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实的幻境(解码福尔摩斯)/推理大百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柯南·道尔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绘制了爵士的详细年表。第二部分介绍了主人公福尔摩斯、助手华生、主要对手莫里亚蒂及其他相关小说人物的生平履历。第三部分介绍了“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涉及年代学、考据学、传播学等多种领域。第四部分是附录,收录了三篇“福学”研究的经典文章。在“福尔摩斯系列书目”中详细罗列了六十篇小说的英文篇名、发表年代、发表刊物以及涉及案件的案发日期,是一份很周到的资料汇编。

内容推荐

这里有你不知道的福尔摩斯——告诉你,他曾在多次遇难后死而复生;告诉你,他绝口不提双亲和早年生活;告诉你,他的助手华生的非一般的多次婚姻。侦探之巅,世界任何侦探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瑕的机器”所留下的诸多谜团。现在就一起进入贝克街221号乙,解开福尔摩斯密码!

目录

前插

 真实与虚构:福尔摩斯的不朽传奇

前言

 游戏开始了

作家轶事

 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

 唯灵论与侦探术

 福尔摩斯的嫡出“外传”

 柯南·道尔身后事

 侦探小说大师们与福尔摩斯

 柯南·道尔年表

人物传奇

 福尔摩斯的身份案

 华生医生的记事簿

 “那位女人”的秘密报告

 莫里亚蒂的犯罪档案

 配角人物的调查书

正典研究

 福尔摩斯探案的年代学

 福尔摩斯探案年表

 贝克街寓所之谜

 走进贝克街221号乙

 说一声“诺伯里”——正典中的谬误

 福尔摩斯在中国

 福尔摩斯的仿作与戏作

附录

 柯南·道尔谈福尔摩斯([英]阿瑟·柯南.道尔)

 歇洛克·福尔摩斯文献的研究([英]罗纳德·A.诺克斯)

 《红发会》的日期([英]多萝西·L·塞耶斯)

 福尔摩斯系列书目

试读章节

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侦探的代名词,他的一身打扮——猎鹿帽、烟斗和放大镜一也成了侦探的标志。从赞扬“灰色脑细胞”的赫尔克里·波洛,到取名自福尔摩斯塑造者的名侦探柯南,无不是受到了福尔摩斯的影响。即便在这一热潮延续百年之后,电影巨头华纳公司仍然看中福尔摩斯的号召力,集合众多明星打造了电影大片《大侦探福尔摩斯》。对中国而言,福尔摩斯故事更是侦探小说进入中国的敲门砖,是激发本土侦探小说萌芽的领路人。福尔摩斯在中国受众之广、认知度之高,是其他任何一个侦探人物都难以匹敌的。

福尔摩斯拥趸众多,所以久而久之在世界范围内也就形成了一门研究福尔摩斯的学问——“福学”,关于它的研究文章和书籍汗牛充栋,甚至已经出现了专门收集这类文献的图书特藏室。那么,什么是福学?很难给这门学问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只能粗略地称之为研究福尔摩斯和相关领域的学问,比如研究各位小说人物的生平来历、分析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推测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等等。只要能和福尔摩斯故事扯上一点关联,那就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已知最早的这类研究文章是1902年1月23日发表在《剑桥评论》上的署名“F.S.”(弗兰克·西奇维克)的一封致华生的公开信。这篇文章讨论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几个日期的疑问。同年,阿瑟·巴莱特·莫里斯在美国的《文人》杂志发表了《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矛盾》和《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更多理论》。

福学中有不少是很正统的研究,比如对福尔摩斯故事中医学、化学的研究。这些论文有些甚至发表在了《英国医学杂志》等严肃性十足的专业杂志上。不过,大部分的研究是只有福迷本身才会觉得充满乐趣的,这就是所谓的“福学游戏”。

福学游戏的“开山鼻祖”是英国侦探小说家罗纳德·A·诺克斯。诺克斯的本职是教会神父,他“不务正业”地创作了几部侦探小说,声名鹊起。在还没有动笔创作侦探小说的1911年,诺克斯发表了《歇洛克·福尔摩斯文献的研究》,其本意是用研究《圣经》的高等批评的方式来“嘲弄”福尔摩斯故事。不料,福迷们却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之后便争相效仿他的手法,将“嘲弄”变成了正经八百的研究。

