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际城市日内瓦
内容
编辑推荐

圣皮埃尔教堂的钟声撞醒了沉睡的古城,莱蒙湖的清风荡开了游客的情怀…… 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真正的日内瓦。它是钟表的摇篮,银行的聚集地;联合国的办事处,红十字的发源地。列宁在这里奋斗,卢梭为之倾倒,伏尔泰、加尔文留下了他们斗争的身影。

内容推荐

这里所要介绍的,是著名的国际城市日内瓦。小小的日内瓦,何以如此知名、如此富有吸引力呢?是因为这个过去被喻为“袖珍共和国”的日内瓦,在历史上曾以英勇不屈的斗争,奇迹般地捍卫了自己的自由与独立?还是因为在宗教改革史上,它曾作为加尔文的大本营而被称为“新教的罗马”?是因为它山水的灵秀哺育了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本书为你介绍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真实面貌。

目录

序:有感于《国际城市日内瓦》再版 吴建民

1.引子

2.莱蒙湖的珍珠

3.老城漫步

4.莱蒙湖泛舟

5.“水的出口”

6.日内瓦共和国州

7.登城节

8.新教的罗马

9.日内瓦与法国

10.卢梭和伏尔泰

1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2.日内瓦与“国联”

13.万国宫今昔

14.国际名城

15.瑞士钟表业的摇篮

16.银行的保密制度

17.外籍工人

18.“没有钱,就没有瑞士人”

19.日内瓦人

20.兴旺的旅游业

21.日内瓦大学

22.列宁在日内瓦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地理位置上看,日内瓦坐落在莱蒙湖的最南端,地处群山环绕的盆地中央,海拔375米,从湖中流出的罗讷河穿城而过,流向法国。它西迎汝拉山,东与法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遥遥相望,东北面则濒临烟波千顷的莱蒙湖,正好扼控阿尔卑斯山和侏罗山之间重要的瑞士走廊,又是通往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各山口的中心地点和沿索恩 一罗讷河通往地中海的要道,雄踞一隅,山河壮丽,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和重要。

常听当地人说,日内瓦是所有大城市当中最小的城市,又是所有小城市当中最大的城市。细想起来,颇耐人寻味又很有道理。若与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诸如北京、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相比,无论是城市范围、建筑、人口与气势,日内瓦都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因其小,它缺少一般大都市所特有的气魄与宏伟。但唯其小,才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妩媚与宁静。此外,从重要性、知名度以及城市生活的角度来看,它丝毫不亚于那些大都市。一方面,它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国际活动中心,交通便利,消息灵通,各国的政界要人、外交人员、达官显贵和大贾巨商等往来云集;另一方面,市政管理井井有条,各种社会服务相当完善,既无噪音污染之忧,更兼紧邻乡村之便。比起大都市来,恐怕还要略胜一筹。

一个人初到日内瓦,异国的山水和风情,总会给他留下许多难忘的印象。这些印象是纷繁的、新奇的,恰如一幅五光十色的画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多的色彩,强烈、鲜明而又变幻,使你一下子很难说清楚。但所有初到日内瓦的人,却都有一些共同而明显的感觉,首先是日内瓦市容的整齐与和谐。你看,那每一栋房屋,每一座院落,每一条街巷,每一孔小桥,还有那湖畔供人休息的每一张长椅,都是那样的错落有致,安排得当而合理,显得匀称而协调;每一棵树木,每一片草坪,每一株花草,都经过着意修整,绝无杂乱的现象,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使人不难想到日内瓦人在市政建设上的匠心。

除了整齐和谐之外,还有洁净。无论是在马路上、公园里,或者是其他公共场所,都几乎见不到一片纸屑和其他脏物,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这固然是由于日内瓦人勤于打扫,有保持清洁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长期绿化的结果。日内瓦市政当局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绿化,平均每人拥有的草坪达15平方米!大地之美,全在F那翠绿色的日寸‘装。无论是市内还是郊外,无论是日内瓦还是整个瑞士,都见不到暴露的黄土地,到处都为山林或草坪所覆盖,令人赏心悦目,仅是这一点就足以令你赞叹不已。

P4-5

序言

我是1996年1月4日赴日内瓦就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大使的,1998年11月6日离开日内瓦去巴黎上任。我在日内瓦期间,正好赶上几件大事:一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每年上半年在日内瓦开年会。我去的时候,美国等国每年都要提出反华的人权提案。如何挫败这一反华提案,是我当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谈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条约的谈判是一件大事,1996年又是关键的一年。这件事是由中国常驻日内瓦副代表沙祖康大使亲自抓的。第三,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这些事,使得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忙得不可开交,我和沙祖康大使等人都全力以赴地分别投入了上述工作。我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对于日内瓦的湖光山色,虽然觉得很美,但很少有时问去仔细游览、欣赏,更谈不上有深入的了解了。

