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法则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林奇是20世纪美国华尔街最具价值、最具代表性、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受聘基金经理人,是富达投资团麦哲伦基金的舵手,被美国金融界称为“全球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人”、“美国投资界的超级巨星”。然而彼得·林奇是从自身投资经验和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去创作的,虽然在我国也很畅销,但是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有些内容和策略还是不够直接,而且也有一些阅读上的障碍。因此,作者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出发,创作了本书。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投资理念、选股方法、股票买卖时机的选择、给投资者的忠告等几个方面对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方略进行了总结,同时把彼得·林奇13年的传奇投资策略与技巧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希望中国的投资者能够从中受益,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新空间。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讲述了彼得·林奇的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彼得·林奇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并系统讲解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如何持有合理的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如何从证券公司、公司年报等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利用市盈率、每股账面价值等进行投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找到真正值得参考的数据,在看似没有机会的股票中找到“黑马”;同时分析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让一窍不通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

本书既是一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策略,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并且着重分析了四个成功投资案例。

最后,本书还归纳总结出180条投资黄金法则,彼得·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目录

前言 全球最佳选股者的传奇投资/1

第1章 彼得·林奇的成长/1

 一、幼年丧父的彼得·林奇/1

 二、麦哲伦基金的实习生/4

 三、从球童到基金经理/9

 四、上任后的初期投资/13

 五、作为工作狂的彼得·林奇/14

第2章 彼得·林奇的早期投资理论/20

 一、股票是一门艺术/20

 二、充分了解公司/22

 三、华尔街滞后现象/24

 四、如何发现好股票/26

 五、鸡尾酒会理论/28

第3章 彼得·林奇的投资个案分析/32

 一、对玩具公司的市场调研/32

 二、对苹果电脑公司的投资分析/34

 三、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投资分析/39

 四、对房利美的成功投资分析/43

第4章 彼得·林奇的黄金投资法则/46

 一、与众不同的投资角度/46

 二、确立自己的投资理念/48

 三、倡导长期投资理念/51

 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56

 五、倡导国外投资理念/62

 六、细节决定投资观念/64

 七、对股价趋势的分析方式/68

 八、股票的买入和卖出法则/69

 九、保守投资与传统投资/72

第5章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策略/74

 一、彼得·林奇对投资公司的分类/74

 二、不同股票的不同策略/77

 三、彼得·林奇青睐的上市公司/80

 四、彼得·林奇回避的上市公司/83

第6章 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理论/85

 一、早期基金投资理念/85

 二、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法则/86

 三、怎样选择基金投资/92

 四、个人投资基金的技巧/96

 五、正确的基金投资方略/104

 六、对基金的正确评估/110

第7章 彼得·林奇分析个人投资/113

 一、彼得·林奇选股原则/113

 二、投资者要学会理性投资/117

 三、彼得·林奇对个人投资的价值分析/120

 四、彼得·林奇对个人投资者的选择建议/123

 五、正确处理投资与投机的关系/124

 六、彼得·林奇的投资哲学/127

第8章 彼得·林奇的投资忠告/129

 一、要有针对性地深入考察公司/129

 二、要依靠有效的信息和调查/130

 三、寻找那些低价股票/13z

 四、如果想赚钱,成长中的小公司是不错的选择/134

 五、把股市和经济情况分开/135

 六、股票投资也要等待最好时机/136

 七、要抓取股票的两个最好时期/136

 八、买到好的股票,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138

 九、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买到让你欣喜若狂的公司的股票/139

 十、在市场效率较低的地方,亮出你的胆识/140

 十一、内部人员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是一个好机会/141

