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纸式人生规划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纸式人生规划是一本实用手册,它的理论和实例需要你去思考。为了开始你的崭新人生,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表,由你填写、回答其中的问题并作出选择,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项目,制定特定的任务。无论如何,为了完成周期性的人生规划,你必须执行这些精心选定的任务。

内容推荐

一纸式人生规划能帮助你深入地了解你自己,为你的人生定位,规划你的人生蓝图,确定自己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摆脱消极力量、人物对你的影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排除混乱因素的干扰,充分地把握机遇,享受你自己拥有的、所从事的,并且接纳自己,明确你所能承受的风险,了解自己厌恶什么,以趋利避害,尽量优化你的人生而不是盲目追求完美,做一个更出色的人。

目录

致谢

如何使用本书

引言

第一部 分战略规划概述

“老鼠善于制定完美的计划,而人类经常误入歧途。”

——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mns),《致老鼠》

第一章 什么是个人战略规划

第二部分 个人规划战略

“大胆地走他人没有走过的路。”

一摘自舰队宪章(Startfleet Charter)

第二章 你是谁?

第三章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第四章 你现在从事什么?

第五章 什么是你希望将来拥有/从事/实现的?

第六章 什么是SCOT分析?

第七章 你的目标是什么?

第八章 什么是一纸式人生规划?

第三部分 个人规划实施策略

“一开始做一些需要做的事情;接着做可能成功的事情;

然后你就会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做着不可能的事情。”

——圣方济·亚西西(st.Francis of.Assisi)

第九章 何实现你的目标?

第十章 什么能够帮助你迈向成功?

后记

关键词

试读章节

规划未来的过程令人振奋和鼓舞。不过它也有可能带来忧虑,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对未来所有顾虑,特别是死亡。我们搭建通向未来之桥需要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仅有极少数人的人生一路坦途,远景规划鼓励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未来,打开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信封。

尽管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但是梦想属于你自己;所以你需要独自完成自己的未来之旅。与远古和神秘时期一样,你必须一人进行人生的探险。借助本书的力量,你能够做一次更为遥远的旅行,一次思想之旅。在这一旅程中,你可能欢迎或者需要一位值得依赖的朋友或者专业人士来帮助你。

在对成功领袖的定义中,目前的文学作品、人们的思想认识均将领袖的远景规划能力列为重中之重。由于你是自己人生的领袖,远景规划对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好好地把握它。P76

序言

一纸式人生规划是一本实用手册,本书的理论和实例需要读者的思考。为了开始你的崭新人生,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表,由你填写、回答其中的问题并作出选择,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项目,制定特定的任务。无论如何,为了完成周期性的人生规划,你必须执行那些精心选定的任务。

通过实践下面所列的五步骤,你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成功:

1.阅读!

阅读所有的文字和实例。

2.思考!

思考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记录!

在工作表上记录下你的所有答案。

4.执行!

执行你所选择的任务。

5.庆祝!

庆祝你的付出和成功。

以适宜的速度阅读本书并完成工作表的填写。有些地方需要快速的、创造性的“头脑风暴”,有些地方则需要深思熟虑。

在你首次阅读本书并完成工作表的填写后,你最好再次阅读本书,并对工作表进行修改。重新审视你的问题和答案,或者提出新的问题。你要提炼或者选择新的目标、项目和任务,执行新的任务。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庆祝自己付出的努力。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完成整个过程。运用一纸式人生规划应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成为你崭新并成功的人生的奠基石。

本书的出发点很简单:

我们一起出发,然后以你为焦点。

本书为你而作。你是关注的中心。

由于你所处理的信息涉及自身的隐私,或者比较敏感,你可能需要一个上锁的箱子,或者将你的资料存储到电脑,并设置好个人密码。

另一方面,你可能希望有其他人或者几个能够胜任的好友帮助自己,请他们作为你的导师或者教练。你也可能希望寻求医生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性医疗服务。

你可能利用本书解决人生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或者通过再次阅读和重温本书来完善你的人生。你可能希望深入地了解你自己与自身所处的境遇,以及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最终踏上通向自我之路。

这里没有测验——没有考试——无论你是正在还是已经运用本书所述技巧或者实践一纸式人生规划理论。你的新生将是最终的考验。

我相信有了你的努力和成功,你将得到满分!

