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企业战略路线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来使战略4P的各个核心要素时刻地处豫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失去平衡控制,企业组织的战略就出现翻盘。因战略塌陷致使企业满盘皆输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本书对中西方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剖析了中国企业战略的缺陷所在,在批判和反思之外,作者更以思想家的眼光,总结出战略的平衡性本质;站在波特等战略大师的肩膀上,也使本书的视野空前广阔。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中西方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剖析了中国企业战略的缺陷所在,在批判和反思之外,作者更以思想家的眼光,总结出战略的平衡性本质;站在波特等战略大师的肩膀上,也使本书的视野空前广阔。

目录

自 序 战略思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第一篇 背景:中国企业战略逻辑

第1章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四大困境

企业价值观缺乏提炼

企业目标飘忽

定位空洞

系统能力缺乏

第2章 中国企业成长所面临的三个问题

增长停滞

结构滞涨

变革瓶颈

第3章 中国企业发展的三个转型背景

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型

中国市场的“贸一工一技”向国际市场

“贸一工一技”的转型

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向其他形式的转型

第4章 转型之道:企业如何突破三大障碍获得第四次增长

寻找理论:中国企业的三次增长

增长运动的最新困境

增长停滞的背后是营销结构的滞涨

理论转型:实现企业的第四次增长

第5章 产业转型与区域定位

第6章 “三驾马车”与中国企业的成长

投资

出口

消费

第7章 中国企业成长经验的三个方面

聚焦

布局

着眼于未来

第8章 成长企业的四个错误战略

破坏消费者信心

战略没有成为显学

引发政府行动

缺乏对战略的系统思考

第9章 颠覆行业的几种方式

尽量地扩大生产

藐视竞争对手

渠道为王

成为国际巨头的供应商

让品牌家喻户晓

严格控制成本

一定不要讲真话

第二篇 实证:中国企业战略路径

第10章 案例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项原则

立足中国市场的原则

立足企业能力建立的原则

真正以战略突破为原则

第11章 长虹的战略逻辑

第12章 战略选择与“托”的游戏

第13章 五粮液多元战略标准透视

第14章 “企业内奸”的诚信危机

第15章 蒙牛使命:中国企业对使命的片面理解

第16章 科龙VS顾雏军:为什么总是昙花一现?

附 录 顾雏军输在专业之外

第17章 德隆之死:中国企业能力战略的塌陷

盲目地做大

盲目地多元化

管理的控制乏力

资本的运营速度与资本的提供能力之间出现失衡

第18章 中电电气,繁荣如何能够保持更久?

完善企业哲学,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

战略目标在速度与稳健中保持协调和平衡

在企业能力培养上持续地走下去

注意战略核心要素的及时性的平衡

第19章 顺驰战略全透视

将战略牢牢地构建在领导人哲学和企业文化之上

将战略建立在产业竞争的深刻分析之上

将战略的目标放在经营模式的形成上

第20章 深度透视:新天葡萄酒战略三问

如何理解营销变革理论中的战略导向

新天战略如何协同

新天的品牌主张如何获得咨询的价值

第三篇 创新:中国企业战略出路

第21章 战略研究的三个层面

战略回答企业是做什么的

战略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战略回答做多久的问题

第22章 能力战略是个系统创新性工程

能力战略四要素的解释

能力战略如何制定

能力战略的核心能力

能力战略为企业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用战略模型来分析企业

第23章 能力战略的实践:七大战略能力的打造

整合能力:对文化融合问题的战略性思考

设计能力:战略的切入点

标杆学习能力:寻找战略差异化的重要途径

附 录 IBM中国战略的10个关键词

系统思辨能力:战略管理的本质

构造能力:大企业的战略结构

商业模式的形成能力:战略突破的基础

持续经营能力:企业战略的使命

第24章 中国企业能力战略的系统理解

波特战略的系统缺陷

波特战略和能力战略的比较

能力战略的理论基础

第25章 中国企业战略的出路:根植于能力的做大做强之战略

企业家思维有两种:聚焦与扩散

企业家能力有两种:做大的能力与做强的能力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能力的差距

企业家能力的延伸需要企业家的自我提升

企业做大做强之道根植于企业家的能力

中国企业做强与做大的战略选择

第四篇 批判:突破波特竞争战略的局限性

第26章 不可忽视的战略基础

战略的基础在波特战略中的位置

自我认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

“数一数二”是战略吗

波特的战略图腾

战略的五个条件

第27章 为什么不能复制戴尔?

