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想美丽(人生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是肢体和容颜并不美丽的人,但他们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梦想美丽,创造美丽,传播美丽是他们的人生。作为健全和美丽的人,你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吗?你也有他们那样的美丽吗?本书是一本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书,讲述了他们的美丽与梦想,读后,会让你震惊、感动……

内容推荐

一场大火,你被烧成焦糊的“家雀”;一次灾病,你被抽断了筋骨;一见天日,你就在万簌俱寂的世界;一到人间,你就被人称作“傻子”。……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原因,残缺的肢体和丑陋的容颜,让那么多的苦难降临到你的头上,似乎人生的美丽、美好、美妙都离你而去,你将怎样生活?……你追寻着美丽的梦想,你再造了生命,你创造了梦想中的美丽人生和美丽世界。……你让人们在想:生命到底有多大的张力?精神到底有怎样的刚性?人生的美丽在哪里?你让人们看到:美丽人生不仅是梦想。

目录

序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从海霞到郭卫兵

田晓明 爱之上

张惠斌 世界上有几个上帝

杨忠 就这样与生活和解

吕桂荣 “活不起”的人生 活出来的精彩

赵丽 被生活选择

刘超 那只老虎在梦想

常清 巧手编织精彩人生

跋 在路上

试读章节

   为某种东西感动

认识田晓明,不是因为她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她的名气,而是因为我的感动。

世纪之交我正在做电视记者,不断地从各类媒体上见到田晓明的名字,在我向人们征求素材的时候,也不断有人推荐她。可是那时候我觉得,既然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已经报道过了,新华社通稿也已发过,我再去采访已没什么必要。再说了,我对她所从事的剪纸艺术一窍不通,我所能做的评价,只能有“好看”或者“不好看”,很煞风景。

后来又在电视里见到了田晓明。这一次,不再只是大谈她那幅著名的作品,而是讲了她的生活故事,从那个十几分钟的专题片里,我才了解到在田晓明盛名之下的更多的东西。

我知道了田晓明和她的丈夫都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田晓明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她的丈夫则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田晓明来自一个富庶之地小康之家,而她的丈夫则家境穷困。如果不是在骨科医院相遇,他们应该是永远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相遇了,相爱了,结了婚。自幼学画的她拐着残疾的腿学做农活,为了装扮他们漏雨的草房第一次拿起剪刀剪纸,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2000年,田晓明已经举办多次个人展出,在全国级剪纸大赛中获得多项一等奖、全奖,成为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

那部片子里有许多田晓明夫妇日常生活的细节,其中一个镜头是这样的:田晓明洗完了衣服以后,和同样残疾的丈夫一起抬起洗衣的大盆去倒水,随着他们一高一低的脚步,盆里的水颠啊颠的,终于洒了出来。淋湿了他们走过的路,同时洒落下来的还有我的眼泪。当时,正在做专题片编导的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镜头很可能是拍摄人员特意安排渲染的煸情段落,但我还是哭了出来。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踏上了去她家的路。去她家直线距离不过六十公里,但我坐长途车却整整走了一个上午,因为她住的地方太偏僻了。我倒了两次车,最后还要坐二十八分钟三轮才到她的村庄,离她越近,眼里的房子越破烂,在一堵已经开始坍塌的墙上见到了这样一条残损的标语:“为实现粮食自给而□□!”十五年前,二十二岁的田晓明告别宠爱她的父母,千里迢迢义无反顾奔向爱情的时候,我不知道她走的是不是这条路,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见这条标语,不知道她会怎么想……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

我和田晓明成了朋友,我写了许多关于她的文章,讴歌他们的爱情。

在西方,几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这样结尾的:“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婚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只要得到了爱情,就像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一切都会从此美好起来。就像在我们中国的传说里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鲤鱼跳过了龙门,就可以变成天廷的白龙。而事实上,田晓明在和相爱的人结婚以后,农活依然沉重,房子依然漏雨,他们伤残的腿依然冰凉疼痛。所不同的是,这个原本破败不堪的小院里贴满了红彤彤的美丽的剪纸,而且每到夜晚,他们都会把对方的脚抱在自己怀里,将自己胸口的热气,一丝一丝地传递到对方身上。在一个又一个寒冷漫长的夜晚,他们冰凉的脚在彼此的怀抱里慢慢变暖,同样的冷与热,同样的心心相印,同样的珍爱对方超过自己。他们是贫穷的,疼痛的,但他们又是幸福的。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即使跳过了龙门,鲤鱼们也不可能脱胎换骨。田晓明的故事也向我们证明了:即使得到了爱情,灰姑娘也不可能变成公主。但是,我坚定不移地相信:真正的爱情就像真正的金子一样,即使掉落到贫穷的尘埃里,照样不为所污,光彩依然。

