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
内容
编辑推荐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中国佛教里唯一称作“经”的佛经。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后人尊称为《坛经》。本书是净空法师1981年启讲于台湾中广的讲演录,讲演中有各《坛经》版本的对勘,主要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穿插了许多禅宗掌故,给枯燥的讲述平添了许多趣味。

内容推荐

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曾建立一坛,并且他立一个碑,碑上刻有预言,言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武帝时代,智药三藏在此坛旁边种植一棵菩提树,也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是真正传佛心印的法主。一百七十年之后,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果然在这个坛落发,出家受戒。六祖的教学深入浅出,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这一本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语录,后人敬称为《坛经》。《坛经》开顿教之门,五宗之所自出,流通一千三百多年,遍及海外。

本书是净空法师1981年启讲于台湾中广的讲演录,主要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穿插了许多禅宗掌故,给枯燥的讲述平添了许多趣味。而佛门四众同修,由于六祖的开示,可以获得修学纲要,成就无量功德。

目录

经题

本经大意

悟法传衣第一

释功德净土第二

定慧一体第三

教授坐禅第四

传香忏悔第五

参请机缘第六

南顿北渐第七

唐朝征诏第八

法门对示第九

付嘱流通第十

试读章节

本经大意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作“般若品第二”。这一章正是大师最初于大梵寺一日所说之完整记录,说明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教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无上法门,以及祖师自己得法、修学的经过,是乃三转法轮之现身作证转也。这一篇记录非常珍贵难得,读之如见六祖其人,又如亲遇讲席。此章末后有无相颂十五首,成为顿教修学法要之心传,应该记取。

“释功德净土第二”,流通本改作“疑问品第三”,内容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今日佛门四众同修来说。由于我们的社会繁荣,生活水准普遍提高,本省各地大小寺庙林立,无不富丽堂皇,竞相斗胜,自以为功德无比。六祖在这一章开示功德的定义,并且指导我们要舍有为功德,修显自性功德。关于净土的问答,莲池大师解释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说的是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实报净土而舍方便同居,真是慈悲至极!此不是破净土法门,千万不可以错会祖意。本经自此章以下,都是众门人总结祖师三十七年教学法语,分类纂辑而成,并非一会所说。

“定慧一体第三”,流通本改作“定慧品第四”。这一章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心传大本。大师示众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一体正是不二法门,是本性顿教。

“教授坐禅第四”,流通本改作“坐禅品第五”。这一章是宗门修行方法的总纲领,最高的指导原则。不但参禅要明了遵守,就是念佛人也应该记取,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即是上上禅。一切法门欲入一真法界,无不以此为总纲领。

“传香忏悔第五”,流通本改作“忏悔品第六”。这一章是讲见性成佛,内容有五段:第一段,传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第二段,教发四弘誓愿。第三段,授无相三皈依戒。第四段,开示一体三身自性佛,令学者悟入。第五段,说无相颂五首,旨在灭除吾人多生多劫所造罪障,罪障消除即是见性成佛。

“参请机缘第六”,流通本改作“机缘品第七”。这一章列举十三位门人请益机缘,来做一个教、学、修行的榜样。正如《华严经》善财参学,又如《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皆具足修学的示范作用,正是止于至善的教学,慈悲至极。在这一章中,亦见祖师被机点化、说法利生之大。如法达之于《法华经》,智通之于《楞伽经》,志道、志彻、无尽藏比丘尼之于《大涅槃经》,见祖师指导其大开圆解之妙悟,是依教读诵的模范。又如青原之“不落阶级”,南岳之“修证不无,污染不得”,永嘉大师之“一宿觉”,由此可见祖师指点其悟入不二、亲证无生之善巧,是真修行的典型。我们在这一章看到,古大德无论解门或是行门,莫不皆是以悟入为宗。

“南顿北渐第七”,流通本改作“顿渐品第八”。这一章是对当时禅宗弘扬趋势的记述,是史实。五祖忍大师传出两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师,以“本来无一物”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顿教;北方是神秀大师,以“时时勤拂拭”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渐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门下不服惠能大师传衣得法。秀大师以祖师独得“无师智”晓谕其徒,亦见其师兄弟本无相忌,各依因缘弘化一方,也是我辈后人应当效法的。