一纸式人生规划的要素

1.我是谁?

2.我目前从事什么职业?

3.我的价值观什么?

4.什么是我所擅长的?

5.什么能够激发我的热情?

6.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

7.我的生活中存在哪些消极因素?

8.什么是我所希望拥有/追求/实现的?

9.我能够承担哪些风险?

10.哪些措施能够扫清我的人生障碍?

普遍性问题能够转化为个性化问题,反过来又引发新的问题,周而复始……

后记

人生是一次探险。这个旅程也许有愉悦和满足,有挑战和斗争,有成功和失败。终点即是死亡。尽管年轻人可能不同意这种看法,然而多数人能够预感到死亡的威胁。极个别人还有自杀倾向。他们或者属于某种疾病的晚期患者,或者难以忍受由于环境、政治或者军事等因素造成的自身处境的恶化。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它的存在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一些哲学家和宗教一界人士认为,人的生命在地球上虽然转瞬即逝,但这小是终点,他们强调来生(例如天堂)。也有人将其解释为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总会到达终点(比如涅磐)。尽管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尚不能得到证实。因为生命有开始就意味着生命也有结束,那么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没有缺憾?

从亚里上多德到弗洛伊德,乃至其他人对于如何以止当途径寻找快乐、躲避痛苦以及追求幸福有着持久不衰的兴趣。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幸福的辩论遍及各个领域,如哲学、宗教以及后来的心理学,更不用提对于快乐的向往。

享乐主义(源于希腊语hedone,快乐)受到多个哲学派别的推崇,其中以昔勒尼的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公元前435一前366年)为首,认为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其次有萨摩斯岛的伊壁鸠鲁(E19icurus,公元前342一前268),他在自己发展的哲学体系中阐述了对伦珲、医学、生物以及逻辑学的认识。另外,他同样将苇点集中于人类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大程度上减少痛苦、享受快乐上。

一千多年过去了,伊壁鸠鲁原有的思想被简化和曲解为:

“尽管去享用美食佳酿、去娱乐,因为你明天即有可能死亡!”

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因为伊壁鸠鲁所教导的幸福包括两个方面,不但有感官形式(五种知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以及听觉),还有更高层次的形式,例如精神享受、家庭、友谊和道德感。在他的理念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追求快乐不能以牺牲将来的幸福为前提。他还指出,一定的痛苦和自律对于享有幸福的人生是相当重要的。

在随后的一千年间,人们对享乐主义的兴趣起起伏伏,不过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罗马人在世界范围内烧杀劫掠,岁马的各社会阶层享受这种巨大的利益长达几十年之久。享乐主义在大部分时间内很盛行,至少是在某些人中是这样。

伊拉兹马斯(Erasmus,公元1466一1536年)以及后来的托马斯·莫尔(Thonlas Mo rel公元1478一1535年)两次复兴了享乐士义,大卫·休姆(David Itume,公元1711—1766年)赋予其一个新的形式:“功利主义”。

与享乐主义同时发展的还有另一哲学派别——斯多亚派,其创始人是季蒂昂的芝诺(Zeno ofCitium,公元前344一前262年)。斯多亚派的名称源自于他们聚会的场所,斯多亚波·依可利(stoa poikele),这是一个经过修饰的走廊,位于雅典的一个集市。斯多亚派没有提出新的哲学理念,但是它将哲学、逻辑学、医学和伦理学中的既有概念付诸于人们的现实信仰。他们探索人类和宁宙的内在规律,从而使人们有条理地生活。

斯多亚派的逻辑过程包括无欲(不要与现代词汇“无情”的意义混淆)这个概念,否定个体感受或者激情的自我放任,提倡思辩和理性思考。生活的目标足与人类的天性、宇宙和谐相处。