田晓明的剪纸作品里有许多爱情题材:天仙配、夏日恋歌、男耕女织……双双对对的喜鹊、两相依偎的爱侣、相拥化堞的粱祝……在面对田晓明的作品的时候,除了好看,更多的是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我想到意大利诗人卢哈诺·德克雷申的诗:“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着才能够飞翔。”

           P23-P25

序言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这是一本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书。

“美术”的字面解释是“造型艺术”或“专指绘画”,我取前者,目前我收集了171位残疾人美术家的资料,含绘画、书法、篆刻、剪纸、泥塑、木雕、刺绣、竹编十几个门类。不管是美术这个词还是后面具体的门类,都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有愉悦感,“残疾”则不同。

“残疾”,指的是“肢体、器官或其功能方面的缺陷”,我承认,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字眼,一个让人不愿意走近,甚至下意识躲避的字眼。但我还是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踏上了寻访残疾人美术家的行程,都说四十不惑,我已经想清楚了,这是一条我必须要走的路,也是一条注定要走的路。

因缘际遇,我在自己人生之路上遇到了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许多优秀的残疾人美术家,每个人都给了我太多启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走上一条这样的路,仿佛冥冥之中的宿命。

我从来也不曾奢望从残疾中发现美,残疾本身只有“不美”,无论怎样的生花妙笔都无法美化、修饰残疾。但是,让我震惊的是,那些承受着巨大痛苦和不幸的残疾人,却用自己残缺的生命创造出了美。

残疾人美术家和这种美相携而至,带着美的尊严和人的尊严,让我肃然起敬。

“残疾人美术家”这种称谓只是为了说起来顺畅,非我的本意,若要确切地表达我的想法,应该是“美术家里的残疾人”。

“残疾人美术家”容易被理解成“残疾人里的美术家”,好像是先划定了一个“残疾人”的圈子再谈美术,首先是“残疾人”,其次才是“美术家”;而“美术家里的残疾人”则不同,首先是“美术家”,只是由于肢体或者功能的缺失,这位美术家是残疾人。如果把“残疾人里的美术家”比作“残奥会选手”的话。那么“美术家里的残疾人”则应是“奥运会选手”。坐在轮椅上的人注定与奥运会无缘,只能参加残奥会;但美术不同,美术的疆域就像天空一样广大无边,并不只是健全人的专利,不仅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从事美术创作,甚至连失去双臂的人都能以口衔笔写一笔好字。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代价。.中国有六千万残疾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中到底有多少美术家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比例的人具有优秀的艺术天赋。残疾,造成了他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他们在某一方面较之常人有着更敏锐更独特的感受,用他们伤残的身躯在平凡的人生中熔铸着艺术的奇迹。

我不懂美术,自认没有资格评价他们作品的优劣,在我选择采访对象的时候参照了美术界的标准,要看他们是不是曾经在权威机构组织的美术大赛中获奖,而不仅仅指残疾人美术大赛。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是“奥运会选手”而非“残奥会选手”。比如田晓明,曾在中国剪纸博览会和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展中获一等奖、金奖,我称她“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再比如刘超,曾经在世界华人艺术展中荣获银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残疾人,他们都是在与健全人同场竞技的“奥运会”上脱颖而出的。

作为残疾人,他们承受着苦难,作为美术家,他们以美回馈人生。

2004年12Z月22日,大连,刘超正在画一只虎。对我来说,看着身患脑瘫的他画画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我也知道,对刘超来说,能够执笔作画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刘超画起画来太过投入,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数九寒天也不例外。在他要为纸上的虎头落笔点睛的一刻,我看到刘超额角的汗水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闪了一闪,窗外的风拖着尾音呼啸而过,笔锋起落之间那双虎眼已经被赋予了神采。画完之后刘超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起了老虎,讲到老虎各种各样的神态,我问他刚刚画出的那只老虎正在干什么。他的脸上慢慢慢慢地浮起一个沉醉的笑,顿了一会儿才回答我:“这只老虎,它正在——梦想。”

这只老虎在梦想,刘超,又何尝不是在梦想呢?