“唐朝征诏第八”,流通本改作“宣诏品第九”,也有改作“护法品第九”。这一章记载当时朝廷帝王遣使引请供养、请益,师以老疾辞,及其对使者的开示,诚能发人深省。祖师做出一个出家人远离名闻利养、守出家人本分事的好榜样。这一章是史实,也是身教。章题改作“护法”,别具深意,令人省悟。

“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流通本将此两章合并,改为“付嘱品第十”。这一章是六祖教授其门人说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范。以三科对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对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轻心、慢心求,必要至诚感通,因为此经不属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这一句以下才是“付嘱流通第十”。这一章是记载祖师付嘱传法的事情,很详细,尤其以“真假动静偈”八首,说出此宗乃是无诤法门。又为本经立名为《法宝坛经》。最重要的,末后说法指出:“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证之指南。大师一生示现,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学榜样。以下说师承,祖祖禀承,道统其来有自,用意很深。祖师最后留别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诸位同修,学佛就是学觉、学悟,觉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圆寂,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众生自作聪明,知见立知,不悟实相,染著五欲六尘,起无量迷障,沉沦六道,生死流转,实由于此。佛祖慈悲,西来之旨,教我们顿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关未破,万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愿大家有志同学。

P3-5

序言

一、缘起

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

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你知道这其中的美妙滋味是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描述的,我只感觉一下子智慧就开了,紧张的心情突然就放松了,仿佛有了大爱,心也宽了,遇事也从容了,以前要跟人计较的事也能化解了……你会想,是不是我将工作也放下来不管了呢?其实不然,我还是干我原来要做的事,完成一样的工作任务,只是心情变了,做事的态度也有了很大变化,就感觉以前十分难做的事没有那么难了,一切顺其自然,好像水到渠成似的,以前好多都没有想到要做的业务自己都跑上门来,你说怪不怪?一切都顺风顺水。”

我是从好奇变为惊奇了,我知道李明珠女士所言非虚,因此对净空法师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于是晚上回去,从网上查阅有关净空法师的资料。这一查阅不打紧,发现净空法师居然有这么多影音资料和文字资料,使我从惊奇变为极大的惊讶。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http://www.amtb.org.tw/)是一个非常全的有关净空法师影音文字著述的官方网站,从“导航”栏中,将净空法师讲述内容的目录列下来,我们就知道净空法师所涉佛教讲述范围有多宽了。网站导航目录是分类的,整理一下,除净空法语而外,讲座部分主要有:

基础学科

《十善业道经》

《沙弥律仪要略》

《地藏经》

《吉凶经》

本科/专科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普贤行愿品》

《念佛圆通章》

《往生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八十华严》  《四十华严》

《楞严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圆觉经》

《仁王经》

《梵网经》

《当来变经》

《大般若经》

《般若心经》

《清净心经》

《大智度论》

《唯识研究》

《八识规矩颂》

《大乘起信论》

《百法明门论》

《四十二章经》

《八大人觉经》

《殊胜志乐经》

《太上感应篇》

《了凡四训》

《六祖坛经》

《四书蕅益解》

……

看这个目录,就知道它涵盖了佛教中的经、律、论三藏,所涉范围之广、容量之大,已经足以令人赞叹,而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他所涉及的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如《太上感应篇》、《易解》、《四书蕅益解》等内容,先不论其学问的成就深浅,单就这个目录,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净空法师是以佛学为根基,而融汇了儒、道文化的有学问的和尚。从《认识佛教》、《轻松学佛法》、《佛学易解》、《佛教故事》等普及性的佛教读物来看,我们说,净空法师不仅仅在和尚中是有学问的,而且他还是一个致力于佛学普及教育的法师,这对于末法时代(谓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是名末法),众生大多不知佛法为何物的现状来说,净空法师的努力应当是有意义的。前不久从北京出差回南京,看到两位从东北到南京前往栖霞寺参佛的佛教弟子,身边就携有一部净空法师所著的《认识佛教》,我借来翻阅了很长时间,还回去时,顺便问了这两位佛教弟子,对此书的印象如何,他们回答说:“书很通俗,功德无量。”

