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舞台生活四十年(上下插图珍藏本梅兰芳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他被视为“中国一个时代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视为“为中国京剧艺术留下了空前绝后的巨大精神财富”,被视为代表了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最高峰”……约翰·梅逊布朗评他为“天赋非凡、罕见的风格大师”,著名舞蹈评论家玛丽·瓦特金斯评他为“舞蹈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杨评他为“最完美的艺术家”、“是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本书是一部有关梅兰芳个人回忆录性质的书,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一部极具远见卓识的梅派论著,得到国内外文艺界及社会上广大读者“一致好评”的“传世之作”。

内容推荐

“梅兰芳表演体系”被音乐家莫格涅欣视为“象征主义的体系”,被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比喻为“鼎盛时期的希腊艺术”。这种艺术完全没有“机械化的数学式的成分”,而是具有“杰出的生气和有机性”……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氏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2小时,许速记下来后寄上海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再交《文汇报》发排。从1950年10月16日起开始在《文汇报》正式刊登,共连载190期,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由平明出版社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和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出版后,一年之内连印三次,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革”被搁置,直至1981年3月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集的编纂有故宫博物馆研究员朱家晋先生加盟,帮助记录整理……

目录

前记

编写说明

第一集

第一章 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 梅家旧事

一 会见了秦家姑母

二 祖母的回忆

三 关于四喜班

四 “焚券”与“赎当”

第三章 幼年学艺的过程

一 开蒙老师吴菱仙

二 开始了舞台生活

三 杨三绝艺

四 跷工

五 武工

六 从路三宝学“醉酒”

七 看戏

第四章 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一 广和楼旧景

二 幼年的伙伴

三 骡车

四 跑马与赛车

五 “行戏”

第五章 —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一 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

二 富连成

三 叶春善的办学精神

第六章 养鸽

第七章 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

一 《玉堂春》

二 孙春山,胡喜禄,陈宝云

第九章 多方面的学习

一 请教过的几位师友

二 二本《虹霓关》

三 《汾河湾》

四 《樊江关》

五 《儿女英雄传》

第十章 —个重要的关键

一 第一次到了上海

二 杨家堂会

三 第一天的打泡戏

四 《穆柯寨》

五 《枪挑穆天王》

六 关于上海戏馆的种种

七 《宇宙锋》

八 《游园惊梦》

九 离沪之前

第十一章 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一 鞭子巷三条

二 搭班“翊文社”

三 赶场

四 与谭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五 “翊文社”的老伙伴

第二集

第一章 时装新戏的初试

一 《孽海波澜》

二 戒坛寺

第二章 第二次到上海

一 《女起解》

二 《五花洞》

三 《贵妃醉酒》

四 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五 改搭双庆社

第三章 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一 我怎样排新戏

二 《牢狱鸳鸯》

三 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

四 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

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

六 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七 回忆南通

八 台上的“错儿”

九 牵牛花

十 《千金一笑》

十一 昆曲和弋腔的梗概

十二 《思凡》

十三 《春香闹学》

十四 《佳期拷红》

十五 《风筝误》

第四章 第三次到上海

一 从上海到杭州

二 演员病不得

第五章 桐馨社

一 杨小楼的师承

二 《木兰从军》

三 《春秋配》

第六章 新武汉

一 第五次到汉口

二 楚剧

三 汉剧

四 后台的两件事情

五 《抗金兵》

六 离汉之前

七 老艺人的爱国热情

第七章 春合社

第三集

第一章 《奇双会》

一 第三次入“双庆社”

二 《哭监》

三 《写状》

四 《三拉》

第二章 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一 学画

二 绘画和舞台艺术

三 《天女散花》

四 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

五 武戏文唱,文戏武唱

六 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

第三章 《童女斩蛇》

一 为破除迷信编演新戏

二 新戏比旧戏更受欢迎

三 《童女斩蛇》的场次

四 最后一出时装新戏

五 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

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一 余叔岩的家世

二 我和谭、余的交往

三 善于学习,人皆可师

四 继承谭派的雄心大志

五 与余叔岩初排《梅龙镇》

六 再排演《打渔杀家》

第五章 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一 合组“崇林社”