作为美术家,他们是神的孩子,追逐灵感,被梦想引领。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后记

    在路上

一直喜欢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意想不到的风景。就像我们无法预先设定自己醒来的方式一样无法预知一切,不知道自己究竟会遇到什么,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这是一次宿命之旅。

从十几年前与海霞的初遇开始,走上一条这样的路,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宿命,当赵丽说“很多时候往往是命运在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命运”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海霞到海涛、再到郭卫兵,我开始重新认识“残疾人”这个词,根据那时候的数据,中国就已有六千万残疾人,六千万,一个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同时,又好像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数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字眼也确实离我们很远,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社会交往圈子里,很有可能见不到一个残疾人。清晨,当我冲出家门从楼梯上跑下,擦肩而过的是健全人;当我蹬上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流,前后左右行色匆匆的是健全人;当我一路走进办公室,迎面遇到的是健全人;上班、下班、银行、邮局、超市、公交……面对的也都是健全人。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属于健全人的社会里,这会让我们觉得,这就是整个的社会。

真的是这样吗?

六千万啊,意味着我们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意味着平均每五个家庭里就会有一位残疾人。

看到这个数字之后回头看看自己身边,就会“发现”很多残疾人,只是不曾被我们注意罢了。

我们的城市里有一所聋哑学校,我上班就会路过,因为海霞和海涛的缘故我走进了那里,隔着那扇安静的大门,里面有数以百计的残疾孩子。从那里我还知道了,我们的城市里还有一个叫“盲童学校”的地方,那里同样有数以百计的残疾人。

不仅如此,仔细想想,残疾,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无处不在。比如我曾经有位同事有个残疾儿子,智力障碍,我知道他,认识他,但是叫不出他的名字,而且,几乎忘记了他。再比如,常常会在路口转角处遇到的那个人,拖着一条腿用一个特制的钩子翻捡垃圾箱里的垃圾,我认得他的样子,但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来自哪里。我没有必要记住他、认识他,他们的存在与否对我的生活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任何意义。

最让我意外的是,残疾人不止在我的身边,而且就在我的家庭里。我家就有残疾人,而且,不是一个,是两个。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遥远的老家,在陌生而模糊的亲友的最后一排,有一个人,是我的叔叔,爷爷奶奶最怜惜、偏爱,也是最担忧、无奈的小儿子就是一个盲人。现在想来,他泛白的眼球一定是吓着了我,依稀记得小叔走近时我就会哭,我总是远远地避开他,甚至在记忆里,都下意识地回避了他。替小叔盖房,为小叔成家(小婶智障,这样我们家就已经有了两位残疾人),帮小叔抚养孩子……小叔人生中的每一步,对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叔叔和姑姑们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小叔,是他们的担忧,也是他们永远无法放下的负载。

还有,还有……

稍一凝神,就会发现这样的现实,真的让我很压抑,很灰心,甚至感到恐怖。

我承认,“残疾人”这个词让我感到不舒服,哪怕是我至亲的小叔,所以我会有意无意地回避他们,甚至在记忆里忽略、“忘记”他们,他们的形象模糊、遥远,远离我的记忆,远离我们社会的主流。  是海霞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她,让我吃惊地发现残疾人也可以是美的,于社会、于家庭他们照样可以是自尊自立的劳动者、创造者;因为海涛,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是优秀的、让人尊重的;因为郭卫兵,我才开始认识到,残疾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是在社会的主流中担负了为许多人引领方向的职责的人。

“艺术对于生命来说,是一种最不可或缺的营养。正像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即使微量,但仍然是宝贵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不管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中国的残疾人艺术团早已走向世界,美术创作又当如何呢?

寻访残疾人美术家的想法自从结识田晓明后就有了,但迟迟不曾付诸实施,种种因素让我前后思量了很久。我曾经在自己的文字里隐晦地表达了这种困惑:

开花是花生命里的大事,许多花一生只能开一次。

开花是花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件事,花为此投进自己所能聚集到的全部能量,把想做的都做了,把能做的都做了,把想说的都说了,把能说的都说了,花在开放的时候从来也不藏着掖着。

而人的一生之中要经历很多事,人觉得自己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人不会轻易认定这就是唯一,所以人不会为这样的唯一而不管不顾,人需要瞻前顾后,要一想再想,要三思而后行。

花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心捧出来,所以花的笑容很美,而人,只有看着。

文中“花”之所指,其实就是郭卫兵的《水手报》和田晓明的百米长卷。与他们相比,我是健全的、健康的,但我却没有勇气像他们一样全心投入一件自己认定的事情,当然这里面有现实条件的诸般限制,但我觉得,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都把这当作了“唯一”,而对我而言,却只是“之一”。

