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飞扬与落寞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八苦”中,有一苦叫“爱别离”,说的是相爱的双方终不能在一起;佛教“八苦”中,还有一苦叫“怨憎会”,说的是两个有爱的人终不能不在一起。志摩的一生,不能说都是此种生活的写照,但他三十五年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印证佛教的话而活的。他不是佛教徒,也不想是佛教徒,但他究竟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他只想过“真心真意”的生活,却怎么也摆不脱这“虚情假意”的世界。

内容推荐

他是一个“完全不设防”的人,真诚坦荡而又宽厚仁爱。胡适称他“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郁达夫说他对生活“总保持着热情与磊落的态度”。郑振铎赞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王统照说他具有“十分纯洁的天真与诚笃温柔的心”。朱自清视他为与郭沫若比肩的最为优秀的“现代中国诗人”……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爱情至上与爱情神圣之赞成者或反对者,中国“新诗”之赞成者或反对者,婚恋顺利或不顺利者,少男少女或婆娘汉子,情情中人或俗人,大中小学生。

目录

第一章 才情少年 /1

一、富家娇儿 /1

二、纯朴的童真 /3

三、雨后的彩虹 /9

四、聪慧少年 /12

五、成家与拜师 /18

第二章 留学美英 /23

一、赴美留学 /23

二、意气方新 /28

三、赶赴英伦 /32

四、交往名流 /36

五、倾城绝恋 /4l

六、笑解烦恼结 /50

七、人生知己 /59

八、剑桥情结 /67

第三章 —个信仰感情的人 /79

一、支持蔡元培 /79

二、与创造社的恩恩怨怨 /83

三、西湖游 /90

四、泰戈尔访华 /102

五、无言的别离 /109

六、理想的“通信员” /114

七、单纯信仰 /118

第四章 漫游欧洲 /123

一、寄望新月 /123

二、黯然挥别 /129

三、西伯利亚并不荒凉 /130

四、托尔斯泰的大小姐 /133

五、冷落深处寻墓园 /134

六、交游欧陆 /137

七、秀美的翡冷翠 /140

八、迷醇酒香梦巴黎 /143

九、拜会哈代 /145

十、重晤罗素 /151

第五章 爱是惟一的荣光 /155

一、旅途中的爱恋 /155

二、苦涩的等待 /167

三、迎得美人归 /174

第六章 开拓文艺的新土 /181

一、编辑《晨报副刊》 /181

二、苏俄问题 /185

三、闲话之争 /188

四、开辟《诗镌》专栏 /193

五、创办《剧刊》 /200

第七章 性灵的自剖 /205

一、自剖 /205

二、再剖 /211

第八章 结婚以后 /217

一、隐居 /217

二、困守上海客栈 /218

三、迷惘中的秋声 /221

四、秀才情深 /225

五、出国漫游 /228

第九章 生命的守望者 /233

一、新月的灵魂 /233

二、组织美展 /238

三、绿色的梦:农村建设工作 /241

四、创办《诗刊》 /248

五、天教歌唱 /250

第十章 轻轻的,走了 /255

一、遵命北上 /255

二、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262

三、情未了 /266

四、飞天 /269

第十一章 诗路花雨 /275

一、《志摩的诗》 /275

二、《翡冷翠的一夜》 /287

三、《猛虎集》、《云游》 /299

第十二章 人人的朋友 /307

一、苏雪林谈徐志摩的诗 /307

二、徐志摩其文其人 /314

徐志摩年表 /323

试读章节

徐志摩向希望来中国写生、发展自己美术才华的傅来义保证。他想在西湖的柔波上一舟容与、调弄丹青的美梦,迟早一定会实现的。徐志摩已经向狄更生游说过,邀请他访问中国。徐志摩答应他一定会在中国尽地主之谊的,并建议傅来义与狄更生结伴同行!那么,他们两位英秀超卓、在艺术和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就可以合作,向中国求知心切的年轻小伙子和虚静自持的老一辈介绍西方文化的真义和精粹。这样的盛举,无疑会在沟通中西文明上开辟一个新纪元。

