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人的命运/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说是走进历史深处,实际上只是表明一种愿望。人们要真正走进历史的深处,恐怕是非常难的。你以为走了进去,但实际上仅仅是在门口转了一圈又离开了……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中的一本,从个体看整体,通过对沈从文、巴金、黄永玉等名人的透视来解析中国文人的命运问题,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李辉对巴金、沈从文、红卫兵等其人其事进行的文学评论。

目录

第1讲 中国文人的命运

第2讲 巴金——云与火的景象

第3讲 百年沈从文

第4讲 为什么沈从文曾经受到冷落

第5讲 开放或封闭:中国文学的选择

第6讲 红卫兵行为分析

第7讲 《读书》与启蒙时光

第8讲 黄永玉:潇洒八十

试读章节

     鲁迅与毛泽东

我想到鲁迅。

关于鲁迅,我过去一直觉得困惑不解的就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非常高的,1936年鲁迅去世之后,把鲁迅称为“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民族的脊梁”,评价非常之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实际的历史事实是什么呢?恰恰是鲁迅晚年最不满的、成为鲁迅对立面的周扬,后来成为毛泽东在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最信任的领导人。而和鲁迅关系好的,比如说冯雪峰、胡风,然后再就是萧军,受牵连的丁玲这样一些人,又一个个地被打倒,被抓起来。这个现象,我无法解释。问题是对鲁迅的评价那么高,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恰恰是和鲁迅关系好的人反倒没受到重用,而和鲁迅矛盾很深的人,比如周扬,在后来都受到重用。为什么?过去一直很难理解这些东西,当然也很难找到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只能根据现象来分析。

《新文学史料》曾发表了一批史料。1936年冯雪峰受毛泽东、中央的委托,从陕北到了上海,找鲁迅,围绕着冯雪峰的这些信件和文件、电报,使人找到和发现了一个理解的窗口,或者一个理解的钥匙。

周扬和鲁迅、冯雪峰的矛盾,关键的一点就是冯雪峰1936年到了上海之后,没有先找周扬和夏衍,而是去找了鲁迅,这后来就成了冯雪峰的一个错误。一直到“文革”后,冯雪峰去世之后,夏衍的回忆录里仍然对冯雪峰不可原谅的一点就是:我们是地下共产党,一直在很艰难的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但冯雪峰受中央委托到了上海之后,你没有找我们,却是首先去找了鲁迅,而且是通过胡风,这是他们不能够接受的。

我看了那些新发表的材料,发现冯雪峰1936年到了上海之后,给中央汇报了情况,当时中央周恩来、张闻天几个书记处的成员,联合给冯雪峰有一封信。信里肯定了冯雪峰到上海之后的工作,然后对鲁迅对中央红军的关心表示感激,认为冯雪峰做的工作是对的。也讲到了周扬他们,说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冯雪峰当时确实是代表中央的精神、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和鲁迅取得联系。

但是在1936年鲁迅去世之后,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鲁迅去世,接着周扬等一些上海的地下工作者都到了延安,这个时候,冯雪峰收到的信件和电报意思就开始有变化了。说现在不断有人从上海来,对你的一些工作表示了不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反映情况,对冯雪峰的工作有所不满,但是我想从中国的政治、中国的历史来讲,往往不能停留在表面文件上的理解,而是应该越过文件从背后看。变化为什么那么大?再结合后来为什么周扬在延安受到重用,而冯雪峰没受到重用,可以找出不少蛛丝马迹。

当然有许多原因。冯雪峰当时从上海回到浙江,没有到延安去,这是一个表面现象。根据后来几十年的变化,我认为,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的关系,不应简单地从评价上来看,而应从历史后来发展的关系上看。

1936年鲁迅的去世,作为理论上、抽象上的肯定是非常高的。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关注的是现实政治的操作和现实政治的发展。现实政治的发展也就是革命需要两面旗帜,一个是军事,一个是文化。这个时候鲁迅的去世就决定了鲁迅在现实革命发展中的作用分量要相应地减少,这是第一点。所以很快就把郭沫若树立为文化的另一面旗帜,为什么树?因为现实应用中,现实的发展中,需要一个文化的旗帜,鲁迅这个旗帜已经不在了,需要有人来代表。鲁迅在那个时候作为现实中政治家眼中的分量开始减少,这种情况下,现实中操作的需要就远远要大于精神上、思想上抽象的肯定,所以一方面抽象上的肯定很高,实际操作中就是另外一种东西。

鲁迅去世前后中央给冯雪峰的电报、文件的口气的变化,我认为是一个关键。所以我就这样写,周扬为什么会受到重用,而冯雪峰没有受到重用,后来往下发展,鲁迅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在后来并没有继承,这是我的观点。胡风在性格上是鲁迅性格的一个侧面,鲁迅对民主形式的看法,鲁迅对“五四”的肯定,鲁迅对知识分子地位的肯定,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这是鲁迅精神的本质,包括杂文的形态,但后来我们在发展中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到了“文革”期间,更使鲁迅成了一个偶像。我那时候很小,但我记得那时候除毛主席语录之外就是鲁迅语录,一说什么就是鲁迅,连计划生育鲁迅当年都怎么说了。什么都把鲁迅拿出来,鲁迅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而实际上鲁迅最有生命力的、最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是没有的。

所以看历史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瞬间发生的变化,眼睛只盯着它是不行的,你还得看周围的变化,反过来再看这个点所起的作用,可能能看得更明白一点。对鲁迅的评价,对和鲁迅有矛盾的人的关系的变化,你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历史事实的、合乎逻辑分析的结论来。

       P12-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人的命运/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62472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1
15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