第9章 彼得·林奇的投资经验总结/143

 一、重视股市的调查和研究/143

 二、小公司股票更容易赚钱/145

 三、学会运用财务报告/149

 四、学会正确分析股市信息/152

第10章 华尔街的投资风波/159

 一、作为金融中心的华尔街/159

 二、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160

 三、华尔街的股市黑幕/161

 四、华尔街的金融狂人/164

 五、1987年的华尔街股灾/166

 六、彼得·林奇退休风波/173

 七、股市下跌与彼得·林奇法则/174

第11章 彼得·林奇的投资技巧/176

 一、寻找优秀投资对象/176

 二、借助指标选黑马/178

 三、价值比较与投资趋势/179

 四、投资越早收获越好/180

 五、放量细节洞穿股价走势/182

 六、依据买卖盘看股价走势/183

 七、借助成交量短期获利/184

 八、宏观分析与企业业绩分析/185

附录一:彼得·林奇年谱/187

附录二:彼得·林奇投资语录/192

后记/205

试读章节

一、幼年丧父的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于公元1944年1月19日降生于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

彼得·林奇生活在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家庭中,父亲是波士顿学院的一名数学教授,后来进人约翰·汉考克公司,成为一名高级审计师。在父亲的熏陶下,彼得·林奇从小就知道很多关于基金和股票的相关信息。即便是因为年幼,还不明白基金和股票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理论充斥其中,但是这些耳濡目染还是给彼得·林奇在今后的道路上起到了启蒙性的作用,从而使他走向成功。

彼得·林奇的母亲也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她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非常普通的美国妇女。在丈夫有足够能力养家的背景下,她就充当着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中相夫教子,非常贤惠。她非常和蔼,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彼得·林奇得以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即使她在彼得·林奇的学业和爱好上没有给予多大帮助,但是她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却给了彼得·林奇良好发展的前提。

但是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3岁那年,父亲得了癌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使得这个家庭的经济一下子垮了下来。此后,由于父亲的疾病,彼得·林奇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在彼得·林奇10岁那年,家里已经困苦不堪。

濒于生命边缘的彼得·林奇的父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想努力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一些财富。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这使得他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很快就卧床不起。

这场十分突然的变故,对于只依靠父亲挣钱养家的家庭来说,不啻为天大的打击。在父亲不得不停止工作后,彼得·林奇家很快就四壁空空。

于是,在彼得·林奇10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永远告别了他们。而养育彼得·林奇的这个中产阶级家庭,一下子变为一贫如洗的家庭了。

在父亲生前,彼得·林奇从父亲那里知道一些高尔夫知识,除了这些,父亲留给他的只有贫穷。

10岁以前,家境良好的时候,彼得·林奇对股票只是知道一点点,从来没有刻意去关注过。而且在和父亲一起打高尔夫的那些人那里,彼得·林奇虽然经常听到对股票的谈论,但是也没有什么兴趣。小小年纪,他所关注的只是高尔夫场地,还有那些人在他面前挥舞的长长的高尔夫球杆。那些在空中飞旋的小白球,时常吸引着他的视线,使得他追随着去寻找。

虽然父亲的去世给彼得·林奇带来人生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个打击同样也让彼得·林奇变得坚强起来。

而这时,彼得·林奇的心思又跑到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因为他想起了那里的和他年纪相仿的球童。

高尔夫球场的球童,主要负责帮球员拿球杆并护理球杆,且在规定范围内帮助球员。假设一个球童被一个球员雇佣,那么在与球相关的地方,这个球童负责保管这个球,他所拿的高尔夫球设备也被看做那个球员的设备。除非这个球童依照另外一位球员的指令去行事,这个球童则被看做给他指令的球员的球童,也就是职业球童。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彼得·林奇去高尔夫球场,在那里,彼得·林奇认识了很多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的员工。

于是,彼得·林奇找到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俱乐部的经理。因为彼得·林奇的父亲是这个球场所熟知的人士,而且这个经理非常同情彼得·林奇家的不幸遭遇。再加上彼得·林奇熟知高尔夫运动规则,完全可以胜任一个球童的职责,于是就雇用了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之所以被高尔夫球场雇佣,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不幸身世得到大家同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球场刚好需要一名有经验的球童。  在有限的时间里,凭着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彼得·林奇很快就胜任了球童的工作。

