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诗话条目写成,主要介绍了中国酒文化、酒与茶、酒与神话传说、古代酒器、周代酒人等内容。 基本以时代为序,按照中国传统诗话体式,厘为五卷,卷一为周秦汉品酒诗话,卷二为魏晋六朝品酒诗话,卷三为唐五代品酒诗话,卷四为宋金元品酒诗话,卷五为明清品酒诗话,共计288则诗话条目。书中所记录与品评的历代酒诗、品酒诗、对酒诗与醉歌,将中国酒人与诗人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情感纠葛、人生哲学、价值取向、生命意识、宇宙观念,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甚至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表现得更加真切生动,更加精确深邃,更加富有感染力量。
《中国品酒诗话》,作为《中国品茶诗话》的姊妹篇,并以此奉送给中国酒业界的朋友与那些好酒贪杯的人们。这部诗话著作较之于《中国品茶诗话》,更富有个性与趣味性,行文更加挥洒自如,思绪更加深邃而恢弘。如果能认真诵读此作,也许你对饮酒会获得更多的理性思考与更深邃的人生感悟。而文学界的同行们,亦可以从中找到一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难以概括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或许还可以找到文人生活与文人心态研究的新的路数,使你对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与其他文学现象乃至中国文化与民族文化性格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与诠释。
中国酒文化,是因酒与饮酒之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属于中国饮食文化之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之一。
比较而言,中国酒文化有几个突出的文化特征:
第一,酒主阳,富有一种刚烈之气。因此,中国酒文化具有一种难得的阳刚之气、大丈夫之气、英雄之气。酒为何物?酒是经过食物发酵而酿造成的一种饮料。从汉字文化原型来分析,酒,从水从酉。一则“酉”形同酒壶,以壶装酒水者;二则白居易《醉歌》云: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酉,地支的第十位,十二时辰之一,以酉时之水造酒,酒带有雄性、烈性,酒味更加醇美可口。白居易又有《卯时酒》诗:“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未知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人腹内。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岂独肢体畅?仍加志气大。当时遗弃形骸,竟日忘冠带。似游华胥国,疑反混元代。”此几句极写卯时饮酒的功力之大,此时人容易醉酒。
第二,酒能醉人。借酒消愁,以酒解忧,是中国人常见的文化心态,是排遣情感纠葛的特效剂。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即少康,传说是酒的发明者。《说文解字·巾部》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然而,酒又何以解忧?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醉酒,便成了古今中外愁苦伤心人自我解脱的一种工具,一种方法而已。
第三,酒主宴饮。中国的酒文化,积淀着两种文化类型:一种是俗文化,另一种是雅文化。以俗文化而言,主要表现为民间喜庆、祭祀、婚丧、酬宾之类,以酒助兴,以酒会友,重在人际关系,带有某种功利性色彩;以雅文化而言,属于文人心态,酒杯之举,表现出一种雅兴、一种情趣、一种难以排解的思想感情的外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四,酒与诗、书画、音乐、舞蹈、武术等联姻,有所谓酒诗、醉书、醉画、醉歌、醉舞、醉拳等,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诗为何物?从酒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诗就是酒,诗兴就是酒兴。可以说,在古代中国,许多优美的诗篇,都是中国酒文化的产物。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论及诗文之体的区别时说:
文之辞达,诗之辞婉。文以道政事,故宜辞达;诗以答性情,故宜辞婉。意喻之米,饭与酒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吴氏以酒喻诗,以饭喻文,生动而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文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著名比喻。诗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人宋大樽认为,饮酒是中国历代诗人共同的生活情趣。其《茗香诗论》云:“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
