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第3卷宗教文艺民俗)/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对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文艺与民俗两个重要领域之间做了互动的阐释,它既是中国宗教向文艺、民俗的辐射,又是中国宗教对文艺、民俗的吸收。书中在阐释各种宗教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作用和巨大贡献,改变那种单纯视宗教为消极落后思想的片面的陈旧观念,以利于现代人文包容精神的发扬。

目录

上篇 中国宗教与文艺

一 宗教与文艺的差别和亲缘性(3)

 (一)宗教与文艺分属不同的文化形态(3)

 (二)宗教与文艺具有很强的亲缘性(4)

二 中国宗教与文艺(9)

 (一)中国宗教的特点(9)

1.尊天敬祖成为国家民族宗教(9)

2.政治上的统一集中与宗教上的多元包容同时并存(10)

3.宗教与人文并重,宗教理性比较发达(10)

4.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在信仰上有明显不同(11)

 (二)中国文艺的特点(11)

1.以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以善为基础(11)

2.以情景统一、主客融合为文艺创作的方法论原则(12)

3.内容和形式的极其多样性和丰富性(13)

 (三)中国宗教对文艺的影响(14)

1.通过对作家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去影响作品(14)

2.佛、道二教对文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有重要影响(15)

3.宗教的奇思激发了文艺的想象力,推动了浪漫主义的发展(17)

4.宗教扩充了中国艺术的门类和文体的形式(19)

5.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和人物情节(20)

6.佛、道二教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发展(21)

 (四)中国文艺对宗教的影响(22)

1.宗教的理想借助于文艺的语言来建构、来表述(23)

2.宗教在民间的普及以文艺为最重要的方式(23)

3.艺术使宗教信仰高层次化,达到美与善结合的境界,从而纯化了宗教信仰(25)

三 中国宗教与文艺互动的历史发展(28)

 (一)原始宗教与原始文艺(28)

1.原始神话(29)

2.原始歌舞(30)

3.原始绘画与雕塑(32)

4.龙凤造型(35)

 (二)古代社会(夏、商、周)的宗教与文艺(36)

1.宗教与礼乐文化(37)

2.宗教与青铜艺术及玉雕艺术(38)

3.宗教与绘画艺术(39)

4.巫术、神仙与楚辞艺术(40)

5.古代神话与《山海经》(41)

6.宗教理性与先秦散文(41)

 (三)秦汉社会的宗教与文艺(43)

1.礼制建筑、陵墓形制与雕塑(44)

2.绘画与玉雕(45)

3.汉末佛经文学(48)

 (四)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宗教与文艺(49)

1.六朝散文的宗教情怀(50)

2.魏晋南北朝神怪小说(52)

3.佛教文学的兴起(53)

4.佛教的建筑艺术(54)

5.雕塑与绘画及石窟艺术(56)

 (五)隋唐五代社会的宗教与文艺(57)

1.唐代的诗歌与儒、佛、道三教(58)

2.变文、俗讲和传奇小说(60)

3.音乐、舞蹈与唐代宗教(62)

4.石窟寺院雕绘艺术与隋唐佛教、道教(63)

5.陵墓雕塑艺术与丧葬文化(65)

 (六)宋、辽、金、西夏、元社会的宗教与文艺(66)

1.宋词、元曲与宗教情怀(67)

2.雕塑、绘画与宗教(69)

3. 话本小说与宗教(72)

4.宗教建筑艺术(74)

5.书法与佛、道(74)

 (七)明、清社会的宗教与文艺(76)

1.长短篇小说与宗教(77)

2.戏曲艺术与宗教(82)

3.建筑艺术与宗教(84)

4.少数民族宗教的综合艺术(85)

5.绘画艺术与宗教(87)

6.佛、道音乐及其影响(88)

7.舞蹈与宗教(90)

四 结语(92)

 中国宗教与文艺互动的特点(92)

1.宗教对文艺的影响是多样式、多渠道的(93)

2.宗教对文艺的影响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93)

3.宗教对文艺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94)

4.中国宗教的传布更多地依赖于世俗文艺(94)

5.宗教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汉族文艺的影响(94)

下篇 中国宗教与民俗

一 中国宗教与民俗的关系(99)

 (一)民俗的一般特征(99)

1.民间性(99)

2.习惯性(100)

3.宗教性(100)

4.民族性和地区性(100)

5.稳定性和渐变性(101)

6.文化性(101)

7.多样性(102)

8.直观性(102)

 (二)中国宗教对民俗的影响(102)

1.为民俗提供信仰的寄托(102)

2.为民俗提供活动的内容和样式(103)

3.为民俗提供活动的场所(103)

4.为民俗提供文艺创作的灵感(104)

 (三)中国宗教民俗的特征(105)

1.中国宗教民俗特别源远流长(106)