在以前,彼得·林奇就常常和其他球童们一起玩耍,虽然当时他还不属于他们中间的一分子。

球童这种工作,对11岁的彼得·林奇来说非常不错,因为他既懂得高尔夫球运动的规则,又喜欢高尔夫球。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同时,球童还有着很高的收入。彼得·林奇曾经算过球童的收入,帮球员捡球,一个下午的收入,远远高于那些清晨6点就要把报纸送到订户的报童一周的薪水。而且,收益丰厚的时候,彼得·林奇一个下午的收入,就比自己母亲辛辛苦苦工作一周的薪水还多。

薪酬高,而且不忙碌。假若球员挥出去一个烂球,让球童捡回来时,还会大方地送球童一笔小费。还有,球童替那些球员拿设备时,当那些球员离开,也会给球童们一笔不小的小费。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对股票并没有多大好感。即使股市上涨好几倍,对他们来说,股市仍然如同吃钱不眨眼的老虎机,进入股市就像去赌博。彼得·林奇的家里,也只有他的祖父吉恩·格里芬曾经买过股票。

作为一个具有保守思想的美国人,吉恩·格里芬购买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之所以选这家公司的股票,是因为当初这是一家搞供水系统的公司,而且人人都需要水,恰逢美国城市的高速成长,供水系统理应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所以,在这个错觉的指导下,吉恩·格里芬认为这个行业很保险,就买了它的股票。

一次偶然的机会,吉恩·格里芬去纽约旅游时,才发现这家公司居然是一家石油公司。

顿时,吉恩·格里芬感到很沮丧。虽然当时石油是一种普及的能源,但是由于对油田的勘探相对落后,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这让石油面临竭尽的危机。吉恩·格里芬在石油上看不到希望,于是就把手中的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全部抛售。从此,他再也不染指任何股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支股票后来上涨了50多倍,彼得·林奇的爷爷错过了一夜暴富的良机。P1-3

序言

彼得·林奇是20世纪美国华尔街最具价值、最具代表性、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受聘基金经理人,是富达投资团麦哲伦基金的舵手,被美国金融界称为“全球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人”、“美国投资界的超级巨星”。投资大师纽伯格认为,彼得·林奇是当代社会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特别是他自1977年接管并扩张美国富达投资集团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麦哲伦基金成为有史以来收益率最好的共同基金,同时,还使其总资产由2000万美元一路狂飚到了140亿美元,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称为华而街最富传奇性的投资大师。

有关专家曾经按照彼得·林奇的投资收益表来计算,假如某位投资者在1977年把1万美元交给彼得·林奇,那么,到了1990年,彼得·林奇就可以给这位投资者带来29万美元的收益,也就是说,彼得·林奇将会在13年当中,带给投资者超过其本金的29倍的收益。这在全球金融界来说,都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与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家和长期投资家不同,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以资本收益为投资目标的金融理财家。以资本收益为投资目标的金融理财家不管什么种类的股票,只要是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去大量投资,一旦他们觉察到自己购买的股票价格稍稍超过其本身的企业价值就会毫不留情地抛掉。这样投资的最大优势有三: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没有投资范围的局限性,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市场调研和投资策略就可以得出应该购买哪只股票;三是可以规避金融投资风险,从而避免损失本金。彼得·林奇正是着眼于这三点,才使自己在13年的传奇投资中,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都让自己找到了投资者梦想的“10倍股”。

彼得·林奇常说:“投资者不是在投资股票本身,而是在投资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在他看来,任何一只股票、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板块,哪怕是所谓的“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前提是你要从这些“夕阳产业”中寻找到潜质最好、股票价格最合理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生涯中,信息研究和市场调研就成为他最为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