1922年12月,徐志摩也以讲学社的名义邀请傅来义来中国讲学和游览,并约傅来义届时同讲学社合作举行一个联合画展:殷切希望他在中国住到第二年春天,那样可以趁樱花盛开之际访问日本。他还向傅来义介绍北京的天然胜景,这些美物都在期望傅来义的艺术为它们作明智的阐释。可惜,傅来义因病未能来华。1923年6月5日,徐志摩再邀请傅来义来华讲授美术,因傅来义太忙而未成行。直到徐志摩第三次赴英时,在贝潭才和傅来义再度见面。几天的匆匆重逢,让彼此有说不出的喜乐和安慰。

在伦敦,徐志摩很快陷入与林徽因的恋爱中。林徽因,明眸皓齿,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绛唇启处,两排洁白无瑕的珍珠晶莹闪亮。林徽因,冰清玉洁,风姿绰约,光彩照人,聪慧横溢,谈吐不俗。林徽因,羞涩的面颊上红云翻飞,如那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不尽的秀美明丽、清雅大方,说不尽的神采飞扬、才高聪颖。徐志摩心中一下子燃起了爱的火焰。纯真风雅、俊秀可爱、飘逸潇洒、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一下子吹皱了林徽因心中的那池春水。两颗炽热的心越靠越近,终于沉醉不知归路。

有多少次,徐志摩匆匆地跑到林家,跟妙趣横生、机智诙谐的忘年老友林长民对坐畅谈,和那个感情细腻、天分极高的少女林徽因倾心长谈。徐志摩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的灵魂也不断地飞升,纯净而惬意。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带走了徐志摩无言的满足和渴望。又有多少次,徐志摩和他心中的美神、爱情的理想、美满的化身林徽音肩并肩走在伦敦古老的街道上和剑桥皇家学院校园的小径上,他们畅谈理想,纵论人生,在文学艺术的天堂里徜徉交心。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知心,散播在了英伦的土地上。徐志摩沐浴在她的阳光中,久久地挽留着和珍视着这样流光易逝的年华。曾经多少次耳鬓厮磨,多少次相互切磋,多少次谈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从此,徐志摩的心中烙上了这个少女的窈窕倩影,再也挥不去那清纯圣洁的身影。正当徐志摩对林徽因情意绵绵并与之频频交往之际,1920年冬,张幼仪满怀兴奋、期望之情抵达了法国马赛码头。她不知道的是,徐志摩早已没有了那份写家书的愁怀。她到英国是为了团聚,结果却是分离。

在马赛港,当张幼仪站在穿着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着白色丝巾的徐志摩面前时,见到的是丈夫失望、呆板的神情,丝毫没有久别重逢的热烈与激动。徐志摩看着妻子还是那副模样,一丝深深的失望也就掠过心头。在马赛接上张幼仪后,他们乘火车来到巴黎。徐志摩急迫地为张幼仪买了几件衣服,或许是嫌弃她那种打扮,或许是想让她赶快转为新式女子。然后他们飞往伦敦。张幼仪是第一次坐飞机,所以晕机吐了,但她并不害怕,她知道那只是因为空气不好,机身又颠来颠去的缘故。而让她伤心的是,她呕吐的时候,徐志摩不仅把头撇过去,还嫌弃地摇着头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不甘示弱,也带着小小的恶意,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两个彼此不能宽容和迁就的人,又如何能培养夫妻感情而达到心心相印呢?更让张幼仪心情沉重的是,到了伦敦,徐志摩见到前来接站的两个朋友后,就变得生龙活虎,眉飞色舞地用英文和他们交谈。

到伦敦后,徐志摩夫妇二人暂住在中国同学会。在伦敦待了半年,1921年四五月间,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上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后,就与张幼仪一起搬到沙士顿住下。沙士顿四周田园禽舍,幽静闲雅,极富自然情趣。徐志摩早晨骑车去上学,晚上回来吃饭。为帮助张幼仪成为新式女子,徐志摩还请了女老师教她英文和西方学问,闲时也带妻子去看赛舟、看电影或访友。1921年春,徐志摩的生活是平淡无味的,早出晚归,然后与妻子厮守。没有了与名人交往的激动与兴奋,没有了与林徽因在一起激情与光彩。没有了孤独,也没有了生命的光亮。

