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的交响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何志毅教授集管理实践与学术背景于一身,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最受MBA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著名学者何志毅近年撰写的各类文章,集作者的管理随笔、管理学术、管理实践、管理教育于一体,看似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关联、融会贯通。其中,“思潮涌动”收录的是随想性文章,“授之予渔”是一部分实用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章或学术性文章的改写版,“弄潮儿”是作者针对企业和企业家所写的访问性和评论性文章,“管理教育的浪花”是针对管理教育和案例教学所写的文章。

内容推荐

中国管理面临的特色问题:哪些是转型经济导致的特点?哪些是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特点?哪些是民族文化导致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一儒、释、道到底与市场经济的精神有多少冲突或吻合之处?中国传统的“道”或者太大,大至民族、国家、人类,或者太小,小至个人的修行,而且往往重义轻利,每人各有所悟,如何在一个商业组织中重道或立道?中国人的小团体道德(如讲义气)和公共道德标准的不一致性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或克服?“情、理、法”的理念是否能形成可操作的“法、术、器”?马克思·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在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中国产生,是因为中国的宗教伦理中没有吻合资本主义精神的东西。那怎么解释中国人到了世界各地都是经商的好手?怎么解释中国经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提升?中国管理的道、法、术、器之间主要缺什么?如何链接成体系?中国管理的特点最容易在哪些职能管理领域中体现?当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时候,中国管理会碰到什么问题?

目录

前言

序曲:沧海一粟

第一乐章:思潮涌动/1

道、法、术、器/3

关于中国企业义利观的思考/8

喝汤与喝茶/13

企业家的绿色责任/16

营销就是为人民服务/19

释迦牟尼与马克思/22

中国造的品牌,有种味道叫历史/25

人生三味富贵雅/28

财富500强随想/31

与张艺谋论英雄/35

中西融贯,知行合一/37

20年磨一剑/39

将道与商道/42

学武功与学管理/44

管理者的情商/47

企业有道/50

企业哲学观/52

企业里的“空气”/54

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之一/56

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之二/57

管理、艺术、人生/60

也题黄鹤楼/69

第二乐章:授之予渔/71

精神动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73

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动力分析/84

道德的力量/91

品牌的真理/102

如何提高品牌溢价/1 12

精神动力与企业文化/1 17

绿色营销之一:国外的现状/123

绿色营销之二:中国的现状及改善途径/129

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137

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品牌的关系/141

老板如何激励职业经理人/147

品牌的管理/150

2003中国企业管理评述/152

2004中国企业管理评述/164

第三乐章:弄潮儿/175

寻找中国最受尊敬企业/177

我看企业之受尊敬与最受尊敬企业/182

企业如何赢得社会尊敬/191

企业的社会责任/198

成功背后的逻辑思维/201

从杨伟强解读TCL/203

对话格兰仕/205

愿海尔红旗继续飘扬/208

房地产与毛泽东/210

时代呼唤世界级的中国品牌/212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214

当顾问当成了员工/216

美丽人生之高潮与低潮/218

听王永庆谈管理/220

郭台铭的“虎步”与“狐步”/223

永远当好人/225

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老生常谈/226

品牌的成与败/229

大庆精神与彩虹文化/232

文化改良与文化变革/235

联合舰队的重组/237

第四乐章:管理教育的浪花/239

管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241

国外管理案例教学现状及启示/243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246

管理案例教学在世界著名商学院中的应用/258

如何建设管理案例库/262

对北大光华的案例教学调查报告/267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的诞生/270

案例教学方兴未艾/273

北大案例中心任重道远/277

从案例中学习,从媒体中学习/280

中国商学二十年/283

走出误区,知行合一/285

我看《凯洛格论营销》/287

我爱MBA,我爱北大光华/289

作者后记/294

试读章节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落后了、受欺辱了、挨打了,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于是不少知识分子从根源上找原因,认为是文化的问题,所以产生了五四运动,所以有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说要多读外国的书,少读中国的书,所以有一大批爱国青年到西方去学习救国的真理,并回到中国来实践。

至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有了与强大的西方列国抗衡的权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中国那个时代的精英们在被迫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绽开了原子弹、氢弹之花,划出了卫星绕地球的椭圆光环,解了一口中国人的百年之气。但是,我们依然很穷。

