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陈先达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先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是《陈先达文集》第六卷,书中的文章以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中的名言为引子,结合现实生活,并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哲学体悟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具有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1998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书中的文章以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中的名言为引子,结合现实生活,并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哲学体悟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具有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

目录

哲学贫困与哲学家的穷困/1

为道与为学/4

在枯燥哲学命题的背后/9

学哲学要防止走火入魔/12

矢人与函人/16

市场经济与人个人主义/19

鲁侯养鸟与郭陀种树/23

“的”必先立/26

一位不懂哲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30

父母官与公仆/35

能与不能/39

个人主义的最佳治疗方案/43

无知的迷信和有学问的迷信/46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说/49

非水求人,人实求水/53

人莫知其子之恶/57

人不是土豆/62

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65

白发死章句/67

“看不见的手”——规律起作用的方式/71

“傻瓜”并非傻瓜/74

不要在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思维/77

站起来,我们同样也伟大/81

如果没有伽利略会怎样/85

社会现象的个别性、相似性与本质

重复性/89

历史没有意义吗/92

历史事实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95

不探求原因就不必研究历史/97

关于克娄巴特的鼻子的争论/102

社会进步中的曲线/105

历史的道德评价/108

人的宗教崇拜与当代的追星族/112

历史感和现实感/115

历史必然性与三角形的证明/120

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124

类与社会/128

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135

王侯尚且忧贫,况编户之民/139

老百姓不是零/144

历史是现实的验证/148

历史必然性与乌托邦/151

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158

鲁国无儒和真假马克思主义/162

从《共产党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66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出发点/169

尽信书不如无书/172

人的双重角色:剧作者和剧中人/174

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终极关怀/178

无之为用/182

人文科学体系的个性不能是“唯我独有”/185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189

文化与文明/193

文明与人性/198

文化爆炸/204

人道与文明/209

在物质丰富和精神贫困的背后/213

文化的积累和决裂/217

在文明冲突论的背后/222

以头立地和以脚立地/226

老九与老大/231

历史的规律与循环/235

历史中的芸芸众生/239

争论不休的哲学本质问题/244

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250

利益不是个人脚上的鸡眼/253

哲学应该是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时代/258

诗人不识渔人苦/262

基因、血统与动物政治学/266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271

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价值/276

有足未必走遍天下/283

君子远庖厨式的人道主义/287

幸福的阿Q和阿Q式的幸福/291

英雄业绩淘不尽/29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30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304

尚留微命做诗僧/308

“材与不材之间”的历史蕴涵/313

知识分子的社会制约性/317

人生最难是明白/322

徒善不足以为政/326

凡有所相,必为虚幻/331

八十老几行不得/336

弘扬传统文化与尊孔读经/340

封建社会的文化并不都是封建的/344

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宇宙和历史

的理解/348

入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也有境界问题/352

是腐蚀剂,不是润滑剂/358

辩证法与智慧/362

伟大与渺小/366

后记/372

文集跋/376

试读章节

为道,即学习哲学,是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使人局限于某一领域成为仅仅具有某一技能的人,而是使人成为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人”,即成为人。这种说法,如果理解正确有一定道理。因为哲学确实能提供具体科学不能提供的东西。但是哲学不是向内用力,不是回复到人的本性,同样是面对世界包括面对人自身,获得关于宇宙、社会与人生的普遍知识。

其实,为道与为学是不能对立起来的。一个人,什么具体知识都没有,什么实践都不参与,终日为道,即使把壁面破了,也是成不了智者的,成不了有高尚道德的人,也许只能成为一个白痴。反过来,只为学,只学习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很难成为一个有智慧有道德有高尚人生理想的人,而且也会因此限制他们的专业成就。这些人可能成为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但不会成为大学者。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有成就的大学者无论是牛顿、爱因斯坦都是具有哲学思维的人。

现在西方宗教很盛行,一些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家都信教。这并不奇怪。自然科学家倾向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倾向哲学而不是倾向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为他们不会相信创世说,相信上帝曾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他们倾心宗教是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人间的无情,社会的不公,使他们力图从宗教中寻求感情的温暖和心理的平衡。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和宗教齐头并进的原因。

在当今世界,科学、宗教、哲学关系非常微妙复杂。从历史上看,哲学与宗教一样古老。神话中既孕育着哲学又蕴涵转化为宗教的可能性。但科学本质上是反宗教的,是无神论的。从哥白尼科学革命以后,科学的确发挥了它的反宗教宣扬无神论的威力。自然科学是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一翼。

P5

后记

我的老家是江西鄱阳,这是鄱阳湖边的一座小县城。我生在一个普通商人家,不仅是我家里,而且是当时整个陈氏家族的唯一的大学生。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在小城镇还是很珍贵的。我们家祖祖辈辈是渔民,在鄱阳湖捕鱼为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诗人眼中的鄱阳湖,可渔民对它敬畏如神。我父亲从小在渔行当学徒,后来逐步挣扎到店老板的地位。我从小见到的是鱼、渔民、剖鱼的女工,闻的是鱼腥味。我们家与书无缘更与哲学无缘。我父亲期盼的是我能继承他的事业,可我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瞧不起商人,目为市侩,认为最光荣的还是读书。