此后的一千年间,斯多亚派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是它与伊壁鸠鲁派的不同之处。斯多亚派的宗旨在于“节制个人的感受和激情,理性地生活”。他们认为人们的今生不可能获得幸福。还有其他著名的斯多亚派代表,包括罗马哲学家埃皮克提图(EIfictetus,公元55一135年)以及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尔库斯·奥瑞利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公元12l—180年)。后米,斯多亚派将研究重点转向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发展为泛神论(上帝无处不在),这与上帝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斯多亚派及其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观点非常符合岁马的法律,特别是在它开始衰败的时期。尽管斯多亚派顺承着“上帝的旨意”,不过它是由希伯来人有关神意的概念引申而来的。斯多亚派扮演着通向基督教的桥梁角色。斯多亚派和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认为,罪恶是对人类天性或者本质的背叛。

你可以选择“伊壁鸠鲁式”的生活,充分(不是过分)享受感观层次上的快乐,只要不超越限度。

或者,你可以选择“斯多亚派式”的生活,以理性(逻辑推理)为基础,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激情。

事实上,你的选择将主要依赖于你的个人经历、价值观、个性以及所处的环境。你很可能最后结合了两种生活方式。它们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你的年龄。

列在圣经故事创世纪之后的是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赋予他们自由的意志——选择权——他们得到这份权利后吃了善恶树的果了。尽管他们被赶到了这个喧嚣、危险的世界,上帝保留了他们生活中进行选择的权利。然而绝大多数成人没有利用这种权利,他们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做出错误的决策。

一些人将目光转向严格有序的宗教或者军事机构,那里可供的选择有限。其他人追随宗教或者精神领袖,或者痴迷于某些培训、商业活动和组织机构引领的时尚。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决策由他人制定,独立的思考、规划和选择与他们无关。一个季度、10年或者20年,甚至一生,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很舒适。

还有部分人将精力全部放在休假行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快活享乐是他们的宗旨。然而,也有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教育、职业、婚姻、家庭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规划自己的人生。多项调杏显示,作为常态,少于5%的接受过教育的美国人在生活中记录自己的个人战略规划。事实表明,制定规划者通常更容易在金融、社会关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自我满足感等方面获得成功。

只有你把握住了自己的人,丰,才能享有真止的自爱和自尊。相信你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不论是家庭内还足外。

亚里士多德认为,高尚的人生和个人道德以对同时期那些高贵、聪明的人的观察为基础。他强调,人类的首要目标——最为全高无尚的目标——足生存。他曾说手段是达成目标的工具,而终点的本质价值在于终极目标的实现。尽管很多终点只是通往更远终点的手段,个人的渴望和需求必定会产生一些最终的目标或者追求。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人生的主题。当然,由于个人本性和经验的不同,他们的幸福观也不同。在亚里士多德确定的12种道德中,他认为自尊是道德“皇冠上的明珠”;即适度的自豪感、自爱和自我利益。

当我在医学院就学以及后来的实习期问,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正上演着一些节目,艾因·兰德(Ayn Rand)忙于演讲,宣传自己的政治、社会观点。她出生于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上个世纪30年代来到美国。她编写剧本,创作小说并发表政论文章。她的思想倾向于右翼保守派,自己称之为客观主义——亚里士多德也使用过这个概念。

客观主义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为基石。自亚里七多德开始,到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再到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客观主义在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几度兴衰。在兰德的多部著作中,客观主义再度觉醒,其中之一是《白利的美德——新个体主义伦理学》 (The Virtun of Selfishness:A New Concept of Egoism)。该书收录了一系列的手稿和评论文章,以积极的心态思考白利的问题。作者认为,自利是追求人生成功的主要动力。

兰德明确定义了自利这个概念,意即个人的利益——与完全为他人而生存的利他主义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的最终目标聚焦于人类的命运。对于兰德来说,核心价值是理性、决心和自尊。由此而知,她认为美德(个人形成或者拥有某种价值观的行为基础)意味着理智、赢利性以及自我满足感。

