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北大听讲座(第14辑)
内容
试读章节

各位同学:

大家好!(掌声)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战后六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这个题目具有很大的尖锐性。

从文明史的立场上说,中国与作为自己近邻的日本已经具有了2000年以上的生存联系。日本从亚洲大陆文明特别是从中华文明中获得过滋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养料。作为“东亚文明圈”的一个重要成员,日本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日本的近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是与侵略和掠夺它的邻国同步的。虽然从20世纪的中期以来,这种“近代性疯狂”已经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遏止。但是,统治日本的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时时以“国家主义”和“皇国主义”挑战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东亚文化圈内各国,当然包括中国在内,与日本的关系在许多层面上险象环生,甚至冰天雪地。但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和未来又昭示我们,创造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拓展中目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推进合作,在合作中建立友好,这无论是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东亚,都是完全必要的。

我本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立场,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一直关注着当代日本社会文化思潮状态,特别关注其中的“中国观念”的状态。各位要知道,由于中国和日本的漫长的历史关系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从古代到现在,日本在处理它自身在政治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时,始终有一个如何处置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到日本自身的命运。我想与大家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即日本战败以来,正好满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在这样一个大周期中,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呢?我今天只是站在一个文化研究者的立场上谈论我个人所能接触到的日本,我所体验到、观察到的日本,当然也有我在文献上所读到的日本,从中归纳出来日本人对于中国的观念。这个观念只是作为各位自身对于这个历史时代“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样一个宏大题目的参考,或者作为各位自身思考的思维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个人对日本的接触很多。从1974年到现在,我访问过日本大约有37或38次,我在日本的文部省的研究机构中担任过2年的学术专家,在日本的一些大学中担任过客座教授,对他们的财政预决算、教师的职称提升、学术规划等也都投过票,前后加起来大概有近7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研究东亚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就逐渐形成了我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一些材料积累和由此构建的若干概念和判断。

对于战后日本的中国观念,我以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代加以考察:第一个时代是从日本战败到文化大革命,也就是大概从1945年到1966年这20年左右;第二个时代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从文革之后,也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是第三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可以分出很多阶段来,我想向各位介绍的是我所体验到和观察到的这三个时代中日本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中国观。日本社会像其他社会一样,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每一个日本人都可以有一种对中国的看法,我想讲的是这些时期中主流层面上的那些中国观念。

第一个时代从1945年到1966年这二十年间,日本社会中所表现的“反省的和原罪的中国观念”相当强烈。这主要表现为这个民族中以知识分子主流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对于战争中罪恶的反省和追究。我们知道一种观念的形成是取决于很多种社会因素的,按照比较文化的说法,它拥有比较复杂的“文化语境”。就“日本的中国观”来说,它首先取决于日本国内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取决于日本在东亚地区的生存地位,即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也取决于日本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和关系,当然也取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关系。所以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层面的“语境状态”。  在战后的最初20年间,日本知识界主流为什么会形成“原罪的”和“反省的”中国观呢?

第一个原因是日本发动了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是以日本的溃败而告终的。战争对亚洲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后果,同时对日本国土和国民本身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个民族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经面临着崩溃和灭亡的边界了。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1946年日本的经济情况是:全国有119个城市几乎已经被夷为废墟了。所谓夷为废墟就是说盟军的美国军队从1943年开始对日本国土进行持续地轰炸,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有119个城市几乎已经被夷为废墟了。比如像我生活过的名古屋市和仙台市。当时除了火车站附近以外,整个城市都已经被夷为平地了。1946年日本的钢产量为80万吨,相当于1941年的15%;煤产量是6330万吨,相当于1941年的21%;石油的库存量为,494万桶,是1941年的10%。全国当,时除了空气是可以自由供给的以外,完全实行了配给制度,每天每个日本人的粮食为290克,其中40%为豆类。他们生存在这样一个已经完全破败的环境之中。这时候从1945年底开始到1946年,日本在海外的即在中国的、东南亚的溃败的军队,有360万人正在返回国内,随军家属也有350万人,而国内有400万人曾经从事军事工业生产,现在全部被停止了,他们被抛掷到社会上。日本本土当时尚有驻守的军队和警察250万人也被盟军解散,总共加起来大约有1800万人左右立时变得无家可归。30年代的日本有将近6000万人,减去战争中死掉的一部分人,这时候共有大约5300万人,其中有1800万人流浪在这样一块狭小的土地上。当时他们的条件极为困难,大学教授在马路上捡拾垃圾,大学生们在美国军营的边上捡美国人吃剩的罐头,然后用几十个罐头刮出里面的残羹,放上水在火上煮,半罐头的杂物要吃上几天。公园里到处挂着醒目的标语:“禁止自杀”,因为遍地都是没有办法活下去的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民族遭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之下,一部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日本人开始诅咒战争,开始意识到自己身负着一种历史的罪恶,开始进入到反省的层面上来了。(P3-6)