我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找了许多理由,比如资料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比如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比如还缺少这样那样的设备,比如远行上路还需要足够的钱……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我已搜集了171位残疾人美术家的信息,积累的资料已达三十万字;几年来也已经成功策划出版了好几本书,举办了几次大型的专题文化活动;我已经换了电脑,也买了数码摄像机……

好像所有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所有的借口都不再是借口。我终于背起行囊上路。

这是一次尴尬之旅。

终于上路之后我又必须承认,这是一次极其尴尬的旅程。

上路之初,我带足了资料,不是被采访对象的资料,而是我自己的资料。有我十几年来发表的与残疾人美术家有关的文章,有我编导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刻录的光盘,也有我被译成英文向外推介的文章,还有我的散文集,里面收录了许多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篇章。我带这么多东西,只是为了向人们介绍我采访的宗旨,解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

我所要面对的第一个尴尬就是我的“身份”。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我写作和采访的过程中,“身份”一直是一个让我很尴尬的问题。此前一直都是业余写作,最初我所记所写,大都是身边的人,比如海霞是我的同事,海涛是她的弟弟,接近、了解他们比较自然。但为了采访田晓明就曾颇费思量,得到田晓明的消息是在1999年,直到一年之后,借由《爱的天空》一文才与她建立了联系。我不归属任何一家报纸、杂志、电台或者电视台,也无法像真正的记者一样许诺我的文章会以什么方式发表,如果不是恰好看到了省台播出的片子,恰好《中国妇女报》又发表了我的文章会怎样呢?

为能采访同省同市的田晓明尚且如此,这一次远赴辽宁,我的尴尬可想而知。  我所要面对的第二个尴尬就是要证明我不是骗子。

我知道确实有太多人打着“助残”的旗号行骗,就连我自己都曾遇到过。我甚至不敢说自己是在“自费采访残疾人”,我不敢用这个曾经被骗子用过的名义自我介绍。如果有人问起我采访的性质,我会给他看我的资料,告诉他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如果他一定要问出什么背景的话,我会说是北京的某个公益组织;如果他还穷追不舍,问我采访的费用从哪里来,我就会说是得到了某国际基金的资助……

一开始说的还是实话,说到最后就全成了假话,这是生生把好人逼成骗子了。

好在这一路有惊无险,想采访的人都访到了。

这又是一次恐惧之旅。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摄像设备出远门,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去寻访陌生的人,面对陌生的一切。对我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一次提心吊胆的考验,我尽量避免住宿,不仅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安全。即使在白天也无法放松,甚至不得不放过许多极好的拍摄时机。这一路,我拍摄的全都是残疾人美术家的室内访谈,没有任何室外镜头,没有拍摄任何一个城市的外景、标志性建筑,这本是摄像的大忌,但我都明知故犯了。因为我不知道一个独行女子手执摄像机招摇,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我试不起。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收获之旅。

上路时我背负着期待和忐忑,归来时全都是沉甸甸的收获。

我收获的,不只是几位残疾人美术家的故事,不只是厚厚的图文资料,不只是二十小时录像和几百张照片,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他们的认可、理解和信任。

每位接受我采访的残疾人美术家都给了我太多,是他们让我认识到,除了“残疾”,还有爱,有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接纳与认可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这更是一次温暖之旅、感动之旅。

感谢我的朋友,给了我太多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太多的爱和温暖。

沈阳的朋友为我此行做了太多准备,包括那个安静的、洒满阳光的房间,让我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了一个可以独享的空间。在我踏上去辽宁的列车之前上过一次网,打开我的邮箱,有一份邮件,内容很简单,是她的手机号,问我是不是记得。我没有手机,一上路就无从联络,发邮件,可能是她与我联系的唯一方法了,有点像大海里的漂流瓶。这份简单的邮件让我在北京站前的网吧里愣了好一阵,心里热乎乎的。到达沈阳的时候天还没亮,我没有按她说的到站后立即打电话联系,沈阳正在降温,我希望她能多睡一会儿,但我走出车门,就在公交站看到了她冻红的鼻尖。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甚至无法一一列述,无法用语言来感谢,我只能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已经成为我行程的一部分,我只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感激。

很多时候,我对自己说,走上这样的一条路,其实是源自我对“在路上”那种感觉的迷恋,不妨把这当作一次旷日持久的旅行。

把自己交给路,也就是交给了无从预想的风景,交给了无从预想的收获和感动。

         寇延丁

         2004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想美丽(人生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寇延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137
开本 24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