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中医新世纪大论战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前,有关中医的讨论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尽管对中医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有不同看法,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但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如何评价中医,而在于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学?医学应该怎样发展?我们再也不要在思想上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立,虽然两者的产生有东西方之分,但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让两者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何况大多数国人所说的西医就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即在中国应用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它和中医一样,都有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的目标是促进中国的医学发展,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科学验证将丰富现代医学的科学内容,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将有助于现代医学的模式转变,中医传统的完整恢复将有利于中医传统文化的继续保存。现代中国需要熟悉中国人及其文化和精通现代医学知识及技术的医生,需要呼唤中国的医学尽快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内容推荐

有必要先交代一下有关细节。2006年春节前后,笔者收到了《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几份稿件,其中一篇就是导火索:《告别中医中药》,作者口气很大地以科学的名义,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提出要“告别中医药”。说实在的,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中医副主编,关于中医学的稿子看了不少,这篇口气好大的论文“真不怎么的”!然而,我们还是力主其发表,且坚持原文不改。基点有三:一、既是《医学与哲学》杂志,理应关心热点问题,且应充分尊重原作者意见(这也是科学的底线之一);二:本文虽不怎么地,但相关的问题已广泛引起争议,近几年的第四次“科玄”大战,证明社会关注这一话题;三:不管怎么说,作者张功耀是个大学教授,且为哲学教授,他的观点更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总之,当今讨论一下中医药问题,并非坏事,争鸣是一种进步。

目录

导言:从排斥到热爱——我的学医历程

第一章 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

 第一节 现时代医学的种种难题

  一 夹缝中的现时代医学

  二 健康领域的新难题

  三 不和谐的噪音

  四 补充和替代:无奈的重要选择

 第二节 变革:医学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 社会的新呼唤

  二 现代医学,变革同样重要

 第三节 需要慧眼的整合——医学之“道”的不足与互补

  一 规律是否特殊性?

  二 天人之道

  三 灵肉关系

  四 何不谦虚的相互借鉴呢?

 第四节 医学之“理”的偏颇与交融——睿智的选择

  一 气论“真的”“已在”科学中产生重要影响?

  二 “经络”——一个怪胎的挑战

  三 治疗思路的参照——“战争模式”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四 多余的话

 第五节 讲究实用的取舍——医“技”的承望、兼容与拓展

  一 医学主体是什么?

  二 患者要求(需求)什么?

  三 医学应该怎么样?!

  四 主流医学欠缺什么?

  五 中医学可以提供什么?

 第六节 科学的,更是人文的——纯科学主义批判

  一 呼吸人性的医学

  二 治病:怎能忽略了人

第二章 评中西医学之争的怪谬

 第一节 请守住科学的底线

  一 请尊重事实

  二 请历史地看问题

  三 善作哲学思考

 第二节 对中医学诘难的回应

  一 怪论赏析

  二 不合常理的表演

  三 杨振宁先生观点的联想

 第三节刨“告别论者”思想之根——科学哲学的嬗变及对科学主义的消解

一、科学主义:“告别论者”的思想之根

二、历史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超越

三、后现代主义:消解科学主义

 第四节医学与科学关系分析

一、想当然的逻辑

二、临床医学:诊疗尚够不上科学

三、医学:一个庞杂的知识技艺体系

四、生物科学:需与物理科学保持持续的隔离

第三章思考与案例剖析

 第一节生命科学哲学的思考

一、生命科学哲学的不同声音

二、新生命科学哲学与迈尔思想

三、简要的评价

 第二节循证医学的深层次思考

一、从“DME”到“EBM” 

二、要点:回归临床,依据可信的临床证据

三、透过表象看实质

四、对中医学的警示

 第三节汉医沉浮——一个历史案例的启示

一、沉与浮:历史表象的背后

二、实用主义:一以贯之的传统

 第四节弗洛依德与中医学——理论范式比较启示录

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

二、对实证科学唯一性的挑战

三、心理学三大思潮启示录

 第五节从肿瘤治疗看中西医临床范式的互补

一、从ASCO年会看肿瘤治疗的转向

二、三大疗法外的“新天地” 