书评(媒体评论)

思想乃是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

——索福克勒斯

愚昧无知的生活比死亡还要可怕。

——《圣经外传》

目录

国事点评

 战后六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非常眼光解读《反分裂国家法》

 印度宗教与现代化

 “9·11”之后的欧洲社会政策与中国新移民

文化游走

 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中的真、善、美

 希伯来《圣经》和儒家文学经典化之比较

 由《周易》看象的文化符号学

 “家”的寓言与“铁屋子”的故事——论中国电影的一个原型结构

 文化认同与欧洲的一体化

学术精研

 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法

 从外国直接投资解读中国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展望

 侵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因果关系

序言

北大的讲座,是北大师生课余的饕餮大餐。找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带一颗求知的心灵,几个小时,或批判,或感慨,或受教,那种唏嘘,让思想在遨游中经历了一次洗涤,是一种难求的愉悦。这份喜悦,集视觉、味觉与感觉于一体,杂揉南北,风格多样,口味丰富,不同于速融咖啡的乏味,却有如美酒的甘醇,一品再品,回味隽永。芳香中飘来的回忆,如同品尝美食以后的味蕾的永不磨灭的记忆,是所有北大师生在回味未名湖畔那矗立着的博雅塔般如影随形的记忆,烙印在心底。

讲座的艺术也是大师们特别的财产,深厚的素养让他们睿智而又幽默,他们也永不会放弃与青年人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传道授业,在教学相长中寻找灵感。在挑剔的北大学生面前,即便是最优秀的大师,也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精心准备。对着讲台下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大师们就是传递星火的使者,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思想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严谨、切实而又前瞻的目光。让青年们觉醒,就是他们最深切的期望。

作为文化重镇的北大一直传承“五四”的自由、民主的精神,扎实的文化修养,严格的学术训练,伴随着犀利、敏锐和激情,古老而又年轻的北大是所有有识之士心中的圣地。北大的讲座在其间浸染多年,不自觉地带着这些特别的气息,独立的思想,独到的分析,独特的视角,让讲座成为学术阵营的前沿;精心的选题,费心的准备,耐心的回答,为讲座增加了厚重感;热切的参与,热情的鼓掌、热烈的讨论,是给予大师们最高的赞礼。

当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在迷惘中找寻学习的方向时,老北大人都会将这个特别的美食与他们共享。那些老讲座客们,总能轻易在众多的讲座中找到自己的精品,新讲座客却要在一阵眼花缭乱的适应之后,才能逐渐找到听讲座的节奏。而来来往往的北大旁听客,可能因为信息的错失而错过了很多自己钟爱的讲座。更多的人,却因为时间和地域等种种原因,不能到北大聆听讲座。

《在北大听讲座》作为讲座系列的品牌,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和品位,尽可能地还原讲座的原貌,将讲座奉献给广大有追求有担当的人群。在第十四辑中,我们从最近的众多讲座中挑选出一些精品,从多个角度反应北大讲座的文化情怀,国事关切和学术热点,这不仅是对北大学术资源的一种珍视,也是对读者不懈支持的回馈。我们希望能够借本书将北大的精神、氛围传达开来,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与北大学生共享这份难得的喜悦。

当阅读代替聆听时,我们用视觉的集中来帮助思考,尽管无法亲临其境,却能在翻动纸张的时候,用更为冷静的目光来思考,不必担心任何记忆的短路。除了记录以外,文字的魅力,更多的是那些为之震撼和吸引的思想。米兰,昆德拉说:“或许人类停止思考,上帝就会震怒。”希望这些已经成为文字的北大讲座,能让你听见上帝的笑声。

这一刻,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未名湖这片精神的海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四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编辑推荐

每一个走进北大的人,都会被它那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仿佛置身于精神的乐土、智慧的海洋,而北大讲座,则是这片乐土上生长五彩缤纷的花朵,是这个海洋中时时腾起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浪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北大听讲座(第14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77987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