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浙江人文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人文大讲堂”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提升国民人文社科素质为己任。举办者、讲者,本着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地给广大人民奉献上视野广阔、内容深刻、语言生动的“大餐”,而听者读者的热烈反应、坦诚提问、积极建言,又为讲堂增色不少。本书把精彩的内容汇集成册,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这人文的大讲堂!

内容推荐

2005年4月,浙江人文大讲堂开张,韩美林带着他的一脸孩子气来了;王蒙手捧《红楼梦》,讲述大观园里的政治学;数学大师丘成桐突然用诗一样的语言,悉数中国古典诗词和数学的简约之美;余华高谈鲁迅的敬畏;风度翩翩的陈振濂说起江南士代夫文化,就像一个知性周星驰;……

新华社记者载文报道说:大气满城!上海东方电视台每月录播:百家争鸣!

是读者的力量推动我们相携至今,所以我要对你说:谢谢你!

目录

许嘉璐:序

韩美林:嬉笑怒骂天、时、人、神、艺

顾晓鸣:向前走到过去往后走到未来

汪丁丁:技术的人生抑或艺术的人生

陈健、陈斌:湿地和谐美·生命力·创造力

徐岱:寻找并珍惜心中一块圣地

郝铭鉴:语言的河流哗哗在响

王蒙:学者眼中的“红楼政治”

汪力成:产业报国:从企业家到社会学家 

何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赵鑫珊:我的人生惊叹号

曹意强:图像会说谎吗

余潇枫:把人生“不可能”变成机遇

翁礼华:拆解人生终极目标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胡建淼:法。教人向善

冯钢:让社会角色充满人文关怀

吴京:夜说郑和事重铸强国梦

陈思和:让人文教育回归生活

余华:从窄门走向宽广

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大智慧

刘梦溪:对文化传统的敬意与温情

吴光:世界在重新审视儒学

陈振濂: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维系

陈村: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杜亚雄:为音乐母语大声疾呼

王勇:日本何去何从

朱棣云:谁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池莉:一桩超级离婚调解与文学的意义

徐斌:浙江精神的传承

吴京:爸爸妈妈别说教

杨德广: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

葛剑雄:中国人的增增减减

毛丹:文科病了

王金玲:社会转型与妇女犯罪

郑德弟:劫难,不可以忘记

秦文波:“神六”着陆,我最大的生日礼物

梁晓声:人文唤醒我们心灵的善良

廖可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

杨福家: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姚先国:老板。做周扒皮还是盖茨

沈坚:怎样和陌生人说话

奚静之:从毕加索说起

杨松:一个大学生目睹的紧急“艾”情

陈卫平:传统,一半是包袱,一半是财富

刘亭:我们的生活会有啥改变

河清: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都听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女仆用沸油把躲在坛子里的强盗都烫死了。小时候,读了这个故事也还是很高兴的。可后来我在给别的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了一半我发现讲不下去了。

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几千年,小孩子都能够接受?它也触动了某些人性的因素,但那是“恶”的因素。

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些相似的经历:看到蚂蚁,会用手用脚去碾死它们,或者用开水烫,看着蚂蚁四处逃散还很开心,没有人意识到蚂蚁也是有生命的。还有比如把一条蚯蚓弄断,把蝴蝶的翅膀撕掉。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孩子对生命有一种好奇心,好奇心的背后有一种撕碎生命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战争和古代的一些酷刑大概都和这些人性里隐藏着的欲望有关。人性不完全是好的,也有恶的一面。

那么如何识别人性中的好坏、善恶,谁来分辨哪些是有利于人性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呢?

这没办法用法律来规范,甚至不能用道德来规范。那么用什么来规范?这里就涉及人文教育的问题。人慢慢成长之后,会对其他的生命有所认识,会感受到人性的善恶。

对儿童来说,日常生活的教育可以交给家长,知识教学可以交给学校,而在心灵世界的教育方面,则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任务。人文教育永远在保护人成为人,保护人在容易丧失本性的经济利益中,把自己变得更善良。

P130

序言

  丙戌春节才过,收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要我为《浙江人文大讲堂》写序的信,随后又收到《钱江晚报》“人文大讲堂”发表的每一讲精彩部分摘要报道的复印件。看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被“人文大讲堂”举办者对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执著、创意所感动。被每位讲者的率真、睿智、博学所感动,被广大听者和读者的积极参与、热烈的反应所感动,甚至深以未能跻身于听众席为憾。我也高兴地了解到,“人文大讲堂”的影响已经超出讲堂,也超出杭州乃至浙江,颇有将要成为江南人文知识传播基地的态势。这的确是早春的南风吹来的好信息。虽然连日事多,但是为这样一个符合人民需求、在当前具有给许多地区起带头作用的讲演集写序,我当然是愿意的。

“人文大讲堂”的宗旨很明确: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提升国民人文社科素质为己任。举办者、讲者,本着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地给广大人民奉献上视野广阔、内容深刻、语言生动的“大餐”,而听者读者的热烈反应、坦诚提问、积极建言,又为讲堂增色不少。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普及工作了,太需要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搭起一个平台,给我们的学者创造一个与渴望获得人文营养的人们直接交流的机会了。

为什么这样说?

