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越异质文化/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将自己近年来在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主要论著收罗爬梳,以跨异质文化的文学、文化间的比较为主题,整理成册。在编辑过程中,突出作者在学术、文化、美学方面提出的一些理论、思想和识见,于人可以抛砖引玉,于己可以鉴往思来。

书中所收论文分为三辑。主要阐述作者对比较文学及相关学科的思考,及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等论题;体现作者对当前中国教育以及文化现状的反思;作者对具体的中外文学、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自己近年来在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主要论著收罗爬梳,以跨异质文化的文学、文化间的比较为主题,整理成册。在编辑过程中,突出作者在学术、文化、美学方面提出的一些理论、思想和识见,于人可以抛砖引玉,于己可以鉴往思来。

书中所收论文分为三辑。其中第一辑“学术建构”部分主要阐述作者对比较文学及相关学科的思考,包括比较文学“三跨”及四大领域、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国文论“失语”症以及跨越“第三堵墙”,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等论题。第二辑“文化前沿”部分中主要体现作者对当前中国教育以及文化现状的反思。“目前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20世纪中国学术界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如王国维、鲁迅、郭沫若、巴金、钱钟书等,他们少渎诗书,受国学浸染,且大都曾出国留学,受西学熏陶。第三辑“美学思辨”突出作者对具体的中外文学、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长期以来,痛感我国对西方理论介绍引进者多,而消化、吸收者少。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将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东西都弄得清楚、透彻了,再融会贯通二者,重建我们当代的话语体系。

目录

第一辑:学术建构

跨文明研究

“文明冲突论”、“东方主义”与跨文明研究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潮流中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成果

比较诗学研究: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实践

“送去主义”·异质文明

欧洲文化一元化到全球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异质性的诉求

跨文化对话的当代意义

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三阶段

“和而不同”的尴尬现状

模式的简单叠加: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缺陷

文学跨越学: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

文学关系学:横向文学关系史书写和实证性要求

文学变异学

总体文学学

林译小说·美国意象派诗歌·寒山诗:文学研究中的变异学主题

变异研究

异质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的另一个标准

“异”与“变”:比较文学研究新的着力点

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

“失语”指失去了自己的学术规则

我们失的是什么“语”?

对传统文化的自我丑化:中华民族之大不幸!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

中国古代文论的异质性

“以西代中”带来的失语症

新世纪呼唤中国原创性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补文学史之缺

话语霸权压迫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汉语话语霸权:忽视少数民族史诗

雅俗之分:精英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敖包”相会:“猎奇”眼光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曲解

第二辑:文化前沿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

“读经热”:一次新的文化转折

“少儿读经热”

读经与“复古”

读经会有“致人蒙昧之嫌”吗?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话语:解决“失语症”的基础

我为什么要开设“《十三经》”课程

如何读经?

藉考试“指挥棒”引领读经潮流

读经的好处

传承文明——当今中国大学教育之软肋

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之我见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大学教育质量问题

通今与博古

通中与通西

最忙的学生,不好的基础!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关怀现实、开拓创新

在学习经典中培养素质

阅读元典,打好国学基础

一定要阅读西方原著

紧跟学术前沿

学会批判,勤于实践

比较与创新

分科太细无异于自残

学术不具有绝对的纯粹性

学术不是“屠龙术”,应更重思想性

学术需要“现实关怀”的品格:装饰化、点缀化是学术的悲哀

文化病态说

当代文艺生态与文化建设

文化特色问题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跨文体写作问题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的反思

文艺理论与文艺学向何处去?

“雅”与“俗”

夷夏之辨

以洋“雅”来压土“俗”

“洋精英”阻断了中国小说的“雅”“俗”转换

互联网与中国文学的复兴

第三辑:美学思辨

崇高来源于痛苦

痛感与快感

热爱痛苦与逃避悲剧

发愤著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天安命:道家思想对悲剧意识的消解

诗人多事惹闲情,闭门自造愁如许

美的二分法

崇高与雄浑

乾之“大”与坤之“柔”:《周易》中的美学

以仁为美,德比天地

充实之谓美

养浩然之气: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拿别人的痛苦来“享乐”

“败坏人心”与“净化”

“恶之花”

“忘”掉世俗之“累”

“忘”:老庄哲学的生命观

俯仰自得:此在世界的乐天精神

雄浑美:乐天的豪迈

对抗与和谐

亚里士多德·庄子·苟子比较点滴

节欲与顺性——中外伦理观

基督教与儒教:宗教天国与伦理教化的分道扬镳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与老、庄

语言的界限是人的世界的界限: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观

言不尽意:中国哲学中的语言观

“道不可言”与不得不“言”

德谟克利特与墨子: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转向

孔子为何被奉为至圣先师?

诗言志

非性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

何为“性”?

“女人祸水”说

对性的丑化:万恶淫为首

非性文化与“教化论”

“五色令人目盲”——道家的非性观念和美学思想

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汉儒对《诗经》的扭曲

死则腐骨,奚遑身后?

