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流倜傥的哈尔滨(一个人的城市)
内容
编辑推荐

哈尔滨,一个雪花飞舞的城市,一座饱含风情的城市,一片宽容而悠远的土地。走进哈尔滨,你能感受到她的文明、传统以及她的风情,能体会到这座城市所独有的旋律和味道。著名作家阿成在对哈尔滨的记忆,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酿成他笔下的一个感性的风流倜傥的哈尔滨。

目录

城市的味道城市的旋律(序)/1

穿越城市的河流/1

城市生活/21

街上行/51

教堂的钟声/109

哈尔滨的建筑/135

哈尔滨的寓言/157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175

试读章节

的松花江

在破译“松花江”的若干个科研成果当中,其中的一个研究者的结论是:“松花江”即“黑色的河滩”。显然这是一个有魅力、有色彩,甚至有一种超现实主义意味的说法,让人在难以置信的证明中顿生豪情。

单是,我却始终认为“黑色的河滩”不过是先人狂放的野性诗情。然而,在一个阴云密布、暴风雨即临的傍晚,在大江边散步的我,意外地发现了洇至天涯的松花江变成了黑色河流——金色的沙滩变成了黑色的河滩。

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给一个地方、一条河、一座山起名字的时候,常常要选择它最形象、最凌厉的那一瞬间的表现与特征。这不仅可以用来表明它们的归属,更能显示它们的卓尔不群。“黑色的河滩”,大抵就是在阴云密布的日子里遭遇我们的先人,并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雄性而强悍的名字。

暴雨、历史、城市,从来是一道缠绵而行的。

大雨正在如泼如瀑地下着。我擎着一柄黑布伞走出楼去。我想去江边的那片林子里,看看那位陌生的朋友。陌生的朋友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依然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他昔日的风采。

他每天都到江边来,在那个几乎密不透风的林子里,在那两棵粗壮的树间拴一条网式的吊床。这种吊床在战争中一直被游击队员普遍地使用着。他躺在上面晃悠着,款款地吸着烟。吊床的旁边斜立着一台极旧的自行车,一只老迈的猎狗伏在那里打着瞌睡。吊床之下,铺着一块塑料布,上面立着一瓶廉价的白酒和一个盛着下酒菜的铝制饭盒。

吊床的四周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

过去在江边散步时,我常见他坐在吊床上一边喝着白酒,一边大哈腰吃饭盒里的下酒菜。那只老狗像一个老女人,伏在一旁望着他。

深夜,他仍然在那里。这大抵是不被外人所理解的另一种生活罢。

水气弥重的江边一俟夏秋,蚊子们便雾阵般地飘浮起来了,沿江流弋十里而有余。单是,蚊子们似乎不叮咬他,他在蚊阵里款款地吸着烟,凝视着面前那条黑色的大江之水。

更深夜静的时候,老人常常在江边独坐,旁边拢着一小堆火。那只老迈的狗蜷偎在他的身旁,偶尔冲着东逝的江水呜咽几声。

这位老者是位达斡尔人。只是,他渔猎的家园已经失去了,失去了……

我沿着大江水逆流向西行,手中的那柄黑布伞被江风几次吹得反张了过去,我的身上已被雨浇得水淋淋的。

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座城市的最后一个猎手。

天黑下来了,在道外码头那儿——在这座城市的水路起点上。常能看到那个外号叫“老等”的疯子,他每天夜里都来,风雨雷电,大雪纷飞,星汉满天,冬去春来,他像哨兵一样准时,已经有很多年了。他站在那里泪流满面,冲着黑色的河滩、黑色的江面大声地朗诵着他当年写的那封长长的情书。那么多年了,他一直就那样充满激情地朗诵着,俨然一个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爱情守望者。

无情的夜风又刮起来了,扑向了他,他已经老啦,白发苍苍喽……

夜,黑黢黢的,乌亮亮的江水呜咽着向前流去。

在这座城市里,有不少人喜欢钓夜鱼。钓夜鱼的人又在江边拢火取暖了。下雨了,他们便躲进自搭的塑料棚里,蜷坐在里面,一边喝着烧酒一边倾听着来自天庭的雨声……

清明到了,又是农历七月十五的孟兰盆节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入夜后,追思亡亲的人会到江边来放河灯——这样的风俗差不多要消亡了,但仍有人坚持着。

——艳丽的河灯非常的漂亮。河灯大都是在一块不大的木板上搭上小木屋,“植”上花树之类,并点上遮风的蜡烛。追悼亡者的女人或者小孩子,将河灯轻轻地放到河水里,蹲在江边看着它们一悠一悠地漂走了。有时候,江面上的河灯会很多,一簇连着一簇,一盏连着一盏。一灯跟着一灯,在江水中挤挤挨挨,分分聚聚,沉浮着,闪烁着,牵连着.一齐向下游漂去。在墨色的江天之下透着一股幽灵之美。有时候从上游会漂下来一盏孤灯默默地从你眼前浮过。

