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政治的“气象”分析——解读中央地方权限切割图!一部中国史,就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穿越五千年治国理政的脉络!

本书跨越时空,对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理性再照明,以其临场感和深刻性,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的中央地方关系理念与思维。

内容推荐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个极其微妙的关系,是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谁都不容忽规的重大问题。

『中央地方』,『地方中央』;集权分权,分权策权,俨如一幅『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战阵演绎图』!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说法的一个辩证大纲。

『关系』一词实在是既简单,又神秘:可以是一加一等于二,又可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央与地方,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甩给后人的大包袱!

本书跨越时空,对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理性再照明,以其临场感和深刻性,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的中央地方关系理念与思维。

目录

亥论:12年后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引论 戈尔迪之结: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

 穿越历史的戈尔迪之结

 一个具有忧患性的问题

第一章 横穿五千年:一部中国史就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

先秦风云:秦朝前的中央与地方

秦朝绝响:千古天谜的破解

汉代声起:中央与地方关系新态势

三国鼎立:诸侯纷争一百年

两晋与南北朝:混乱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古代智者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二章 走向历史的深处:隋唐以来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隋朝手笔:转折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唐朝大思路:盛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宋代辣手:极权主义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元朝怪法:混合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明朝格局:中央至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清朝新制:满族统治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三章 大泽龙蛇:1911年到1927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思想博弈:1912年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理论上的交锋

南京政府:百日鼎新

成熟的政治智慧:孙中山均权主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理论

1912年:权力博弈的肇始

1914年:权力再集中

1915年:走向皇帝与权力极权化

军阀主义的无序:1916年~1928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构想:1927年~1949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南京国民政府的“集权统治” 

训政之初:1928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不稳的和局:1929年~1937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红色的理想:苏维埃政权治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穿越烽火:八年抗战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历史命运的博弈:1945年~1949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五章 税收与税权:1949年前的流变

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唐代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宋代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元明时期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清代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民国时期的税收与税权制度

第六章 历史巨变: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大区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架构

统一财经,统一收支,统一领导

政治博弈:高饶事件与大区撤销

1955年:探索伊始

1956年:《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1959年~1976年的收权与放权

第七章 风云激荡世人说:国外人士论中央与地方关系

学术“疯人院”:形形色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理论模式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西方学者论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八章 权限切割图:各国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国际经验

美式思维:分权协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日本维新:激荡百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史

德国格局:准中央与地方关系

法国革命:巨变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大不列颠的政治变迁:英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他山之石:俄罗斯等四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九章 伟人的思绪:欲往何方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列宁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

伟人之思:毛泽东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

中央与地方之间:“北京话”与“地方话”的辩证关系

“十二大关系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的新发展

第十章 经纬万端:改革之初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改革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权理论看权力下放

地方保护主义透视

第十一章 分税制:艰难的跋涉

财政大包干:1978年~1992年财税体制评说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分税制改革的艰难历程

中国分税制:原则、内容、步骤

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分税制:13年来的评价

第十二章 政治的灵魂:中央与两种特殊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

中央政府与港澳台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关系

第十三章 十六大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对策

2002年~2005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态势

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

2006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风格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原则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战略对策

试读章节

雍乾时政:走向极权主义

1723年,清世宗即位,年号雍正。从雍正时起,中央权力从集权主义导向极权主义。雍正为了确保极权主义局面的出现,采取双管齐下的政策。

其一,削弱诸王旗主的势力,使满族地方权力归于中央政府,使所有权力都统于世宗之手。世宗一上台,就确立了“以一人治天下”的政治信条,把削弱满族诸王旗主的权力作为他办的第一件大事。他限制下五旗诸王对旗下人的处置权,从而剥夺了诸王旗主在司法、吏治方面的一些特权,将其一股脑儿悉数收归中央机构。这样,就将中央政府与满族贵族、地方势力权的体制转变成了雍正帝的个人专权。