这时候,林徽因还和林长民住在伦敦。张幼仪来后,徐志摩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经常与她见面了。可她那摇曳多姿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际。他爱她爱得真挚,爱得痴迷,爱得忘我,爱得发狂。他越是思念她,就越是觉得自己家庭生活的平庸与乏味,自己同枕共眠的妻子竟然不能成为自己灵魂的伴侣,这是多么可怕与可悲呀!面对阻碍他心灵高飞与追求爱情完美的家庭,他只有沉默与忧郁。贤惠的张幼仪明显地感到了丈夫的不快。特别是有朋友来访时,徐志摩会变得兴高采烈,滔滔不绝,轻松愉快。朋友走后,他就又恢复了忧郁的神情。沉闷、紧张的家庭生活让张幼仪又是不满,又是嫉妒,更多的是悲哀与无奈。她为自己无法进入丈夫的心灵、不能点亮丈夫心中的光芒而自责、自怨、伤心。她每天不停地在家中整理家务,默默地望着日出日落、晨昏交替。

为情所困的徐志摩,忧郁地祈求着缘分天空。因了这份爱,徐志摩这个立志做汉密尔顿的勤奋活泼青年,由求学兴味益浓渐渐地变成了上课次数日稀,以至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注册处向拉斯基教授查问他的弟子的下落。拉斯基教授很风趣地给注册处写了一个短函说,“我倒是不时见他的,却与读书事无关。”林长民在和徐志摩成了莫逆之交后,两人就玩起了互通情书的游戏。那时风流万种的林长民忽发奇想,建议两个人以情人的身份彼此假装通情书。他们设想一个情节,林长民是有妇之夫,徐志摩是有夫之妇,两人在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通信诉情肠,同感“万种风情无地着,辽原白雪葬华颠”的感情。可实际上他们的情书是各写各的,各抒各的心曲。因为那时双方都有各自实际的情有独钟。林长民是写给自己的情人的,他把徐志摩当做一个替代对象,倾泻对象。出乎林长民的意料的是,徐志摩那一封封炽热的情书是写给他的爱女的,他那多情的心思都在林徽因的身上。他把对林徽因的热烈爱情都真实地倾诉在写给她父亲的情书中了。徐志摩那大胆的爱的表白,连林长民1920年12月给徐志摩信上都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这个漂亮迷人的大家闺秀,面对徐志摩的主动追求林徽因不是没有动心。她惊惶,喜爱,羞涩,愉悦,慢慢地就和徐志摩互相通起信来。当她和父亲住在伦敦,徐志摩夫妇住在沙士顿时,她和徐志摩继续保持着通信联系,几乎每天都互通信件。徐志摩用理发铺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这样他们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为防止被人发现,他们有时信里写的是英文。徐志摩心里有了林徽因这样清纯的少女后,再来看妻子张幼仪,就怎么也不顺眼了。P46-49

序言

一 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灵魂的伴侣

倘若要评选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或许不是徐志摩;但要评选20世纪中国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则非徐志摩莫属。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也是伟大的,他就像一颗流星,刹那间照亮了整个世界。

徐志摩一世情浓,他的浪漫的婚恋经历已经成为经典的传奇。尤其是风流倜傥的他和才情并茂的林徽因之间的那段因失败而充满美丽凄伤的恋情,已经成为了一道奇特的风景,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史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那种缠绕不断、难解难分的真挚恋情,那种看似天造地设的绝配却难以结成连理的无奈的伤痛,总是会让人咀嚼,令人回味,使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强烈的震撼。

从认识林徽因的那一刻起,徐志摩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见钟情燃烧起的爱火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他曾经爱得理想、爱得真挚、爱得忘我、爱得发狂,从英国追至上海,苦苦追寻着她的足迹,但最终也没能将她留到自己身边。这种得不到的美丽的伤痛苦苦地伴随着他。她却成了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和一生的精神伴侣,也成了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定数。