确如讲者们所说的,“在市场经济下,对金钱的追求似乎成了人们唯一的目的,它淹没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钱江晚报》2005年4月25日);“钱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钱不行,但是,人生绝对不是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成了钱的一部分,为钱而活.就很可悲”(同上,2005年7月4日)。那么,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人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活着?这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苦苦思考、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到现在也还是见仁见智,在“人文大讲堂”上各位专家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其表述也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中外古今曾经努力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追求物质是在追求平凡.追求精神是在追求崇高。人就是人,人要生存和延续当然需要物质,而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还需要合作、协力;在填不饱肚子的时候,物质就显得最为重要,而一旦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文的需求、精神的丰富就成为更为紧迫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探究人类从哪里来、将走到哪里去,也就是探寻人如何超越物质的层面,寻觅人类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幸福;对于民族或人类而言,没有了共同的精神也就没有了认同感、凝聚力;没有了精神,个人与民族就将颓唐、迷茫、离散一灵魂的飘荡是个人和民族最大的灾难。

人文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尤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不是靠宗教教义和信仰维系的民族,我们靠的是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老话,是中华民族儿女完善自身的终极目标。历代固然也不乏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得意一时一世的人,但是中华民族的延绵不绝,愈难愈强,还不是靠了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志士仁人奋斗拼搏乃至流血牺牲吗?

环顾四周,不能不承认,历经几千年,事实证明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为许多人所不了解、不熟悉、不珍惜,不知多少迷茫的灵魂在虚无中飘荡,长此以往,个人与社会将失去永不枯竭的前进的动力,社会将因此而动荡不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酝酿形成于农耕时代,自然也有不少已经不适于今的内容和形式。怎样既通过社会生活自身,又经由学者的研究进行“时代的过滤”,又怎样把真正至今鲜活的东西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回答这个问题,是一项极其紧迫、伟大,但又非常繁重、艰巨的任务。

毋庸讳言,现在不少学者渐渐地离开了火热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这不但加剧了文化的迷失,而且也严重地妨碍了学术自身的发展深化。“人文大讲堂”破土而出,也是应运而生,人们从这清新的南风里所嗅到的不仅是举办者、讲者和听者对人文精神的热情,还感到了学者走进群众之中,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场面和现代传媒与讲堂现场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品牌的有效探索。这是不是预示着我国社科人文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国民素质与社科研究水平随之将有更为扎实的大幅度提高呢?我们从这里已经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设高潮的潮头。

“人文大讲堂”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已经在群众中扎下了根,现在举办者又把各位讲者的讲稿结集出版,影响一定会更进一步扩大。衷心希望“人文大讲堂”越办越好,听众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至于“人文大讲堂”下一步该怎样走?我想,这不单是远在北京的我的悬想,更为杭州、浙江以至更远处的听者读者所关心。听说举办者已经有了打算,这太好了,得其益者将不止是正在建设文化大省的浙江,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2006年2月24日

                    于日读一卷书屋

后记

2005年4月7日以来,在浙江图书馆,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开始闯进浙江公众的视线。

以“大众、大家、大学”为宗旨的人文大讲堂,2005年全年共开讲46期。2005年12月30日,第46讲嘉宾河清教授讲完《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后,一位现场老听众情不自禁地拿过主持人的话筒,为人文大讲堂献歌一首。嘹亮的歌声中,我们心头闪过一丝感动和欣慰:2005年,人文大讲堂终于撑住了!起初担心这一学术栏目没有市场、没有嘉宾资源,有可能中途夭折,但是我们梃过来了,这使许多同行——包括我们自己都大吃一惊。

这个人文大讲堂成为人类思想、观念、文化和语言冲撞、交锋、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形成了一个良好且相对固定的模式,已成为周末许多读者的习惯性向往。那些走在学术尖端的学者们,没有给我们的读者听众带来很大的距离感——从不拒绝听众对索求签名、电话、名片、邮箱地址的要求;听众提问,平等对话,讲演者不高高在上,提问者更无需仰视,给听众留下温馨的感觉。

  走过春天  走过四季

在组织编写这部书稿的时候,看着书稿的校样,我们重新温习了一遍人文大讲堂之旅,分量是如此沉甸甸,花絮是如此撩人心魄:

首讲由当代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主讲《积聚民族文化整合力——我的艺术与人生》,全场满座,以至于图书馆不得不紧急开放多媒体视听室,进行“现场直播”;

文学大师兼红学家王蒙,演讲的时间是晚上,演讲的主题是《“红楼梦”里的政治》,没有领到票的听众只能或席地而坐,或站立着听完讲座,但会场空间有限,仍有众多听众是站在门口听完讲座的;