 第六节从营养学看中医学

一、“三合一”的营养学

二、中西合璧的理论建构

三、大健康中的新定位

第四章 自我批判中走出夹缝

 第一节闹剧引起的反思

一、内源性缺陷

二、外源性失调

三、中医主体性的自我批判

四、中医主体:需要新的姿态

 第二节中医理论:解构与重建

一、关于“科学”与“科学理论” 

二、一个苦涩的酸果

三、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第三节关于中医发展的思考

一、拓展生存新空间

二、中医现代化的断想

三、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重建

试读章节

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

回答中西医问题,不能陷于中西医两端,甚至不能局限于医学,而要跳出三界外,方识庐山真面目。为此,我们先从对现代医学的反思与考察说起。

著名的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有句名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夹缝时代,处于新旧交替的两个时代的中间。我们似乎把现在与过去和未来完全隔离开来,使我们既不属于这一边,也不属于那一边……那些愿意处理这个夹缝时代的暖昧状态、并且期待新时代来临的人们,将会大大超过那些抓住过去死死不放的人们。这个夹缝时代正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疑问的时代”。其实,这句名言道出了当下许多思考者所处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处于夹缝中的医学思考者的尴尬。

一、夹缝中的现时代医学

很难用一个简短的词句概括“现时代”——每个人正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它不仅仅是个时间上的度量,更是一个文化学、社会学上的概念。由于身置其中,恐怕谁也无法全面、准确、清晰地描绘现时代的东西方医学。今天,医学家们一只脚还属于旧的时代,烙着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模式或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印记,另一只脚正试图迈向另一个崭新的天地,步履显得犹豫而欠坚定,表现出了种种不解、困惑与焦虑。

21世纪医学的困惑21世纪医学的困惑应先从20世纪医学的成就和现时代社会的需求谈起。

1.20世纪西方医学的成就 医学科学与临床医疗实践在20世纪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才真正是西方生物医学治疗时代的开始,基于近代实证科学研究一系列成就的瓜熟蒂落,许多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在上世纪才开始变成现实。有学者宣称:20世纪每一个10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新进展,要超过以前几十个世纪的成就总和。这显然是病因学研究的突破及有关化学合成药物的发明的结果。有三个指标可以表明20世纪的西方医学的成就:一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缺乏在发达国家已被有效控制;鼠疫、疟疾、黄热病、脊髓灰质炎等已完全失去了让人谈之色变的威风;“所有死亡使者中最可怕的”天花业已在地球上被消灭。二是有效药物和防治方法激增。19世纪末,只有少数几种化学合成药物可供临床选用,而现在,治疗的药库中已发展到数以万计的药物,每年的新药仍层出不穷,新药加上公共卫生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能力。三是平均寿命显著延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人类平均寿命在20世纪延长了30~40岁,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业。

2.两极发展趋势20世纪后期,医学科学向纵深与广袤两极发展。在纵深方面,医学研究已进入真正的基因时代,基因结构组学与功能组学研究,不断揭示出生命科学领域最细微的本质特点。它的一系列科学成就若能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预计几十年后,人们将第一次有可能针对性地解决包括遗传性疾病在内的许多难治性疾病的防治问题。与此同时,医学科学又向广袤拓展,或曰“回归传统”,“呼唤人性的医学”,强调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注重医学伦理,青睐于循证医学,以及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都鲜明地昭示了这一点。

再者,医学科学汲取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的能力也大大加强。现在的西方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已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物理、化学、植物、工程等的几乎所有的进步和成就都有可能渗透进医学,为医学所用,促进医学及医疗的发展。而且,这种渗透的速度之快使得医学和医疗领域新技术、方法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这也导致了医学研究和医疗领域的开支直线攀升,医学分支科学的不断涌现。P8-10

序言

有关中医的讨论有益于当今医学的发展

当前,有关中医的讨论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尽管对中医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有不同看法,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但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如何评价中医,而在于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学?医学应该怎样发展?