根据彼得·林奇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彼得·林奇每年至少要会见200个以上的股票经纪人,并且与他们长时间的会谈。如果没有见面的时间,彼得·林奇每天就至少接听10人以上的经纪人的电话;彼得·林奇每年至少要走16万公里的路程,以便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平均每个月,彼得·林奇大约需要走访40至50家公司,并且要与对这些公司总裁谈话,以便了解合作机构和股东的旨意和想法。另外,彼得·林奇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并且还要阅读700份以上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这些数量足够吓倒一大批投资者,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这又再一次证明彼得·林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彼得·林奇还认为,找到一只好股票,只是成功投资的基础;而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投资之前,彼得·林奇总是乐此不疲地分析股市的涨跌,并且从股票价值本身,去衡量股票的价格是否正常。一旦他认为某只股票目前的价格远远低于其本身价值,他就会投入巨资,去购买这只股票。由此可见,彼得·林奇的判断力与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他的投资回报率。

1990年5月31日,彼得·林奇宣布退休,这引起美国投资界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一年彼得·林奇只有46岁。事后谈起他的离职,彼得·林奇的解释是,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你是当财富的奴隶,并耗尽自己的余生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值呢,还是让自己当财富的主人,并让财富为自己服务?”

彼得·林奇正式退休后,有传言说“他从退休时开始数他自己赚来的钱,到死也数不完”。但赚够了足够余生所需的钱财,并非彼得·林奇退休的直接原因。后来,在彼得·林奇的著作里,人们才找到了答案:在彼得·林奇46岁的生日晚会上,他忽然想到父亲就是在46岁时去世的。这是彼得·林奇第一次思考死亡。想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阴影。同时他开始思考财富与生命的话题,从而决定退休后专注于家庭和慈善事业。

作为中国的投资者,最早应该是从他的三部金融投资学著作《学以致富》、《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接触到彼得·林奇的投资方略的。然而彼得·林奇是从自身投资经验和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去创作的,虽然在我国也很畅销,但是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有些内容和策略还是不够直接,而且也有一些阅读上的障碍。因此,作者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出发,创作了本书。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投资理念、选股方法、股票买卖时机的选择、给投资者的忠告等几个方面对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方略进行了总结,同时把彼得·林奇13年的传奇投资策略与技巧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希望中国的投资者能够从中受益,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新空间。

后记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追求财富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甚至是理想。然而在财富面前,有的人总是游刃有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赚得盆满钵满;而有的人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摸不到财富的边际。

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看,财富是由食物演变来的。在原始社会,财富的象征就是食物。你只要拥有足够的牛羊,让一家人吃饱穿暖,你就是财富的守候者;如果你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还有节余的食物,那你就是财富的拥有者;如果你能够为你的家族成员或部落成员谋取到足够的食物,那你就是家族首领或部落首领。到了封建社会,财富的象征就是土地。如果你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你就是财富的守候者;如果你有成片成片的土地,而且自己都种不过来,那你就是财富的拥有者,或者叫地主;如果你有许多许多的土地,需要自己的家族力量或民族力量来耕耘,那你就是财富的分配者,或者叫国王或皇帝。在现代社会,财富的象征就是金钱,你拥有满足于自己生活的金钱,你只是一个财富的守望者;如果你每年有五六万元的年薪,那你就是财富的凝望者,或者叫都市白领;如果你有一套按揭贷款的房子,并且拥有一辆小型家用汽车,那你就是财富的守候者,或者叫中产阶级;如果你有百万以上资产,你就是富翁。

而在大多数人眼里,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处于守望者的阶层,每年有五六万年薪的就是一种财富;而财富的凝望者,对自己的财富根本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真正的财富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辆家用轿车;然而处于财富守候者的阶层,也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在他们眼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才是真正的财富拥有者……于是,在这个金字塔似的“财富追求目标图”上,人们的欲望被无限制地扩大和膨胀,以至于在当今社会中,竞然出现了一大批“房奴”、“车奴”、“卡奴”。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财富的守望者、凝望者、守候者,还是财富的拥有者,大多都失去了对财富本身价值的评估,从而无法理性地去管理自己的财富。