作家余华的讲座吸引了800多名听众,多媒体分会场再次紧急开放。余华兴奋地说:“浙江要建文化大省,看看今天的讲座场面,已经就是文化大省的气象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黄朴民教授走上讲台时正值台风“麦莎”过境,但在狂风暴雨之际,大讲堂里依然高朋满座,许多听众是浑身湿漉漉地听完讲座的。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著名人文学者顾晓鸣、赵鑫珊、刘梦溪,著名作家余华、陈村、池莉,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姚先国、罗卫东,著名教育家、前台湾成功大学校长吴京,以及我省人文学者廖可斌、陈振濂、徐岱等……都纷纷走上大讲堂,大讲堂因为有了这些学者的加盟而成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亮丽风景。

“浙江人文大讲堂”一推出,便引起了四面八方的关注,讲座现场的听众远不止来自杭州一地,许多热心的听众从全省各地乃至上海、江苏等地专程前来感受大讲堂的文化气息;浙江金通证券公司、富阳文联等单位来电索票,以便组织单位员工集体前来。有许多次讲座,吸引了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并予以褒扬报道。更多的公众则通过《钱江晚报》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了解着大讲堂每一场讲座的内容。刊登在《钱江晚报》上的演讲内容,已经引起国内注重学术的网站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的燕南网多次转发本报的“浙江人文大讲堂”稿件,上海文新集团的网站,对于“浙江人文大讲堂”稿件更是每稿必转载。

认真踏实是成功之本

我们的实际听众群,大大突破了原先预想的范畴,观众中有律师,有官员,有民工,有学生,有老人,人文大讲堂吸引了那些具有一定知识积淀,而又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的听众。怀揣着一份崇高的要对得起听众的信念,我们努力着——

为了让更多读者感受到“浙江人文大讲堂”的人文精神,实现二次有效传播,《钱江晚报》多次在头版头条等显要位置配发有关人文大讲堂的新闻,每一期讲座,报社均派出记者对讲座现场进行全景式的记录,形成一至两个整版的报道量,并在头版加以导读,实现了讲座与媒体尽可能的同步传播。

为了确保人文大讲堂的效果,我们对受邀嘉宾提出要求,专家们通常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案头准备。徐岱教授为参加人文大讲堂特意编写了一份2万多字的讲义,又准备了一份6千字的浓缩材料;余潇枫教授为做好讲座,花了20多天时间收集材料,准备讲稿,寻找增强现场效果的图像和音乐资料;汪丁丁等3位主讲嘉宾,为了保证现场配合默契,精心设计了3套讲座方案;丘成桐先生的讲稿更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晶,已经前后修改了100余稿。有的嘉宾坦言:为人文大讲堂作案头准备工作很累,但很快乐!有的学者在了解到人文大讲堂的信息后,主动和主办方联系,要求走上人文大讲堂的讲台,为公众开讲。“浙江人文大讲堂”已经形成学者愿意讲、公众愿意听、读者愿意看的良好局面。

  300份听众调查问卷

在人文大讲堂举行到20讲之际,《钱江晚报》科教部记者于2005年8月6日在现场向听众发放了300份关于“浙江人文大讲堂”的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是:

青年听众高居榜首

在300份问卷调查中,按年龄段区分,排在首位的是20~30岁的听众,占到了34.6%,这是求知欲和理解力最强的年龄人群;其他的年龄层分布都比较平均,30~40岁的听众占15.3%,40—50岁听众占12.6%,50~60岁听众占14.6%,而60岁以上听众的人数也不落后,占到9.6%,体现了终身学习的人生理想;只是20岁以下的听众似乎还不够活跃,占到13.3%,可能是学业压力让青少年听众人数减少。

  高学历听众占七成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听众中,高学历人群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本科学历的听众为32.9%,大专学历的听众为37.7%,硕士学历的听众为2.4%,前三者的总数就超过七成。

大专以下学历的听众为26.9%,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校的高中、初中生。

逾二成听众听讲10次以上

有21.6%的听众已听过10讲以上讲座,27.5%的人听过5—10讲,5次以下的为50.9%。调查当天8月6日首次来听讲座的有50余人,占19.2%,而且以男性居多,这可能与这天的讲座主题是《孙子兵法》有关。

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听众的职业分布相当广泛,有学生、教师、退休干部、公务员、IT人员、金融财会人员……基本涵盖了主要人群,这说明人文大讲堂是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

希望品牌恒久远

在调查问卷上,许多听众都希望人文大讲堂能继续办下去,办成一个“名牌栏目”。很多人表示,每周一次的讲座,如果哪次没去,心里会空落落的,而且,现在社会上这样高层次的免费讲座太少,坚持办下去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建设都是相当有益的。

2006年春天,人文大讲堂继续在老地方开讲,她会带来更多新鲜的元素来激活品牌的生命力。

我们努力着!

                       编者

                     2006年1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浙江人文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江晚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128356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5
17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