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性爱是个有些特别的话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好象尤其显得神秘,其实,性爱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美丽的性是阳光下的火炬。谈性其实也没啥不光彩的,只要把握分寸,还是很值得一谈的。这里就有一本很不错的书,“中国性史三部曲”中的一部,是分析传统性文化和性文学的作品,是一部力图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的性文化研究专著,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让该书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

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目录

新版前言/1

自 序/l

第一章 性张力: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与试用

(一)从奇文奇事《河间传》说起 /5

(二)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的同步兴盛 /5

(三)“性压抑”理论及其困难 /5

(四)性张力 /8

(五)性张力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可能性 /11

第二章 多妻、人欲、子嗣与房中术

I.中国古代之多妻:概念与实质 /17

Ⅱ.人欲:早期儒家所持开明态度 /22

(一)色与德 /25

(二)欲与礼 /29

(三)及时婚姻 /40

Ⅲ.子嗣——一个堂皇正大的理由 /42

Ⅳ.房中术:多重功能的秘术 /44

(一)房中术要旨:基本概念 /44

(二)和乐闺房的性爱技巧 /50

(三)去病延年的养身之道 /51

(四)追求多子的真伪方术 /55

第三章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

I.上层社会中的性自由 /6l

(一)先秦淫风 /61

(二)持久的观念与实践 /66

Ⅱ.妇女们 /72

(一)贵族妇女之放荡 /72

(二)婚姻:选择的自由 /76

(三)女冠风流 /83

Ⅲ.流动的性关系:几种故事类型 /87

(一)以妾赠人 /88

(二)夺人妻妾 /90

(三)“蛾眉买死” /91

第四章 礼教:张力的另一极

I.源头——理论与观念 /97

(一)男女大防 /97

(二)所谓“妇德” /1OO

(三)“理、欲之辨” /102

(四)处女贞操 /102

Ⅱ.难解之谜——礼教的勃兴 /104

(一)宋儒大倡礼教 /104

(二)疑问与思考:礼教与政治集权之关系 /107

Ⅲ.礼教的禁欲之网 /110

(一)“万恶淫为首” /11O

(二)自觉禁欲·“功过格” /115

(三)“色能伤身” /119

第五章 强劲的张力

I.礼欲之战:节、烈与“旌表” /125

(一)从宋儒提倡以前说起 /125

(二)“节”、“烈”成灾 /127

(三)灵肉煎熬——性张力的集中表现之一 /129

Ⅱ.微妙的平衡 /132

(一)虚伪之途 /152

(二)“奔女情结” /155

(三)“意淫” /158

(四)孝与淫 /140

Ⅲ.遮掩之下的女性人体审美 /142

第六章 色情文艺:缓释性张力的途径之一

I.滥觞与繁荣 /151

(一)若干误解 /151

(二)讴歌性爱——色情文艺在唐代的发端 /155

(三)晚明:臻于极蛊 /158

Ⅱ.色情文艺的主要表现形式 /163

(一)色情小说 /165

(二)春宫画 /165

(三)诗歌、性谜及戏剧中的段落 /168

(四)其他各种形式 /170

 Ⅲ.中国色情文艺所反映的性观念与性心理 /172

(一)享受性爱 /172

(二)两性之战 /175

(三)性活动公开化 /174

(四)少量的变态 /178

(五)“壮伟”之荣 /181

(六)催情手段 /185

(七)女性性饥渴 /186

Ⅳ.色情文艺为何始终无法禁绝? /l87

(一)查禁 /187

(二)欣赏与支持 /189

(三)人性与色情文艺的功能 /195

第七章 娼妓业:它的演变与社会功能

I.起源与演变 /201

(一)圣娼:中国的情形是否特殊? /201

(二)官营:中国娼妓的早期情形 /204

(三)官妓是否以赢利为目的? /205