戴尔战略难于复制的理由

如何破解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波特的战略困惑

第28章 迈克尔·波特没有把战略说清楚

关于战略的定义

战略管理的本意

战略的执行到底是什么

为何要让人们了解战略

后 记 一个人的思想

试读章节

正如西门子的手机业务贴钱也要卖给台湾的明基一样,拥有制造优势的台湾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已经获得了强大的价值体现。这样的发展将使台湾的产业能力有一个新的战略突破。

在能力战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能力的发展,而使战略的平衡发生某种结构性的变化,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对战略的定位需要重新进行思考。这是一个正常的战略的结构性的转型,对台湾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的战略机遇,它必将对台湾未来的产业布局和新的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反,在中国内地由于以前只要贸易方面的一些能力和经验,在全球的产业分工和价值分配上只有某些行业(如中国的纺织行业、微波炉等行业)具有分配全球价值的一些能力,大部分的行业还没有进入到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的竞争中,所以,中国内地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其买卖的还价能力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台湾笔记本电脑市场向中国大陆的转移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一个机会:制造业的全球性生产管理落户中国大陆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制造业或许会真正迎来管理的创新和质的提高。这种管理上的革命,将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革命。事实上,我们一直担心的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产业来说,没有管理方面的大的改进,所谓的“中国制造”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

从台湾笔记本电脑线全线搬到大陆,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的转移和区域的重新定位的战略发展。那么继续运用这样的思考来分析一下深圳的发展,我们就会感到,这个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城市运营方面存在战略思考的不足。

现在对深圳的定位谈的很多,从深圳的人口规划(从原先的70万到现在的120万),我们可以看出深圳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短视,作为现在已经有了1200万人口的深圳来说,原先城市的规划已经完全不符合现在的需要了。作为政府所提出的向国际化旅游城市和高科技城市方向转型的战略的具体实施,深圳的城市规划目前明显受到交通布局的混乱、城中村、城市人口素质等诸多问题的严重制约。

P29

序言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用冥想取代实践,那很多人会去做,因为这样的话,我们就只会劳累心灵,而不会劳作终身。立地成佛的舒适感是人心灵深处的圣地。  

我们希望在每一个思想家精神的图腾中,找到超越死亡的神秘的规。则,在明与暗的光影下找出区分真理和谬误的脉络。在发现这些问题的连接线的时候,艺术总是有着更加细致的表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所谓科学的东西都是用一种艺术的语言在表现。

能找到这种分界线的人无非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先知先觉者,任何专业性的成就都是这些智者用科学和艺术来表达的对绝对性真理的某一个层面的认识。

在战略的研究中,我们是用整体性的思维逻辑来研究这个商业社会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讲,战略思维实际上是人在漫长的知识底座建立后长出来的一朵新的奇葩。

在战略的科学性的描述上,我们可以发现下面的一些特征:

1.它反映的是系统性的逻辑。战略的目的是使组织的效率更高,因此必须对我们所强调的对象有个系统性的认识。在能力战略的研究中,我对战略所关注的系统在系统认识之后,对其核心的四个要素进行了提炼。

2.在发现系统的核心要素之后,尽量地搞清楚各种要素的双边关系,这是很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因为管理的本质是对关系的管理,因此必须首先对各种重要要素的关系进行认识和管理,没有这样的前提,任何对系统的认识都是空洞的。  

3.认识到系统所有要素之间的动力机制,了解整个系统的运动机理是战略研究的最大挑战。而在能力战略的研究中_,由于有了战略平衡思想的认识,我可以将所有的核心要素之间神秘的关系联系起来,使整个系统要素有一个协调的科学性的统一,而在此之前的很多战略研究,在战略的科学性的揭示上还存在着一段较远的距离。

这样的科学性在杜拉克的管理思想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说明,他认为管理使各种机构(包括各种组织和企业)产生绩效,所有这些机构组成了社会;社会的机构是社会的器官,管理则是每个机构的器官;机构是为了担负社会的某种特定功能,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存在,否则,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机构的生存则取决于管理。杜拉克对组织结构的理解和我对战略的系统性的理解有一定的共性,即任何管理的事情都必须是对组织的系统进行最有效的认识和管理,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对组织结构或者系统的核心要素进行发现并找到其运行的机理。