1950年,两所大学同时录取了我:南昌大学文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我还是愿意到更大的世界看看,于是到了上海。1953年毕业分配到人大马研班学习。我的同班同学基本上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冬天穿同样的蓝色棉衣棉裤,开会坐同样的马扎,八人一桌吃同样的饭菜。我们当时热情、单纯、奋力上进、无忧无虑。我们年轻,老师也大不了多少,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从进人人大至今已44年,宛如一夜。虽然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家乡春景时常思念,但更习惯北方的风沙和严寒。

我学哲学很偶然,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哲学班学习的。其实我当时对哲学一无所知,连半本哲学书也没读过。对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来说,党的安排就是选择。不过从此我也就选择了一个不断自我折磨的痛苦专业,像《红菱艳》中的魔鞋迫使人不停地旋转一样,哲学也迫使人不停地探索思考,处于思维着的痛苦和痛苦的思维之中。年岁越大,读的东西越多,越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然哲学也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在精神领域中漫游,有一种非痴迷于此的人无法体会的享受,此中甘苦的确很难为外人道。可哲学是个大海,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毕生得到的只是一小杯水。至今我仍然只能说是在深不及膝的哲学浅水中试步而已。

1953—1956年在哲学班学习最令人留恋,收获也大。我们这代人没有旧哲学根底,先天不足,但也有好处。我们一开始接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走的弯路比较少。几本马列经典著作,主要是当时抠的,打了一个终生有用的基础。我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我也喜欢读点老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著作,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那深刻的真理、警句式的格言、文学的语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更令我信服。它教我如何看问题、如何写文章。哲学离不开思辨,但不能沉迷于思辨。

1956年毕业后留哲学系教书,我和秀林在研究班给肖前老师当助教。1964年我调到新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工作。从我毕业到1978年这段时期,基本上没有读书,经常处于各种政治运动中。文章也写得不多,差不多有二十多年时间是学术的空白期,而这本来是我一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可也有收获,这就是看得多些,我在北大的那段经历使我稍懂世事。说句实话,我基本上是属于书生类型的,不求闻达,不趋炎附势。可我在北大的一段经历,使我获益不浅。我终于明白,一个人不管你如何自以为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泽东路线,如何忠于党,似乎此心唯天可表,可没有实际政治经验仍然区分不了何为党的领导何为窃据高位,识别不了真假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这种知识分子的悲哀。当然党最终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是“文化大革命”前碰到这种倒霉事,不知道是什么结局。

人处于困境,对人情冷暖体会最深。我与秀林是同班同学,学习期间私谊甚厚。每当考试结束,我们俩总要庆祝一番。我们是穷学生,可当时东西便宜,俩人有个两块钱足可饱餐。秀林自斟自饮,我以吃菜相陪,高高兴兴,洗去一学期的疲劳。我在北大倒霉时,正是秀林走红的时候,旧日好友正处在命运的两极,可我们仍然来往。当然,由于情况特殊,我只要有机会回来总要偷偷到他家坐一会儿。我知道他信任我了解我同情我,但他也不好说什么。相对无言,默默坐一会儿。秀林很有才华,人也厚道、勤奋,家庭负担重,刚刚翻身过上几天好日子就得了绝症。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当时我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哀思:

生也艰难死亦难,幽明路隔两茫茫。

苍天忌才欺人老,摧尽鬓毛骨肉残。

风雨坎坷识马力,涸鲋相濡见肝肠。

人到百年终有了,最喜文章足流芳。

我这一生的学术活动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开始的。1978年10月,我从北大回到人民大学马列所,学校和我们所对我都很好。我自己也从平生未遇的冲击中缓过来。当然我还是靠边,但我有的是时间。我没有消极,我铆足了劲准备做点学问,抢回失去了的时间。当时,我写了首诗,表达自己的决心:

风光岂独三月好,霜染层林亦动人。

休怨上天增白发,脱尽牙齿舌犹存。

往事不宜频回首,荒园勤锄尚可春。

况复柳媚山川绿,十年贻误日兼程。

我就是以这种信心与决心转向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1979年我说“十年贻误日兼程”,并没有完全放空炮,只是成绩仍不令我满意而已。

1996年春节,我硬是自不量力,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日夜坐在机前练习,居然也学会了“打字”,从此体会了“换笔”的乐趣。1997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比我以前发表的任何著作和文章都更使我高兴,它是人到老年在键盘上“敲”出来的成果。人生苦短,我感到有做不完的事。在《漫步遐思》的后记中,我曾表达自己生命不止决不停“敲”的愿望:

人生百味未尽尝,六十五年一瞬间。

老去未敢忘忧国,头白仍以笔作枪。

爱读旧书不泥古,喜迎新潮耻媚尚。

休叹天晚嗟日暮,落霞犹能有余光。

不到一年,我又“敲”出了这本书。我的确牺牲了许多我应该享有的乐趣,包括外出开会和与朋友往来。有时我也想,何必自苦乃尔?玩玩既有益健康又可避“文多必失”,但积习难改。一个像我这种别无所能的人,除了“敲敲”字以外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这本书完稿后,我也写了一首诗:

庄生梦蝶幻似真,失蹄驽马愧望尘。

人寿苦短休弹铗,国强岂愁食无豚。

儒冠误人终难改,书生老去志犹存。

东篱采菊何敢望,忧思尽付千字文。

但愿天假以年,我还希望能继续“敲”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陈先达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先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0414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1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