参与这一游戏的研究者数量众多,从普通人到各类学科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无所不有。比如著名侦探小说家多萝西·L·塞耶斯、埃勒里·奎因,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甚至就连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曾写过几封信试图阐述福尔摩斯是美国人。

福学游戏的规则其实并不繁琐,它是将歇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当成真正存在的人看待,而柯南·道尔不过是华生的文学代理人。既然是现实存在的,福尔摩斯和华生自然有了树碑立传的基础。除了六十桩案件以外,他们的一生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历,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研究所凭借的资源就是六十篇故事,这些被称为“正典(Canon)”或“圣典(Sacred Writings)”,而此外的就都是外传野史了。

这种研究的乐趣在于通过有限的资源挖掘出无限的八卦消息来。比如,福尔摩斯的祖上是什么地方的乡绅?他的童年生活幸福吗?他和“那位女人”有后续故事吗?华生结过两次婚,但是真的只有两次吗?之所以能出现这么多问题,一方面要得益于柯南·道尔经常抖出些“包袱”,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线索往往语焉不详,甚至出现疏忽和漏洞。如此一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场游戏才得以百年不衰,研究者前仆后继。

在福学游戏以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道尔学的研究方向。顾名思义,这是指关于作者柯南·道尔的研究。但是与福学不同,道尔学的出发点是作家本人。这类研究者认为,福尔摩斯小说都是柯南·道尔杜撰的,因此小说与作者本人密切相关,比如当时的社会新闻、历史事件、亲朋好友等都会对小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唐纳德·雷蒙德出版过一本《歇洛克·福尔摩斯:资料的研究》。这本书专门研究正典中的人名和地名等,通过当时的报纸新闻、柯南·道尔周遭发生的事情研究这类名称的来历。牛津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福尔摩斯评注本全集,也是从道尔学的角度加以讨论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福尔摩斯同好们渐渐聚拢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组织。世界上最顶尖的福迷团体有两个,它们各自集中了一大批福学的精英人物,是福学研究的代表。一个是美国的贝克街小分队(BSI)。它于1934年由克里斯托弗·莫利号召成立,发行有季刊《贝克街期刊》(BSJ),每年福尔摩斯出生的那个周末(1月6目前后)会举办盛大的活动。成为贝克街小分队队员的人会根据个人情况获得一个封号,比如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弗瑞德里克·丹奈(埃勒里·奎因之一)因为喜欢临终线索而获得“临终的侦探”之封号。另一个是英国的伦敦歇洛克·福尔摩斯研究会(SHSL)。它于1951年创办,发行有半年刊《歇洛克·福尔摩斯期刊》(SHJ)。因为身处福尔摩斯昔日活动的中心一伦敦,所以这个协会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上最大的福迷组织还属日本福尔摩斯俱乐部,目前会员人数上千。而各种小型的福迷团体组织早已遍及五洲,数量已近三百。

《真实的幻境——解码福尔摩斯》就是这样一部带有浓重福学游戏色彩的书,但是笔者并无意将它写成“学究式”的研究著作。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更多福尔摩斯故事背后的种种趣闻逸事。而本书挖掘逸闻的方法,又仿若福尔摩斯的推理演绎法。正如大师本人曾说过的:“对掌握线索的人来说,一切小的……行为……都可以连成一个整体。”(《诺伍德的建筑师》)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侦探小说,但是也有着完整的侦探小说的元素,包括案件、推理、结局,等等。所呈现的既有紧张刺激的寻找过程,也有会心一笑的小道八卦。此外,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项研究的成果,也提供了某些游戏的方法,希望读者能借此进一步体会到福学游戏的乐趣。