1996年、1997年,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人权会上打了大胜仗。沙祖康大使抓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也谈得很漂亮。1998年,美国等国未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再次提出反华提案,再加上国内不断有一些重要代表团来访,我就有机会对日内瓦的名胜古迹作一番游览。但是,我当时对日内瓦的一些情况了解是很有限的。志凯撰写的《国际城市日内瓦》再版前,我有机会拜读了一遍,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首先,志凯丰富的阅历使他对日内瓦的观察和了解有其独到之处。志凯当过外交官、记者和企业家等。一个人,一辈子一般只能干一行,志凯所干的行当可谓多矣!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关注重点,这就使志凯这本书绝非一本游览日内瓦的旅游指南,它要深得多。它透过了表面现象,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我算是在日内瓦住过近3年的人,他这本书里讲的很多情况我都不知道。志凯在本书里提供的信息不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而是经过他仔细考虑、深入研究之后写出来的。我相信,读者们读后,一定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贵,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志凯下的功夫深。他在日内瓦工作与生活了近10年,法语很好,可以同日内瓦各方面直接交流,这就使他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志凯并不满足于人们介绍的情况,他还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这就使本书于1984年首次出版的时候,内容就相当扎实了。难怪当时日内瓦电视台对志凯进行了直播采访,《日内瓦日报》也做了专题采访报道,而且在日内瓦街头还为这次采访张贴了海报:《一个中国人眼中的日内瓦》。1984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1年,日内瓦发生了不少变化。要重新出版,则应当进行修订。尽管志凯工作很忙,他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毛病——浮躁是大相径庭的。时下,国内有一些“多产作家”几个月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几个月翻译一本文学巨著,我很担心:这么短的时间,出这么多的东西,质量能够保证吗?当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然而,写一本好书,没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进去,书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这本书再版的时机很好,因为中国人亟需了解世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已经有27年时间。2004年,大约有3000万中国人走出国门去看世界,有1500万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刚从日本回来,日本朋友告诉我,日本每年出国的大约1300万人,外国人访日的大约600多万人。日本的开放比我们早得多,相形之下中国开放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开放度不可谓不大,中国目前的这种开放度可以说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目前的开放才仅仅是开始。21世纪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时代,走向世界是为了了解世界,学习世界,走向世界也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把中国人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向世界介绍,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回顾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始阶段,我们对外部世界很不了解,走出去是走马观花,对外部世界的事情似懂非懂,到什么地方去,也是来去匆匆,照个相,“到此一游”;今天则不一样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比较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这也是中国和外部世界合作深化的必然结果。此时此刻,志凯的书再版问世,很是时候。

当今国内许多城市都想把自己打造成“国际名城”,什么是“国际名城”?可能在人们脑子里首先出现的就是那些套在一些诸如纽约、巴黎、罗马、日内瓦之类的国际大都会头上的光环,但是很少有人研究这些城市是如何成为国际名城的。那些要想成为“国际名城”的城市的领导者们,如果你们读一读志凯的这本书,定会大有裨益。

瑞士100多年前是个穷国,向国外出口劳动力,出口雇佣军。直到今天,梵蒂冈的卫兵都是瑞士人。我曾经问过梵蒂冈人,为什么他们愿意用瑞士的雇佣军?他们告诉我,瑞士的雇佣军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忠实于自己的服务对象,忠于职守,不三心二意。100多年前,瑞士很苦,出去当雇佣军,物质条件大有改善,但如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不忠于自己服务的对象,不忠于职守,这个行当大概很难干下去。瑞士人看准了这一点,一代一代干下来了,被服务的对象对他们很满意。

日内瓦成为国际名城,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关系颇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由1828年5月8日出生于日内瓦的亨利·杜南创建的。杜南从小尽管家境富裕,但本人极富于同情心,经常去探视一些素不相识的战俘和犯人。志凯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清楚的描述:

1859年6月,杜南到意大利北部去旅行。那时,在索尔弗里诺地区,拿破仑三世直接指挥的法、意对奥战争的索尔弗里诺之役正进入最后阶段。这是19世纪少有的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场面宏大而惨烈。战斗只持续了15个小时,交战双方就死伤4万多人,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量的伤员无人救治,在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这种血腥的场面使杜南目不忍睹,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忘掉了自己的一切,立即参与救护伤员。

回到日内瓦后,战场的惨景萦绕在杜南的脑际,挥之不去,他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撰写了一本《索尔弗里诺回忆录》,详细记述了他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强调战争期间对伤员进行救护的必要性。杜南把自己的思考最后凝聚成两点建议:

一、和平时期各国成立由志愿人员组成的伤兵救护委员会,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志愿人员将立即奔赴战场,以中立姿态参与救助伤员,并帮助双方军医开展工作。

二、各国政府缔结一项国际协议,承诺对这些救护伤员的志愿者予以保护。

《索尔弗里诺回忆录》和杜南的两点倡议在国际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法国的大作家雨果、英国著名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女士和一些国家的元首王公贵族纷纷表示支持杜南的倡议。《索尔弗里诺回忆录》被译成各种文字,传遍了整个欧洲。1863年10月26日,16个国家和4个慈善机构的代表聚会日内瓦,成立了“日内瓦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75年该委员会正式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超越了国家的界线,不介入交战双方的冲突,去救助作战受伤的双方士兵。作战受伤的人需要救护,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过去由于交战双方忙于战事,甚至连本国的伤员都难以照顾,更何况是敌方的伤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成立,适应了这种客观的需求,反映出人道主义的精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成立,给瑞士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首先,使日内瓦获得一个极好的名声——救护伤员,关爱人类。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欧洲战争频繁的情况下,在人们心目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圣洁的委员会,是一个有爱心的委员会。  第二,瑞士人不参与战争,严守中立。仗不会无休止地打下去,打到一定时候总要谈。那么到什么地方去谈?日内瓦这个被人们视为有爱心的、中立的城市自然就是首选。和平谈判,在一个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城市,其后果妙不可言。生活是这样的美好,大自然是这样的绚丽多彩,为什么一定要再打下去呢?和吧!这样,很多和谈都在日内瓦谈成了,日内瓦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国际会议中心。随着各国之间交往的增多和合作的发展,日内瓦成了世界上国际组织最多的地方。会议多了,人流旺了,名声大振,日内瓦的百姓们自然也受益匪浅。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不是任何城市都可能成为国际名城,成为国际大都会要有一定的条件。“打造”国际名城必须考虑到国际、国内的需要,必须要有明确的理念,而且还要有严明的法制环境,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日内瓦成为国际名城花了100多年的时间,中国一些城市要成为国际名城,恐怕不是3年、5年、说一说就能成的。

以上是我在《国际城市日内瓦》再版时的一些感想,写出来作为本书再版的序言。

                        吴建民

                      2005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国际城市日内瓦》写于1984年,原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的“国际名城”丛书中的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个创意很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套这样的丛书无疑对读者了解外部世界有所裨益。当时我正在我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工作,对出版社的创意十分赞赏,因此当梁于藩大使征求意见时,我欣然答应了下来。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责任编辑陆凤章同志的指导,在我回国休假期问,他还专程来北京与我商谈书的写作与出版问题。对于这样一本介绍性的小册子,出版社和责任编辑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深为感动。

时问到了21世纪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与联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往国外留学、经商与旅游的人员大为增加。2004年,中瑞两国又签署了旅游目的地协议。2005年是中瑞建交55周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和瑞士成为中国公民旅游地国的第一年。2005年举办“日内瓦节”时,中国又应邀作为主宾国参加。因此,许多朋友又想起了《国际城市日内瓦》这本书,因书店里早已买不到,都劝说我与出版社商谈再版一次,以便为希望了解日内瓦的人提供一些帮助。但20多年过去了,日内瓦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简单地重新刊印恐不妥当,必须进行修订。而对原书进行修订与补充,也要花费不少精力与时间,担心没时间来做好这件事,心中一直颇为犹豫。又是热心的陆凤章同志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才促使我下决心进行修订。动笔之后,方感在国内获取最新资料的困难,远不像当初在日内瓦那么容易。有时候找不到急需的资料,真后悔这个决定做得有点草率。好在有热心的朋友们帮忙,在日内瓦工作的友人和国内的同事们为我搜集了许多资料,才使修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城市日内瓦》此次修订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非常关心,编辑部主任与责任编辑更是认真负责,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邵华泽题写了书名,吴建民院长百忙之中还专门为本书作了序,更使我感到十分荣幸。日内瓦旅游局又破例免费提供了精美的图片,也为本书增色不少。借此机会,谨向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朋友们以及日内瓦旅游局表示诚挚的谢意。

                         张志凯

                       2005年10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日内瓦只不过是地球上很小的一点,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点。

                        ——杰斐逊

一个豪华的城市。那里,项链、钟表、车马……一切都是金子的。

                        ——大仲马

当你看到一个日内瓦银行家从窗户上跳下去时,你也跟着跳下去,一定可以得到点什么。

                        ——伏尔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际城市日内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志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0692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52.2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