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校园(忙与茫)/青春热线精选丛书/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编了国内最著名的公益咨询热线——青春热线的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内容推荐

青春热线精选丛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本书选编了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本书案例丰富,分析鞭辟入里,读来甚有共鸣。

目录

自序

惶惑布阵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

一个人的博弈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

寄居在星座的非典型生活

浮在卜卦游戏上的青春谜团

动漫一族:躲进襁褓VS驾船启航

校园里的“异类”社团

别让青春在压力中湮没

收官,没有输赢

大一大四消费清单

考研无意识:前途僵局还是青春迷局

毕业前夕和我上铺的兄弟反目

应聘时我曾马失前蹄

面试遭遇无领导小组讨论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

分别在即,为何不能安静地离开

毕业了,人不漂泊心漂泊

职业规划:我要飞得更高

后记

试读章节

睡在我上铺的“天才”

在遇见她之前,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认识了我的上铺以后,我的看法彻底变了。

我们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她的高考英语成绩是148分,全省第一。要知道,满分是150分啊!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天才”!

开学第一星期,英语老师拿出去年的四级试卷对我们进行摸底测试,我考了58分。作为高中毕业生,我对这个成绩还算满意,可她考了72分,惹得英语老师大加赞赏。

接下来她展现出的英语天分让人叹为观止。她能准确区分每个单词的美式和英式读音;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无需查字典;一篇英语文章,她看两遍就能背诵;最让人吃惊的是,她睡觉时说的梦话都是英语,听得我们同寝室的女孩目瞪口呆……

很快,她成为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焦点,大家把她奉为仅次于老师的英语权威。除此之外,她别的才华也十分出众,中文写作课上,老师讲评最多的就是她的文章,让我们这些曾经的“才子才女”们相形见绌。

不仅如此,“天才”还是个娇小可爱的漂亮姑娘,忽闪着一双纯真的大眼睛。她的才气和美丽迅速吸引了无数倾慕者,赢得了“校花”的美誉。课间休息,总有其他系的男生挤在教室门口交头接耳,竞相一睹芳容:“快看,她就是‘148分美女’!”

美女性格柔顺,善良真诚。我说过她是我的上铺,也是我在大学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我们成了好朋友。但从此,我也成为光彩夺目的“天才”旁边一个灰暗的影子。

每次考试,她总是第一,我永远是第二,但这第一与第二之间可不是差几分,而基本上差一个档次。她的出现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如此之大。过去,我也常常被赞美为“才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我在市、省和国家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多次获得全省和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在语言方面还是挺有天分的,特别是记忆力,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我背英语单词的能力。

可认识了她,良好的自我感觉被彻底打碎。刚开始还觉得,你语法好,但口语不一定比我强吧?你英文好,中文又怎样呢?然而渐渐地,随着“天才”光芒的照射,我几乎彻底地否定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日俱增的自卑感。越感到她的出众和优秀,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愚笨。

我经常为此辗转反侧,老师和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天才出自于勤奋。不是人人都相信天道酬勤吗?我也曾尝试通过刻苦学习来弥补差距,但她却像一个无法逾越的标尺,总是能轻松地把我甩得很远。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也许命运如此,她就是上天的宠儿。

慢慢地,我对她的感觉开始复杂起来,起初是羡慕,可后来却发展成为一种敬畏和恐惧。不知从哪一天起,晚上睡在“天才”的下铺,我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感。她睡觉时发出的英语梦呓让我紧张得夜不能寐。我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是我的低智商造成的。于是,我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会发挥失常。

比如,我得了“英语考试恐惧症”。最莫名其妙的是,我怕的不是考试,而是她。因为我俩学号排在一起,所以每次考试我俩总是坐在一起。每当开考铃一响,她就飞速做题,似乎立刻变成了一个发送正确答案的考试机器。她跟我讲过,上高中时,老师总是训练他们提前15~30分钟答完题。听着她哗啦哗啦的翻卷子声和沙沙的写字声,我就精神紧张,心里不断嘀咕着:“她做到哪儿了?是不是已经做完了?而我一个字还没写,怎么办?完了完了……”我越急,速度就越慢。越提醒自己别想,就越忍不住去瞧她。我都快被这种感觉折磨疯了,真担心哪天会因为无谓的胡思乱想而崩溃。  恐惧的另一个表现是逃避。一次,系里组织英语短剧比赛,我和她都顺利入围,可是正式排演的时候,我突然主动提出,愿为大家做“后勤工作”,谁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放弃。当时需要的演员很多,而有她加入,我连当配角的勇气都没有。只要她在,我仅存的一点儿自信就会荡然无存。

可是,“天才”不知道我的痛苦,我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如果她不愿赴男孩暖昧的约会,就求我同去,当她的挡箭牌。可她不知道,做一个地道的“陪衬”是什么滋味,有多么尴尬。

当然,我没有“变疯”。现在想来,之所以最终走出“天才”的阴影,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支持有莫大关系。

在最彷徨无助的大一,我几乎每周都打电话回家倾诉,告诉爸爸妈妈我的学习生活和与“天才”的交往。从小到大,每当我遇到困难,父母总是给我全部支持,我也总是能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安慰。在电话中,妈妈坚定地告诉我:“‘天才’很优秀,但你也是优秀的,不要怀疑自己。作为妈妈,我最了解你,我们从来都相信你。”有时候听到这些话,我几乎落泪,父母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爸爸妈妈鼓励我在别的方面积极发展和提高。大二时,我们开设了日语课,这对我们都是全新的课程。通过努力,我的日语成绩超过了她。我对哲学、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这几门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我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其他社团,并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大量活动。“148分美女”虽然成绩优秀,但这些,都是她所没有的。