其二,设立军机处,强化极权主义统治。1728年,因对西北用兵,为了解决军需物资的准备等有关事宜,清世宗从内阁中挑选亲信可靠的中书组成了一个专门的班子“军需房”。后更名为“军机处”。“军机处”是皇帝御用的秘书机构,它的职责是帮助皇帝拟写上谕和处理奏折、参预官员任免事宜。军机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使用书吏。它十分特殊。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皇帝交给政务,军机处才有事可做;皇帝不予交办,军机处就无权可用。这真是神奇的一招,以无权行有权,以无形施有形。更神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既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更有裨益于皇帝极权统治。军机处设立后,君权得到极大提高,不仅超过了顺康时期,而且比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有所发展。明太祖废中书省、置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因没有找到适当的权力行使机构,其权力行使受到了限制。而雍正帝却在不经意中找到了军机处这一得心应手的工具,使极权主义政治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加强对地方督抚的极严密的监控。雍正帝建立廷寄制度,加强中央与地方督抚的直接联系。所谓廷寄,就是皇帝政令不经内阁而是通过军机处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廷寄制度”严令督抚每事必奏,秉承中央指示行事。这时,地方政府哪怕是“微如芥子,细若茧丝”的些屑政事,也须“一一关白上宪,闻诸中枢”。为使诸事能达中枢,雍正建立奏折直达皇帝的制度,既不需通过布政使司转呈,也不需与阁臣商计,而迳自御批。雍正时内阁中书叶凤毛说: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奏折,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这位没权的中书先生说这番话时,很有些酸溜溜的味道。

其四,除了对满族地方政府和汉族地方政府加强极权式管理外,对边疆地方事务,雍正也采取了一系列极权式管理措施。如雍正帝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在青海派驻办事大臣,处理蒙藏民事务,将青海的重要地区直隶于中央,并通过一系列设府、置县,从理藩院派办事大臣等活动,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青海地区的行政管辖。对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作为省级政权机关,掌握行政、财政大权。驻藏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的代表,是联系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的桥梁。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也是如此。在外蒙古、内蒙古、厄鲁特蒙古设若干盟和旗。旗长由皇帝任命,盟长由旗长选任,盟长负责监督各旗事务,但无权发布任何命令,而由理藩院掌握。

1735年,雍正四子弘历即位,是为高宗,改次年为乾隆元年。人们早已忘记了弘历、高宗之类的名称、称呼,只记得乾隆。

乾隆,一个似乎专门为别人传言戏说而出生的皇帝,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引发民间百姓如此丰富的想像力。“白头宫女说玄宗”太陈旧,也太书卷气了。只有“戏说乾隆”,才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在戏说中,乾隆似乎只与赵雅芝一类的漂亮女人、成万首的美文好赋、成串的政治幽默、到处潇洒地题词留念联系在一起。在戏说中,乾隆似乎全是郑少秋式的风流倜傥,全是主仆不分的玩笑,他的专制被戏说掩盖了。  不自比于管仲、乐毅,而是自比于爷爷的乾隆虽然在艰苦朴素、实干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比不上爷爷,但其专制主义的手腕、作风却不逊于他爷爷。

乾隆的政治信念是:乾纲独断,皇帝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他曾经明确晓谕说:“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他还洋洋自得地讲:“朕亲阅本章,折衷酌定,特降谕旨,皆非大臣所能参预。”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道出了他专制主义的阴暗心理。民间讲乾隆南巡路过河北献县时,看见一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惊天动地事业,数一数二人家。乾隆很不高兴,心想当今天下,除了我皇家以外,竟还有人敢以如此口气写对联,大逆不道,于是派人调查。后回报说,对联是纪晓岚为一户普通人家写的。乾隆召纪晓岚来要他给个说法。纪晓岚回答讲:“这家人有两个儿子,老大在集市上量粮食,经常数数,所以臣说‘数一数二人家’;老二专为殡丧人家放三眼枪,故臣称之为‘惊天动地事业’。”乾隆听后只好怏怏作罢。真有些“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

这样经过顺康集权主义和雍乾极权主义的洗礼,到嘉庆、道光帝(1796年~1850年)时,已形成中央尽收地方大权的局面。道光时人梅曾亮在《上方尚书》信中,论及这种情形时讲:“窃念国家炽昌熙洽,无鸡鸣狗吠之警,一百七十年于今,东西南北方制十余万里,手足动静,视中国之头目,大小督抚开府持节之吏,畏惧凛凛,殿陛若咫尺,其符檄下所属吏递相役使,书吏一纸制若子孙,非从中复者,虽小吏毫发事,无所奉行,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

P143-14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向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0456
开本 16开
页数 5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
丛书名
印张 3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