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土游/中国乡土建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楼庆西教授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在十五年的调查过程中所拍的照片中选出两百余幅,并由成砚博士执笔文字,对乡土艺术中的山水、村口、住宅、庙堂、顽石、门窗、梁架、屋顶、工艺、生活十个部分进行了专业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描绘。其前后顺序是从村、镇的总体环境、村镇的入口、公共性建筑、住宅到这些建筑的结构、门窗装饰,从乡土建筑本身到居住于其中的百姓生活。书中的照片力求真实,书中的文字力求真诚,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都将是一次享受艺术的过程。

内容推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在十数年的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多达两万张的乡土照片,这些照片是了解我国乡土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楼庆西教授从中精选出二百余张,并由成砚博士执笔文字,对乡土艺术中的山水、村口、住宅、庙堂、顽石、门窗、梁架、屋顶、工艺、生活十个部分进行了专业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描绘。楼庆西教授精于建筑摄影,成砚博士则以文笔优美著称。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本书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享受艺术的过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山水

第二篇 村口

第三篇 庙堂

第四篇 住宅

第五篇 顽石

第六篇 门窗

第七篇 梁架

第八篇 屋顶

第九篇 工艺

第十篇 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江南好,又岂止是江南?

往南走,就进了贵州和云南。云贵高原多山。黔东南有“六山六水”。“六山”是指雷公山、月亮山、大麻山、小麻山、武陵山、乌蒙山;“六水”包括都柳江、清水江、乌江、沅阳河。有句俗语形容这样的地貌:“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绵绵清水江两岸,侗乡、苗寨,一个接着一个,与山水、林木、耕田融在一起,脉脉含情。侗乡的鼓楼如玉树临风;苗寨的台地与梯田如清泉流动。再往南,又见西双版纳的吊脚楼直直地插在山坝上,水田从楼间穿过,凤尾竹的叶梢刚好从廊前扫过,风起,一片低鸣,如葫芦笙的音韵空灵久长。这里少有如江南一般大片的平原,而山区的景,山区的寨,山区的人似乎更多了几分朴实、自然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山地造屋,自然比平原困难,而困难的地形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就好像建筑大师最喜欢在有条件限制的地段设计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贴切了,才显出设计的功力。山地的村寨大多见缝插针,有些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整个锦屏县城就是背靠雷公山,俯临清水江。锦屏,取名于“青山如屏,秀丽似锦”。如“屏”的青山是雷公山余脉,峰涛奔腾到此,去势渐缓;如“锦”的一江春水,是贵州境内最美的清水江。

贵州高原山峦丘壑问还有一些山间盆地,俗称“坝子”。这些坝子田土肥沃,有充足的水源,是建村筑寨的理想之地。黔东南最著名的隆里古镇就建在这样的平坝上。龙溪河从坝子中间蜿蜒流过,将隆里古镇抱在怀中。河上一座状元桥,城里还有状元祠,传说是为了纪念被贬到此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尽管对于诗中写的“龙标”是不是今天的“隆里”尚有争论,但隆里的百姓一直就把这位多才多情的薄命诗人接纳于隆里,成为这一方山水的子民。

P6-7

序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自1989年开始工作至今已经十五年了,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山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十多个省、区调查过七十余座村、镇,并且还到云南、新疆、贵州等地区参观过一些乡土建筑。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中国的古村镇,工作的内容是调查研究一座村、镇的历史、发展和它们的规划,村、镇中的寺庙、祠堂、住宅、商店、亭、廊、桥等各类建筑的形态,包括它们的结构、外貌、装饰、特征等等。为了真正认识一座村、镇和它们的建筑,当然又必须去调查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去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习俗、信仰,即他们的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工作的成果是一份研究报告,一套主要建筑的测绘图,一套摄影照片,有的村、镇还制定出一份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这些成果都正陆续付梓出版。

经过十五年的工作,我们积累了两千余张测绘图和两万余张照片,这里有村、镇和建筑的总平面图、总体景观,各类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和它们的形象,建筑细部、装饰的测绘图和照片。最近,我们把这些测绘图分为寺庙、祠堂、住宅、门窗、大木结构、雕刻装饰等几个部分配以少量照片与文字说明编印出版,从已经出版的两集来看,它们既能使读者从中认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到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又能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翔实的资料。现在我们又把照片编辑成册,其目的也是为了使读者通过这些照片能够感性地看到乡土建筑的真实面貌,欣赏到乡土建筑之美。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从历年所拍的照片中选出两百余幅,将他们分为山水、村口、庙堂、住宅、顽石、门窗、梁架、屋顶、工艺、生活十个部分,其前后顺序是从村、镇的总体环境、村镇的入口、公共性建筑、住宅到这些建筑的结构、门窗装饰,从乡土建筑本身到居住于其中的百姓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示乡土建筑的全貌,才能真正进入乡土环境之中。

建筑照片讲求真实而完美地表现建筑,所以这些照片首先要真实,无论村、镇的山水环境、建筑形象、装饰细部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当然也力求艺术地去表现它们。文字既不是对这些环境、形象、结构的科学论述,也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带有抒情性的描绘,想借此带领读者作一次乡土之游,并且与读者一起徜徉于乡土环境之中去领略乡土建筑之美。这样的目的是否能够达到,我们期盼着广大读者的回应。

楼庆西

2005年11月于清华园

后记

楼庆西先生把这两百多张照片摆在我的眼前,说起他这些年跑过不少地方,山西、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新疆,每到一处,都用镜头把见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不作纯粹的建筑记录,而是对乡土生活作全方位的描摹;不作深度的艺术加工,力求真实地再现乡土村落的原貌。先生选定我为这些照片配些文字,是因为我在清华大学做毕业设计时跟随先生到过乡下,这么多年,言谈话语间还流露出对那段生活的留恋。而我的父亲又是一位从事地质勘探、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帐篷诗人”,于是我的血脉中有了与生而来的对自然的钟爱。楼先生说,你只要把你的情感写出来就好。因此,我的文字,不是对乡土村落的客观介绍,而是带着曾经亲历的记忆,希望通过细节的记录唤起读者内心的乡土情怀。和身边的朋友谈起我正在写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不少人说,我小时候就是在那样的村子里长大的,家里的宅子现在还有,就是有些残破。因此,他们的记忆也成为我灵感的源泉。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乡土研究小组的陈志华、李秋香两位先生。他们和楼先生一样,是我进行乡土村落研究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乡土研究系列图书引领着我,游历了一个又一个我并未亲身谋面的村庄。特别是陈志华先生清新的文字更是浸润了我书写的笔尖。书中的照片力求真实,书中的文字力求真诚,但也许还会有矫情的痕迹,还会有浮光掠影的华饰,好在父亲认真地看了我的手稿之后,很认真地夸奖了我。于是,我很踏实,也很兴奋,偶有的遗憾希望能够在下一本书中得以修正。

成砚

2005年9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土游/中国乡土建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21213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1.4-6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