我们知道,佛法在印度出世是一大事因缘;佛教传入中国也是一大事因缘,使中国的人民接触了另一种别异的新思想,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增加了新鲜的活力;末法时代,传播正确的佛法,我想,肯定也是一大事因缘,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法精神不理解,年深月久,佛教的面目就会被淹没,佛教的真精神就会被误解,甚至被歪曲,这样的后果就很严重。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一批像净空法师这样的和尚用他们专门的佛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来对众生进行宣讲的,这样的目的,其实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不让佛法湮灭、沉沦。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有合理的成分,如戒定慧的理论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准则等是佛教最基础的内容,与人类所要追求并达到的“真善美”的目标也是异曲同工,其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像以前所误读的那样只是迷信,其实它也是有合理内涵的,它赋予人以改过自新之路,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丰富和补充,事实上,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求佛以前,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佛教的影响深入民间,乃至上及帝王士大夫阶层,佛教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血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弘扬佛法,也就是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大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而不至于被误解和利用,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贡献。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净空法师的努力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是不会白费的。

二、佛教即“佛陀教育”

以上是对净空法师一个表象的粗略描述,真正打开讲座的内容,及至在听到和看到其讲座的影音,读到将讲座整理成文字的资料时,我们才真正发现净空法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师。法师法师,顾名思义,应当是精通佛法,能够传法行法的老师,要是不能传又不能行就不能称作法师了。前不久我在一则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说是在大陆半个世纪以来,能够讲经的和尚是寥寥无几,这则文章反映的是十年前的一个状况,不知现在大陆的佛教寺院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看到净空法师这样一个庞大的讲经体系,而且在读到其文字资料,得知其讲经的内容也非泛泛,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情况时,我想,大陆的佛教寺院是需要这样的法师的,否则,佛教要弘扬又谈何容易。

我们来看一下,有将影音整理成文字后净空法师著述的一个概况(所列的只是净空法师讲座的一部分):

《金刚经讲记》,约190万字;

《大般若经纲要讲记》,约20万字;

《无量寿经讲记》,约182万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约630万字;

《观无量寿经讲记》,约38万字;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约53万字;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约54万字;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约11万字(此讲记有三种,在新加坡所讲的有45万字,在台北讲的有35万字);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约33万字;

《太上感应篇讲记》,约82万字;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约115万字;

我估计,净空法师讲述的内容,以整理成的文字计,至少也得两千万字以上。这是从量上说,规模宏大;但对没有听过或读过净空法师讲座的人来说,也许会有许多疑问,这么庞大的一个讲经体系,一般的法师能够讲一经,或者三四五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净空法师怎么能讲得了这么多的经,而且怎样做到融会贯通的?

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老实说,我也相当的怀疑,于是将网站上的内容下载了下来阅读,一读之下,原来的疑问很快就消散了,净空法师的讲座不论从量上论,还是从质上讲,都是很杰出的,非同凡响。总结起来,他的讲座有三个特点:

1.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是普及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我们知道有一些经师讲经,是“深入”了,但是仍“深出”之,很多人听了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指。而净空法师的讲座很通俗,它是“深入”了再“浅出”,将深刻的道理通过普通的语言讲述出来,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原来的主旨,听的人一听明白,读的人也一读就了解,这是要有很大本事才能做得到的。因为谁都知道,佛经是用文言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既古老,其内容又很高深,一般学者通一经尚且不易,何况经、律、论三藏都能通述呢?所以说,是非有大本领而莫办。  2.苦口婆心。净空法师在讲授佛经或开传统文化的讲座时,总是劝人要学习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达到“苦口婆心”的程度,其用志之关、用心之深,非常人所能了解。这是有鉴于中国人受西化日深,而本体的东西则日渐侵削,直到被湮没的危机,传统的道德,如“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的记忆里是日渐被遗忘掉了,该不该继承下来呢?我想,这样的问题,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应当得到肯定答复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本体,是我们赖以立身的东西,要是没有了这些,哪里会有我们的“文化”,又哪里会有真正的中国人呢?

3.有独到的心得。很多人做学问是有口无心的,真正要做一些学问出来,是必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的,否则只是人云亦云,也就只是普通的记问之学了。在学问里,这些独到之处,也可以谓之“绝学”(“绝学”,《汉语大辞典》这一词条下有三个义项,在这里是指第三个义项“谓造诣独到之学”),说得更通俗一点,是“绝招”。净空法师的“绝学”或“绝招”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他的“佛陀教育”之学。

在以前,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提出过“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说法,但至少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提出来有没有道理,姑且不论,但能够毅然果然地提出来,说明净空法师至少是具备了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中的一项“勇气”的。在净空法师讲述的《认识佛教》一书里,他对“佛陀教育”(亦即“佛教”)做了如下阐述:

