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捍卫中医/中医新世纪大论战
内容
编辑推荐

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

  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行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告人以巧。

  中医属于和人之道;而西医是治病之学。……中医属于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西医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诸名皆出于本义,在中华医道的氛围中其义自显。为了理解的需要,本著全部进行了现代汉语阐释。如论自在领域时,以时道寓过程领域,以机道寓枢机领域,以形道寓结构领域等。但很多相对性现代表述,并不能与诸道完全等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启发悟觉其功甚伟)而且其中寓义绝不可用现今西化的狭义“概念”去曲解。文中关于中医道德术理的所有现代汉语表述亦如是。其意良苦,观者自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著所述中华医道之价值、地位、本原、领域、范畴、纲纪、运用、危机、战略、发展、与中华文化之关系,与现代科学之关系,以及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均是近三十年来反复申诉过的……

内容推荐

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  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行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告人以巧。  中医属于和人之道;而西医是治病之学。……中医属于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西医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目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大运作

中医是天地人和通的大道

中医是神气形和通的大道

中医展示道法自然的原理

中医实现认识史上的奇迹

中医生命之道已囊括有无

中医运气之道可通贯古今

中医摄生之道乃益寿之最

中医心神之道为诊治之极

中医经历百年奋争而重生

中医战胜科学主义而复兴

中医将引领现代科学革命

中医将主导未来人类健康

试读章节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中国人早在《国语·郑语》里已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指两种以上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同”是指简单地把相同的运动方式合而为一。相反和谐才能产生新的运动方式,而简单的相同相加是没有意义的。爱因斯坦就坚信自然界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以毕生精力寻求物理学统一的基础。对和谐的认识与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它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本身,以及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过程之间那种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苟子·天论》谓:“天行有常,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圣济经》载:“天地设位,妙功用于乾坤;日月著明,托阴阳于离坎;一降一升,相推而成寒暑;一显一晦,相荡而成昼夜。”在这自然过程循环往复的壮丽图景面前,我们看到简单而相反的两极最宜组合成和谐的运动。中国人对两极相与、相反和谐的认识,可谓由来已久。

和则为正,失和为邪,和则为平,失和则病。诊之要诀在于识其偏,治之要诀在于使其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陷者举之。寒热错杂,温凉并用,和其阴阳;上下不和,苦辛并进,调其升降。气药偏燥,以血药润之;血药嫌腻,以气药调之。益气以养血,和则相生。凡导和人身,疗百病,脱疴起痼,斡元气而开寿域,皆在于此。

相反和谐的作用过程包括很多规律性的相互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反互补与相反互限,或称相反相生与相反相制。如《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载:“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有生无制,则万物生发混乱;制而太过,则万物发育无由。所以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互相为用,互相补充,才能运行不息。中医经络藏象、病机调治之道莫不以阴阳互补与五行生承制化贯彻始终。P18-20

序言

有关中医的讨论有益于当今医学的发展

当前,有关中医的讨论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尽管对中医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有不同看法,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但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如何评价中医,而在于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学?医学应该怎样发展?

我们知道,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由于人类处于自然和社会之中,人类生命过程及疾病受自然和社会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然而,现代医学过去长期的发展趋向于纯自然科学方向,临床中更多的依赖实验检验和仪器检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问题却关注不够,导致医患沟通减少,医患信任降低,诊治技术单一,治疗效果受限,医患对立增加,医患冲突严重。为此,现代医学的有识之士提出:医学应从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这种转变要求医生应了解影响患者的心理、哲学、伦理、宗教等思想因素,而能够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那么,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医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积累,这正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的丰富资源。

另外,中医的长期发展至今尚未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大量成功的临床治疗经验依然借助古代普遍学说来解释,或用原始的类比方法来说明,对疾病个体化和动态化的考虑大于对规律的认识,医生的个体经验总结大于标准化的探索。于是,在如今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我们还听见用“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来解释疾病,还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还仅靠医生的手指感觉来体会脉象,还主要凭医生的个人经验来诊治疾病。这就导致不能对中医有效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解释,中医的科学成分不能被有效地提炼,中医所触及的客观规律不能被真正认识,中医的诊治方法难以标准化,而对中医的批评和质疑始终不断。其实,正像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应该学习中医的人文精神和沟通艺术一样,中医的发展也应该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两者的结合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过去,尽管现代医学提出了医学模式转变问题,但并没有注意到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尽管中医内部也有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但显然不是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本,而只是用其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正是目前这场有关中医的讨论,使我们更全面、更实际地思考现阶段医学的发展问题,包括中国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发展问题,两者的不足正是对方的优势,显然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来看,传统医学最终将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但中国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独立存在。在这个期间,中国的现代医学将逐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从而带来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地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成功的治疗经验,不断将传统医学的科学成分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二是培养真正掌握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套本领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熟悉传统文化的优势,既懂如何与患者沟通,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也懂得防治疾病的科学方法,从而在中国推动现代医学的模式转变,并成为这种探索的重要力量;三是完整地保留中医的传统特色,以较小的规模和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保存,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临床技艺,要完全恢复传统本色。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再也不要在思想上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立,虽然两者的产生有东西方之分,但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让两者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何况大多数国人所说的西医就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即在中国应用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它和中医一样,都有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的目标是促进中国的医学发展,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科学验证将丰富现代医学的科学内容,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将有助于现代医学的模式转变,中医传统的完整恢复将有利于中医传统文化的继续保存。现代中国需要熟悉中国人及其文化和精通现代医学知识及技术的医生,需要呼唤中国的医学尽快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当有关中医的讨论使许多人困惑、不解甚至愤怒时,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其积极作用。中医的存亡不在于外部如何评价,而在于自身如何发展。如果中医内部越来越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外部无论怎样赞扬和保护都无济于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对中医提出批评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应该将外部的批评压力转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上,发展中医曾经是近几代中医人的奋斗目标,但这种奋斗不只是一个医学发展问题,常与我们的民族情感、文化血脉和社会心理紧密相连,也强烈触动着主流中医的传统观念、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发展就是要有所改变,任何改变都会带来新与旧的冲突,带来创新与传统的冲突,也带来少数人的理性与多数人的情感冲突。当中医界乃至中国社会不能接受或完全拒绝这种改变时,发展中医常被视为背叛中医或否定中医,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只能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次有关中医的讨论是否再次创造了中医发展的契机?目前尚难以下结论,但这种广泛的思考和争论,触动了许多中医学生、教师和医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对中医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引发他们对中医未来进行深刻思索,激活他们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当今医学的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捍卫中医/中医新世纪大论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景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728782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