二 合演《回荆州》

三 《金山寺》的双剑

四 荒诞的《六五花洞》

五 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长坂坡》

六 《长坂坡》中的高妙手法

七 我最爱演的一场戏——《掩井》

第六章 《霸王别姬》的编演

一 第一次演出时的情况

二 霸王的垓下之歌

三 虞姬的舞剑

四 我心目中的杨小楼

第七章 “承华社”时期

一 “承华社”当时使用的一个新型剧场

二 从“承华社”初期的堂会戏谈到各种戏台

三 “承华社”在真光剧场排演《西施》

四 “承华社”在开明剧场

梅兰芳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远东饭店的谈话

一九五0年六月九日的清晨,我同梅先生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远东饭店。那天晚上,晚风透进了纱窗,把一天的暑气都吹散了,使我们恢复了旅途的疲劳,感到头目清明。我们两个人对坐在沙发上,沏了一壶东鸿记的茉莉双薰慢慢地喝着。

梅先生说:“姬兄,巧得很,五十六年以前,我就出生在这条街上。”我问他是哪一家,他说:“就在对面,只隔开三五间门面,明天我指给你看。”说完这句话,他端着茶杯.就默默地堕入在童年生活的回忆里了。

我说:“梅先生,你在艺术上奋斗了四十年,很应该写一部书,详细地记载下来,留给下一代二代……的戏剧工作者,作一个参考的资料。”

梅先生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的学艺过程,与一般艺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不知道取巧,我也不会抄近路。我不喜欢听一些颂扬的话。我这几十年来,一贯地倚靠着我那许多师友们,很不客气地提出我的缺点,使我能够及时纠正与改善。这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的。”

我说:“这是你忠实的自白。你能把你的工作经验和内心体会,就像这样忠实地写出来.告诉后来的艺人,应该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

梅先生说:“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哪里够得上写传记。”

我说:“你不必过谦了。在近代戏剧史上,你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你生在清光绪甲午年。日本的第一炮,震动了全国的人心,有些开明志士,为了推动维新运动,首先发动了戊戌政变,紧接着庚子排外,辛亥革命,又经过军阀秉政,最后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短短几十年,总结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旧社会蜕变到新社会。从单纯的生活进入复杂的生活。在戏剧方面讲,是从保守时期,演变到革新时期。你在这中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不但在艺术上有你的造诣,而且你也使戏剧艺术,走上了更复杂丰富的境地,所以你的舞台生活的记录,对今后的戏剧工作者,是有参考的价值的。”

梅先生说:“我一生经历的事实在太多了,一时也记不全。一些老朋友,又分散各地,参考的书籍,也不能到处带着走。真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了。”

我说:“先就你记得的事写起来,以后陆续修正补充。我们不用流水账的格式,我们用回忆录的性质,想到就写,前后时间,不必过于拘泥。主要是把你生平在艺术上的经验和心得,学习时的艰苦过程,很翔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一本比较完整的记载。”

梅光生说:“我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学习演唱时期;(二)古装时装的尝试期;(三)出国表演时期。对我有过帮助的朋友,除了本界的前辈以外。有外界的戏剧家、文学家、画家、考据家、雕刻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教育我、培植我、鼓励我、支持我!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独特的天才,为我作了种种的设计.无微不至。我得到了他们的启示和指导,使我的艺术一天天丰富起来,这都是我不能忘记的事。”

这一晚偶然的闲谈,把我同他的几位老朋友藏在心中如许年想做的一件浩大而艰巨的工作,无意中定了个写作的计划。

他说:“姬兄!就这么办。从今往后,我想到就说,你听到就写。这工作要我们不断地配合着来完成;就好像运动员的长距离的赛跑,没有长劲是不能达到目的地的。

“至于我幼年的事迹,碰上有记忆不清之处,我还有一位嫁给秦稚芬姑丈的胞姑母,她知道得很多,可以去问她。她是我祖父最小的闺女,现在也已经七十开外了。我四岁丧父之后,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护持我的。她的儿子秦叔忍表弟,经管制版事业,人很能干、热情,所以她的老境相当舒适,身体也还硬朗,像她这样高年还能替孙男女扎鞋底呢!秦家住在孙公园夹道,离此不远。明天我本来要去探望她。我们不妨同去.顺便谈谈旧事!”P3-4

序言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性质的书。最初写作的动议,是远在十几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向我提过的。那时我的工作重点还放在编剧和演出上,而且在艺术方面也还在摸索前进的阶段,没有时间做这件事。因此,就辜负了他们的好意。

一九四二年的秋天,我从香港回到上海,大家又旧事重提,要我写这部书。那时我觉得自己过去的经历,已经有不少逐渐淡忘了;当年朝夕相共的一般内外行的老朋友,也都散居南北;一部分的材料,又时时有散失的可能;因此,使我感到这部书倒有编写的必要了。

姬传是从一九三三年,我南迁以后,开始和我合作的。我们曾两度企图写成此书,但是由于精神上一直不能安定,所以都只是起了个头,就搁下来了。

一九五0年的六月间,我同姬传到了北京,住在远东饭店。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决定了我们以后写作的计划。预备采用细水长流的方法,我想到就说,他听到就记,这样,慢慢地累积起来,或者可以完成这个工作。