佛教究竟是什么?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里面包括的还要多。它的内容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从时间上讲。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像中国孔老夫子的教育是讲一世,讲我们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一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了。譬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称佛为本师(老师),只有教育里面才有师生的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就是这一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这个教育他是第一个创办人。我们跟他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称呼,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老师与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宗教里面,上帝与信徒没有师生这个关系。我们佛门是清清楚楚说明,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的学生,早期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后来的学生,我们跟他是前后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要搞清楚。

在日常生活当中(讲现代),我们称老师,这一个寺庙里,我们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我就称他和尚,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所讲的指导教授,他直接指导我的,这关系非常亲密。要不是直接指导我的,像一间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他是我们学校里的老师,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我们就称他作“阿阖梨”,这就有分别了。阿闭梨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可以跟他学习,但他没有指导我。所以这个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实在讲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机构,就像现在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一种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艺术教学。现在的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两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

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来,跟现在的学校完全相同。“和尚”就相当于学校校长一样,一个寺院只有一个人称和尚,不可以说每一个出家人都称和尚,那就错了,完全错了,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和尚是主持教学政策的,课程是他安排的,老师是他请的,这是和尚的责任,他是校长。和尚下面有三个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底下分三个部门。第一个是管教务的,叫“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你看看只是名词不相同,实际上他管的事情,跟现在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它的结构确确实实是一个学校,而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学校,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去的丛林,丛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佛教大学。我们自古至今看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佛教的结构,它都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清楚的,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一种理论,不管它是否正确,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看了净空法师对“佛教”即“佛陀教育”的阐释,我相信即使有很多人不能赞成,但也不得不承认净空法师讲得有一定道理。发前人所未发,到前人所未到,这就是净空法师有“独到造诣”的地方,也是净空法师的“智”(智慧)之所在。

——这就是净空法师的“绝学”,也是他作为一代“法师”能够站得住的理由。

三、关于生平和“净空法师讲佛”系列的概述

至于净空法师的生平,就只有抄录其官方网站“净空法师专集网站”的生平简介了。原来介绍的文字比较多,我做了一下节录,如下: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1927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1949年旅居台湾。1954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1959年,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已逾五十年,从无间断。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大开印赠经典及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内学院院长。创办华藏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与澳洲净宗学院。指导新加坡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除讲经教学,法师于各类医药、教育、慈善救济事业也非常关注,不分国家、宗教、族群,平等真诚的贡献力量。先后荣获美国德州荣誉公民、达拉斯荣誉市民、澳洲图文巴荣誉市民、印度尼西亚宗教部最高荣誉,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与荣誉教授。2005年,荣获英国女王AM勋衔,再次肯定了法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与宗教团结的卓越贡献。

半世纪以来,法师足迹遍满五大洲。多次代表大学至亚、澳各地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数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度尼西亚五大宗教、马来西亚五大宗教代表团,访问中国(远至新疆)、罗马、埃及等宗教圣地与大学。并捐赠泰国僧伽医院建设基金,实为化解南北传佛法两千多年来的隔阂迈了一大步。

法师有鉴于近代各宗教逐渐式微,偏重形式而缺乏实质,积极提倡建立“宗教大学”或“多元文化大学”,培育各宗教教师传道人员,深入教义,提升素质。诚望各宗教学习者皆能恪奉真主神圣仁慈博爱精神,落实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

为坚实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的圣贤教育基础,法师特于2006年在澳洲昆士兰省购买建校土地,希望建校培育世界各宗教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以儒之《弟子规》、道之《太上感应篇》与佛之《十善业道》的教诲为扎根教育、戒律基础,要求全体师生百分之百落实此三门课程。因此三科,不仅是儒释道三家学术的基础,实为圣贤“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教育之大根大本。尤于今日社会,老法师更加强调,唯有深明因果教育,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若不明因果,纵然学习伦理、道德教育,亦容易流于表面,徒具形式。

简言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为什么要编选“净空法师讲佛”系列图书?这道理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净空法师讲佛的内容比较好懂,容易普及,而且也有益于世道人心。但净空法师讲佛的内容非常庞大,有的“讲记”达到六百余万字,过于繁冗,不便于读者,所以,就选择了一些内容比较容易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而且也耳熟能详的佛经著作以及佛教故事等讲座编列成一个系列(如下),以飨读者:

一、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内含《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和《净空法师嘉言录》两部分);

二、净空法师说佛(内含《佛学十四讲》、《认识佛教》);

三、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内含《了凡四训讲记》、《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答问篇》);