改革开放仅仅20多年,中国的国力年复一年地强盛,没有人再敢对中国悲观,甚至有人开始散布中国威胁论了。虽然我们并没有威胁别人,但说我们有威胁总比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说我们是东亚病夫好。

因此,我们还是要反思,到底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是起了阻碍作用,还是起了促进作用?难道中国今天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否定了中国文化,向西方学习了以后产生的吗?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管理思想,但那是治国的思想、治军的思想,和在国家、军队这样的组织里治人的思想。但是中国没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企业里如何治人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公平交易,企业和员工关系的本质是交易关系。在国家组织里,可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军队组织里可以叫董存瑞炸碉堡、叫黄继光堵枪眼,那都是为了国家大义和民族大义。但企业是一个利益组织,在这样的利益组织里叫人牺牲那你给多少钱?所以,能治国、治军不等于能治企,所以“中国几百年、世界几千年才出一个”的毛泽东尽管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但那确实不是商业管理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浓的重义轻利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中“义”摆在第二位,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等。中国字“义”的意思既有民族大义,也有兄弟情义,义气也是很重要的,“义重如山”、“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果说人‘‘不忠不义”,那就几乎在人格上判他死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重的仇富心态和均贫富思想,如“为富不仁”、“无商不奸”、“商人重利轻别离”、富人家是“朱门酒肉臭”、老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农民造反“杀富济贫”或“劫富济贫”都是替天行道,“均贫富”自古以来更是天经地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企业是个利益组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经说,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盈利。用中国话翻译过来等于企业盈利就是义。我曾经见过一位企业家在企业中倡导“睢利是图”,他试图倡导和告诉员工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似乎怎么说都不是味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机制就是让企业为了利益而客观上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从而形成一套规则,让社会大众从企业的利益驱动中和企业获利条件下得到好处和满意,让符合大众需要的企业从获利中得到生存和发展。近代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中国在原来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开始搞市场经济,尽管是“不三不四”的市场经济,但20多年来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马克思·韦伯在《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资本主义为什么不在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中国产生,是因为中国的伦理观念中没有吻合资本主义精神的因素。那么,在我们搞市场经济20多年后,当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了不少富裕人群,当我们加入WTO组织,计划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面临了新的课题。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社会很容易出现骚乱,因为这时社会的相对贫富悬殊较大,贫困人群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那么在中国这样有几千年重义轻利和均贫富思想的国家,这种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也会有思想障碍。P8-9

序言

2005年9月15日,我参加完中央电视台的与菲利普·科特勒的“对话”节目录制,走出中央电视台大楼,楼外细雨菲菲。我正犹豫是否步入雨中,一位参加节目的女生走上前来,说何老师我先生是您的学生,我问他叫什么?她说了一个名字,但我没印象。她说我先生非常敬佩您,也非常感谢您,因为您改变了他的人生。由于后面还要与菲利普·科特勒兄弟共进晚餐,我匆匆走了,没有细问原委。

事后回想,那是一句分量很重的话:“因为您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么,是什么能够改变他的人生呢?为人之师,可以教三种东西,有三个层次。三种东西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传做人之道,授业是授成事之业,解惑是解修心之惑。三个层次是教知识、教视野、教理念。教知识是把山当做土、石、草、树的组合看,教视野是把山当做山看,教理念是把山既当做山看又不当做山看。在做人、做事、修心三方面都有着三个层次。我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呢?是在这两组三条线交叉的哪个点上或是某个面上?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教师确实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教师是务虚的,教师的成就体现在书本和学生上,“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只是在知识上的收获,“与君一席谈,改变我一生”就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老师靠改变学生而改变世界,这不仅是知识的力量,这是思想的力量。

把我近来所写的文章梳理了一下,觉得可以分成四类,因为喜欢音乐,就联想起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交响乐四个乐章的曲式、节奏、速度、旋律都不一样,有些甚至形成很大反差,因而变幻无穷、丰富多彩,但并不零乱,一因为有一个主旋律始终贯穿其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彼得·德鲁克也曾把管理者比喻为交响乐团指挥。因此,我把本书的名字定为“管理的交响”。

我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沐浪,现在,因缘际会我又站在北京大学这个中国学术界的高山上审视天地、审视时光、审视内心,我终于知道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有词为表:

水调歌头知命

行半转学道,未料虎山难。修心养性开慧,归宿有因缘。遍览学林经典,高处辨尘问镜,此后述何禅?无意执西教,有愧对先贤。

思出神,求入化,做空前。工商词调,玉盘珠落待人填。看我中华儿女,寰宇金戈铁马,气象梦魂牵。大业成今世,耀祖五千年。

我并不认为西教不好,在市场经济中,在管理学科中,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好好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在哪里?中国的历史在哪里?中国的文化在哪里?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根在哪里?

