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可是,由于历史的误会,陈铨长期退隐于历史深重的帷幕之后,少人问津。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陈铨的生平创作,试图清晰地呈现他复杂的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他在沟通中德文化、借鉴德意志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还原陈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图书 | 陈铨(异邦的借镜)/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可是,由于历史的误会,陈铨长期退隐于历史深重的帷幕之后,少人问津。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陈铨的生平创作,试图清晰地呈现他复杂的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他在沟通中德文化、借鉴德意志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还原陈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内容推荐 “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本戏剧,谁也免不了要粉墨登场,谁也不能在后台休息。”这是陈铨的四幕浪漫悲剧《蓝蝴蝶》开头的一段台词。用这个似乎并不新鲜的比喻来概括这位“战国策派”代表人物并不特别富于戏剧性的一生,我们或许会感慨,他“登场”时间的短暂和“后台休息”时间的漫长。作为动荡的时代之波中一个不甘寂寞的知识人,陈铨早年的知识旨趣,也许更多地是为了在“战国时代”发挥其指点江山的作用;然而,即使他的作品与思想在四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知识界获得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但是,在他的身后留下的却是长长的沉寂。 目录 第一章:思想的熔铸(1) 一、从传统出发(1) 二、水木清华(6) 三、亲炙名师 (23) 四、求学异国 (33) 第二章:重构民族意识(45) 一、1937年前后(45) 二、时代之波 (57) 三、文学的力量 (77) 第三章:残酷的浪漫(85) 一、《野玫瑰》风波(85) 二、文学与政治(92) 三、《蓝蝴蝶》与《金指环》(101) 四、从"天问"到"狂飙" (113) 第四章:异邦的借镜(123) 一、中国之德国(123) 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130) 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 (143) 四、"伟大的将来" (151) 尾声:后台休息(159) 参考书目(176) 陈铨大事年表(185) 附录:陈铨译《精神现象学》残稿(195) 后记(20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陈铨(异邦的借镜)/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季进//曾一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5448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5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5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