2.中国宗教民俗具有多教多神的特点(106)

3.中国宗教民俗具有入神杂糅的特点(106)

4.中国宗教民俗具有多民族的差异性与交融性(107)

 (四)中国宗教民俗的历史发展(107)

1.原始宗教民俗阶段(108)

2.古代宗教民俗阶段(109)

3.中世纪宗教民俗阶段(110)

4.近现代宗教民俗阶段(111)

二 中国宗教民俗分类简述(114)

 (一)经济生活中的宗教民俗(114)

1.农业祭祀(114)

2.行业神崇拜(117)

3.游牧祭祀(118)

4.海事祭祀(120)

(二)节日岁时中的宗教民俗(122)

1.春节(122)

2.二月二(124)

3.三月三(124)

4.寒食节(124)

5.清明节(125)

6.端午节(125)

7.七月七(126)

8.中元节(126)

9.中秋节(127)

10.重阳节(128)

11.腊八节(128)

(三)人生礼仪中的宗教民俗(129)

1.诞生礼(129)

2.成人礼(131)

3.婚礼(131)

4.生日礼和寿礼(132)

5.丧葬礼(133)

(四)佛教、道教影响下的宗教民俗(135)

1.节日与庙会(135)

2.吃素与放生(136)

3.服务丧葬,超度亡灵(136)

4.寺观的信仰辐射与道场(137)

5.念佛与气功(138)

6.观音与弥勒(139)

7.八仙、东岳与真武 (140)

8.因果报应与神道设教(141)

 (五)民间日常生活中的俗神崇拜(143)

1.玉皇与王母(143)

2.关帝 (144)

3.财神 (145)

4.城隍(145)

5.钟馗(146)

6.文昌与魁星(146)

7.福、禄、寿三神(147)

8.药王和保生大帝(148)

9.黄大仙(148)

 (六)民间宗教性禁忌(149)

1.禁忌的综述(149)

2.禁忌的分类(151)

3.犯禁的禳除(156)

4.禁忌的功能(156)

 (七)巫傩风尚(158)

1.巫傩综述(158)

2.汉民族的民间巫术种种(159)

3.傩戏(160)

 (八)若干少数民族的宗教民俗(161)

1.回族的宗教民俗(161)

2.藏族的宗教民俗(165)

3.傣族的宗教民俗(168)

4.纳西族的宗教民俗(170)

5.满族的宗教民俗(172)

三 中国宗教民俗的社会功能(175)

1.宗教功能(175)

2.政治功能(177)

3.族群认同功能(179)

4.心理功能(180)

5.道德功能(181)

6.文化功能(183)

7.宗教民俗的现在与未来(184)

试读章节

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之中,宗教和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天然的内在的亲和性,这是人们都看得到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状。

从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说,宗教世界与艺术世界都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想象世界,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从根源上说,宗教与艺术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就其表现方式而言,它们都不是社会生活直接的反映,都不具有现实的真实性,都是相关的人们(如宗教家和文艺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具有超俗、夸张的成分。例如:道教所描绘的神仙世界,由三清、四御和众多的神仙组成,他们长生不死、神通广大、逍遥自在。这样的世界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寄托,在现实的宇宙空间里是找不到的。在小说《红楼梦》里描写的荣府、宁府和大观园,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只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宗法等级社会后期的社会矛盾和生活本质,并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意识和社会理想,但不是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的事情。因此,读《红楼梦》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读,只能当作小说来读,尽管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也许比历史书还要强烈,然而其人物与情节毕竟还是虚构的。

宗教的幻想、文艺的虚构、社会的理想,三者都是非现实的和超现实的,都有想象的成分,所以也常常容易被混淆。以黄帝的传说为例,当人们把黄帝的神奇故事当作真实的存在,从而加以崇拜时,黄帝便成为民间宗教和道教的神;当人们把黄帝的神奇故事当作被加工的英雄神话时,它便是一种早期的民间文学;当人们在黄帝身上寄寓着和平、文明、幸福的希望时,黄帝的故事便体现一种社会理想。