请读者翻开下一页吧,“福尔摩斯先生的朋友来到这里永远是受欢迎的”。

P2-3

序言

200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他们要授予歇洛克·福尔摩斯为该学会的特别荣誉会员,以表彰他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侦探工作的业绩。学会在贝克街的福尔摩斯雕像前举行了一个授予仪式,使得一位虚构人物堂而皇之地成为了著名科学协会的成员。不必太惊讶于这件事情,实际上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福尔摩斯的个人崇拜就长盛不衰。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风潮竞能持续一百多年,至今仍没有一丝减弱的迹象。

对于那些崇拜福尔摩斯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即“福迷”(在美国称为“Sherlockian”,在英国则叫“Holmesian”)。而他们所热衷的活动则称为“福学”,包括研究阿瑟·柯南一道尔撰写的福尔摩斯作品,撰写福尔摩斯仿作,考证每个人物的经历、身世,寻找小说发生的真实场景,等等,凡是和福尔摩斯有关的事物无一不包。

起初,福迷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1934年,著名文人克里斯托弗·莫利萌发了一个想法,他想组建一个餐会俱乐部,而他本人又是一名忠实的福迷,于是乎诞生了一家福尔摩斯团体——“贝克街小分队”(BSI)。这个协会入会要求严格,“BSI”几乎成了一种头衔。著名的戏剧评论家和记者亚历山大·伍尔科特、福尔摩斯插画家弗瑞德里克·多尔·斯蒂尔、福尔摩斯舞台剧演员威廉·吉列、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哈利·S·杜鲁门、侦探小说作家雷克斯·斯托特、埃勒里·奎因、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等都是该会的会员。为了接纳更多的福迷,贝克街小分队衍生出了入会程序宽松的子协会,遍布美国各地,数量超过三百五十家。

英国早期也有福迷组织。早在1934年6月6日,“歇洛克·福尔摩斯研究会”在贝克街的坎奴图餐馆举行了第一次聚会。出席的人包括克里斯托弗·莫利的弟弟弗兰克·莫利、侦探小说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克劳迪·米切尔、安东尼·伯克莱、剑桥大学教授S·C·罗伯茨、著名福学家H·W·贝尔。可惜二战期间协会解散。

1951年英国节期间,玛丽伯恩区推出了福尔摩斯特展。这次特展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布置一间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寓所。在这寓所里陈列了福尔摩斯抽过的烟斗和他所读的书,此外还有各类研究书籍和手稿等。数万人参观了这个展览会,非常受欢迎,后来转往美国、加拿大等地巡回展览,获得强烈的反响。借着这次展览,英国福迷强烈期盼拥有自己的组织,于是,“伦敦歇洛克’福尔摩斯研究会”(SHSL)在同年诞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福迷组织。

世界上最大的福迷组织可能是“日本歇洛克·福尔摩斯俱乐部”,它拥有超过一千名会员。创办者小林司和东山茜夫妇是著名的福学家,他们不仅翻译过福尔摩斯故事全集,还根据小说场景撰写游记、福学著作等。该组织定期在东京集会,出版通讯、年刊以及研究报告。分布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分会已经超过十二家。日本是英美之外崇拜福尔摩斯风潮最盛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座歇洛克·福尔摩斯的雕像也坐落在日本。

福迷的狂热或许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理查德·S·华纳想让地球上有一处以福尔摩斯命名的地方。他看中了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县的一座高二百六十英尺的小山冈。他先是来到美国官方地图出版机构——美国地名理事会提出申请,并且办理了各项申请材料。不过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座小山的主人去世后,两所大学和当地的一个天主教堂成为了这座山的继承人。两所大学虽然同意了华纳的要求,但是教堂的管事却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给这座山起一个与宗教有关的名字。华纳便写信给教皇,陈述福尔摩斯曾经两次为梵蒂冈服务,当然这是小说中的事。他请求教皇为此事调解。不久,当地的教堂管事给他回应。他说,不是因为教皇说情,而是因为教堂已不再拥有对这座小山的所有权了。于是,华纳名正言顺地将这里命名为“福尔摩斯峰”。或许,当你经过俄克拉荷马州的时候,可以去这座山看一看。