我们知道,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由于人类处于自然和社会之中,人类生命过程及疾病受自然和社会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然而,现代医学过去长期的发展趋向于纯自然科学方向,临床中更多的依赖实验检验和仪器检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问题却关注不够,导致医患沟通减少,医患信任降低,诊治技术单一,治疗效果受限,医患对立增加,医患冲突严重。为此,现代医学的有识之士提出:医学应从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这种转变要求医生应了解影响患者的心理、哲学、伦理、宗教等思想因素,而能够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那么,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医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积累,这正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的丰富资源。

另外,中医的长期发展至今尚未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大量成功的临床治疗经验依然借助古代普遍学说来解释,或用原始的类比方法来说明,对疾病个体化和动态化的考虑大于对规律的认识,医生的个体经验总结大于标准化的探索。于是,在如今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我们还听见用“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来解释疾病,还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还仅靠医生的手指感觉来体会脉象,还主要凭医生的个人经验来诊治疾病。这就导致不能对中医有效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解释,中医的科学成分不能被有效地提炼,中医所触及的客观规律不能被真正认识,中医的诊治方法难以标准化,而对中医的批评和质疑始终不断。其实,正像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应该学习中医的人文精神和沟通艺术一样,中医的发展也应该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两者的结合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过去,尽管现代医学提出了医学模式转变问题,但并没有注意到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尽管中医内部也有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但显然不是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本,而只是用其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正是目前这场有关中医的讨论,使我们更全面、更实际地思考现阶段医学的发展问题,包括中国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发展问题,两者的不足正是对方的优势,显然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来看,传统医学最终将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但中国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独立存在。在这个期间,中国的现代医学将逐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从而带来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地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成功的治疗经验,不断将传统医学的科学成分融入现代医学之中,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二是培养真正掌握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套本领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熟悉传统文化的优势,既懂如何与患者沟通,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也懂得防治疾病的科学方法,从而在中国推动现代医学的模式转变,并成为这种探索的重要力量;三是完整地保留中医的传统特色,以较小的规模和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保存,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临床技艺,要完全恢复传统本色。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再也不要在思想上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立,虽然两者的产生有东西方之分,但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让两者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何况大多数国人所说的西医就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即在中国应用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它和中医一样,都有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的目标是促进中国的医学发展,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科学验证将丰富现代医学的科学内容,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将有助于现代医学的模式转变,中医传统的完整恢复将有利于中医传统文化的继续保存。现代中国需要熟悉中国人及其文化和精通现代医学知识及技术的医生,需要呼唤中国的医学尽快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当有关中医的讨论使许多人困惑、不解甚至愤怒时,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其积极作用。中医的存亡不在于外部如何评价,而在于自身如何发展。如果中医内部越来越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外部无论怎样赞扬和保护都无济于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对中医提出批评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应该将外部的批评压力转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上,发展中医曾经是近几代中医人的奋斗目标,但这种奋斗不只是一个医学发展问题,常与我们的民族情感、文化血脉和社会心理紧密相连,也强烈触动着主流中医的传统观念、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发展就是要有所改变,任何改变都会带来新与旧的冲突,带来创新与传统的冲突,也带来少数人的理性与多数人的情感冲突。当中医界乃至中国社会不能接受或完全拒绝这种改变时,发展中医常被视为背叛中医或否定中医,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只能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次有关中医的讨论是否再次创造了中医发展的契机?目前尚难以下结论,但这种广泛的思考和争论,触动了许多中医学生、教师和医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对中医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引发他们对中医未来进行深刻思索,激活他们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当今医学的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中医新世纪大论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裕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728775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