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春滴血--三线学兵连绝唱
内容
编辑推荐

开山、劈石、挖隧道、架桥、铺铁道,这些看上去充满艰辛的纯技术性词语,曾经写满了一群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的花季年华;劳累、工伤、饥饿、悲痛、生离死别,这些听起来便让人沉重的字眼,曾写满了一群少年的青春年华;激越、好胜、忠诚、坚忍不拔,这些充满男儿血气的字眼,曾谱写出三线建设中一曲壮歌……这就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支空前绝后的学生军故事的真实记录!

内容推荐

《青春滴血——三线学兵连绝唱》记录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支空前绝后的学生军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两万多名十几岁的年轻人奔赴巴山汉水与铁道兵一起修筑“襄渝”铁路,他们列入部队编制,又不同于军人;他们参加铁路建设,又不同于铁路工人和民工,而是一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特殊团队。正是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共和国的重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筑就了令人震撼的“三线学兵连精神”。

目录

代序:学兵连

电视记录片《三线学兵连》导词

楔子:红色"绿林"

第一章:一条崎岖路

千古石炭

灵魂档案

"大山"驮山

第二章:"梦幻山"雷电

两个老俵

稻草窝棚

奇异梦境

第三章:"吃模糊"的故事

集体愉哭

粮票交易

白馍黑馍

第四章:隧道"卡脖子"

惨烈塌方

糖豆补"凇"

抢运水泥

第五章:巴山汉水间

军医赴任

生命赌注

高音"军骂"

第六章:穆斯林支队

月儿弯弯

大油惹祸

稳当干部

第七章:悠悠古城韵

路遥思远

小街古韵

月河逃艳

第八章:巴山女儿红

红叶幺女

凰鸣凤和

《汉广》之迷

第九章:"龙虎"斗山沟

糨子一族

文韬武略

合掌峰下

第十章:水下的古洞

停工批林

行吟诗人

黑羊失踪

第十一章:巴人的后裔

"淳于"敲响

人奔豕突

药王"虎撑"

第十二章:云深巴山中

美景天成

天柱古寺

"铁龙"坠沟

第十三章:"夹皮沟"之难

巍巍桥墩

天降之灾

泪满汉江

第十四章:惊魂"巴人洞"

"龙潭"秘密

石破天惊

魂消香逝

第十五章:巴山的回声

天应有晴

净空和尚

精神家园

代跋:三线学生--重返安康植树纪念碑志

后记:穿透岁月

试读章节

还用回忆吗?不用回忆,就从这条小路说起吧!

小路像一条鞭子甩向大山。这可不是真正的小路,鲁迅说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个路是走出来的,特点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台阶;石头是什么形状,路就是什么形状,石头斜,路就斜,石头歪,路就歪,也许这里是一个坑,路就从这个坑里过去,这里有一个树桩,树桩就成了台阶。这个路完全没有规矩,只有两条定理,一条算是离目的地较近,另一条算是走的过去。一些学兵的家长来了说,这哪里是路?是爬别人爬过的山。作为在西安东南西北四大街倘徉惯了的人,初到这里,每走一步,都要思考,如何下脚,才不至于崴了脚,才不至于掌握不好重心,才不至于摔下溪水潺潺的沟底。走了这个路你就理解什么是“崎岖”了。

这条路就是学兵四连的学兵们每天从宿舍到隧道工地、桥梁工地、汉水码头和休息日到安康城去打牙祭必走的路。

这里就是让这些学兵们刻骨铭心而且今后无论在何处都魂引梦牵的石庙沟!P1

序言

  学兵连

电视记录片《三线学兵连》

导词

十年文革里

一个鲜为人知的秘闻

三线建设中

一曲空前绝后的壮歌

秦巴汉水间

一段惊心动魄的青春

中国历史上

一部不再重演的故事

与共和国一起走过70年代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是一个何等特殊何等复杂的年代啊!政治的狂热和浮躁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而中国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特有的民族骨气和傲气又使局部经济建设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位于中国腹地的三线建设就是奇迹之一,它使中国在当时的世界冷战中有了巩固的后方,又为此后的冷战结束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东起湖北襄樊,西到四川重庆,横贯川陕鄂三省,全长894公里。在当年修建这条铁路的百万大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她就是由陕西省25,000名初中毕业生组成的学生连队,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线学兵连。他们列入部队编制,又不同于军人,他们参加铁路建设,又不同于铁路工人和民工,而是一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特殊团队。正是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共和国的重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

