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销售美丽/美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散文集分四辑:1.原汁原味;2.硅谷履痕;3.星河回眸;4.梦回弄堂。本书不停地变幻语式语境,以不同的色彩调式呈现给读者注重氛围的烘托、意境的渲染,在氛围中托出人物,在人物的形态中烘托出文化的归属。

内容推荐

Bloomingdale"s(布鲁明黛尔)是美国最大的高档连锁百货公司之一,在国内影视圈闯荡有年的作者,移民旧金山后曾在这家公司担任名牌时装销售员。她笔下所展现的人文景观,是关于追逐“美丽”和销售“美丽”的女人们的;却又不止于此,还有硅谷的爱情和人情,小资女性在异国都市的徘徊与体悟,诸如“模特”梦在异国破碎的前前后后,“娘似的妻子”如何困忍让而痛失婚姻……

目录

意绪天涯(代序)……李硕儒/1

第一辑:原汁原味

 1.旧金山模特梦/3

 2.性:宽让与决绝/20

 3.硅谷的女人(四品)/39

第二辑:硅谷履痕

 4.销售“美丽”/65

 5.华盛顿州的彩枫/105

 6.“美国神韵”/111

 7.十朵小雏菊/119

 8.白色之恋与红色之爱/124

 9.从血泊中升起的呼喊/131

 10.血雨/136

 11.招聘纪事/144

 12.太平洋岗的女人/157

 13.咪咪/163

 14.买牛奶记/168

 15.苦瓜人生/172

 16.一纸之隔/174

 17.号外!号外!/179

 18.当我们即将告别年轻/182

 19.神秘电话/186

 20.裁员之后/191

 21.嗨,终于离了/195

 22.去也终须去/199

 23.紫的启示/204

 24.一对红舞鞋/206

 25.面对落日/208

 26.醇酒女人/210

 27.天空/212

 28.淡然如茶/214

 29.地狱之门/217

 30.十元钞票/222

 31.小资的一天/228

 32.风筝/231

 33.红与黑/233

第三辑:星河回眸

 34.旗袍情结/243

 35.我与电视剧《留美房客》/247

 36.燕归来/265

 37.百合/268

 38.一朵茉莉花/273

 39.挥洒一片天/276

 40.小鱼儿/279

 41.两个女友/283

 42.一路走稳/289

 43.再歌一曲《信天游》/293

 44.冬天最后的一片枫叶/297

 45.面对裸男/301

第四辑:梦回磊堂

 46.“最后的晚餐”/305

 47.乡下人/315

 48.“长三堂子”的洋娃娃/320

 49.第一痕胭脂/323

 50.儿时的乳酪/325

 51.冬青树/328

 52.外公外婆的结婚照/330

试读章节

入学记

是去年的事了,圣诞节快到时,我、保姆和刚过两岁的儿子到超市去购买应节食品。毕竟是在把圣诞当作一年里最重要节日的国度,商场门前的圣诞树挂满了灯饰,人们喜气洋洋的,一个个手提着大包小包,那是圣诞礼物。趁保姆带孩子去看圣诞老人的空隙,我溜进一家书店,翻看琳琅满目的杂志。

当眼处是一排时装杂志,其中的全美最为流行的一本,最新一期的封面女郎为何这般眼熟?她最多20岁,金发碧眼,铜色皮肤,表情是冷艳的“酷”,眼神粗看似呆滞,其实极具穿透力地射向远处。论身段,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修长和性感。一身酒红色的绒质单肩夜礼服。啊,是克丽斯汀!不错,就是她。我急急翻开内页,里面有一篇长达三页的关于她的专访,第一句就是:8年前,克丽斯汀在“琼斯模特儿中心”完成学业。

合上杂志,一股夹杂着惆怅和嘲弄的情绪涌上心头。8年前,也是在造就当今红透半边天的模特克丽斯汀的地方,我开始接触这一行业,进而开始了解美国。

那是1994年的2月,我这“过埠新娘”在美国度过的第一个春天。我按照从报纸广告栏剪下的地址,乘车来到旧金山下城中心的市场街。一路顺着门牌找,很快找到了,是一栋古色古香的欧陆风格的高层建筑,进了警卫看守着的大门,便是宽敞的大堂,打了蜡的大理石地板光滑无比,人走过,鞋子橐橐的回声十分响亮,穿高跟鞋的我差点闪了脚。按电梯上12楼。全层被“琼斯模特中心”包了,外观真够堂皇气派,让人一看就不得不赞叹一句:果然是大牌。