正因为福迷遍布世界,人数众多,便出现了满足福迷兴趣的旅游景点和各色收藏品。最著名的福尔摩斯旅游景点恐怕就是如今位于伦敦贝克街221号乙的福尔摩斯博物馆。名人故居并不罕见,不过提到虚构名人的故居就非常少见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业以来,这里一直游客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伦敦的一大名胜,丝毫不逊色于距它不远处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当然,也不要忘记在不远处的诺森伯兰街的福尔摩斯酒馆。这家始于1957年的酒馆购买了1951年福尔摩斯展览的展品,在酒馆内重现了贝克街寓所的书房,非常值得一看。

说到福尔摩斯收藏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从作者原稿、书籍期刊、影视作品、舞台剧本、仿作戏作,到节目单、海报、电台脚本、原始录音、剪贴簿、雕像、圆领汗衫、游戏玩具,等等。有些收藏品价格高昂,并非一般福迷所能承受。比如最初刊登《血字的研究》的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一本高达十五万美元以上,是史上最贵的期刊之一。有的福迷甚至模仿福尔摩斯的生活方式来过活,从衣食住行至家中家具的摆设,有样学样,完全照单拷贝,无一遗漏。有趣的是,学术机构也参与到福尔摩斯热潮中来。比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就号称要建立世界上最完备的福尔摩斯收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就开始收集有关福尔摩斯的藏品,共计超过一万五千件。英国的玛丽伯恩图书馆也是如此,一直致力于福尔摩斯的收藏。  为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有这么多人喜欢福尔摩斯呢?《贝克街期刊》的第一任主编埃德加·W·史密斯指出:“当然,我们热爱他所生活的时代:一个依稀记得又模糊不清的时代,有着微暖的维多利亚幻想,有着煤气灯下那种安慰和满意的感觉,有着完美的高贵和优雅。”著名作家兼评论家T·S·艾略特也认为:“歇洛克·福尔摩斯让我们回忆起十九世纪伦敦美好的表象。我相信,就算对于那些想不起十九世纪的人来说,他同样让人着迷。”的确,维多利亚时代孕育了福尔摩斯,而福尔摩斯也让维多利亚时代变成读者心中的一块梦想之地。

维多利亚时代被史学家称为“黄金时代”。当时,全世界大约四至五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约有三千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地球上的二十四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因此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厂制度确立之际,工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来看,1848年,英国铁产量已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二分之一以上。1851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为五点二三亿镑,到1870年增至九点一六亿镑。就人均国民收入的横向比较而言,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均国民收入为三十二点六镑,法国为二十一点二镑,德国为十三点三镑。

我们从福尔摩斯故事里也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带来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局面。来到贝克街的委托人大部分生活安定,衣食无忧,属于中产阶级。《身份案》中的萨瑟兰小姐打字所挣的钱也可以达到年薪四十镑。只有当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他们才会找到福尔摩斯,希望恢复之前安定的秩序。

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是维多利亚时代走向现代的主要标志。理性主义要求人们从现实出发,不以信仰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早在十七世纪,这种思潮便开始萌芽。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为理性主义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上帝创造世界和塑造生命的神话至此破灭,理性主义取得了对宗教的决定性胜利。英国人还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都有很多发现,例如,1830年,地质学家莱尔指出,地壳的目前状态是无数缓慢变化的结果,而这种变化如今仍在进行着。1843年,朱尔发现“热功当量”,足以说明能量不灭,十分重要。1845年,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发现海王星,是天文学上最伟大的胜利。而都柏林教授W·R·汉密尔顿爵士创造的“四元法”则使数学前进了一步。总之,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人已习惯于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看待世界了。

理性和科学更是福尔摩斯演绎法的根本。犯罪学家阿瑟顿一沃尔夫就曾在《插图伦敦新闻》撰文认可福尔摩斯对法医学发展的贡献:“柯南·道尔发明的许多方法今天都在科学实验室中得到运用。歇洛克·福尔摩斯将研究烟灰作为业余爱好。这是一个新的想法,但是警察立刻认识到诸如此类的专业知识是多么重要,如今每一个实验室都有这么一个工作台盛放多种烟灰……不同的泥浆、土壤也按照福尔摩斯所描述的方式进行分类……毒药、笔记、血迹、尘土、脚印、车辙、伤口形状和位置、密码理论,所有这些以及其他好方法——它们都是柯南·道尔想出来的——如今在刑事侦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福尔摩斯获得皇家化学学会会员资格的新闻。