后记

面前摆着著名诗人林莽2001年10月16日送给我的诗歌、散文随笔集子《穿透岁月的光芒》,一段文字蹦入眼帘:“……室内寂静,一种感伤突然慑住了我们。真想再回到那些孤独而忧伤的插队生活中去。这种情感的冲动同时让我们的眼中浸满了泪水。那些日子虽是痛苦,但生活充满了抗争的力量,那些日子虽是无望,但青春的躯体总是储满了渴求。歌声是发自肺腑的,泪水是热的,血流得也汹涌。”这段话把我此刻的心境表达出来了。“三线学兵”是特殊年代的一少部分人(只有陕西有),是当时“知青~族”的一个分支,只是他们的遭遇更加传奇。他们在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业绩”。这就是他们传奇意义的所在。

我从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的初中开始就有一个文学梦。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在那艰苦的三线建设修建铁路的崇山中,我不但没有泯灭梦想,更奠定了终身爱好文学喜读书的基础,因为生活就是文学,没有比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去修铁路更生动更有诗意的文学了。我很早就想把“三线学兵”的故事写成小说,但在把文学的创作原则限定为“三突出”的年代里,无法去表现那些被历史锻造出来的英雄;后来阴错阳差考到经济院校去学习又进入经济部门工作,我的“文学基础”只能使经济类文章更加流畅而已。

转眼30多年过去了,“三线学兵的故事”不但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心头磨灭,而且稍加回忆,好像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而在西安等地的战友们则经常在一起聚会(只要是三线学兵,不管是那个连队的,都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唱《铁道兵之歌》,落泪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那难以忘怀的经历,已经流入他们的血液,沉淀在他们的骨骼中,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寄托和最信任的基础以及生存的动因。

100人写“三线学兵”的文学作品,有100种写法,这只是“我”的一种:使“三线学兵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使传奇更加传奇。

感谢实业家张思民先生,他的人格力量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敲”这本书。因此我将本书献给他。

第一次写这样的长篇,得到了万晓春和马亚利老师的热情帮助,这里深深表示感谢。

本书照片大多是三线战友提供或刊载过的老照片,一时无法与摄影者联系,仅此深表感谢,如有需赠书者,请与作者联系。

感谢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师在百忙中题写书名并送词。感谢战友刘炯、樊维亚、尚守业、汤维胜和好友赵京安、高洪达等人,他们或为本书提供巨大帮助,或仔细阅读此书指出书中谬误,或提供珍贵的图片资料和故事素材。尤其好友刘炯去年春秋两度陪我去安康一带采风,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西安的作家朋友孙珙、庞进、诗人刘文阁和北京好友韩桂桐、苏振东也为本书提供了帮助,一并感谢。

很多中国人奋斗一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不再受苦受累,但孩子们可能就此失去了方向。多难兴邦,磨难成才,我们不忍心“设局”让孩子们去受苦,但孩子们不能没有“吃苦精神”,这就是我让衣食无忧的10岁小儿吴麒民在书上留下稚嫩手迹的原因,让他不忘父辈们的艰辛,一辈子都有个记性。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家人,是他们的理解支持,我才有更多的时间“躲”在百姓弄里敲打键盘。

书评(媒体评论)

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中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业绩。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多年来,火车日日夜夜呼啸着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著名作家 陈忠实

本书详细描写襄渝铁路修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秘闻,通过对30多位三线“童子军”的描写,真实记述了三线学兵的独特人生,介绍了巴山汉水流域的人文历史,用大量珍贵的图片烘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后令人震撼。 

——本书编辑 张三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春滴血--三线学兵连绝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2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