从宗教和文艺的思维方式上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是两者与哲学(主要使用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宗教教义和崇拜的对象,要使一般民众易于接受,必须加以具象化,成为可以感知的生动形象。且不说各种多神教中的神灵,大多是拟人化的形象,就是一神教的伊斯兰教,声明禁止偶像,但是真主仍然是有感情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惟一至上神,它不过不是形体的拟人化,而是精神的拟人化。何况伊斯兰教的天堂地狱,更是绘声绘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的佛、道二教,其净土仙界,固然有生动的刻画;其地狱冥界,更着力于形容描绘,便之阴森恐怖,什么“上刀山”、“下油锅”、“挨锯锯”、“喝铁水”,使人毛骨悚然,不敢为恶。文艺要以情动人,也必须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情节,用人们可以感受的富有色彩的语言,去感动读者,使之激奋陶醉,所以文艺创作必然借重形象思维。哲学要以理服人,概念化逻辑化是正常现象。但是文艺作品倘若是概念化理论化的东西,那便意味着失败。因此文艺创作强调人物、情节、文采、情景交融、典型再现、栩栩如生等等,即使是最伟大的文艺理念,也要化作感性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总之,宗教和文艺都依赖于审美的方式而发生作用,它们用“美”的事物打动人的情感知觉,然后影响人的思想观点。即便是丑恶现象,宗教家和文艺家也会用美学的形态去刻画它,让丑恶震惊人心。而现实的美都是具体的、可以欣赏品味的。由此之故,宗教常常借助于文艺表现教义、戒律、情感、崇拜对象和创造崇拜氛围,而文艺也常常借助于宗教充实自己的表现内容,激发艺术构想能力,丰富文艺创作的手段和方法。

从表现人性的侧重点来说,宗教和文艺都是人性中情感要素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情感的满足和宣泄。人性有三大要素,即才智、品性和情感。科学和哲学体现才智,道德体现品性,宗教和文艺体现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社会的进化越来越丰富和复杂,普通的情感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才有宗教和文艺的出现,它们既是情感发展的产物,又是情感发展的方式。梁启超早就说过,哲学是理性的,宗教是情感的。宗教当然离不开理性和知识,宗教信仰必须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每个宗教的基本教义,是该教信徒必须懂得和认可的。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有宗教信仰,关键要看他是否具有宗教情感,即是否与崇拜的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心灵与之相通,达到了依赖、敬畏、坚信的程度,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寄托在宗教里。假如他只是理智地懂得宗教,而不是深情地相信宗教,那他就永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徒。从宗教发生的原因来说,宗教固然是为了满足先民知识解困的需要,但更是先民对异己的外部力量恐惧、崇敬、依赖的产物,所以宗教是偏重于情感的。文艺也是情感因素突出的文化形态,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化。文艺创作者必先有所感悟,有所激动,产生灵感,出现冲动,然后将情感爆发出来,形之于语言、文字、动作、声音以及各种物态;其合于美的韵律者,便成为文艺作品。《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说明无论是诗文、舞蹈、音乐等,皆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露和传达,因此才能打动别人,引起共鸣,形成作品与欣赏之间心灵情感的交流。P5-6

序言

中国的宗教研究历史已逾百年,但发展缓慢;只有到改革开放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学才迅速兴起,并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中一门显学,对人文学术和现实生活均发生广泛影响,因而为各界所瞩目。宗教学界努力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并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的成果,进行综合创新,逐渐突破“鸦片基石论”的束缚,使研究走上理性化和丰富化的道路。由于人们对宗教的内涵加深了理解,对宗教的多层次性有新的认识,从而促使宗教学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宗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并广泛牵连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差不多已经成为学者的共识。在宗教的体系中,基本信仰是核心,是精神的辐射源,它由特定的超世观念和超验情感结合而成,对于宗教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导向和奠基的意义。在基本信仰的指导下,由宗教精英参与制作,形成宗教的理论层面,包括它的神学、哲学、道德学、律法学等等,使得教义教理丰富起来。宗教活动于社会,是活生生的人群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践其信仰和思想,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还是一种物质力量。这里包括宗教信徒、神职人员、宗教产业、宗教场所、宗教器物、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制度以及宗教的各种社会活动,形成宗教的实体层面。宗教由此而成为人间的现实存在,并与社会政治、民族、经济0法律、外交等等社会领域发生各种密切联系,对社会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承载的主体便是宗教界的存在。宗教体系最宽广的表现,是它的文化,这是宗教精神和思想向外辐射的最大辐射面。在这个层面上,它与世俗的文化(包括哲学、伦理、文艺、民俗等)互渗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本书所阐述的内容,便是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文艺与民俗两个重要领域之间的互动,它既是中国宗教向文艺、民俗的辐射,又是中国宗教对文艺、民俗的吸收。

中国宗教与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不同。欧洲长期以来在信仰领域是基督教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因此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督教对文化的影响。阿拉伯世界则是伊斯兰教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并对那个地区的文化发生最重要最普遍的影响。中国则不同。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文化上有着多元兼容和理性发达的深厚传统。尊天敬祖的国家民族宗教,后来成为中国人的基础性信仰,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以儒学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历代王朝,由于受儒家“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的影响,在不违背尊天敬祖和宗法人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承认群际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乐意接纳各种宗教包括外来宗教及其文化,于是在信仰领域形成儒、佛、道三教并存与合流,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共处同行的多元一体的局面,虽然彼此间也有磨擦和冲突,但和谐和对话是主流。所以中国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是多种宗教的影响;魏晋以来,主要是传统信仰和佛、道二教及多样性民间信仰交叉重叠的影响。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则局限在若干信仰民族的文化范围之内;基督教的影响则局限在部分地区和信仰群体,近代以来,影响力增大,但不具有全局意义。