徐志摩孜孜以求的理想爱情是要在茫茫的人海中寻访惟一的灵魂的伴侣,得到是幸福,得不到是命运。真爱不是罪,他热烈地爱恋和追求的林徽因就是他寻访的灵魂伴侣,与她携手共创人生是他梦想的神圣境界。他为林徽因而离婚。曾经沧海难为水,林徽因是他心中痴情的结。

粱启超因徐志摩抛妻弃子而质问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徐志摩则执著地追寻惟一的伴侣。终其一生,不改执著的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然而,在婚恋上,徐志摩却爱博而心劳,充满着甜蜜的忧伤。

面对徐志摩始终的一厢情愿,林徽因也在感情的漩涡中沉浮,在他的身前,在他的身后。在伦敦的时候,一个落花有情,一个流水无意。林徽因在《窘》和《蛛丝和梅花》中对当年他们的情感历程进行了界说。在1931年写作的《窘》中,她表示自己虽感徐志摩的多情和窘态,但却没有生爱。在她看来,像她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她觉得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其实她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人。继而,在1936年写作的《蛛丝和梅花》中认为:“所以末恋的对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为花而起的感慨——16岁时无所谓感慨——仅是刚说过的自觉解花的情绪,寄托在那清丽无语的上边,你心折它绝韵孤高,你为花动了感情,实说你同花恋爱,也未尝不可——那惊讶狂喜也不减于初恋。”因此,林徽因觉得徐志摩是同花恋爱,是蝶恋花。那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就有一种“蝶恋花情结”。他是一只翩翩的蝴蝶,在云际纷飞,寻找明星和雪花。

尽管徐志摩知道爱情可遇不可求,他还是渴望拥有真正的知己和心灵的自由。他不想面对包办婚姻而终身相守,他不想像恩师梁启超那样因顾及名声割爱何惠珍而暗自神伤,而是在世人的嘲讽和不解中继续追求。

同游香山的那一晚,徐志摩向林徽因表露了浓浓情意。尽管林徽因在一片传闻以及与徐志摩的接触中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也曾经动情,但总是出于现实和无奈的选择,始终没有答应接受徐志摩的爱情。那一晚,他俩分定了方向,并在宿命中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心理距离。在泰戈尔访华期间,虽然徐志摩和林徽因被媒体称为“金童玉女”,虽然泰戈尔代徐志摩向林徽因求情,但是林徽因仍坚持自己的选择。随着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徐志摩深深地感到了爱情幻灭的悲剧,然而情思悠悠,怎能了断?

徐志摩并不后悔自己的痴情,只是感叹自己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林徽因的波心。他很失落,很消沉,但仍不改自己的执著,也未在世俗的偏见中退让,更没有因种种的物是人非而变得理性和务实。他始终忘不了林徽因,即使是与陆小曼结婚以后。一段感情因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而隽永和浪漫,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错过了白头偕老的生生世世情,徐志摩却和林徽因成了相知很深的友人。徐志摩和学成回国后的林徽因重逢时,她桃花依旧,可自己早已身不由己。在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数次探望在北京疗养的林徽因,还专程到沈阳看望病重的林徽因。一时之间,又引得浮言四起,陆小曼也大肆奚落徐志摩。病魔缠身的林徽因由此深有感悟,她知道徐志摩仍然爱着自己,只是碍于无奈的现实将爱藏在心里,她又何尝不是丝丝情思埋于心底?

