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先秦、汉魏、两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一幅幅陶冶性灵、崇尚自然,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它们的美满溢着情窦初开、浪漫忧思、风骨铮铮,为后世的文学树立了不同的典范。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从美学角度系统解析从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

“诗比历史更真实。”它蕴藏了生活的本质,连缀起古今一贯的情感。文学中流传千年的美、诗意与哲思,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悲悯着伤痛,抚慰着渴望,释放着天性,开解着生命的困惑,听蒋勋讲述千年的文学之美。

内容推荐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中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用平实的语言将《诗经》《楚辞》、汉朝及魏晋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古典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回归心中的田园。

《诗经》的初民情怀、《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陶渊明的悠然恬淡,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诗意与哲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目录

第一讲 《诗经》:初民的情怀

 从“诗”到《诗经》

 诗无达诂

 《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风、雅、颂与赋、比、兴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耽溺与流逝中的爱及青春

 《黍离》:诗比历史更真实

 《蒹葭》:如水素淡,不弃不怨

 《绵》:周人的建国史诗

 《女曰鸡鸣》:与子偕老,莫不静好

第二讲 《楚辞》:南方的激情

 《楚辞》中的宇宙

 激越华美的生命力量

第三讲 汉乐府:田陌市井的歌声

 野性与浪漫

 《上邪》:刚烈的誓言

 来自民间的诗与情

 《公无渡河》:质朴的情感呐喊

 《江南》:劳动的诗意

 文学即是生态

 《陌上桑》:尊严与世俗

 《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第四讲 《古诗十九首》:文人的忧思

 重新回到民间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文人阶层与文人诗

 《行行重行行》:思念与离别

 《西北有高楼》:看不见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含蓄的情意

 《迢迢牵牛星》:一水间的哀伤

 《驱车上东门》: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第五讲 魏晋文学:多元时代的归宿

 《短歌行》:孤独的诗人,孤独的霸主

 不同生命经验的对话

 篡位者的心灵故乡

 《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都篇》:青春像花开一样

 《洛神赋》: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贤与文人的自我完成

 书画中的魏晋风度

第六讲 陶渊明:生命的出走

 《饮酒》:闹市中的田园梦

 《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杂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归去来兮辞》:追寻生命最自然的快乐

试读章节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看过那首诗,但大多数人看过序,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也只选了序,为什么?因为序没有教条,一直到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散文中的极品。

陶渊明幻想出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最简单、最浅显、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不露痕迹,完全是讲了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说。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职业是捕鱼。一个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转成好的小说家,不能一开始就是讲道理,那样别人会排斥,所以我称这篇序是纪录片的写法。最前面交代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完全没有作家的主观意见,全是客观的东西。可是事实上这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并没有这个人,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这个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忘路之远近”,注意“忘”字出来了,我们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难忘路之远近,常常会问:“我们下面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风景中,就会“忘路之远近”。正因为这个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发现。

这有点像“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了,“忘路之远近”以后,“忽逢桃花林”,所以说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这是进入山水的过程,你的感官已经被它包围,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种新发现。

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我们平常总是要记住很多事情,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各种密码,那些东西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生命就被那些东西牵绊住。可是这一天,渔人“忘路之远近”,把打鱼这个现实里的职业暂时忘掉,流连在一片桃花林,这个时候才进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灵世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河的两岸全部是盛开的桃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草地这么漂亮,满地都是落花,这是一个没有人来过的世界。“渔人甚异之”,怎么过去从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景色?生命有时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变成单调的重复,会有职业的疲倦感。“复前行,欲穷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这一大段完全没有作者的主观意见,全部是纪录片式的描述。这是高手。你看他写诗的时候,忽然讲很多道理,写序的时候只是要引导人家去读他的诗,完全轻松、自在,没有刻意,这是散文和小说的最好写法。我看学生的作品时,会建议他们把个人意见删掉,因为他没有观察,没有描述,上来就是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在这篇序里,全部是客观世界的景象,所以我们被吸引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树林的尽头就是水的源头,水是从山里面出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其实是一个生命对一个未知世界进行的窥探。陶渊明的写法非常奇特,透过这一个小口,想去感知一个平常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那里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进去。