我干过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由于业务关系接触过许多跨国公司,当企业家和后来当学者走了约30个国家,也一直在思考关于国家、民族、企业和我自己。尽管我获得过“优秀企业家”的称号,但企业家并不是我的最佳定位。用命运的眼光看,做企业的经历给了我感觉和经验,为我后半辈子当教授做了铺垫。我看到几乎所有伟大的军事学家早年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接受战火和硝烟的洗礼,体验生离死别的情感,经历成王败寇的荣辱,有的甚至当过战俘,最后写出了伟大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段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时代里,我强烈地感觉要为这段历史记录或总结一些东西。创造历史难,记录历史也难。企业家、政治家们创造历史,学者们有责任记录和总结历史。我内心有一种冲动,我希望我所领导的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商业管理思想的打火石,与相信实践出真知,肯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们和重视理论的企业家们一起擦出中国管理的思想火花。我希望我参与创办的《北大商业评论》成为中国商业历史和商业管理思想发展的见证,我希望我们能够记录和书写这一段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

学者的笔就是“红舞鞋”,它会行云流水到生命的尽头。

后记

回顾一下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和当教师的八年多来所做的事,自己都感到很惊讶:教了很多课,带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文章,编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案例,走访了很多企业,主持了很多企业家的讲座,拍了很多视频节目,参加了很多会,主导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评选和评测活动。之所以能做这么多事,是因为有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北大商业评论》两个组织在支持和帮助我,否则我不可能做这么多事,更出版不了《管理的交响》这本书。

这个世界太复杂,但只要你身边的小环境不复杂,这个社会对你而言就不复杂。我庆幸我有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北大商业评论》杂志社的好同事们,大家真诚、开心、稳定地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努力工作着。我要感谢杨军、杜烨、黄芳、王瑜、彭玉辉、张宁,他们和我一起建设了这个中心,我要感谢何潇、叶康涛、冷元红,有了他们才使我觉得办一本杂志原来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困难。

当然,直接关于本书,我要感谢杜烨帮助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对于本书的重视和投入,感谢编辑工作人员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

后记往往都是一些感谢之辞,虽然可读性不强,但至少说明作者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德,任何个人成就大都是众人帮助的结果,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也要绿叶扶。我虽然还不敢自称为好汉或者红花,也是很多帮和扶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真心支持帮助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的我的几位学生加朋友,他们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会。他们是河南春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怀敏、广东胜捷消防集团董事长冯毅、天津万达宏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玉宏、郑州佛光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红红、新乡市国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敏、广州华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TCL集团副总裁杨伟强、深圳市制药厂厂长阎志刚、北京老万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志权和总经理邢立力、北京市百万庄园集团董事长陈立群。

如果读者喜欢本书或者本书的某篇文章,我和大家的辛苦就没有白费,如有兴趣与我讨论问题和做案例研究,可以发邮件到zyhe@gsm.pku.edu.cn。

之后,我还有好几本书的写作计划。刚刚去世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一直写作到95岁。据说这是他年轻时立下的志向,因为他看到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写于80岁,他算是超越了威尔第。因此,我写作的时间还很多,也许会越来越多。

书评(媒体评论)

我把近来所写的文章梳理了一下,觉得可以分成四类,因为喜欢音乐,就联想起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交响乐四个乐章的曲式、节奏、速度、旋律都不一样,有些甚至形成很大反差,因而变幻无穷、丰富多彩,但并不零乱,因为有一个主旋律始终贯穿其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彼得·德鲁克也曾把管理者比喻为交响乐团指挥。因此,我把本书的名字定为“管理的交响”。——何志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的交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志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181002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