我事毕回沪,小住一月,正预备到天津演出,《文汇报》的黄裳同志要我写一个回忆舞台生活的长篇,在报上连载发表。我告诉他,我们本有这个计划,不过要报上连载发表,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中央人民政府要我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工作,我想此后任务繁重,我自己还要演出,恐怕不能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再说我早期不曾写过日记,后来零碎记了一些,也不成篇段,这几十年来往事的回忆,全凭脑力追索,要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是很难做有系统的叙述的。等我稍稍清闲一点再动手吧。他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说:“你以后只有更忙,不会闲的。现在不赶着写出来,将来一定更没有机会了。”他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向他表示,让我考虑一下,再作决定。

我和几位老朋友商量的结果,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回忆录,不但能总结我个人四十年来舞台生活的经验,也会保留下近代戏曲发展的许多史实,是可以供今后戏曲工作者的参考的。他们都鼓励我,勉力完成这个任务。并且答应帮助我回忆,供给我材料。我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就与黄裳同志约定,等我到津以后立即开始写作。写作的方法,是由我口述,姬传笔记,稿成寄给他的弟弟源来,由源来和几位老朋友再斟酌取舍。编整补充,最后交黄裳同志校看发表。我在天津表演期间,每夜回到旅馆就与姬传相对长谈,往往达旦。此后由津而京,南北往来,我们只要有机会就写。起初颇以为苦,渐渐成为习惯,也都感到兴趣了。虽然这一年中间,因为事情太忙,屡次停顿,我们的精神,却是始终一贯地重视着这件工作的。

源来对这部书,耗费的精力尤多。他代我旁搜博采,证引补充,常常为了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年月,要打几个电话,向几位老朋友询问,反复研求,不厌其详。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使我深深地感动的。

由于读者的要求,我现在先将发表过的一部分,重加整理,印成单本,以就正读者。希望大家提供宝贵的意见,俾能修改,得臻完善。

梅兰芳195l,12

后记

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集出版发行以后,继续写的稿,有一部分曾经在《戏剧报》连载,包括《奇双会》、《天女散花》、《童女斩蛇》等章节。此后,有一部分在《文汇报》(香港版)连载,内容是“与余叔岩合作时期”的一章。以上是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部分。在接续着与余叔岩合作以后的,还有,一九一九年梅先生赴日本演出——第一次在国外演中国戏曲的一章,梅兰芳、杨小楼合组“崇林社”的一章,“承华社”时期的一章,这三章尚未发表过。

一九六一年梅先生逝世,国务院让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安排了十项纪念活动,成立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由齐燕铭同志、马彦祥同志领导工作。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进行了:(一)电视讲座,(二)广播讲座,(三)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四)发行纪念邮票,(五)举办纪念展览,(六)举办纪念演出,(七)出版《梅兰芳文集》和《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再版《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集和《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 (八)梅兰芳传记电影,(九)梅兰芳唱片集等等工作。其中惟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因为只是誊清的工作,所以在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二的一年里暂且搁置起来。到一九六三年誊正完毕,梅夫人要看看最后两章,于是前面的稿就在书柜里和其他书籍一起摆着。这部分稿不幸于一九六六年动乱中遗失了,只有梅夫人所看的最后两章还保存完整。粉碎“四人帮”以后,梅夫人拿出来交给了我们。关于已连载过的部分,我们从旧报刊上又重新收集起来,合在一处,除赴日本演出一章遗失,是无法补偿的以外,总算凑齐了,这就是现在和读者见面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

梅夫人福芝芳同志,本是一位著名的青衣演员,和她同台演出过的现在还有旅居美国的李桂芬女士,当年福、李二位常常合演《桑园会》、《武家坡》、《二进宫》、《教子》等戏。自己演的剧目,则有《祭江》、《祭塔》、《孝义节》、《彩楼配》等等。福芝芳同志自结婚以后,放弃了自己演戏,几十年来专一做着照应梅先生,从演戏到日常生活一切巨细不遗的后勤工作。梅先生一生艺术事业浸透着有福芝芳同志的心血在内,是观众所看不见的,正当《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将付排的时刻,福芝芳同志于一九八。年一月二十九日逝世了。如果本书最后两章不是由于她要看而收起,那将会和遗失的一章遭同样命运。

许姬传 朱家晋

一九八0年二月二十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舞台生活四十年(上下插图珍藏本梅兰芳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兰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0264
开本 16开
页数 6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6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1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4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43
整理 许源朱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