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春在路上(新青年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未名·新青年读本》中的一册,是配合《大学新语文》16章的内容和主题而编选的,所选宗旨依然将思想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并重,不仅为读者提供美文的鉴赏,更希望带领朋友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更多深具思想魅力的先哲们对话。所有选文都是以情动人,在情感上动人,在情怀上动人,在情操上动人,为大学生构建“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

内容推荐

说不尽的“青春”,是因为“青春”永远在路上。在人生的路上,在一代一代人的脚印里,在行进者心灵的感应之中。

目录

导言

青春

沉沦

哦,香雪

年轻的时候

青春

青春

青春

青春

嚎叫(节选)

青春和艺术

青春的幻美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青春

青春的呼唤

青春心境的终结

一个美国男孩的下午

少年得志

只因为年轻啊

青春中的落落野花

少女和春天

两地书(节选)

论青年

青年与自然

青春不等于文学

谈同年轻人生气

青春不朽之感

代沟的无害化

编辑手记

试读章节

“至于船长,他多年来一直都是在沿岸来往的商船里,后来在地中海的商船上,最后进了走西印度群岛的商船。他从来没有绕过好望角。他勉强能写几个字,可是根本就不喜欢写什么东西,这两个当然都是本领到家的海员,夹在他们两个老头儿中间,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孩儿跟两个老爷爷在一起。

“船也老了,名字叫做‘犹太号’。可不是一个怪名字?它属于一个叫做‘维尔麦’的,也许是‘维尔可克斯’——大概总是这一类的名字吧;他早已破产,死去二十来年了,因此他的名字叫什么是无关紧要的。那条船本来在夏德维尔船坞里搁了好长一段时间,你们可以想象出它那副光景,满身都是铁锈、尘埃、污垢——上面是烟垢,甲板上是污泥。我就像从一座皇宫里出来,走进一间墙倒壁塌的小茅屋似的。这是一条四百吨左右的船,有一个简陋的绞盘,门闩是木头做的,船上没有一片黄铜;大的四方形船尾,船名就写在船尾上,字体很大;底下是好些旋涡形装饰,镀金已经脱落了,还画了一个纹章似的东西,下面有一句铭文:‘死而后已’。我记得当时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在这句话里含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含有点什么东西使我爱上了这条老船,而且打动了我年轻的心。

“我们离开伦敦时,船上装着压舱的沙包,准备到北方一个港口装上煤运到曼谷去。曼谷!我兴奋极了。我在海上已经有六年了,还只到过墨尔本和悉尼,这都是好地方,各有各的风光——可是曼谷!

“我们张着帆驶出了泰晤士河;有一个北海的领港在我们船上。他的名字叫杰尔明。他整天躲在船上的厨房里,在炉火前面烘他的手巾。他分明从来不睡觉。他是个垂头丧气的人,鼻尖上永远有一颗泪珠在闪光;他如果不是受过苦难,就是正在受苦受难,或者在盼望着苦难临头——除非出点乱子,他是不会高兴的。他放心不下我这个毛头小伙子,我的常识,以及我的航海本领,总是想尽办法在一些小地方来表示他对我的看法。我敢说他并没看错。今天看来,我当时的确懂得很少,即使现在,也并没长多少见识,可是直到如今我还恨着这个杰尔明。

“我们行驶了一星期,来到雅穆斯停泊处,就碰上了暴风——那二十二年前人人皆知的十月暴风。狂风、闪电、冰雹、雪花,再加上一片惊涛骇浪。我们这条船就轻飘飘地飞了起来;舷墙也打碎了,甲板上是一片洪水,你们听了这个,想吧,情况是多么糟。第二晚,压舱的沙包滚到了船头的下风处;那时候,我们已经被刮到道格海岸附近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拿着铁锹到下面去把船身弄平衡了再说。我们爬到那广大的舱底,就像钻进了阴森森的山洞。插在横梁上的牛脂蜡烛忽明忽暗;暴风在头上怒号,船身倾侧,发狂似的颠簸着;我们全都在那儿——杰尔明、船长以及每一个人,都站不住脚,动手干这掘墓似的勾当,想把一满锹、一满锹的湿沙扔到上风边。只要船身颠簸一下,你就可以借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地看见有些人摔跤了,一把把铁锹在空中挥舞。有一个仆役(我们船上有两个仆役)面对这种惊险的场面,吓得直哭,好像要把心都哭碎了。我们听得见他躲在暗里呜呜地哭。P4-5