这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高不可攀的大公司,有一个平易近人的接待员。这位坐在大门后的金发女士,40多岁模样,一身亮眼的ST.JONE西服,长发飘逸,好一个气质悦人、落落大方的美人儿,我马上猜测,她曾经当过专业模特。她迎上来,热情地和我握手。我不自觉地拿站在对面的她和自己比比,对方比我要高上10公分,虽然早已过了在伸展台搔首弄姿的年华,但举手投足间仍旧不失“台风”。这么一比,我进门时还满满的自信减了一半。

接待员笑容可掬地招呼:“早上好,有何贵干?”我问:“听说,你们要招聘新面孔的模特儿?”她更加热情了,不叠说:“正是,正是。我就是负责招生的,我叫罗拉。请问您的姓名?”我惊讶地问:“招收学生?报纸广告不是说招模特儿吗?”面对质问,罗拉一点也不忸怩,蓝眼珠一转,态度更亲切了:“对啊,不过,这是后一步。首先,我们要训练模特。你没有作过模特儿吧?”我回答:“我没有作过时装模特儿,但是,在中国大陆,我做过广告模特儿,也拍过电影和电视剧。你们的广告说‘身高不限’,所以我来试试看。”“不错,我们需要不同身高、不同尺码的模特儿。你的外形很好,虽然不够时装模特儿的高度,机会还是多得很。你没有在美国当模特的经验,所以先要入学,接受训练。”我不能不承认她的话在理,但不怎么放心,又问:“我当然愿意入学,学点本领,不过,毕业以后我真的能干这一行吗?我身高不够,上不了伸展台,那么,拍广告片的机会大不大?我已经25岁了。”我明知年龄是美国女人的最大忌讳,还是说了出来。

善于察言观色的罗拉晓得我是可能上钩的鱼,岂肯放过?邀我到接待室的沙发坐下,给我端来一只盛着矿泉水的纸杯,侃侃而谈:“年龄方面,绝对不必担心,美国有禁止‘年龄歧视’的法律,你去见工,若人家问你的年龄,那就是违法。何况,你的岁数再合适不过了。”说罢,她从抽屉拿出几张招聘广告:“美国这么大,时装和化妆品公司这么多,都需要模特儿,看,这就是那些公司寄给我们的,好些公司征求东方面孔呢。”她又一次煞有介事地把我上下端详了一番,推心置腹地说:“你的外形条件,哪样都合适,潜力大得不得了。”

我神情淡然地听着,暂不作反应。罗拉为了加强说服力,从桌子后面的文件柜拿出一大堆东方模特儿的照片:一张张地让我看:“都是我们这里出去的,她叫张雅,去年毕业才半年,就和露华浓签了长约,年薪是六位数字。这一位,哎,可不得了,在纽约和巴黎的时尚杂志都当过‘折页女郎’,好几个名牌化妆品,都找她拍广告。可是,你有所不知,她们刚进来我们学校那阵,模样都很一般,这样的女孩子,到中国城转一圈,能带回一大帮。可现在,看她们的照片,多漂亮,多有气质!”(P3-5)

序言

初识曾宁,一眼便认出她来自演艺界,一种不事雕琢的洒脱,一种无意与有意间的自信,一种随意间展露的“拉沓帅”。待到熟悉了,就感到她热情、调皮、总也玩不够的孩子脾气。后来听说她也写文章并且已经发过不少,这就让人不能不想看看她到底写得什么样子了。于是她寄了些作品来,于是读她的作品,我懵住了——因为无论如何她的作品与人也对不上号。