维多利亚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人们买画、看画、读有关绘画的书籍,并为艺术而争论,其热烈的情形前所未有。这一时代中,大多数画家的生活比以前与以后画家的生活都好得多。艺术期刊大量出版,私人画廊大批出现。文艺作品,诸如诗歌、小说等也同样受到追捧,出现了很多大文豪。“血液中的这种艺术成分很容易具有最奇特的遗传形式。”福尔摩斯在《希腊译员》中如是说。他爱好拉小提琴,听音乐,祖母又是法国画家威尔奈的妹妹。华生在还没有完全了解福尔摩斯的时候轻率地下结论说他没有文学知识,但是后来证明他引经据典都是信手拈来。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产物,本身更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缩影。

如果说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处理实际问题时,用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纯粹的精神生活中,则完全可用宗教的观点来理解一切。这种精神由于满足了讲究实效的英国人民对现实目标的追求,最终在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时出现了“Victorianism”一词,表示维多利亚时代特征、思想与风尚。  这种特有的思想与风尚,其核心是一种严肃的道德观念。它既决定了人们的品行,也决定了支配社会的习俗。不过,它并未触及每一个人。当时仍有贵族终日寻欢作乐,仍有业者崇拜财神,仍有劳动者不关心道德原则,仍有乞丐、扒手及娼妓为贫困所逼迫,沦为维多利亚时代广大的下流社会。在维多利亚时代,不止一种道德观念,不止一套社会习俗。尽管如此,对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而言,家庭是神圣的,这时期的家庭结构更紧密。福尔摩斯故事大部分也都是和家庭有关系的,《身份案》委托人的未婚夫消失不见,《歪唇男人》委托人的丈夫下落不明,《绿玉皇冠案》委托人的儿子与皇冠绿玉失窃有关。仅《冒险史》和《回忆录》就可以举出不下十个例子。

中产阶级此时提出了“自助者天助之”的口号,形成“自助”意识的道德观念。1859年,塞缪尔·斯迈尔斯出版《自助》一书,全面阐述了中产阶级的这一人生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和多欲的,做人的第一步就是抵制这些癖性,第二步则是养成俭朴、勤奋、严谨、谦恭、顺从等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经养成便成为中产阶级根深蒂固的性格。到1900年,该书畅销二十五万册,“自助”观念传播到全社会。同时他还著有五卷本《工程师传记》。在斯迈尔斯看来,工程师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英雄,是代表勤劳、才智、纪律与工作的理想人物。不管是否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工程师大拇指案》的结尾,福尔摩斯对沮丧的水利工程师哈瑟利先生说:“您要明白,间接地说这可能是有价值的;只要这事一宣扬出去,在您今后的生活中,您的事务所就会获得很好的声誉。”我们在这篇作品中看到的确实是一个相信自制与纪律的工程师形象。他坚决不做有悖社会准则和法律的事情。虽然失去了大拇指,但是他的精神得到了肯定,也必将如福尔摩斯所说的那样,获得良好的声誉。

同样的道德也扩散到部分工人阶级。改革者来夫斯雷创立了《道德改革杂志》。他认为酗酒是贫穷的主要原因。1832年,他组成英国第一个完全戒禁酒类及其他嗜欲的会社,并且在英国影响力甚广。对于工人阶级,福尔摩斯的态度是肯定的。在《波希米亚丑闻》中,福尔摩斯扮成一个失业的马夫和艾琳·艾德勒的马夫混在一起。他说:“在那些马夫中间存在着一种美好的互相同情、意气相投的感情。”柯南·道尔甚至不会去描写当时伦敦下层劳苦大众的阴暗面。其实,诸如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描写的费金的扒手帮,以及《我的秘密生活》中所叙述的赤贫女孩为了腊肠而沦为妓女的故事在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不过,福尔摩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还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

