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学评论集,包括作家介绍、作品评论、讲演、纪念文章、序言等不同体裁,论及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如卢梭、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普鲁斯特、乔伊斯、歌德、里尔克、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尼采、弗洛伊德等。茨威格在写下这些随笔时,将其视为一项“心灵的事业”。

内容推荐

茨威格是一个“急性的充满热情的读者”,还是一个阅读的“中介者”,每当他读了好的作品,他就要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他就要介绍给别人,尤其是在介绍外国作家、作品上。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论及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如卢梭、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普鲁斯特、乔伊斯、歌德、里尔克、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尼采、弗洛伊德等。茨威格在《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中写下这些随笔时,将其视为一项“心灵的事业”,他孜孜以求的是这样一种理想:实现一种“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

目录

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

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

懒惰的胜利

福楼拜的遗作

巴尔扎克优雅生活的密码

《一千零一夜》中的戏剧

尼采和朋友

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

泰戈尔的哲学著作

华尔特·惠特曼

赫尔曼·黑塞的道路

拜伦:一个伟大生命的戏剧

夏多布里昂

让·保尔,高特海尔夫

普鲁斯特的悲惨生涯

向罗曼·罗兰致谢

谈歌德的诗

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的事业》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批注

霍夫曼斯塔尔

弗洛伊德的新作:《文化中的不满》

书:走向界的入口

里尔克

作为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思想家的托尔斯泰

艺术创作的秘密

在弗洛伊德灵柩旁的讲话

托马斯·曼的《绿蒂在魏玛》

试读章节

这种类型的自我描述艺术家善于将他的自我充满到一切艺术形式里,但是他只有在一种艺术形式中达到了完全实现,那就是在自传中,也就是在对于自我包罗万象的叙事诗中。这种类型的艺术家,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致力于这种艺术形式,然而很少人能够实现意图。在一切艺术形式中,自传是罕见卓越成功之作的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它是一切艺术类型中最具有责任感的类型。因此很少人尝试写自传(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中仅能举出十多部表现精神本质之作),也很少人对自传进行心理学的观察思考。原因是,这样的观察思考必须毫无拦阻地从直线行走的文学领域下到精神科学最深层的迷宫里去。不言而喻,在这里鲁莽冒失是很不适宜的。在这篇前言的狭小范围里只能简略地谈谈现世自我描述的可能性和限度,只能用勾画点到的方法预奏起这个疑难部题的主题,引出齐奏来。

率真的想法认为,自我描述必定是每个艺术家最发自本能和最轻而易举的任务。这是因为创作者对谁的生平还能比对他自己的生平更熟悉更了解呢?对于他来说,这种生存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是料想到的,最秘密的事情也是已知的,最隐蔽的东西在他心中也觉得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讲述他现在生存和过去生存的“这种”真实,除了打开记忆库,写出来生平事实以外,他无须作任何其他努力。所以说,当剧院里拉开遮掩创作好的戏剧的帷幕,拆去把自身与世界隔离开的第四面墙的时候,几乎再无须干什么,就成了一幕戏。而且不仅如此!由于这是没有幻想地、单纯机械地描述一种有序的真实,所以也不大需要画家天才的摄影术。自我描述的技艺似乎根本造就不出艺术家,而只能造就出诚实的记录员。从原则上说,随便哪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传记作者,都能够用文字表现他的种种危难和命运。  但是历史教导我们,通常自我描述者所取得的成功从来不过是参与对他所经历的纯粹偶然事件、事实提供简单的见证而已.与此相比,由自己创作内心的精神画像就总是要求训练有素、观察力敏锐的艺术家。而且甚至在这样的艺术家中也只有为数寥寥的几个人适于作这种异乎寻常和责任重大的尝试。这是因为在令人生疑、鬼火闪烁的回忆朦胧状态中没有一条路是无法通行的,就像一个人从他公开明显的表面下降到自己最深处的幽暗王国,从他神采飞扬的现在进入他那荒芜迷漫的往昔那样。为了从旁边绕过自己的深渊,要在自我欺骗与随意健忘之间狭窄而滑湿的道路上行走,独自摸索着走进最近的孤寂中去——在那里如同浮士德走向众女神的路上那样,他自己生平中的情景只是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象征依旧还“没有生气地一动不动”悬浮着!——他得进行多少冒险呀!在他能够有资格说出“Vidi cor meum!”(我看清楚了自己的心!)这句庄严的话之前,他需要多么巨大的英勇容忍和自信呀!然后再从内心的这个最深处回转,上升到进行着抗争的形象世界,也就是从自我观察进入到自我描述,这又是多么艰难呀!最能清楚地表明这种冒险行为的巨大艰难的,莫过于成功之作的稀少了:成功地把精神形态的自我雕像写成文字的人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就在这些相对完美的作品中还有多少遗漏和缝隙,还有多少做作性的补充和不自然的掩饰呀!在艺术中,正是那些最贴近身边的东西,却是最难以表现的东西,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最艰巨的任务。因此,艺术家真切地塑造当代……