《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篇,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任何道理,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开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来源,那个小口正是我们生命中要打开的洞口。只是平时我们把这个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非常重要。你不舍弃你的东西,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会限制你。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这时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学转成了一个画面。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时候我和学生讲创作,也是用这一段在讲。创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部分,你就是觉得通不过,甚至会回头,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会看到豁然开朗的部分。我想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都很兴奋,可进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会产生难度,坚持度过以后,又豁然开朗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个民间的生活景象出来了,有农民耕作的田地,还有桑树和竹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沟通着,人们往来耕种,鸡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非常简单的白描,可是很活泼地把民间的生活状态和朴素情感直接传达了出来。如果我们今天到乡下去,那个场景还和这里描述的一样,是非常单纯、非常平凡的生命状态。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讲明自己的来历以后,人们就把他邀请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没有觉得很像我们现在的民间?我小时候走到哪里,人家就“设酒杀鸡作食”;现在每逢原住民的丰年祭,也是“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我们小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情况,家里来个客人,一个村子的人都跑过来了,也会打听很多事情。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告诉这个打鱼的人说,他们好几代以前的祖先,因为秦朝的时候天下大乱,就到这个地方来避难。所谓“绝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些人再也没有出去,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才能自给自足。我们今天好像没有办法这样过日子,因为我们需要好多东西,可是在桃花源里,人们自己种桑、养蚕、织布、种米,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面的东西。这是早期人类的一种单纯生活,人还可以回到很简朴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楼上,因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人和物质的关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赖性和依靠性,觉得没有某个东西就不行。大地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还是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的。有时候灾难是一种提醒,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伊朗大地震以后,人可以那么朴素、简单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地活着。这些例子会警醒我们:你对物质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问今是何世”,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所知道的最后的朝代叫秦,后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最近都不开电视,就是不想知道这些东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时间停在了秦朝。这里好像是一个讽刺,政权所建立的朝代,也许正是老百姓要遗忘的东西。这些人不愿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带来的只是战争、痛苦跟灾难。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告诉桃花源中人现在外面的情形。“皆叹惋”,里面的人都摇头叹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有趣的对话,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对话。没有陶渊明行与影分离的观念,或许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他假设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多元的对话。这个对话其实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身入世的部分与出世的部分在之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请渔人去家里坐坐,农业社会都是这样,大家很容易就变成朋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这里非常微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诉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我们这么微不足道,不要让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笔法,不加任何解释,反而显得意味深长。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既出,得其船。”渔人出来了,刚才是舍船,现在又得船,恢复了本来的职业,也恢复了他入世的角色。出来以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一路做记号,全部是心机对不对?他很明显是想要再回去。这个渔人的角色一直在转换,舍船的时候是一个个角色,得船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角色。可是当他一直在做记号的时候,表示精神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当你那么想得到的时候,它其实早就不见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文字真是简洁得不得了。渔人见了太守,就告诉他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已经完全变得政治化。看到这段的时候,有点儿紧张,真害怕桃花源从此就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天如果说台湾发现了一个地方是没有报户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寻向所志”,跟着他所做的记号去找,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我最喜欢后面这一句。他做了这么多记号,怎么还会“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因为在没有心机、“忘路之远近”的时候,天机就会出来,可是一有心机,天机就不见了。

这篇文章真是有趣,层次非常丰富。我觉得它是在讲人性,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我脊椎不好,就学打坐。进行到第十天,我发觉有一种奇怪的气在体内流通,兴奋得不得了。次日赶快继续,有点等的意思,等那种感觉再来,可是再也没有来过,我师傅就骂我贪。我在创作时也知道,写诗和画画时最好的笔墨,常常来自生命完全放松的时候。

我觉得到这里结束就很好,但陶渊明又加了一个结尾,这个结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虚构的,他要让它显得真实,就加了一个南阳刘子骥。此人是一个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寻病终”。高士也没有找到,最后病死了。“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读到最后一段,我都有一种很大的悲哀。没有人再找,是没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这个渔人最后大概会被大家当成疯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为你心里面连桃花源都没有了,桃花源不见得是事实的存在,可是应该是心中的乌托邦。但刘子骥之后竟没有人再相信,也没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们今天的状态就是这样。陶渊明在那样一个战争纷起的乱世,去王羲之写《丧乱帖》不远的时代,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是在表达内心对桃花源的渴望。

台湾小说家黄春明从《桃花源记》衍生出了儿童剧剧本《小李子不是大骗子》。里面说这个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里。过了一阵子,春雨下过,桃枝就发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黄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趣的,陶渊明绝对没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后会有个叫黄春明的作家去继续发展他的东西。

一个好的创作,它的创造力是可持续的。黄春明要告诉大家,不要找桃花源了,自己种桃花吧,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就有真正的桃花源。

《归去来兮辞》:追寻生命最自然的快乐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他要去做官,因为做官会有一块田,田里可以种糯米,糯米可以酿酒,他是因为这个目的去做官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夏威夷的博物馆里有一整套明代画家陈洪绶画的《归去来兮图》,全部和酒有关系。陶渊明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对生命的虚无感,需要借助酒来传达。

《归去来兮辞》对文人影响很大,苏东坡喜欢得不得了。中国的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之后又总是有一个归隐田园的梦想。这篇文章的文学描述非常好,与陶渊明过度哲学化的诗歌相比,这一篇属于叙事性比较强的。