“诗缘情而绮靡”——魏晋六朝的纵“欲”与畅情

人心与文心的分裂

民族冲突成就美

魏晋南北朝的纵欲享乐与人性觉醒

魏晋文学自觉

魏晋时期美感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高峰

“艳曲生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北文学比较

全球化背景下的巴蜀文化

附录:

取熔中外志铸伟辞——曹顺庆教授学术历程简述

博导档案

后记

试读章节

跨文明研究这一思潮最具冲击力的一波,是来自于政治学研究领域。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車廷顿于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术界争论的波澜。论争的意见,甚至讨伐之声此起彼伏,“文明冲突论”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核心话题,在各个学术领域发酵。尤其是“9.11”事件之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世界各地销量持续攀升,“9.11”事件似乎成为“文明冲突论”的最佳注脚。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9.11”事件,实际上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推动了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冲突性及多元共存等等重大问题上。不同领域的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对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共处的思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

世界性跨文明研究思潮最具冲击力的另一波来自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思潮。

后殖民主义最根本的立场与视角,是东西方文明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跨文明研究问题。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是西方人由于受西方文明的束缚和局限,更受西方文化霸权影响,加上对东方文明的无知和偏见而建构出来的。西方人戴着西方文明的有色眼镜用西方的眼光建构起了一个所谓的东方形象。这个东方的形象,有着“懒惰”、“愚昧”的习性,或者“神秘”的色彩。

“东方主义最初只被当作一个研究领域。”为什么这种博学的、实证的研究却成为一种人为的幻象和偏见呢?

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东西方巨大的文明差异。从表层来看,人们关于“东方”的知识是经由学者们严格的论证、推演出来的,似乎是真正体现了关于“东方”的内涵。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正是这个问题的深层,西方学者在进行这种推理的时候,却无法避免一种文明霸权和文明的优越性立场。也就是说,“东方主义”知识的出现是建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的。那么在这个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内涵和形象“重新塑造”的过程中,所谓的“东方”又怎么会符合东方文明本来的面目呢?

对于我们中国学人所提出的跨文明研究而言,这个“东方主义”理论很具有启发性,我们进行跨文明研究首先必须要打破那种充满霸权意识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走出单一向度的”东方主义”阴影,进一步从对话中重新认识东方文明的特质,并以此作为进行跨文明研究的基础。

当前,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最自觉的声音体现在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主张里面。

一方面,中国学派之所以出现,是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明际遇分不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具有白发性质,其根本驱动力就在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到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倡导“比较既周,爰生自觉”,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早期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主要起因于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而不是受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影响。

众所周知,法国第一篇具有学科意义的比较文学论文诞生于1895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设立于1896,第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著作,即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1931年才出版。事实上,当西方比较文学刚刚在西方兴起之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已经出版,鲁迅已在《摩罗诗力说》中倡导并实践了“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而那时候,美国比较文学创始人之一韦勒克才满5岁,当代法国比较文学泰斗艾金伯勒才刚刚出生。

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具有自发性特征,并有其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于: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近代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诞生的,从她呱呱坠地之日起,便带着中西文化碰撞的胎记。她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伴随着中西文化论战,伴随着社会政治文化改良运动而发展的。因而,中国学者的比较意识,不是“记文化功劳簿”、斤斤计较文学“外贸”的法国式的文化沙文主义,也不是美国式的非民族化的“世界主义”,而是面对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文化焦虑,是寻求中国文化发展新途径的企求。

这种焦虑和企求,最终演化为中西文明大论战,这种文化论战,又大大强化了中西跨文明比较意识:大批学者企图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中寻求中西文学的互比、互释、互补、沟通、融会,乃至重构文学观念。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走出同源性和类同性的单一学科特征,并试图从中西文明异质性来切人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学派的特点也正是体现在其鲜明的跨文明学科定位上面,它以中西文明异质性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背景,而且它面对文明之间的异质性,不再仅仅着眼于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更多地从文明的对话、交流来进行。因此可以说,中国学派正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潮流中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成果。(P4-7)

后记

应山东友谊出版社之邀,我将自己近年来在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主要论著收罗爬梳,以跨异质文化的文学、文化间的比较为主题,整理成册。在编辑过程中,突出我在学术、文化、美学方面提出的一些理论、思想和识见,于人可以抛砖引玉,于己可以鉴往思来。

书中所收论文分为三辑。其中第一辑“学术建构”部分主要阐述我对比较文学及相关学科的思考,包括比较文学“三跨”及四大领域、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国文论“失语”症以及跨越“第三堵墙”,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等论题。第二辑“文化前沿”部分中主要体现我对当前中国教育以及文化现状的反思。我说过“目前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20世纪中国学术界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如王国维、鲁迅、郭沫若、巴金、钱钟书等,他们少渎诗书,受国学浸染,且大都曾出国留学,受西学熏陶。有鉴于此,我一直提倡读元典,我要求我的研究生入学后都要读“十三经”原文和英文原版教材,就是为了纠这方面的偏。第三辑“美学思辨”突出我对具体的中外文学、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长期以来,痛感我国对西方理论介绍引进者多,而消化、吸收者少。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将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东西都弄得清楚、透彻了,再融会贯通二者,重建我们当代的话语体系。这一辑中,可看到我所做的一些中西互证、互释、双向阐发的工作。

承山东友谊出版社对文化传播事业的支持和丁建元先生襄助,我的博士研究生张雨协助我编辑此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曹顺庆

2006年秋于四川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越异质文化/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顺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700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53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