徐志摩和林徽因接触多了,就多了几份关心和理解,在文学上就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上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徐志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她在《那一晚》中流露出对徐志摩也有的一缕眷情。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她的爱,他的回应在《你去》中,诗中流溢着对林徽因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褪的情谊。徐志摩还专门写信告诉她这是为她而写的。林徽因则在《仍然》中说她仍然没有回答,她要在一片的沉静中永远守住她的魂灵。不久,她又用悲冷《情愿》,请他忘掉自己曾在这世界里活过。无限的伤感之情表露出一腔的哀痛。就这胖,他们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宿命中保持着特殊的情谊,彼此的痛苦和附出的代价是难以言说的。

 几个月后,徐志摩化云乘风飞去,摆脱了不堪重压的小山,从此没有了烦恼。林徽因却无法解脱,挂在自己的卧室里的徐志摩失事飞机的一块残片,寄托着她永远的哀思和怀念。并且为徐志摩死后被误解、曲解乃至于谩骂而鸣不平。

一段感情穿越

了历史和岁月,焕发着经久的魅力。那种无法相守的悲剧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那种在感情漩涡中挣扎的无奈、固守心灵自由的执著又沉淀着多少人的梦想。  二 在主的跟前,爱是惟一的荣光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曲折婚恋,凝结成了一首哀婉动人的抒情诗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如今,这也成了徐志摩言之不尽的浪漫传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部。

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是单纯的徐志摩的信念。爱是他精神世界的主题,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是他个性的鲜明标志,是他所执著一生的理想的关键。

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事实,美则是人类最可珍贵的产业,是进入天堂的秘钥。它是生命的依托,是人类不死的精灵。徐志摩说过:“我们双手空着来到人间,当我们滑进坟墓的时辰,金钱和功名像一缕轻烟散得无踪无影,唯有曾创建的、不经意中酿成的美不死在人间。”爱和美都可以把人生造成一篇趣味浓厚的讲坛一首华美曲雅的歌。爱和美,就如同一种宗教,是徐志摩赖以存在的方式,同时也是他高标性灵自由、证明自己人格力量的方式。徐志摩一生都在艰难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爱、美和自由的信念。林徽因是爱、美和自由的理想化身,而陆小曼则是它们的现实化身。

徐志摩的完美的现实追求落在了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但徐、陆的婚恋仍是一场悲剧。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后,很快陷入爱河。他对陆小曼的恋情,就像一团火,爱得纯真,恋得狂热。然而,人间没有世外桃源,爱情的自由之花依旧经历着风吹雨打。他与一个有夫之妇相爱的骇世之举,招致了家庭和社会的非议。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顽强地顶着世俗社会的压力,并最终冲破了重重阻力而自由结合了。但徐志摩和陆小曼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徐志摩那么真挚、热烈、勇敢、坚定地追求的已经不是神圣的、绝对的、永恒的、完全的、圆满的理想爱情。

在“五四”新的时代风尚面前,许多人只有言说和鼓动的勇气,却很少有行动的激情与力量。没有谁像徐志摩这样执著于精神冒险。当时的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前爱而不敢公开,只怕这份爱在生活和世俗里消融:同居后,对外界仍谎称工作关系,艰难地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爱。与鲁迅的清醒、深刻相比,徐志摩却是在梦境中寻觅着爱。他从未在世人面前掩饰自己单纯理想的激情与率性,他的失望和悲哀也任人评说。

环境和社会曾给他们孤独、凶险的处境,位于现实两端的浪漫理想濒临绝境。勇敢的求索者仍能在险恶中另辟蹊径。徐志摩有着太多的幻想,渴求至美至圣的爱,向往天堂的光明而生活在灰暗的长夜,本来可以传为千古美谈的恋情却因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而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

恋爱中的徐志摩始终情绪飞扬,几近疯狂,他所爱恋的陆小曼对他而言不仅意味着爱情,更意味着理想。他仍然是在蝶恋花。爱情以及附丽在它之上的耀眼夺目的理想光环,使他个性高扬,使他痴迷执著。他迷恋于追逐,忽略了周围,忘却了个人的渺小。这个信仰感情的人仿佛任性的孩子或激情的青年。他把苦战的爱情附丽于理想世界而不是生活。当他无所顾忌地投入的时候,爱情却成了容易受伤的箭靶。徐志摩就以性命为新的爱情和新的生活打拼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使自己伤痕累累。