《归去来兮辞》也有一篇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这其实有点谦虚,陶渊明出身世家,好几代都当大官,这里只是说他没有做大官,当时的人觉得这样就是贫了。“幼稚盈室”,家里有很多小孩。“瓶无储粟”,罐子里的米不是很多。“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倒是讲的实话,因为文人不会种田,又缺乏求生的技能。普通的人回归劳动的能力非常强,可是文人很麻烦,他的身份到了某种程度会下不来。陶渊明或者曹植他们最大的麻烦,是变成文人以后没有办法回到劳动的层面。这个时候他讲“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就是他不晓得要做什么了,因为没有谋生的能力。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亲戚就劝他说你去做官吧,做官的话,至少就有收入了。“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他出来做官了,但当时社会动荡,故“心惮远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政治中的恐惧、不安定,好像被什么东西压迫着。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到彭泽做官可以有一块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他为了酒,觉得可以去做这个官。“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后来他就想退隐了。“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爱亲近自然。“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这里全部是在讲他想辞职的心理过程,心里面还有一个向往,想恢复最天然纯真的本性,而不是为了五斗米,就在这里很痛苦地服劳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说田园快荒芜了,怎么还不回家?我常常觉得这是文人的美化,大家不要以为他回家就是去种田了,他绝对不种田,因为他不会种,顶多是雇人来种。我很多朋友常说在台北做事有多不开心,要到台中去养猪。我说你就是到了那里,也不是自己养猪。这只是文人理想化的世界。

“既自以心为形役”,又讲到影与形。陶渊明要把心解放出来。我们的精神渴望自由,可是我们的肉体却在奴役心灵。当你每天穿着正装讲一些不想讲的话,开那些不想开的会的时候,就是“心为形役”。我想《归去来兮辞》在今天仍有意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有心灵被捆绑的时候,怎样去追寻自己心灵的自由,恐怕不只是个归隐的问题。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就过去了。“知来者之可追”,至少以后不要再过这样不快乐的日子,还可以辞职,放弃这些东西。“实迷途其未远”,又用到“迷”这个字,生命里有一种迷惘,但其实还没有迷失太久,回头还来得及。“觉今是而昨非”,今天归隐了田园是正确的,曾经的所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坐了船回家,风微微地吹过来,衣服飘扬起来。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问行人前面的路状况如何,怅恨天色只是蒙蒙亮亮,这是很诗人化的形容。

下面一段回到家里的描述是我最喜欢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这里表达的是看到自己的家的那种快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从这里可以知道陶渊明家里不会有多穷。还有僮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中的小路荒芜了,可是松树、菊花还长得不错。“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拉着小孩子的手进到房中,酒已经倒好了。“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他开始倒酒自饮,在房间里看到庭院中的树木长得非常好,感到很开心,那是属于陶渊明的真正喜悦。这个家不是形式上的家,而是心灵的家。“倚南窗以寄傲”,靠近南边的那扇窗寄托傲然的心情。“审容膝之易安”,这不大的地方更能让人心安。倪瓒画过一幅《容膝斋图》,房子不必很大,可以容纳人盘膝坐在里面就够了。“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去花园走一走,浇浇水,生活越来越有趣味。“门虽设而常关”,过去做官时迎往送来,现在不必再去应酬了。他可以静静地待在家里面,表面上看是孤单,可是这种孤单非常好。“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手杖走走停停,不时抬头望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很多人都把这两句当作警句。山里面的云,因为无心,所以自然流动,是美的。鸟在外面飞久了,疲倦了,自然就会回来。一切都在自然规律当中。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息交、绝游都很难做到,尤其是陶渊明这种世家子弟,很难和外界没有牵连。这种世家非常讲究应酬,就像官场里一样。息交、绝游其实是断绝了他原有的贵族文化和官场文化里所有的关系,可是他和乡野中的老人、孩子相处得很好。“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慢慢远离了违背本心的部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对于真正的好朋友、亲戚,他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谈谈真性情的话,弹弹琴、看看书也可以消解很多忧愁。“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天快要到了,附近的农民告诉他将要插秧,就要开始农忙了。“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候坐一辆小车,有时候划一只小船。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全部都是人生活在山水间的快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树木欣欣向荣地在生长,泉水缓缓地流淌。当你远离了痛苦的压抑,不再“心为形役”的时候,一切的生机就开始出现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最后他还是回到了自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这里又出现了魏晋时代对生命的虚无感:人的身体究竟可以在宇宙中存在多久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要去计较官场的东西,何不让自己自由,高兴去就去,不高兴去就不要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官场的富贵和权力都不是他真正希望的东西,也不指望得道成仙。“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回到农业,回到个人的孤单。“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走到山上放声长啸,到河边好好吟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个人追求自己生命里最快乐的自然,还需要怀疑吗?陶渊明表达的是一个人生命的自我解脱,对文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的重要性,在于今天我们还能从里面得到对生命解脱的期待与向往,这也是魏晋文学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职业,可是如果你能有一个心灵的桃花源,能有一天“忘路之远近”,其实就够了。《归去来兮辞》是说,有一天你能觉得“田园将芜胡不归”,也就够了。以我的人生阅历,大部分人只会离开几天,这是一种心灵的调剂,是生命的暂时出走。

《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都在鼓励生命的出走,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战争最多、人民最苦的时代,但那个时代也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仅有孤独和虚无,还有真挚、纯粹的自我追求。我想这也是魏晋文学至今还有这么高的地位的原因。大家或许可以从中联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无论是恋爱,还是“忘路之远近”,都是宝贵的、值得纪念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3281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3261632
中图分类号 I209.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2
整理 李炳青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