福尔摩斯故事涉及各种犯罪和不道德行为,宣扬人道主义和善恶有报、法网难逃的思想,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道德是不谋而合的。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坚守诚实的作风带来了公共生活高度的正直;对独立思想的培养孕育了坚定的个人主义;爱国主义、男子气概及抑制性的纪律也造就了一种坚忍的力量、自制及责任感……这些特质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大英帝国,也让维多利亚时代成为福尔摩斯最美好的时光。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如果说柯南·道尔塑造出了福尔摩斯的灵魂,那么同时代以及之后的插画家、演员让福尔摩斯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实体。借助插图和影视作品,福尔摩斯跳出了文字,似乎真的从虚构走向了真实。

早在第一篇福尔摩斯故事《血字的研究》刊登时就包含了D·H·福瑞斯顿绘制的四幅插图,这是第一次福尔摩斯的形象(画像)与广大读者见面。尽管其中一幅画着福尔摩斯拿着放大镜观察墙上的单词“Rache”,但总体来说特点不是很鲜明,而且福尔摩斯出场的插图也太少了。

1891年,《波希米亚丑闻》在《海滨杂志》刊登,从这里开始才真正掀起了福尔摩斯热潮。《海滨杂志》强调插图的重要性,几乎每隔一页就有一幅精美的图片。杂志聘请了西德尼·佩奇特为福尔摩斯故事绘制插图。有趣的是,最初主编想让画家沃尔特·佩奇特担任福尔摩斯故事的插画家。但是阴差阳错,却由沃尔特的兄长西德尼接手了。而西德尼笔下的福尔摩斯的原型又是自己的弟弟沃尔特。西德尼的插图注重细节,将原著的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到1908年西德尼·佩奇特去世之前,他为三十八篇福尔摩斯故事绘制了三百五十六幅插图插画,影响巨大。他的插图不仅为其他画家所借鉴,几乎垄断了当时所有福尔摩斯插图的风格,而且也被各类福尔摩斯电影电视作为场景的范本。格林纳达系列的福尔摩斯电视(由杰里米·布雷特主演)中的场景和佩奇特所画的场景极为相似。阿瑟·万特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尔摩斯电影演员)的朋友常对他说:“你真的应该去演歇洛克·福尔摩斯。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人比你更像佩奇特的画像了。”五十集福尔摩斯电视片的扮演者艾伦·惠特利说:“自从看见第一幅西德尼·佩奇特的插图后我就决心扮演这个人物了。”

唯一能与佩奇特相提并论的,就是美国插画家弗瑞德里克·多尔。斯蒂尔。他总共为二十六篇福尔摩斯小说绘制了插画,都刊登在美国的杂志上。斯蒂尔笔下豪华的彩色封面画和佩奇特碳笔描影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最想突出的(甚至可以说唯一想突出的)就是福尔摩斯本人。封面画上无一例外地都是福尔摩斯一个人。

斯蒂尔曾经说道:“每个人都认为吉列先生就是最理想的福尔摩斯,我仿照他来创作,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他作为插画模特,甚至有两三次还在绘画过程中直接使用了他的相片。”这里提到的斯蒂尔绘制福尔摩斯形象的原型就是早期著名舞台剧演员威廉·吉列。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来说,吉列是第一位成功将福尔摩斯变成真人的演员。

1897年,吉列通过剧院代理人购买并改写了柯南·道尔草拟的一个五幕剧本,名为《歇洛克·福尔摩斯:四幕剧》,从1899年开始在美国和英国巡回演出。1901年,他把它带到英国演出,大受欢迎,英王爱德华七世也观看了演出,柯南·道尔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吉列扮演福尔摩斯超过一千三百次,是历史上扮演福尔摩斯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吉列在舞台剧中使用了佩奇特画笔下的猎鹿帽和长披风,还引入了葫芦烟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九世纪末,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问世了。它给予导演和演员更广阔的发挥空间。1900年,美国拍摄了《福尔摩斯受挫记》,成为第一部福尔摩斯电影。而福尔摩斯真正在银幕上获得广泛认可要等到二十年代初。1921年,英国斯托尔电影公司决定根据柯南·道尔的小说制作二十分钟的系列短片。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拍摄了四十五部二十五分钟的短片和两部较长的电影。这些电影几乎完全按照柯南·道尔的原著情节改编。出演福尔摩斯的诺伍德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影片的卖点之一就是诺伍德的伪装技能,每部影片至少有两个十分巧妙的伪装。柯南·道尔评价他说:“他出色地扮演了福尔摩斯,使我大吃一惊。”

