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思想的底线/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葛红兵是位享有跨国界影响的著名学者,当代新生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有着“深入的剖解及批判意识”,其中多部书曾登上中国畅销书排行榜。本书为葛红兵近年在世界各地游学讲演的文稿汇集,敏锐的思想,大胆的言锋,生动的措辞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内容推荐

“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享有跨国界影响的著名学者葛红兵近年在世界各地游学讲演的文稿汇集。

目录

第1讲 当代中国的情感状态

第2讲 中国人真的只会恨吗

第3讲 中国人失掉想象力了吗

第4讲 中国当代情爱观的演变

第5讲 做艺术的创造者、欣赏者和理解者

第6讲 我们怎样做作家

第7讲 作家怎样写作

第8讲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第9讲 网络文学:新生的文学样式

第10讲 近年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

第11讲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第12讲 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要面对的三个问题

第13讲 文学离我们有多远

第14讲 “六一”谈教育公平

第15讲 “身”:汉语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义及现代价值

第16讲 中国思想的底线

第17讲 全球化时代“人道主义”何为

第18讲 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与当代中国的认同障碍

第19讲 中国人的西方学

第20讲 现代性中的性问题

试读章节

五四作家特别钟爱爱情题材。《小说月报》18卷8号登载署名郎损的文章《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该文统计当年四、五、六月小说计120余篇,在题材分野上,“属于男女恋爱关系的,最多,共得70余篇”,一般社会生活‘小市民,生活共约20篇‘但是写到一般社会生活的20篇,实际上依然是将恋爱当作中心),描写家庭生活的9篇(实际也是在描写男女关系),这样恋爱小说占了小说总数的98%,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他们(作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恋爱”。五四文学中爱情题材之风靡很好理解。苏冰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脱离了旧的轨道,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路径人口处竖立着路标——浪漫爱”,“新文学的前面20年堪称是中国的浪漫爱主题的文学的黄金时代。有如此多的作者涉足这个领域,使这个主题文学成为新文学最有影响也最有生命力的几大主题之一。”

中国文学史上五四作家对爱情的描写是破天荒的,他们对浪漫炽情的热衷也是破天荒的,其中的浪漫爱意味不言而喻。胡怀琛《第一次的恋爱》和吴江冷的《半小时的痴》均以调侃的口吻讲述理性主义者突然间一见钟情地陷入对女子的痴迷之中,“情感之潮的涌发冲垮了理智的脆弱之坝”,嘲讽了理性主义的虚弱,肯定了情感的伟大。对此冯沅君的《旅行》中的一段话很能够说明:

可是我们又觉得很骄傲,我们不客气地以全车申最尊贵的人自命。他们那些人不尽是举止粗野,毫不文雅,其中也有很阔气的,而他们所以仆仆风尘的目的是要完成他们名利的使命,我们的目的却是要完成爱的使命。

在这里男女主人公是靠了爱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而把“我们”和“他们”区别开来的,爱使人高贵,使人骄傲,拥有爱情就拥有人的一切尊严,它是使人之为人的东西。这种对于爱情的宣告是冯沅君笔下的两个因爱而“旅行”的主人公的,它又是冯沅君本人的,进一步而言,它也是整个五四时代的作家们共同的精神质素。值得一提的是《旅行》中的爱是超越“性爱”的,男女主人公在旅馆中共居一室,但是却没有发生肉体上的关系,并且男女双方都为此感到自豪,为了爱的纯洁和热度,他们常常愿意牺牲“性”。这正是浪漫爱的特征之一。这种爱类似于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浪漫爱,双方为了防止因见面、因性爱而可能产生的厌倦、失望,极力避免接触。五四作家不仅用他们的文学来讴歌浪漫爱,也用生命来谱写浪漫爱的乐章。石评梅对高君宇的“殉尸”之恋就是如此,高君宇在世的时候,石评梅只是答应他做永远的“同志”,但是高君宇去世以后,这种“同志”之情却燃成了漫天的浪漫爱之火,铸就了石评梅终身不嫁,以身“殉尸”的浪漫爱悲剧。这是一个浪漫爱的时代,离家出走、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包办婚姻成了风尚,石评梅、庐隐、冯沅君等女作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更不用说当时的男性作家在追求浪漫爱方面的极端表现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浪漫爱是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共识的时代主题。

五四作家强调情感至上。徐志摩的一句诗最有代表性: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可以说强烈的情感性是五四新文学审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有力地将五四文学和中国古典的“载道”的文学、伦理理念中心的文学在美学上区分了开来,徐志摩甚至说:“我一生的周折都寻得出感情线索,这不论在求学或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美籍华裔学者李欧梵对徐志摩的浪漫爱“主义”有着非常精到的议论,他是将徐志摩的感情主义放在“对传统中国儒家爱欲观念的”反拨的角度来加以认识的。

        P3-P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思想的底线/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红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62458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