着眼于纯粹感情、单纯精神世界的徐志摩,一旦遇到具体实在的物质世界,就必然与实际生活产生碰撞冲突,爱情、理想就在冲撞中还原成了遥远的幻想,酿成了沉痛的悲剧。在漫长的爱情追寻中,徐志摩迁就着陆小曼、挽救着陆小曼、仰视着陆小曼,结果是“志摩害了小曼,小曼也害了志摩”。最初真挚与热烈的爱情变成了绵绵的忧愁。陆小曼的任性和缺点是他们爱情的极大障碍,思想与趣味等方面的不和谐是他们爱情致命的症结。然而这些隐患都暂时退让于徐志摩的执著追求。在理性的丧失与偏执中,信仰性灵的徐志摩的婚姻最终走到了尽头。

在这场得到了但并不成功的爱情中,徐志摩始终用力用心地维护和挽救他们的爱情。为了生活,他四处奔波。然而,生活使爱情褪去七彩光环似乎成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生活准则。日常生活的实在与琐碎,使他们的爱情与短暂的幸福在实际中幻灭了,并终于消解了徐志摩内心的诗意。当他为着一个“单纯的信仰”奋斗时,环境的压迫和艰难险阻更能激发他的斗志,更能触发他的灵思。徐志摩凭着百折不挠的努力与永往直前的意志,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坠入尘世的爱情理想犹如“海砂里种的花”,真实和梦想那样的不同。他隐隐约约中的担忧发生了,志趣的迥异让他心中无限凄苦,尤其是他发现眼前真实的陆小曼并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醉后的小龙”时,他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了。这只“天教歌唱”的痴鸟也变得哑口无言了,偶尔发出的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哀鸣。徐志摩的爱情境遇,正应了张爱玲的那句名言“久而久之,心中的朱砂痣成了帐子上的蚊子血”。

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徐志摩咀嚼着无可言状的惶惑与悲哀,思量着选择的愁苦和失望。千般滋味、万种念头的徐志摩对正在沉沦下去的陆小曼,更是思也悠悠,恨也幽幽。陆小曼婚前婚后的变化不大,只是在徐志摩的心中她变了。她依然贪玩、任性、挥霍、病弱,她感到了徐志摩的爱不比从前,但自己的身份得不到徐家的认可,再加上对林徽因的耿介,以及鸦片烟的麻醉,她更是“堕落”。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尽管如此,徐志摩没有放弃,他不忍或不敢打破那面心中的幻影。物质条件的困窘状态时时在侵蚀着他的爱情理想,但令他特别无奈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裂痕和陆小曼的用情不专。

“爱情在别处”,美好的始终在遥远的他处。飘忽、易逝,徐志摩从未真正拥有过。他有过两次姻缘,前者他以“包办婚姻”的理由轻松否定,后者他心甘情愿,他多么想抓住爱的神话,但他真正拥有的已不是他想要的了。

美丽的开始总伴随着凄凉的结局。这场双方都投入很深感情的婚恋终以惨败结束。明明相恋,历尽千辛万苦终成眷属,却未能守得云开月圆。相爱却难相守,曾经的悲剧一再上演。徐志摩在失意最浓的时候,悄悄离开了人生的舞台,留下的是“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的陆小曼。历史滚滚向前,浪花淘尽多少痴情浪漫,徐陆恋情悲剧却向何处?

三 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幻灭

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寂寞、永远追寻新鲜热点和新奇活法的人。在他诗性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生命活力的凡夫俗子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删除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这样的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爱情观中,自然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然而在这鲜活蹦跃的生命之火中也蕴涵着几缕无奈与阵阵隐痛。

虽然生命短暂,徐志摩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爱、美、自由,对他来说,如同太阳一般,每天都呈现出全新的面孔。所以,在一切创造和努力追求中,他都注入自己全身心的情感。在他给陆小曼的信的称呼中,就袒露出了他那颗跳荡的心和急剧涌动的情怀。这些至少有26种之多的称呼中凝聚着徐志摩的真性情、真心思。