黑白片的福尔摩斯经典形象是巴兹尔·雷斯博塑造的。1939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决定拍摄一部高质量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他们起用雷斯博扮演福尔摩斯,由人气颇高的英国演员奈杰尔·布鲁斯出演华生。这部片子取得了巨大成功,继而推出了另外十四部由雷斯博和布鲁斯主演的福尔摩斯电影。不过,这些片子大部分是原创故事而非改编自原著,而且有着强烈的现代感,场景也并非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因为雷斯博的出色表演,当时几乎没有竞争者。直到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完成后十三年,另一位演员才敢于在银幕上扮演福尔摩斯(彼得·库辛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59)。

1984年4月24日,英国独立电视一台播出了格林纳达公司制作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电视剧,首集是《波希米亚丑闻》。片中福尔摩斯的扮演者杰里米·布雷特,他那足以使人晕眩的表现如果不说超越雷斯博也可以与之媲美。很快该剧便确立了自己“最好的福尔摩斯电视片”的名声。

布雷特总是要求剧本尽量保持原著的面貌。如果编剧者遗漏了小说中的重要字句,他就会提醒他们。布雷特总是随身携带一本插图版歇洛克·福尔摩斯全集,这样他就能随时随地查看原作和插图。我们可以从电视片中清晰地看到西德尼·佩奇特插图对他的影响。布雷特是尽其所能在扮演这个角色。他这样陈述自己扮演福尔摩斯的感受:

“我不再感到来自福尔摩斯的威胁,事实上我真的很喜欢扮演他。福尔摩斯是一个法律的保护者。他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智力上的天赋,这些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深深地吸引了人们。你不会怀疑书中的任何一点。我不知道格林纳达公司的这个小组是不是最好的。但对于在过去十年中将柯南·道尔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每个人来说,只有一个词可以表达我的感受:妙!福尔摩斯最终使我得到了承认,因为(我是)一个真正的演员,而不是因为一张正在老化的漂亮的脸。”

当电视片播出之后,观众和福尔摩斯迷都认为布雷特的表演独特,第一任华生大卫·布克的表演非常好而且富于才智,第二任华生爱德华·哈德维克虽然有些老,但热情而友好。这一版的福尔摩斯电视也就成为众多福迷心中的“正典”。

这样一组数据也许是令人吃惊的:据统计,1900年到1984年间,共摄制了一百八十六部情节各异、风格不一的福尔摩斯影片,扮演福尔摩斯的电影明星先后共有六十七位。时至今日,在电影、电视上扮演过福尔摩斯的演员已经数以百计福尔摩斯电影超过二百六十部(集)(据伦敦福尔摩斯研究会不完全统计)。并且影视化作品不仅局限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甚至还包括苏联(1979~1986,电视系列片,瓦斯里·林瓦诺夫扮演福尔摩斯)、中国(1931年的《福尔摩斯侦探案》、1989年的《福尔摩斯与中国女侠》)。不论是根据原著改编的,还是重新演绎的,都为福尔摩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福尔摩斯不朽的传奇仍然在上演着。2009年,华纳兄弟公司投拍的福尔摩斯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在全球上映。福尔摩斯的扮演者是当红演员小罗伯特·唐尼,扮演华生的演员是略带性感的裘德·洛。这部新的福尔摩斯电影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验证了这位诞生百年以上的大侦探依旧魅力不减。据闻,华纳公司已经在筹拍续集,看来,传奇还将继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实的幻境(解码福尔摩斯)/推理大百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6839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3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