这在当今证券投资市场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对投资毫不了解的人们,怀抱着对财富的无限渴望,而走进了证券交易大厅。他们不但拿出了自己的家底,甚至还把自己的养老金都拿了出来,全部投到了股票或基金上。对证券投资略懂皮毛的投资者,则更是信心百倍地要从股票或基金投资上赚得盆满钵满,以实现自己对财富的梦想。而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多年之后的投资者,摇身一变成了投资专家、基金经理、理财大师。他们四处宣扬自己的投资理念,并且开坛设讲,招收门徒,大有豪情壮志在云天的胸怀和孔子周游列国颂扬自己学说的气魄。大多数投资者都被这些投资专家所迷惑,从而跟随着大师的脚步,开始了自已的财富投资之路。

应该说,作为一个投资的个体,追求财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种被财富投资冲昏了头脑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理性的投资,更谈不上理智的投资。于是,财富成为了一种欲望,而欲望的背后要么就是金灿灿的投资回报,要么就是巨大的陷阱。

而我,作为一个追求财富无限膨胀的投资个体,在2007年也深刻地体会到,财富对一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让我见识到证券投资对自己财富梦想的巨大推动力。于是,我从一个观望者变成了一个实战者。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证券交易大厅的时候,我还是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惊:熙熙攘攘的人们无不对财富充满了渴望,怀抱梦想的投资者无不对投资充满了期待,手持股票的股民无不对股市充满了自信。在这种接近疯狂的背景下,我作为一个刚刚迈进证券交易大厅的投资者开始彷徨和恐惧。于是,我开始翻看各类证券投资图书,聆听众多投资专家讲座。

然而在2007年9月的一天上午,当我从中央电视台听完一场无比精彩的投资演讲之后,我发现,刚才那位主讲的投资专家,竟然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讲成了彼得·林奇的投资方式,这让我有意识地重新开始去研读彼得·林奇的著作。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创作一部真正的投资大师传记,而这位大师至少要具备三点:一点就是全球性的;另一点就是要耳熟能详的;还有一点就是创造了投资神话的。

有了这个初步的想法之后,我的目光投向了华尔街,此时,巴菲特和彼得·林奇走进了我的视野。于是,我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创作冲动,并且迅速把这种冲动转化到自己的文字表达上。

在充满兴奋和凝望的创作过程中,我不但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投资大师的风采,还体味到了一种价值财富的投资理念。这种既满足于现实的物质又满足于精神层面的创作过程,让我再一次把自己的人生与财富联系到一起。然而此时,通过彼得·林奇的点拨之后,我终于发现,那些所谓的投资专家和投资大师都是在一味地作秀,而不是在传播投资理念。因此,这更加增添了我对创作此书的信心。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心怀无比的兴奋和孤单的冲动,在面对一个投资大师的灵魂。虽然在这其中,我也彷徨过,也怀疑过,甚至自责过,但是我仍然自信而固执地完成了自己的写作计划,并且顺利把它交到出版商手中,这是我对自己自信的一种回馈,也是我对财富的另一种追求与体现。

在漫长的人生奋斗过程中,无限的欲望与膨胀的财富梦想,会伴随着每一个人度过惊心动魄的投资旅程。其中既有酸甜,也有苦辣;既有收获,也有泪水,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当人们在回首自己投资道路的时候,还是应该走近大师的身边,去审视一下自己的投资道路与财富梦想,以便让自己的财富走上一条理智而平和的增长之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也希望,那些刚刚步入证券投资业的股民和基民,以及那些拥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一定不要忘记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给我们的投资建议和忠告,让自己更加理性地去看待慢慢膨胀的财富梦想。

最后,希望读者能够从彼得·林奇的智慧当中,吸取各自需要的营养,并且从中学到一些深刻的投资理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法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夕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1165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9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