想不到的是,这位看上去总也长不大的曾宁也有同所有来自大陆的女人一样,有过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么多有鲜花有血光,似梦非梦的人和事,所不同的是,她没被泪水淹没,没被苟且沉沦,没被懵懂蒙住看似幼稚的心智,或许因为与生俱来的敏慧,或许因为多年演艺圈的浸洇,无论在顺境在逆境,无论面对什么肤色什么阶层的人,她总在悉心观察,率性沟通,在人性与文化这个人类的大观园中找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这发现有弱点有亮点,有丑恶有良善,可在她眼里,终归是美的是善的。哪管有些让人窝火让人生气的弱点和诡诈,换个角度低回婉转,她又会送来温馨的理解甚至带点宗教气息的宽宥与悲悯。就说她的《销售美丽》,作者受“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的蛊惑,以她没有任何美国文化背景,没有销售经验,一点简单的差强人意的英语,居然斗胆去“布鲁明黛尔”这家全美著称的以销售名牌时装和系列名牌首饰的连锁企,业求职。她居然被破格录用,进入这个美人美物美轮美奂的世界。开始,她勤勉苦奋谨小慎微,后来竟从经理到同事到各种各样的顾客都成了愿意向她敞开心扉的朋友,这个朋友群很不简单,几乎成了美国这个多元文化国度的缩影,成了展现不同肤色不同族群不同层次不同心态的人物画廊:那个典雅又随和,善解人意又精明机巧精通生意经的经理南希,那个高贵雅丽又朴实木讷不善推销的销售员吉娜,那个文化程度不高,来自广东农村可又急功近利的秀英,那个饱经战乱、受过海匪摧残因而仇视一切男人可又主动勤快,以“玩命般的劲头”,“滴水不漏”地推销商品的越南难民琳达,那个妖冶漂亮、原是芭蕾舞演员的黑白混血、公司里“八卦消息中转站”的依莲。还有顾客,那个犹太贵妇——以善于购买也善于退货著称的威林顿太太,那个美艳性感又粗声粗气、廿六岁就生了六个孩子可六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她一概弄不清楚的玖蒂,那个独具审美慧眼,在斯坦福大学攻读MBA的中东某国公主安——在作者平实诙谐的笔下都一个个亮丽又个性鲜明地朝我们走来。她们看上去活得很开心,可当作者掀开她们的心的帷幕,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和无奈,或为情,或为梦,或为来自不同世界的文化与积淀。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作者帮我们阅读了这么多色彩纷呈的好书。

一个异族女子,人家怎么肯轻易为她打开心灵的大门?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如何在散淡不经意中就从内到外地托出一个个色彩独具的人物?我不能不承认曾宁的亲和力、感召力、她灵性的感觉、她出神人化的笔力。

同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曾宁不善谈理论,更怯于思辩,可她的《从血泊中升起的呼喊》、《血雨》、《乡下人》、《十字架坠子》和《梦断魂销》等等,却都从自疚自省人手,刻骨铭心地展示了女性的艰辛、母性的伟大。我曾问她,你是不是在倡导女权?她答我才不管什么男权女权,无论男人和女人,凡来到世上的都应该从他人想自己,也从他人想他人。她这不似理念的理念在其作品中常常在不经意中实现、强化以至让人不能不氤氲其中,就说《从血泊中升起的呼喊》,结婚后她常常喜欢“拷问”丈夫一个“愚不可及”的俗问题:“我和你母亲一起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在她“又娇又横的逼供”中,丈夫往往支吾发窘了半天才不情愿地答出“你”,这本是小夫妻的闺房调笑,可就在这调笑的甜蜜与支吾中她怀了孕,先是一天到晚的孕吐,后是胎盘前置随时可能大出血,弄得不好,很可能母婴双亡,朋友劝她引产,她突然想起,在超声波屏幕上看到孩子手舞足蹈的影像后,她那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责任感,她大声叫喊:“不,我照超声波时从屏幕上看到孩子了,我不引产!”好容易熬到生产,又是险象横生,医生让她在顺产和剖宫二者中择一,她选了前者,为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她忘记了平日视若生命的好身材,也忘记了自己的生命,一再叮咛丈夫:“记住,危险时保孩子第一。”孩子生下了,如初升的太阳,她与丈夫喜极而泣。当丈夫想起往日的旧话感慨说“我们为他那么操劳,不知道他将来先救谁”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先救他的妻子。”她没以自己的牺牲索求孩子的回报,反而要孩子先救他的妻,为的是孩子不失掉那个甘苦厮守的伴侣,能给他一生幸福的人,也为孩子的孩子不失去自己的母亲。磨难使人成熟,从小夫妻的闺房调笑,到儿子降生后生命认知的升华,曾宁长大了,她以博大的母性母爱,牺牲着自己,告诫着世人与后人,从幼稚的自我保护到母性牺牲精神的确立,不能不是一次生命哲学的嬗变。

《十字架坠子》和《梦断魂销》写的是“爱与家庭”这个古老的问题,虽然古老,放在美国的硅谷却有了新的角色新的天地。李太太来自台北,伊人和“她”来自大陆,她们都携梦而来,而各人又有不同的梦与命。李太太虽然已升为某软件公司开发部主管,可丈夫已经积劳成疾过早死去,她自己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她守着一个儿子,只想以那个她衷心爱着的处处留有丈夫气味的家为归宿;那个民族舞演员的“她”为了一个飘渺的美国梦告别了舞台,随一位攻读电脑博士的他来到美国。为了支持丈夫学业,她那生来就为在舞台做“兰花指”的手二话不说就伸进强力洗涤剂中,开始了餐馆的洗碗生涯,丈夫毕业成了高级工程师,她却瘦骨嶙峋得了晚期肠癌。这时她才发现,八年婚姻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他也一样。行将就木的她只能告诉伊人:“当你获得幸福的时候,别忘记抬起头感受这里午后的阳光。那时候,如果有风掠过,那就是我,一个追梦的女人在眷恋人间。”伊人总在追寻,她去那软件公司工作是为了逃避没有爱的前夫,她辞退工作又开起装满行李的“宝马”,还是为了爱的追寻。三个女人三种命运三种追寻,寻的是梦,梦外是凄苦,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又一个认知和思考的空间。