O21-22

序言

斯·茨威格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一位奥地利作家,他是一位小说家,他的长篇、中短篇都已几乎全部译成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有的名篇可说是脍炙人口,人人乐道,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等;他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传记作家,他的大多数传记作品亦多被译成中文,其翔实性和可读性,为读者称道,如《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精神疗法》(梅斯梅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以及《罗曼·罗兰》、《蒙田》等。我们亦知道,他是以一个诗人身份登上文坛的,还写过一些上演且得到好评的戏剧,如《滨海之宅》、《耶利米》等。但他也是一个散文作家,从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中,我们知道,他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时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了,且不无自诩地写道:“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在专业判断和富有文采的表达能力方面,甚至已超过了那些著名的专业评论家。”据统计,直到1942年他辞世时止,共发表了1400多篇文章。他先后把它们结集出版,如《时代和世界》、《欧洲的遗产》、《人和命运》、《邂后人、书籍、城市》、《创作的秘密》等。他的散文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部分是涉及当前现实生活和社会焦点的文章。他不是一个政论家,缺少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度和缜密,但有着艺术家的敏锐和文体家的风采。另一部分是游记。茨威格从学生时就酷爱旅行,他游遍了整个欧洲、新生的苏联,更把他的脚步跨上北非、南北美洲,直至喜马拉雅山下。旅行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意义,对此他有深刻的理解,他写道:“旅行对于我的意义是去克服一种内在的惰性,去抗拒把我们逼入狭窄之中的动力法则。”在这些旅行之中他写下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受。渊博的学识、形象性的描述以及时而闪现出的思想火花般的抒发胸臆使这些游记读起来兴致盎然。

第三部分,是以人和书为主,以文学艺术为内容的文章。这其中有作家介绍、作品评论、讲演、纪念文章、序言等不同体裁。茨威格被称为是一个“急性的充满热情的读者”,每当他读了好的作品,他就要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他就要介绍给他人;尤其是在介绍外国文学上,他尽了不少力,建议出版社出版一套双语对照的文学作品,他也亲自组织志同道合的作家一道翻译外国名篇,他更自己亲自翻译作品,人们称他是一个“中介者”。他写了许许多多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和评论,翻开他的几本散文集,就可以看出,论述所及几乎囊括世界自古至今的许多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他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楷模、师法的榜样和知心好友。他要读者和他一样去认识去爱他们。罗曼·罗兰在谈及这种被茨威格称之为“心灵的事业”时,充满敬意地写道:“您有着理解和爱的才能,有着从爱中去理解的才能。”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昔日的还是在世的,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其他民族的,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都充满尊敬和热爱之情。他不是一个职业批评家,更不是借此凸显自己、贬抑他人的炫耀者。他自称,他在写评介文章时,他更多是一个唱颂歌的人(Hymniker)。他孜孜以求的,是借助自己的笔去追求这样一种理想,如他在《邂逅人、书籍、城市》一书导言中所表达的:“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

茨威格的散文,纵谈历史、现实、社会、人性,评论文学、艺术、作家、作品;它们虽然非篇篇珠玑,但不乏真知灼见,情感真挚,文笔挥洒;读来引人入胜,读后总能从中得到收益,获得审美上的愉悦与理性上的思考。这些文章显示出茨威格思想上的多维性和表达上的形象性,少有书卷气和学究气,而富有灵气和艺术魅力。

现在呈给读者的这本《邂逅人与书籍》,是凤岭先生从我编的《茨威格文集》(7卷本)和《茨威格散文集》中挑选,外加我补充的几篇文章,汇集而成的一本茨威格以邂逅人与书籍为主题的读书随笔集。他编好后嘱我写一短序;我年老体弱,更是才思愚钝,只好在旧文上做些增删,敷衍成篇聊以塞责。

茨威格在一份用英文写的简历中写道:“正如我感到整个世界是我的家乡一样,我的书在地球上所有语言中找到友谊和接受。”我相信,如他的一些小说和传记在中国找到友谊和接受一样,他的这本随笔集也定会找到友谊和接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10385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4056157
中图分类号 I521.6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