(四)妓女的义务究竟是什么? /207

(五)私妓的产生 /20g

(六)家妓及其特殊功能 /21 2

Ⅱ.上层社会与娼妓 /216

(一)妓女:上层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体 /216

(二)狎妓的动机:精神还是肉欲? /219

(三)文人眼中看妓女 /222

Ⅲ.长存的原因究竟何在 /227

(一)妓女与文艺 /227

(二)关于妓女在性爱方面的职业训练 /229

(三)赞成或容忍:另一种言论 /252

第八章 冲击礼教:从晚明到清代

I.放荡行为——有意的冲撞? /239

(一)李贽:“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 /259

(二)李贽并不孤立 /242

Ⅱ.讴歌情欲以冲击礼教 /244

Ⅲ.理论批判——向礼教作出致命一击 /248

(一)戴震和他的《孟子字义疏证》 /248

(二)戴震的同盟军们 /251

第九章 古已有之,今日将如何?

(一)十九个与性有关的话题 /262

(二)关于“沃尔芬登报告” /268

(三)观念转变:回归与革新 /269

(四)性的社会调查 /270

(五)书刊报章与广播 /272

(六)咨询、康复与性商店 /275

(七)学会与展览:1994年的可喜尾声 /276

附录 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有关问题

综合索引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从奇文奇事《河问传》说起

《柳河东集·外集》卷上有《河间传》,叙述一个极为奇特的故事。开首云:

河间,淫妇人也。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始,妇人居戚里,有贤操。自未嫁,固已恶群戚之乱龙,羞与为类,独深居为剪制缕结。既嫁,不及其舅,独养姑。谨甚,未尝言门外事。又礼敬夫宾友之相与为肺腑者。其族类丑行者谋日:若河间何?其甚者日:必坏之!

这些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各种努力,终于将河间引入圈套之中,使她的道德防线溃于一旦:

俄而又引至食所,空无帷幕,廊庑廓然,河间乃肯入。先壁群恶少于北牖下,降帘,使女子为秦声,倨坐观之。有顷,壁者出宿选貌美阴大者主河间,乃便抱持河问,河问号且泣,婢夹持之,或谕以利,或骂且笑之。

这时微妙的变化发生了:

河间窃顾视持己者,甚美;左右为不善者已更得适意,鼻息咈然。意不能无动,力稍纵,主者幸一遂焉。因拥致之房,河问收泣甚适,自庆未始得也。……旦暮,驾车相戒归,河间日:吾不归矣,必与是人俱死。群戚反大闷,不得已,俱宿焉。夫骑来迎,莫得见,左右力制,明日乃肯归。持淫夫大泣,臂扣与盟而后就车。

经此事变,河间对丈夫极为厌恶,最后竟将丈夫陷害至死,然后畅其所欲:

河间大喜,不为服,辟门召所与淫者,倮逐为荒淫。居一岁,所淫者衰,益厌,乃出之。召长安无赖男子,晨夜交于门。犹不慊,又为酒垆西南隅,己居楼上,微观之,凿小门,以女侍饵焉;凡来饮酒,大鼻者,少且壮者,美颜色者,善为酒戏者,皆上与合。且合且窥,恐失一男子也,犹日呻呼懵懵以为不足。积十余年,病髓竭而死。

一个素有“贤操”的女子,一变而为骇人听闻的荡妇,最后成为色情狂而死。“河间”一词遂成后世文人笔下荡妇的代称。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特别是,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柳宗元有时喜作寓言文字,如《三戒》、《刘叟传》之类,因此难以绝对排除《河间传》为寓言的可能性。不过从叙述细节的详尽繁复来看,作为某种程度的实录(比如根据当时某个真实事件改写)可能性似乎更太文中叙述风格也与柳宗元其他一些人物传记相同。而且,从柳宗元现存的全部诗文来看,他对性及有关问题并无多大兴趣,因此挑选河间妇人作寓言题目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河问传》的奇异故事并非绝无仅有。例如,在宋人廉宣的笔记《清尊录》中,就有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贵妇人狄氏,“明艳绝世”而又“资性贞淑”,名动京师,几成当时“理想女性”之典范;不料因尼姑设计引诱,与一浪子私通,顿时相见恨晚,自叹“非今日几虚作一世人”,从此变得寡廉鲜耻,最后竟为思念那浪子而病死。廉宣称此事是他本人“在太学时亲见”——不知是指亲见狄氏还是浪子。