那天晚上,我正从江上的大桥走过,远处江流上的河灯仿佛是从天上漂下来的,缓缓地进入人间。P.10-12

序言

的味道·城市的旋律(序)

先前并不知道城市是有味道、有旋律的,对味道和旋律的记忆觉醒在俄罗斯的海参崴。我住在一个什么宾馆已经记不得了,一天晚上,我出来散步,突然我闻到了一种味道,一种别于中国城市的味道,一股浓重的牛羊肉的膻味和被烹制过的奶油和奶酪的味道。这种味道突然引起了我对早年哈尔滨的记忆。早年的哈尔滨,据一个朋友讲,他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是外国侨民,可我看到的资料,是51%。我不知道,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准确,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外国人居住在这座城市,就已经很可观了。我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是50年代.当进入这座城市之后,尽管50年代侨居在这座城市的外国人已不足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可我仍然闻到了那种浓重的奶油、羊肉、牛肉烹制的味道。

我的一个上海女同事讲,她当年下乡的时候,经过哈尔滨,一下火车,就闻到了一种葱花味,的的确确,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外地人的鼻子对一个陌生城市的判断总是对的,这座城市的确做任何菜都要用油先爆一下葱花。在60年代,这座城市的平房很多,还都是用烧煤烧样子,用炉子做饭,所以。葱花的味道也是这座城市看不见的风景之一。

有一年,我到上海去,同样是一下火车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菜子油味。那种菜子油味有点呛人,东北人一时难以适应。后来,我跟那个上海的女同事讲,她也感到非常吃惊。我听到一个新疆的演员讲,当他从北京坐飞机飞往乌鲁木齐一下飞机的时候,就闻到一种让他沉醉的烤羊肉串的味道。的确是这样,我到过新疆,也闻到过,只是没有注意罢。我到大连不仅仅闻到了咸咸的海风味,也闻到了那种烹制海鲜的味道。我也曾多次去过北京,在北京闻到的是很浓的花生油味。去四川的时候,我闻到的是麻辣烫的味道。在齐齐哈尔,这个古城“卜奎”地方.我闻到了很浓的炭烧烤肉的味道,等等。我现在已经不知道哈尔滨在外地人的鼻子是一种什么味道了,还是葱花味吗?  一座城市也是有旋律的,我初到新疆就听到了悠扬的热瓦普琴声,在上海,听到的是昆曲的小调,在西北听到的是“花儿”的悲凉与呐喊,在北京的街头,随时都可能从四合院里传来京胡的声音,走在大庆、齐齐哈尔,你还能听到二人转的小调。但是,在早年的哈尔滨,你听到是手风琴的声音、黑管的声音和钢琴的声音。所以,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旋律。

我们还是从味道和旋律里进入这座城市。慢慢地体验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哈尔滨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也是一个文化、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特殊的载体。走在这座城市里。你感受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文明、当地的传统和当地的风情,你还能感到那些流亡者、淘金者在这座城市里留下的种种滞痕。我们常说,一个城市有两种品质,一种是现实中的城市,另一种是记忆中的城市,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城市,就是理想中的城市。如果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它就应当是一个人的城市,阿成的城市,阿成笔下的城市和阿成理想中的城市。

我非常感谢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当中,阅读了那么多的相关资料和照片。当然,这些还是不够的,好在我很小就与这座城市结伴成行,到今天,差不多半个世纪了,由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个世纪的人来写这座城市,它的亲历性毫无疑问是真诚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如果我能给这座城市的历史做一个情感上的注脚,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意。

这些年,我写哈尔滨,或者以哈尔滨为背景写了好多的作品,连我都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当然,我能写的也就是这些,我毕竟有个人的局限,对哈尔滨的工业、科技等领域我还是一个嘹望者。瞭望者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个领域,或展示这个领域的。单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一无所知,据我所知,在共和国早期的历史上,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制造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文化中心等等。相信,我会深情地将目光转向他们,并与之笔谈。

阿成笔下的哈尔滨,会是一个有个性的感性城市。这一点,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格对我的滋养与渗透的结果。当然,我无意在这本书中做考古与考证,我只想把我的感觉和印象写出来,包括部分的经历。我很爱这座洋滋洋味,并充满着天地灵秀之气又风姿绰约、雍容大雅的哈尔滨。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爱这座别致的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我相信,你翻开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与他人不同的、风情万种的哈尔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流倜傥的哈尔滨(一个人的城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46643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