兰德认为人类的理想状态是保持理性,不以武力对抗他人,除非是为了复仇或者增强体魄。政府的目标在于配备警察和武装力量,并颁布相应地法律保护人民——特别是个人的财产权。

兰德有关助人的观点足最为保守的。她表示一个人只应帮助那些处于紧急情况下的陌生人。

罗伯特·J·荣格尔(Robert J.Ringer)来自商界,他的著作《争做第一名》(Looking Out For #)位于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该书笔调轻松、活泼,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回应了亚里士多德和兰德的观点,利用海龟背上的石碑象征人生征程中的一系列障碍。他对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相应的处理方式的看法很有趣。他认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者不可或缺。他建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需以两个基本要素为准则:赞美或者尊重,接纳他人的价值观。他还站在全局的角度发表了对人生的观点,其中涉及人际关系“每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不幸地是,白利这个概念现在被赋予了过于消极的涵义。它所表达的积极的含义更接近于个人为主这个概念。不论你是否同意兰德和荣格尔关于自我性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理论会很有收获的。

人类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他们渴望友谊。尽管某些社会上的重大发现是由个人完成的,但是其后的实践者是某些团体——甚至更为广泛的人群。

个人离不开群体是由其自身的需求决定的。他们需要安全、生产、繁衍,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类生存的第一出发点: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可分为三类:

1.以共同的享乐为基础的友谊。享乐结束后,友谊也走到了终点。

2.以共同的利益或者好处为基础的友谊。常见于传统的商业关系,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友谊。

3.以平等、友爱为基础的友谊。建立和维持这类友谊最为困难。只有这类友谊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

“了解自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它甚至比“了解他人”的难度还要大得多,更不用说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了。但无论如何,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这种努力和风险是值得的。

过去的二干五百多年里,有着无数的故事、诗歌以及著述论及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维系一份伟大的关系。我建议你在美妙的世界文学中畅游一番,选取那些能够激励你的作品。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友善是一种美德,它是使你获得友谊的途径。他同时说,尽管友谊是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人们还需要健康的体魄,实践德智两方面协调发展的人生机遇,适当的资源以及不错的运气。

我们曾经得到过告诫:“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这种理念在占德撒马力亚人(Good Samaritan)的故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拿撒勒人耶稣》将爱他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了朋友放弃自己的妻子。”

对于任何事物和过程,时刻注意到其相反的一面仃着相当的益处,冈为人生本身就是矛盾体。它可分为上和下,阴和阳,黑和白,左和右甚至善良和邪恶。没有邪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战略规划的概念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火部分来自于古希腊的思想。当我们日光投向东方,可以看到孔子——一个官吏,而不足宗教领袖——的思想中有着类似的逻辑,他发展了语言、伦理以及法律方面的惯例,用以建立并维护社会秩序。东方和两方的传统几乎都没有自发性。

战略规划是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然而有时一个人没有经过个人钱略规划同样享有完美的人生和大量的财富。不过制定战略人生规划至少比“让我们去闻玫瑰花香,做一场白日梦”好很多。一句简洁的弹语鼓励我们:

静坐……无所为。

书评(媒体评论)

“把握自己的人生,有梦想就有未来。”

——柏拉图

“每个人都需要人生规划。我的朋友伯恩博士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而且立刻就能上手!”

——马克·维克多·汉森  《心灵鸡汤》系列丛书的合著者

“如果你希望度过一次有意义的人生,请阅读此书。”

——爱德华·J·皮科特  BBJ发行人 “我已经阅读过无数次有关时间管理、自我实现以及人生规划方面的书籍,这本书是最出色的!”

——琼尼·拉姆齐  Vanderbilt医疗中心

“本书棒极了!……内容精炼、概念新颖、逻辑清楚,引语的绝佳运用有力地支持、印证了本书的观点。”

——克里斯塔·麦考利·阿瑞戈  《成功》(succeed)杂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纸式人生规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伯恩霍夫·达尔
译者 孟永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33035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9
15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5-3238
版权提供者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from CartoonBank.com.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