在下面的讨论中,河间妇人或狄氏的故事是否实录,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类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对一些传统概念和说法重新深入思考。不过这些思考不妨先绕一点小弯儿,然后再回到《河间传》上来。P3-4

序言

我在80年代末写了两册关于中国性问题及其历史情况的小书之后,又转而埋首于几部天文学史著作的撰写中——天文学史毕竟是我的“主业”。不过在此期间,我仍在前一领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参与。如今当我终于又能够调用一部分主业之余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先前设想已久的课题上来时,很高兴看到国内在这一领域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就中国性文化史而言,近几年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高罗佩(R.H.van Gulik)两种著作的中译本以及大陆学者几种格局相似之作的出版(参见本书附录,特别是其文末注17)。

几年来,随着对中国性问题及其历史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之进一步深入,我常常会有一种“时间停滞”之感——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竞没有太大的不同。其实这也不足为怪:无论经历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巨变,今天的社会毕竟是从昨天演变而来的,传统的“根”是不可能彻底一刀斩断的,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又是如此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人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表层极容易变,深层几乎不变”,确实有其道理。而性心理、性观念、乃至广义的性生活等等,显然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不太容易变的。在这一出以千百年计的长剧中,人物衣冠固屡异于昔时,基本剧情却大体上依旧。

在一些以当代情况为论述主题的著作中,追述一些历史材料,是常见的做法。但是反过来,在以历史情况为主题的著作中,怎样适当安排对当代情况的论述,并且不至显得生硬突兀,就不太容易措手了。因为前者哪怕仅以历史材料聊作点缀,也显得顺理成章——至少需要交代一些来龙去脉;但对于后者而言,当代情况并非必不可少的内容。

现在,本书的主题和我对这~主题的认识,使我陷入必须勉为其难的境地:我的立足点在很大程度上将放在历史情况的研讨分析之中,但同时将引入对当代情况的观察和思考,或者说对当代情况保持某种“观照”。这种做法与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历史方法”(指用追溯历史的方法去理解或分析某些现存问题)可能稍有相似之处。不过另一方面,在对历史情况的论述中,我更愿意适度使用文化人类学的目光和着眼点。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为本书所论主题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或者说新的分析思路。“性张力”的概念在我脑际盘桓了四五年之久,逐渐在此基础上浮现出一个看起来较为可行的“工作假说”。按照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工作假说”和客观实际不是一回事;客观实际(或历史真相)是尚待探索认识的对象,而只要有助于增进对这一对象的理解,或者能导致新的发现,就可以是一个有用的(成功的)“工作假说”。将此“工作假说”之法用于人文学术,在现代学术史中也已经极为常见。对于本书中以“性张力”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思路、视点或框架,亦作如是观可矣。

“工作假说”使我联想到对待西方学术理论的态度问题。常见的做法,似乎大致可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古训来概括。这古训固然不错,但至少并不全面。因为它隐含着对“石”盲从偏信的可能倾向——不问“石”之好坏利钝以及是否陈旧过时,拿起来就“攻”。结果常常并未能真正攻玉,而只是(很少有说服力地)去佐证“石”之锋利或正确。其实“他山之石”本身往往同时也是一块待攻之玉,比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本身就在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料在作为“玉”的同时,又何尝不能起到攻玉之“石”的作用?中国史料之丰富、久远和持续,是世界众多古代文明中罕见的,但理解中国古代史料又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学者对这些史料的应用。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各方面问题(不仅是本书所论的领域)时,视中国史料与西方理论互为石玉,应该是可取之道。

1994年1月8日于上海

后记

我总算在甲戌年结束之前写完了这本书,长吁了一口气。在新到来的一年中,我又将暂别性学,全力投入天文学史著作的撰写中。但是我希望在1996年能有时间重回这一领域,完成计划中的下一部“性书”——但愿如此。

按照我的惯例,要在这里向为我撰写此书提供过资料的人士致以诚挚谢意,这些人士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年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李国伟教授、许进发先生,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复旦大学胡中行先生、陈沿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前进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胡小静先生,上海的刘达临先生和魏凤雏先生。

江晓原

1995年1月25日于沪上双希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晓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352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1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0
15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