在总结了过去半个世纪里的管理实践后,杜拉克是用他的“事业理论”来对组织研究进行说明的,他的事业理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假设:第一是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假设,包括企业对市场、客户、客户的认知价值、社会和社会结构、技术、分销商、竞争等方面的假设;第二是对企业的使命的假设;第三个是对实现这个使命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假设。他说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机构或组织,都有自己的事业理论。

杜拉克这三个方面的假设和我对能力战略的核心要素的认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在能力战略的理论中对企业哲学观、企业目标、能力和定位的认识和这种假设性的理论是有很大的重叠度的,但我的战略理论还有基于战略更多的深刻性的说明。

在对战略的科学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想对战略的艺术性做一些思考,这可能是个新的角度。

在对战略本质性的平衡思想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之后,问题来了,平衡是个反映人心灵的东西,要使东西得到平衡,艺术性的功能就表现出来。

为了拓宽视野,我们先从大脑思维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理学等方面来了解平衡思想的一些价值,下面的一些研究和言论可以作为一般性的说明。

大脑思维之谜:1.95%的无意识决定5%的意识活动;2.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目前在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无意识之谜让人类神经科学家费尽心思。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我不成家,那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过想与之共同生活的人,我认为我的生活保持了平衡,我不是工作狂,我也有休闲时光。

古代的养生书《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绝篇》说:“黄帝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日:两者不知,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阴阳是平衡的,人体也必须维持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如果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就会生病。

战略的艺术性也是如此,因此有了对战略的系统要素的全面性的认识,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来使各个要素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做不到这一点,平衡可能会失去控制,企业组织的战略就出现翻盘。我对中国企业的战略批判所列举的一些问题都是因为首先对战略的科学性认识不够,然后对在战略实践中的艺术性理解不够。

对核心要素之间细致的把握是战略艺术性的重要挑战,对系统要素之间的平衡理解是我们在战略研究中必须艺术性掌握的问题。

除此之外,战略的艺术性还反映在战略的设计阶段,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的想象力和突破力。对抽象性价值的描述能力使很多企业家对战略陷入了深度的迷茫,因为对战略复杂结构的认识和突破抽象的认识能力总是我们从经验主义出发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2005年泰国曼谷的“亚太领导人峰会”上对于中国在战略上的理解是这样说的:只有能力和意愿相结合才能够构成威胁。这句话是对在能力战略理论中能力要素和哲学价值观要素洞察后找到的见解,没有很深人的艺术观察力是很难有这样的战略认识的。

战略的执行模型是我在该书的一个研究成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执行能力战略的组织来说,战略的布局阶段、提炼阶段、审计阶段、平衡的洞察阶段所运用的“+,-,×,÷”的具体实践都需要很强的艺术观察力,那种希望将战略完全可量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战略布局、战略设计、战略审核、战略支持、战略联盟、战略突破等概念都是用艺术性的方法来理解和实践战略本身的。在能力战略的理论中,我的做法是用一些很直观的模型来表达出我的思想,值得理论研究者和战略观察者的关注。  

所以,我对于战略的系统理解可以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产物来说明,作为一项研究性的成果,我希望我的结论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后记

我们写作,或者出版成书,感觉如“用双手抚摸我们实在的或潜在的骨灰盒”。布罗茨基这么形容:通常是作者本人早已变成了一抔尘土,书籍还披着尘土站在书架上。

对于一个孤独的人而言,写作还是一种排解情绪的方式。在没有更好的对话人之前,写作是一种自己给自己说话的方式,通过出版自己的言论,孤独或许要好受得多。

对于这个世界的喧嚣,保持内心独立的方式是倾听心灵的呼唤,用最细致的手法尽量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希望别人能够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什么是思想?很多人问我,从系统论的角度上来说,思想是要反映这种系统性的。所以说,最简单的说法是,思想是系统中要素之间的联系,谁看到了这种联系,谁就是思想者。

这个世界在各种关系中,有三种反映思想的关系: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和系统关系。所以,这个世界的很多思想中,都基本上是反映这三个方面的联系的,我在管理学的很多思考也都是这三个方面的产物。

西方思想是注重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的,这与他们喜欢和习惯逻辑思维有关,比如我们已经把它当作常识的4P理论,就是个关键要素的组合思想,最多是属于双边和多边思想的部分,而中国人习惯系统思维,我们发明了八卦,而且知道了其中各个方面的关系。

最近有个调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一幅有个虎的画的时候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说中国人喜欢看整体,而西方人喜欢看主体,就是说西方人看这个画的时候,主要是看画中的老虎,而中国人则是看老虎与周围的环境关系。

我的思想是在整体中去把握主体性的特征,在哲学的思考中就是找出完整性和跳跃性的两个相联系的方面。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和未来相连。

我是最早希望系统地研究人的思维逻辑的。我做了总结,说人的思维有15种主要的线路,也就是逻辑,这种最深层次的线路图使整个人的文化轨迹有了一个很抽象的描述,谁说像辨证的思维在我们人的思考中不是一个最根本的模式呢?

