先介绍了关于“城”与“市”,以及京师的一般概念及其基本特色。

第二、第三两篇实际讲的是北京城由小到大的历史演进过程。

从第四篇开始,关于北京的介绍具体化。其叙述方式是由远到近:先是城墙,然后是城门,进入城门后进一步采用俯视法,进入眼帘的是贯穿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以及位于中心的皇宫、皇城,周围密布的坊巷、道路。

第五篇的后半部分,主要通过对四合院——城内建筑的主要形式,及其演绎形式——衙署、王府、民宅、坛庙的具体分析,使读者切实感到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对人的影响。

第七、第八篇则是对皇宫、寺庙——四合院的极致形式进行了并非全面但却典型、生动的介绍。

第九篇在介绍城市的安全问题时,既有真实性的介绍——关于北京地区的长城,借以帮助读者从整体防御的角度,体会北京安全保卫的设施,同时也有关于“城隍”、“五镇”的介绍。这在当代人看来也许是荒谬的,然而在当时却有相当的历史真实性。

第十篇是关于北京现代化建设的介绍。在此之前的第六篇,则是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些趣话。形式尽管活泼,内涵却是丰富、严肃的,且有一定的可读性。

也正因为本书在写作中的新角度、尝试性,致使其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甚至存在谬误。所以,读者、专家的指导、建议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宝贵。

后记

时进9月,北京的天气仍然溽热难耐,白天的最高温持续在30℃左右。进入下旬,一场夜雨过后,气温骤降到24℃(最高),人们不再穿短袖衣服上街—一北京的秋天来了。

北京的秋天令人迷恋。有人说,北京是属于秋天的。北京是秋天的诗,是秋天绵长、醇厚、博大、雄浑的诗。有人说过:“北京最壮观的是门,最耐看的是秋。”秋天最能体现华北平原的遒劲,燕山大壑的气势和文化古都的萧散、田园都市的闲逸。同样,在北京最能体现秋天的成熟与丰满,爽朗与澄澈,静谧与深沉,斑斓与芳香。

小时候,我的家在北海与景山之间的一条胡同里,躺在床上就能望见白塔的雄姿。到了秋天,巍峨的白塔在湛蓝湛蓝的天幕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更加婀娜。听着窗外声声鸟叫,伴随着窗下玉春棒儿(学名玉簪花)的阵阵花香,金色的秋天定格在我深深的记忆当中。

我喜爱玉春棒儿,虽然它只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才开花,但它的花香馥郁,花体洁白,简直就是一位仙女的化身。它在南墙根见不着阳光的地方静静地开放,在百花沉睡的夜晚,带给人们一个个甜美的梦。

但愿笔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是一束玉春棒儿。不仅仅是因为它诞生在秋季,更在于它寄托着笔者对秋阴下的北京城无限的爱恋之情。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面对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方面令人惊叹其变化之大,另一方面更令人担心文物古迹的保护。毕竟这些保护对象与破旧平房和窄街陋巷融在一起,建设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保护与抢救的速度。不仅如此,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把这些祖宗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当成了他们奔向现代化的障碍。问题变得严重了。

有识之士在忧虑,在思考。

我们应该拿什么去与世界交流?我们该将怎样的一个北京带入21世纪?我们的优势何在,不足何在,怎样扬长避短实现赶超?我们需要研究世界,我们也需要研究自己,我们还远没有把自己研究透。这当中有观念的问题,也有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我们去充分认识传统的宝贵价值。

克罗齐说过:“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听着生疏,实际耐人寻味。首先,历史只有主观的,没有客观的,都是历史学家对史实的考据,依自己的理解整理加工的历史。每个人掌握的资料与对资料的理解不同,整理加工出的历史自然有别。同时,历史需要想象,想象不排斥考据,考据之实恰恰是想象的出发点,想象是一种直觉,关键是入情合理。另外,现实的研究方法成为我们进入历史隧道的照明灯。因此,历史就成为我们通过认识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桥梁。不了解历史就会重复过去的错误。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这样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市、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可资借鉴的东西尤其丰富。

上述认识正是写作本书的指导思想。

尽管如此,本书仍力避干巴巴地概括性分析,更不作为一种教条。相反,作者试图在一种轻松的阅读中提供给读者一些启示和值得思考的东西。历史具有娱乐的价值(马克·布修赫语),早年那些不识字的平民百姓,不正是在听书看戏中来了解历史,分别善恶,从中获取经验的吗?这种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不正是在娱乐中进行的吗?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也能获得同样的享受。

不仅如此,笔者还希望本书的写作,体现出我们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我们既是“北京人”的后代,我们更是“北京文化”的创造者。探索历史本身,也是我们追求自我、展望未来的过程。所以,本书的写作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怀旧,更非无聊时的消遣。相反,它是我们在发现北京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同时,实践自我生命体验的过程。

本书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介绍北京,但它绝不是仅仅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书。它是以此为切入点,来充分展现北京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丰富形式和深刻内涵,这也算是提供了认识北京的一个新视点,由此不难发现一些以往我们看不到,或被忽略的东西。读城也是读人。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城市建设的指导.而建成的城市又反过来影响着这里的人们。这种人与城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其历史之悠久,其影响之深远,其形式之多样,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容。就北京来说,不仅有本市的民俗文化,而且作为首都,还存在着宫廷文化、贵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多层次文化体系,这正是北京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进化的过程。“一部世界史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北京的文化史,不仅对北京人来说更益于对身边、日常发生的事情有一些深入的了解,而且这还是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参考书。

如果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加热爱北京的话,将是作者最大的心愿。文化是一种缘。北京文化的强大魅力是联结作者、出版者和读者的纽带,这是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但愿作者的这种努力不会让读者失望。

笔者衷心感谢朱祖希老师,他于1990年出版的《北京城——营国之最》一书,对这本《漫话北京城》的选题确立和内容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帮助。关于城墙建置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受惠于朱老师的研究。

本书策划于1996年,由十余位作者集体写作完成。孙建华、吴西林、张红彤、张文俊、吴克明、云游、华且实、高敏、郁江汇、章玉升、王三宝、段小林、吴仁友、王斌、张文杰、艾丽、夏尤寒、吴忠等人参与了部分篇章的撰写,全书由高巍主撰并统稿完成。王若琛、刁熙亭、张振声、骆淑玲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刘丰对此书花费了很多心血,尤其应该致谢!

走笔至此,不觉已是夜阑。遥望窗外,一轮弯月悬于天幕,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香气,哦,又是玉簪花香时。谨以此书献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作为一束带给您温馨与慰抚的玉簪花。

                    高巍

            二○○○年九月廿三日

               于东郊团结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话北京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20846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