在写作中曾宁是不安分的。她写小说写散文写随笔,即使在散文创作中她也不停地变幻语式语境,以不同的色彩调式呈现给读者。如果说前述著作偏于平实, 《十朵小雏菊》、 《华盛顿州的彩枫》等则注重氛围的烘托、意境的渲染,在氛围中托出人物,在人物的形态中洇出文化的归属。《十朵小雏菊》自始至终氤氲在好养好看又不与人争得白色雏菊的氛围里,在这氛围中作者读懂了老杰克和玛格丽特夫妇的爱与死,他们爱得始终新鲜从不马虎,他们死得也不悲天怆地,老杰克死了,玛格丽特却依然倚在躺椅上神态安然,因为老杰克临终前曾叮嘱她:“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活下去。”可是,尽管杰克的话言犹在耳,玛格丽特那顶草帽帽檐上的十朵小雏菊的花瓣也完好如初,却是已经成了永远美丽的“干燥花”。文章不长,却处处流溢出一种凄美,伤悼的凄美,这看似伤悼老杰克的死,其实却是对爱与美与生命的悼唁,在悼唁中思考,在悼唁中悟,在悟中自会领略出那种浓浓的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华盛顿州的彩枫》写的是作者幼时女友可可的故事。可可意绪昂然一身决绝,来到美国后的最终追求就是打入美国主流社会。要打入主流,就要割断以往,包括祖国、母语和自己的亲人和一切故人故友,然后又一身轻松攻读了美国的传媒硕士,在美国某大学任教,嫁给了美国同事,与之生下三个儿女。她以为自己已经是完全的美国人,并宣示说“日久他乡是故乡,美国籍都入了,还老记着过去干吗?……”作者正是听了她的这些话,才一半为旧谊更是为追寻,带着满心的故国深情,从上海回美先不回家却专程来这个大学城探访。没有幼时的亲热和惊喜,没有女孩子惯有的贴心的倾听和倾诉,迎面而来的都是可可全盘美国化的自矜和炫耀:她的在彩枫环抱中的洋房,她那枫林前面的办公室,她那“一点也不像中国人”,“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的三个儿女,她所做的功夫地道的吐拿鱼色拉和火鸡杂菜汤……作者冷眼旁观,总想无意中窥出这位旧友的心结,就在她从箱子里取出可可的姨妈为可可带来的奶油瓜子、苏式话梅、五香豆等幼时酷爱的零食时,可可终于露了原形,她“眼睛内闪着泪花,双手有点抖”,尽管她仍然喊着“我和那里早没关系”,可深夜,作者还是被“幽幽的哭泣,极度压抑,极度伤心的哭泣”吵醒了。第二天,作者驾车返机场,然后欲飞旧金山时,“可可送我出门外,我看见她红肿的眼睛”。文章不重故事的叙说,不重理念的阐释,却是在景物的泼洒氛围的氤氲中,托出一个当今海外华人正在确认的大命题: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可可无疑是太过决绝太过绝情了些,曾宁则天性率直又怀着不断的浓浓的乡愁,照她的脾气她是不可能苟且也不可能不一吐心曲的,可她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她把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在这空间中去解读去叙写。为了读者叙写的方便,她以风景谱写了一曲背景音乐:“又是枫林……车窗前,纷纷扬扬地下成红雨。醉红是回光返照。不错,叶子经霜后改变的色彩是死亡的预兆。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凋零之后是新一轮的生长,我们再多情,也不必无限制地伤感下去……”音乐还在演奏,作者不想也说不出什么,因为在当今愈益趋向全球化的历史话语中,她也困惑她也犹豫。可贵的是她的敏感、她的谨慎、在凄美的叙说中从文化层提出这个历史大命题。

我喜欢曾宁的作品,她的敏慧,她的灵性,她独到的艺术感觉。自然,在写作中要是能更多地意识到所写题材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作品涵量当会更凝重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销售美丽/美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曾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5750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