四、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

五、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内含《金刚经要义》、《金刚经讲义节要》和《金刚般若大意》三个部分)。

《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是借故事说佛法,旁敲侧击,入佛知见,这些故事是在净空法师历次的讲演中摘录整理出来的,简短通俗,颇易阅读,而其中所藏智慧,则是会者有心,可以开启悟佛之门的。《净空法师嘉言录》是将净空法师体悟的佛法与人生道理摘要编辑在一起,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法师觉道的心法所在。

关于《认识佛教》,净空法师对此有过很多场讲座,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如在美国的迈阿密、在美国的阿拉巴马,还有在新加坡、澳洲和台湾地区都有讲述,而以1991年12月启讲于美国迈阿密的《认识佛教》集数最长,也最系统全面,所以本书选编的就是这个讲座的版本。本书是对于初学佛法者有用的,它对佛教是什么、佛教教育的目标以及修学的科目和修学的次第都有系统的阐述,这是一个既有知见,而又着重在“行”的佛教基础教科书。《佛学十四讲》是在李炳南老师十四讲表的基础上,给以深入的阐发,而成就的一部佛学基础教科书。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编的,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简单地介绍给同学,好像是佛法的说明书一样。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并含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等种种效验,以此自立自强,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民国初年的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它虽然不是佛经,印光大师认为也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了凡四训》是净空法师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净空法师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一生。

《了凡四训讲记》是净空法师于2001年4月16日在凤凰卫视摄影棚启讲的,这是将原文逐段阐释的一个讲座,自然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了凡四训菁华》是净空法师于1999年5月17日启讲于澳洲净宗学会的一个关于《了凡四训》的讲座,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是净空法师1994年7月17日在美国达拉斯做的一次演讲,它以《了凡四训》作基础,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特别是文后附录了讲演后互动的问答录,对佛学的知见与修行都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中国佛教里唯一称作“经”的佛经。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后人尊称为《坛经》。本书是净空法师1981年启讲于台湾中广的讲演录,讲演中有各《坛经》版本的对勘,主要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穿插了许多禅宗掌故,给枯燥的讲述平添了许多趣味。

净空法师1995年曾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对《金刚经》作过长时间的演讲,整理出来的文字有约190万字,要用纸质书出版,就显得部头太大,很难操作。但净空法师于《金刚经》的讲座尚有多种,因此我们选编了《金刚经要义》、《金刚经讲义节要》和《金刚般若大意》,汇为一编。

《金刚经要义》是净空法师1996年4月启讲于美国达拉斯对《金刚经》的主要精神做的一个扼要阐述。

《金刚经讲义节要》是在民国时期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基础上作的一个“节要”,原本《金刚经讲义》有三十余万字,文繁义丰,颇不易于阅读,“节要”后的文字是九万多字,可以说是很简明扼要的一个讲义的节本。

在这里稍稍将江味农居士的生平简要作个介绍。

江味农(1872—1938年),名忠业,一名杜,号定翁,法名妙熙、胜观。江苏江宁人。幼读儒书,曾中乡举。1918年开始信仰佛教,听谛闲讲经。1931年任上海省心莲社社长。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净土,整理有谛闲讲《大乘止观述记》,著有《金刚经讲义》印行。

本讲义是江味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省心莲社开讲的,当时法会圆满,积稿盈尺,传为佳话。讲义印行时,居士已离世。有佛学家蒋维乔、范古农两位作序,大加推崇,蒋序评:“至书之内容,精深微妙,发前人所未发,随时指示学人切实用功处,皆过来人语。”影响很大。

《金刚般若大意》是净空法师于199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所作的演讲。《金刚般若》,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金刚,是譬喻,取其坚硬锋利之义。般若,是智慧,是佛法。以金刚之贞,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是名金刚般若。这里讲的《金刚般若大意》是就《金刚经》里最主要的概念和旨意作了阐发,如怎样“无住”,怎样“生心”等,这都是《金刚经》中最根本的法门。

以上就是“净空法师讲佛”系列的一个大概介绍。“讲佛”系列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也是入佛知见的入门之书,值得大家留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是得道者不拘的洒脱;以指见月,见月而忘指,是入佛门的真正知见,但“见月’’之前,那根指引入门的“手指”也还是有用的。这是编选“净空法师说佛系列”的真正缘起。

本系列得到“净空法师专集网站”的俞允和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懂得了这个理。佛就在我们身边了!阿弥陀佛!

2009年11月21日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净空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1904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7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