对于战略的理解,现代人说的多,但真正能够抽象地进行很具体的描述的少。是谁说过这样的话:不能被描述的东西是不能被管理的。这是有道理的,现代的管理学还谈不上是科学,原因是管理学对管理系统的真正的结构还只是一知半解,对要素,对要素的联系,对联系的作用机理还缺乏认识,所以,还是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不属于科学。

有个人把现代的管理问题总结为475个,这个办法很好,是一个尝试。这是我想提倡的一个思想,找出系统内部的各种元素,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努力。

在战略的研究中,我也是沿着这样的一个思路在做,在战略的系统思考中,存在着大量的需要研究的点,这些点组成战略系统的世界。如果我们没有对这些东西有着非常具体的认识,如何去找到战略思考的路径呢?

用最具体的要素地图来说明战略,并用最常见的思考来描述战略,使抽象的战略结构化,使结构化的战略可操作化,这是我对战略思想的一个具体的思路。有句话,思路决定出路,而出路是要解决战略问题的。

这本书反映了我目前对战略的一些思想:找到了战略的可描述的东西,对战略进行可规划和可操作性的分析,做到了这一切才可以去对战略进行管理。对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才是能力战略,而能力才是战略价值的一个具体直观的体现。

读书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某种动力,也是外部的力量来改造我们不断思考的心灵。在不经意的思想历程中,书的价值将和我们在心灵的某个地方相约,你的东西也就成了我的一个分子,所以说思想的价值正在于与人性的相通。

哲学家喜欢把事情看得太透,他们认为这样是美,但大多数人却并不这样看,一方面说你说出这么简单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会说你有悖于道德,这两种都是常人一般性的见识,但我想,写书、写作只是希望能够打动你的心灵,而并不期待打动所有人的心灵。

书评(媒体评论)

把价值观和能力作为核心要素;并以动态平衡的系统观来看待战略;是作者战略观的突出特点。以这样的战略观来透视中国本土企业的实践;是一种可贵的尝试,虽然它还显得有些不足。希望更多的和作者一样的关注实践的学者和有理论素养的实践者都能投身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战略理论的大潮中。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 武亚军

企业能力与战略定位的平衡,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很多企业盲目多元化,就是没有看到这个平衡;万和的有限多元化;也就是追求了这个平衡。

    ——万和集团总裁 卢楚隆

本书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并且结合了本土案例,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 赵为民

国外的战略思想往往在国内水土不服,国内的战略思想则往往不成体系,这本书对国内外战略思维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吸收,并且植根于国内外真实的企业案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长青集团市场总监 博锋

本书对中西方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剖析了中国企业战略的缺陷所在。在批判和反思之外,作者更以思想家的眼光,总结出战略的平衡性本质;站在波特等战略大师的肩膀上,也使本书的视野空前广阔。

   ——《东方企业家》主编助理 罗建法

作者以其对管理哲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对能力战略的突破性思考值得一些组织管理者借鉴;作为以能力为核心的战略理论,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央党校博导、教授 毛卫平

该书对战略的本质是平衡的论述,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说出了一个企业最高经营者在决策和战略思考中的核心问题,而原先所读的一些战略理论显然没有将战略实践放在一个真正的战略结构中进行思老,所以对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华帝集团总裁 黄启均

作为学友,对尹传高师兄在一种纯粹的哲学体系下构建的哲学化管理和本书的能力战略体系甚为吃惊。这些理论是有很强的逻辑联系的,虽然这要认真地观察才可以看得清楚,但对于中国的理论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个破冰之旅。

    ——浙江省委办公厅,博士 张军

战略之道甚于战术,本书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研究实在是业界罕见,读来痛快之至。

    ——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高旭

从我领导的企业的发展来看,战略比战术要重要得多。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我觉得该书在战略理论的研究方面对中国的本土企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可以说,没有明确的战略,没有对战略明确性的认识,就没有今天的清河。       ——山东清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候金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企业战略路线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传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4075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