中国的文艺,包括诗歌、小说、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曲、建筑艺术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绚丽多彩的,成就很高,体现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表现中国人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远古的神话、龙风造型;古代的青铜、玉雕艺术;《诗经》、《楚辞》;中古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水墨画、书法、戏曲等等,它们都是不同时代的文艺成果,风格各异,而魅力无穷。它们有些是民间的作品,而更多的是文艺家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个性化的创造,其中很多作品都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可是,中国的文艺在多大的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受到中国宗教的影响?中国的文艺又如何影响到中国宗教的发展?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文化大革命”以前,研究文学史和艺术史的论著,在谈到文艺作品的宗教性时,是附带提及,而且往往把它看作是文艺创作的时代局限性,给予消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重视宗教正面的文化功能,尤其肯定宗教(包括中国宗教)推动文艺的积极作用。但谈某种宗教与文艺关系者多,而综合论述者少,如何从理论上全面加以把握,尚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努力。

中国的民俗文化与中国的文艺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最具有大众性、民间性的文化,它既是民众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民间集体创造的文化样式。依照我对中国人信仰历史特点的理解,中国文人群体与普通民众在信仰上有很大差异。文人群体以儒家、道家哲学为主流信仰,同时兼收佛教和道教的出世思想,并把它们哲理化。中国文艺家的创作活动,多在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接受佛、道二教的影响,他们努力把宗教变成美的艺术,又赋予艺术以宗教的空灵、超越的精神,他们的很多作品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普通民众(汉族为主体)的信仰,则以神灵崇拜为主,而且崇拜的神灵杂多易变,崇拜的方式百态万端。天神祖灵、佛祖仙真、玉皇王母、关帝财神、自然百物以及各种野鬼杂神都在祭祀之列;崇拜活动贯穿于经济生活、年节庆典和人生礼仪之中。可以说宗教信仰渗透于民俗文化的全部领域,而民俗文化就是民众生活的样式。不仅那些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及其衍生的文化形态直接就是宗教民俗,而且其他民间生活,包括经济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入际来往中,无一不打着宗教的烙印,使得宗教性成为民俗文化一个普遍性的因素。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如何评价民俗文化的宗教性,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难点是准确区分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有人把信神与社会进步完全对立起来,把民间崇拜和祭祀神灵的活动一概指斥为封建迷信,视为愚昧落后,作为陈规陋习,必欲革除而后快,这就势必伤及民众信仰自由和民间正常的精神生活,造成传统的断裂,信仰的空缺,文化的贫乏和道德的混乱。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当记取。我以为健康的民俗文化和封建迷信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崇拜神灵,而在于:第一,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第二,是否能丰富文化和美化生活。我们必须把“封建迷信”的界定严格局限在借鬼神之道骗钱害人、阻碍科学、妨害生产的范围之内,而不能任意扩大化。中国自古便有“神道设教”之说,如果神道果能设立教化,醇厚民风,充实生活,调节感情,不妨加以保留,然后通过改良的方式移风易俗,而无需大破大立。本书对于中国宗教与民俗文化互动的阐释,采取理性和宽容的态度,以期更新思维模式,开拓研究视野,有利于民俗文化的正常保存和创新。

目前中国的宗教学、文艺学、民俗学都在蓬勃发展;但在这三门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需要大力推动。边缘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许会成为人文学术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较多地关注中国宗教的思想和实体层面,而对于中国宗教的文化层面尤其是涉及文艺和民俗的内容所知不多。为了研究和写作的需要,我尽力去研读古典作品,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参阅老一代学者研究中国文艺学、民俗学的代表性著作和新一代学者的相关论著,从中选取重要资料,融摄思想营养,并力图从宗教学的角度加以提炼和总结。我尽管做了努力,仍感到求知不广,论说不精,创新不足。在文艺学和民俗学方面我是一名新兵,需要继续学习和思考。本书的任务主要不在描述中国宗教向文艺和民俗渗透的具体过程,而在于从宏观的理论上,多角度地和动态地揭示中国宗教与文艺、民俗互动的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和社会功能;并试图通过历史典型事象和精品成果的展示,阐释各种宗教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作用和巨大贡献,改变那种单纯视宗教为消极落后思想的片面的陈旧观念,以利于现代人文包容精神的发扬。我请读者把本书看作是我开拓中国宗教史研究领域新思路的探索性作品,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2003年10月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第3卷宗教文艺民俗)/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牟钟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48198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28.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6
16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