序言

之所以将本书取名为“青春在路上”,是因为一代代人对“青春”的体验和思考,都呈现“在路上”的特征。“青春是什么?”“青春该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永远在人生路上困惑着我们的心灵,但它们的答案也永远躲在地平线的背后。事实上,“青春”如同“世界”、“社会”、“人生”、“灵魂”这些大字眼一样,其内涵也是无法穷尽和难以企及的。而喜欢攻击难以企及的问题,则是文学从其源头——神话发展而来的本能,也是它之所以存在并为人类必需的一个理由。当然,文学作品只是以个人经验的姿态和想象、虚构的方式来求得自我圆满的答案,但它已经足够唤醒我们的体验,激发我们的再思索。比如“青春”题旨的文学作品,就会给我们一种与青春相伴同在路上的感觉,并产生志同道合者旅途对话的乐趣。

青春小说写成长的故事,尤其是精神成人的历程。但以“青春”为题名的小说却极少见,或许是怕重复,或许是忌直露,也可能是碍于“青春”这个字眼沉甸甸的分量与炫目的光焰。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青春》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直面青春主题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主人公马罗一次经历千难万险的海上旅程,是青春磨难的象征,是精神成人的仪式。我们从故事中读出了青春即力量、青春即梦幻、青春即考验、青春即冒险、青春即信念等诸多命题。而小说中推出的最重要、最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是:青春与海洋,谁最奇妙?从小说题名中我们已经可以寻找到答案。进一步的合理引申是:青春比它所面对的世界以及给它制造种种困难的事物更奇妙,因而也更具价值。真可谓“青春万岁”了!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郁达夫《沉沦》中留学异国青年的性苦闷与忧郁症,还是铁凝《哦,香雪》中农村女孩诗意的质朴与开朗,抑或张爱玲《年青的时候》里都市青年一段含蓄、淡雅的初恋记忆,显然都是青春的财富了。白先勇的《青春》则是一篇象征意味浓厚的寓言小说。在青春已逝而又试图抓住青春的老画家眼里,少年模特儿青春的活力和优美变成了引诱与敌意。这是人格的变态,也是压制与摧残青春力量的社会心态病理化的一种隐喻。

诗歌是青年的艺术,青春是诗歌的季节。诗歌与青春的结缘是天经地义的,青春而未沾诗歌的边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因为,青春有太多的感情,需要情感的喷射器——诗歌。于是,青春的情感就返向于青春主题自身。这是青春情感与青春主题的自相缠绕,是个体性青春体验与普遍性青春理念的混沌交织,“青春”成了言说不尽的复杂情感与多义意象,变为人生之谜的难解方程式。在茨维塔耶娃的笔下,青春是“一只不配对的鞋子”、“一块红布的碎片”;在休斯眼里,青春连接着大道、苍穹、烈焰、黑夜与夕阳;江河的青春经历过大海泡沫的摇荡和银白的冰冷;穆旦体验的青春是“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是“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金斯伯格则以反叛的“嚎叫”意象,隐喻着“垮掉的一代”的集体群像与内心情结。“青春”是意象的“千面女郎”,折射出不同时空环境下青春的自我感受与理解。假如这些诗歌中没有你心属的,那就请你大胆发声吧!给“青春”贴上新的画像,献上自己独一无二的心象。青春是留不住的,但青春的情感和反思可以在文本世界里永存。