徐志摩是这样的人,他以真情真意对待这个社会以及他所认识的周围的朋友。他是一个真诚坦荡而又宽厚仁爱。真心热爱生活、朋友,同时也为朋友真心喜欢热爱的人。他浪漫真诚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善良的处世为人,他的春风的和煦。阳光的满照,便是他真正的魅力。胡适称赞他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陈源赞他总是朋友中间的连索。郁达夫赞他对生活总保持着热情而磊落的态度。王统照赞他具有十分纯洁的天真与诚笃温柔的心。郑振铎称赞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宽容,鼓励,受他诱掖的文人真不少。他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热心肠,也极易受到人们的责难与攻击。正因为如此直率,徐志摩风流潇洒的人生中就不免渗入隐隐的疼痛。在人生理想的探寻中,也就常有不如意的地方;在爱情如诗如梦的国度里,也就时时会遇上恶劣的气候。这些使徐志摩真诚直率的性情被迫往深邃处想、往世俗里去。虽然也常感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找到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损的灵魂得到片刻的抚慰和憩息。

在亲情上,代沟与彼此的固执、不理解,终于酿成了父子反目,彼此的人生也笼上了巨大的、似乎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尽管徐志摩安慰陆小曼也安慰自己,只要人生尽到了责任,灵魂就不会惭愧,但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走出这个阴影。在爱情上,当年以巨大的勇气和热情,敢于“以人格的头颅去撞碎地狱之门”的强烈反抗精神,张扬了对爱情不懈的追求。在社会世俗狰狞的眼里,生性活脱的徐志摩与陆小曼都感到万分不顺。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约定俗成,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应该这样而不该那样,可以这么做但不可那样做,可是徐志摩偏不理这些,也不太顾忌旁人的言语与白眼。于是,毁谤便接踵而至,不仅在人生态度上,甚至在诗文作品上,都有是非话语抛掷过来。这一切在徐志摩的生前有过,在徐志摩死后还有。

徐志摩短促的一生如一颗亮艳的流星划破死寂的夜空,给无望的人们以希望。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陆小曼的颓废、琐碎家务的纠缠、为生计辛劳奔波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复杂的思绪、浮躁的态度慢慢消蚀了他对美、爱和自由的追求,激扬的勇气、潇洒的人生渐渐消沉和阴暗下来。曾经的美好想象和追求,在现实的面前粉碎了,执著的徐志摩却在心灵的挣扎中期待一切重来。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那样的无邪和美丽,但它却是一道经历风雨而没有出现的彩虹。曾经充溢着情怀与热心的国事家事、人生事业、爱情歌谣,一件件、一桩桩却不遂人意。他,一个天真的大孩子只得睁着大眼大声无助地呐喊;他,一个相信人生、理想、爱情这些美好字眼的人,深感生活被逼成了一条甬道,自己的魂魄在挣扎。随着对天分很高但不很努力的陆小曼的希望的幻灭、对家庭亲情的疏远背离、对社会的格格不入,徐志摩陷入了万分痛苦的境地,并最终走向理想的幻灭。

徐志摩的一生是,诗化人生的梦幻者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短促一生;徐志摩的一生是,康桥理想的执著追求者辉煌与悲剧交织的一生。但纯美的爱情理想至今仍在熠熠生辉,永不言弃和不懈的追求仍是生活的信条。

四 天教歌唱的痴鸟

徐志摩给人留下了经典版的富于个性、十分自我的生活与爱情故事。遗憾的是,他几乎仅仅被认为是通俗化的爱情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会写诗的风流才子。这个青春歌者的激情诗篇被忽略了。确实有很多人惊佩他的诗才,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津津乐道他的风流情事。传奇固然精彩,然而徐志摩的诗文世界展现出了徐志摩爱情在内而又远不止爱情的心路历程,更活化出他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他走了,却留与人间一卷韵味无穷、回味不尽的诗。单是一首久负盛名、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就使徐志摩在中国诗坛上留下千古不朽的业绩。

梁启超曾赠徐志摩一幅对联:“I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上联是寓徐志摩陪泰戈尔游西湖之行,下联描摹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赏丁香时一夜树下吟诗之事。此联正好是徐志摩的具体行事、性格和艺术风格的极好写照。同时也写尽了徐志摩悲哀中的执著、落寞中的飞扬。徐志摩的爱情世界,起起落落,有说不尽的美丽,有诉不完的忧伤。而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和诗文创作中的贡献,则是他生命中最灿烂辉煌的乐章。