通过不断磨合和调适,我渐渐克服了自卑心态。因为我发现,虽然我在英语语言方面也许不能超越她,但是我却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现在终于明白,其实,压力表面上是别人给的,实际上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别人似乎比你强,但通过努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临毕业前,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说:“知道吗?其实我一直都在暗暗羡慕你,因为你比我优秀。”

(石墨/讲述 陈磊/整理)

P5-8

序言

每个人的青春都如同一场迷局,在拨开云雾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清晰。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也在梳理自己的成长脉络。仅仅一年多前,我还感觉自己一直在向前走,和身边的每个同龄人一样,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可却停不下来,总在为“前方有什么在等着自己”而忧虑不已。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一直在为各种目标而奔忙,似乎焦虑和紧迫永远在身后追赶。大一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痛定思痛后重新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大二、大三一直在本专业和“方向”专业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应对突然而至的恋爱;大四则里里外外一团糟,毕业论文、找工作、实习,相同的流程我要同时走两遍,因为我跨了两个专业……

当考取硕士的消息切断了找工作的艰辛之路,新一轮梦想的追逐随之而来,这一轮的时间又是三年。眨眼之间,登记表上的年龄就从18岁跳到了25岁,身份也从“校园人”更换为“职场人”。

在“青春热线”这一年一直被我标定为第8学年,前7年的困惑与不解、迷茫与焦虑都在这一年沉淀下来,一方面成为策划的专题素材,一方面又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小娅和汪文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不仅为我的困惑寻找出口,还带我走上为他人寻找出口之路。主管“青春热线”版的王永午老师则玩笑地称我为“问题孵化器”,好像所有的成长问题都能在我身上或我周围的人身上找到印证。

事实上,哪一段青春不是积累了厚厚一沓“困惑”?哪一种成长不是在相似的“结点”上向前延伸?

这些“困惑”与“结点”包括:

大一时惶惑不已:能否在新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离开了旧有的人际圈子,能不能迅速建立新的支持系统?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应该怎么办?……

到了大二、大三,适应的同时又诞生了新的问题:开始寻思逃课,开始尝试恋爱,开始攀比消费,开始盲目考证考级……在投入的过程中,依然会有疑虑:课堂缺席该不该愧疚,恋爱应保持怎样的安全距离,奢侈的攀比之风如何看待,考证考级是进取还是无奈……

临近毕业,则开始彷徨失落:心中怀着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对以往不如意的追悔;许多毕业矛盾也随之而来:人际关系因面临竞争而变得微妙,校园恋人因即将分离而变得凄然,未来职业因缺乏规划而变得迷惑……

相信多数人,都能从这些轨迹中找到自己无助的影子,或者再为这些轨迹增添一些新的素材,因为青春总是在寻找和迷失中变得更加充盈。当问题与困惑越来越少,破解的乐趣也会随之减少。

专题中的专家点评,并未提供具体的解决途径,因为在心理问题的化解上,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他们帮助大学生们理清的,仅仅是他们真正的需要,调动的是他们内在的能量。

前段时间刚读大二的表妹发来邮件,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和种种未来——包括出国、二学位、国际企业实习、考研、就业等,让我帮她分析,最后小心翼翼地问“自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读了大学,目标的单一性被打乱,前途突然分叉了,出现了诸多可能性。很多时候,他们是追寻着别人的脚步去做自己的决定,而很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想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现有的努力与实现目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一位生涯规划师曾建议有同样困惑的同学“先停下脚步,好好规划一下,不要盲目地胡乱奔跑”,那位学生的回答特别有意思,“我怕停下来就来不及了,还是边跑边思考吧”。

“边跑边思考”,典型的压力心态!在不知道下一步要落在哪儿时已经抬起了脚。因为年轻,所以脚总是抬得很轻易,放下得也很坦然。在每一次抬起与放下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种选择,放弃了很多种可能。可如果他们的脚抬得慎重一些呢?比如,认清当时的状况,分析自己的处境,问问自己的内心,做个合理的规划。选择的确耽误了一会儿时间,但这绝不是浪费,而是借了一盏探照灯,把未来的路看得更远一些……

大学生中还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就是“为比较而累”。学业上,我为什么不能总是第一;人际交往上,我为什么不如别人八面玲珑;消费上,为什么别人穿名牌用名牌而我不能……

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比如,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在能力发展方面、在与人交往方面、在认识自身方面是不是有所进步?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人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答案也因所处的具体环境、内心倾向、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出现许多差异。所以,当再出现困惑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喜欢这样一句哲人的话:请赐给我宁静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并赐我以智慧,去认清这二者之间的分别。

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一年365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套有趣的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人和事,看到精神轨迹的追索和变化。在我们所有的行动下方,都潜伏着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发现它们的踪迹,理智地辨析来龙去脉,是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快乐的钥匙。书页里静静地悬挂了若干把钥匙,期待着你开启心扉。

——毕淑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校园(忙与茫)/青春热线精选丛书/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韶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2173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5.5
丛书名 青春热线精选丛书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2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14: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