散文是灵活的,就像水中的一条游鱼,此谓“形散”;散文又是真诚如一的,因为内中有“我”,此谓“神不散”。人们常说:文学的本质是虚构。但好的散文是崇尚纪实、有我、日常生活化。兰波的《青春》是随笔体,记录着青春的零散印象与思想火花。村上春树的《青春心境的终结》是佳篇,竟然找到了青春完结的一瞬间。那是别人把自己说出真诚的感受当成了虚假,把无功利的实话实说理解为别有用心。这就是真诚坦率与世故功利的冲突,也是青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界。青春就是不世故,但这个世界是世故的,它逼得你日益世故起来,让你结束青春。这尽管无奈,但终究必然。张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是成人心态与教师口吻的青春评判,充满智慧,但也因智慧而走向自我怀疑。青春最缺少的是人生经验,而人生经验丰富者必定远别青春。缺少智慧的青春是缺点吗?不,“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完美就完美在它常有缺憾。于是,“只因为年轻啊”,与其说作贬语,不如当赞美与羡慕解更适当。菲茨杰拉德的《少年得志》叙写的是自己的故事。他的反思结论是:少年得志并非都是好事,它容易使人产生福星高照的命运错觉,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意志力缺少挫折的磨炼。与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理论相比,菲氏较为清醒。

论述青年或青春往往是思想家与学者们的事。具有这种身份,一般也都上了年龄,有的便难免有说教的意味。许广平与鲁迅的《两地书》恐怕是个例外。也许是私密性强的信件的缘故,许广平直言青春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鲁迅则坦露了斗士形象的另一侧面和为青年设计的人生哲学。读来不仅对鲁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而且对任何高调的理论有种解构作用,对迈开青春的现实步伐富有启迪意义。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代沟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主张社会应该向青年人学习,因为它体现了社会的转型和文明的进步。在当下,她的观点更有现实价值。

说不尽的“青春”,是因为“青春”永远在路上。在人生的路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里,在行进者心灵的感应之中。

后记

2005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夏中义先生主编的《大学新语文》,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众多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好评和建议,但《大学新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在更大范围内的显现,却有待更多的朋友们在阅读中去评判。

《未名·新青年读本》的编选和出版则是《大学新语文》的策划者和编选者们一次“意犹未尽”的补偿。像《大学新语文》的编选理念一样,《未名·新青年读本》依然将思想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并重,不仅为读者提供美文的鉴赏,更希望带领朋友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更多深具思想魅力的先哲们对话。配合《大学新语文》16章的内容和主题,这套丛书在大学、青春、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记忆、英雄、坚忍、希望、自我、幽默、诗意、自然等16个主题词之下,在古今中外的优秀典籍中展开范围广泛的挖掘工作,努力将曾给予历代知识阶层和社会精英心灵安慰和精神滋养的文字精华和思想经典呈现给今天的年轻一代。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时代,在那些倏忽来去转瞬即逝的日子里,年轻的朋友们如何静心体味生命的美好而不令光阴虚度,是让很多人焦虑的事情。曾经有位长者说,如果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你都能体会到一点感动,那你的生命质量就在不断提高。感动,不仅来自现实的人世,更来自人类在不断前行的途中保留在文字中真切而生动的体验。人生固然短暂,但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数代先贤们用时光和热情换回的沉思与感悟,是否也可以藉此令自己的生命更具质感?

整日困于文字的海洋,恍然间意识到2005年恰是20世纪之初的《新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9月15日)90周年的日子。《新青年》杂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体系中的“中国”的意义,自然有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者们去论证,但回头遥望那个有太多东西值得纪念的时代,不觉心中一动:《未名·新青年读本》本无意于特地为前辈们的《新青年》实施庆典,却又灵犀相通般在一个不可知的时间点上不期而遇,岂非机缘巧合?

我们自然还不至将《未名·新青年读本》和90年前的《新青年》杂志做任何不自量力的比较,但人世的时序总是轮回,今日的青年们想必和90年前的青年们一样有着年轻的梦想和激情,如若这套丛书能给行走在青春征程上的青年朋友们提供一点点的滋养和帮助,那也是付出过真诚和智慧的作者和编选者们最大的安慰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编辑室

2005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春在路上(新青年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克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0184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2
12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