徐志摩,一位天教歌唱的黄鹂鸟,浑身燃烧着生命之光,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在当时盛行无韵的自由体诗和冰心的春水体小诗外,以形式整齐、音韵优美和谐的诗作确立了自己诗坛的地位。

徐志摩以抒情诗在现代新诗史上别具一格。这个信仰感情的人,或引吭高歌,或浅吟低唱,或理直气壮,或婉约隐晦,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代知识分子在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中理想追求的心路历程。他歌唱感情的迷狂、爱情的甜蜜和烦忧以及在大自然中获取的精神解脱。他的诗文充溢着闪光的彩云、鸟儿的欢乐,充满着浓郁的色和光。想象奔放、才思焕发、恋情炽烈的诗篇又交织着深刻的哀怨。这些充满真实灵感的诗篇,不时又流露出爱情在别处的感触和对别样世界的向往。

诗艺的探寻是徐志摩在诗歌史上的独特贡献。对他而言,生命最美,艺术至上。他的诗歌魅力就在于优美的旋律和醉人的情趣。他的诗里有音乐,他的诗里有梦幻,像朱自清所说的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这汪跳动不息的泉水在流动的美中展开诗意的苦旅。

徐志摩诗的美,在于他为中国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的美奠定了基础。他在新诗格律的试验中能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尤其在新诗的抒情性,提高新诗的技巧上,显示了他不凡的艺术追求,从而使他的诗,具备较高的艺术品味,在中国诗坛上占有其他诗人无法代替的独特的艺术地位,并由此形成了柔美流丽、轻快飘逸、自然流畅的风格诗风以及鲜明强烈的节奏、抑扬多变的音韵和参差灵动的诗形。

朱自清在评论“五四”新诗时曾认为:“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的确,就其普遍的水平来说,徐志摩的水平高于郭沫若以及闻一多,但就其所达到的绝对高度,徐志摩却不如郭沫若和闻一多。郭沫若、闻一多都是诗人,但这两个杰出诗人都很快地退出了诗坛。徐志摩虽然留下的是永远青春的背影,但他的诗却充满了他的一生,十年来,他一直固守着诗歌阵地。他的诗歌没有郭沫若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疯狂,没有闻一多黑云压城的郁闷,有的是蓝天飘着的白云的温润。郭沫若诗歌的语言像海浪在涌动,闻一多诗的语言像钢铁般沉重,徐志摩诗的语言则如鹅毛那般轻。徐志摩的整个诗是潇洒的。他在各类诗歌中都自如地表现出了他的灵动飞扬、落寞忧伤。这个一生追求自由的人,虽然未能引领思想潮流,但却招人喜爱,受人拥戴。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的徐志摩是个大悲剧。但诗人的才情也许会因这个悲剧而益显其光耀。徐志摩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他是这样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但这一来一去之间,他的名字却镌刻人们在心上,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书评(媒体评论)

他只活了三十五岁,却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有“爱情至上”与“爱情神圣”的信念,时刻准备为这信念而牺牲。他被视为“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照亮自己的,也照亮他人的,灰色的生命。他有敢“以人格的头颅去撞地狱之门”的强烈反抗精神,更有“舍我其谁”的罕见的勇气与热情。他曾写出千占不朽的《再别康桥》,在中国诗坛上占着无法取代的独特地位。他被朱自清视为“跳着溅着不合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对林徽因投入全部的身心,却只被视为一只“恋花”的蝴蝶。他又对陆小曼投入全部的身心,又被视为“志摩害了小曼,小曼害了志摩”。他老去找那如意的地方,却总是落在不如意的现实里;他老去找那爱情如诗如梦的国度,却总是遇上“恶劣的气候”。他对于理想,对于国事家事,对于人生社会,曾经豪情万丈,却总跳不出“镜花水月”的铁则。他只是一个无助地呐喊着奔跑着的“天真的大男孩”……  ——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飞扬与落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若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2026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3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