第五,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有文化载体与物质载体之别。其文化载体,主要有神话传说、诗词曲赋、文史传记、戏剧小说等,而专门化的一是诗,是酒诗,有所谓饮酒诗、对酒歌、醉歌、酒词、酒曲,二是文,有所谓酒经、酒史、酒赋、酒令之类,而其他史传、戏剧、小说者,亦将酒寓于其中。其物质载体,主要是酒,是酒器。自先秦而至于现代,酒的酿造技术,往往经过了一个由粗而精、酒精度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酒的饮用,由宫廷而民间,由贵族而大众,由高雅而世俗,是一部逐渐普及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诗歌与社会人生紧密结合的心灵史;而酒器的应用,由青铜器到陶器、瓦器、瓷器、玻璃器,其制作工艺则遵循由繁到简、由贵族化到大众化的演变规律。P3-4
一
又是一个金风送爽、层林尽染的秋季,拙著《中国品茶诗话》出版问世,样书送到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教授手中,校长端详着,翻阅着,此书从思想内容到装帧设计,都令人惊叹不已,叫人耳目一新。欣喜之余,校长立即拨通出版社社长周玉波的电话,请蔡教授再写一部关于品酒的诗话。
刘湘溶校长的这个美意很快传达到我这里,我原本并不打算研究中国酒文化,出于校长的信赖,于是我着手撰写另一部《中国品酒诗话》,作为《中国品茶诗话》的姊妹篇,并以此奉送给中国酒业界的朋友与那些好酒贪杯的人们。这部诗话著作较之于《中国品茶诗话》,更富有个性与趣味性,行文更加挥洒自如,思绪更加深邃而恢弘。如果能认真诵读此作,也许你对饮酒会获得更多的理性思考与更深邃的人生感悟。而文学界的同行们,亦可以从中找到一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难以概括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或许还可以找到文人生活与文人心态研究的新的路数,使你对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与其他文学现象乃至中国文化与民族文化性格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与诠释。
二
茫茫酒海,茫茫书海,我在几千年积淀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爬梳剔抉,远绍旁搜,去收集与品评有关酒的传说故事以及历代饮酒诗词曲赋,说难亦难矣,说易亦易矣。文献典籍,汗牛充栋,翻检查阅之也属难事;我在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于古典诗词曲赋,了然于心,评点议论,驾轻就熟,亦算易事。经过一年的努力,以诗话条目写成是编,基本以时代为序,按照中国传统诗话体式,厘为五卷,卷一为周秦汉品酒诗话,卷二为魏晋六朝品酒诗话,卷三为唐五代品酒诗话,卷四为宋金元品酒诗话,卷五为明清品酒诗话,共计288则诗话条目。
三
文明伊始,古国流芳,中国是美酒的王国。
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仙;酒是仙液,是甘露,是琼浆。古往今来,酒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的文化渊源,出于神话传说,传说中的少康,乃是中国酿酒术的发明者。有酒而后有酒文化。中国酒文化,是中国酿酒行业与饮酒之习的历史积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汉字文化原型来分析,酒,从水从酉。酉,地支的第十位,十二时辰之一。白居易《醉歌》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以酉时之水造酒,酒带有雄性、烈性,酒昧更加醇美可口。酒主阳,尚刚,中国酒文化的主体特征,则富有一种难得的阳刚之气、一种英雄之气、一种大丈夫之气。
四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酒的结缘,成就了数以万计的酒诗、品酒诗、对酒诗与醉歌。
酒诗,是酒的诗化,是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之一,是中国酒文化与中国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品酒诗、对酒诗、醉歌,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醉酒后的心灵感应与社会人生体验的集中体现。本书所记录与品评的历代酒诗、品酒诗、对酒诗与醉歌,将中国酒人与诗人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情感纠葛、人生哲学、价值取向、生命意识、宇宙观念,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甚至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表现得更加真切生动,更加精确深邃,更加富有感染力量。
诗与酒,乃是中国历代文人排解感情纠葛的一种特效剂。每当诗友聚散、送别迎宾之时,每逢良辰美景、流连花问、徘徊月下之际,世道维艰,生灵涂炭,仕途坎坷,人事沧桑,人生如梦,生命无常之叹,一齐涌上心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于是,酒为灵丹,诗为心声;酒由喉管咽下,诗从心灵流出。诗酒之娱,是中国文人骚客最高雅的生活方式与社交活动。
数十年诵读与教授唐宋诗词,而今鉴赏、品评、研究这些酒诗,我才更加深刻地认识一代唐诗,更加真实地认识一个李白与杜甫、一个元稹与白居易。中国诗人都有一个诗酒情结,以酒会友,以酒饯别,以酒庆功,以酒祝寿,以酒赋诗,借酒消愁,几乎是历代文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饮酒,是他们的嗜好,酒兴助诗兴,酒也就变成了诗歌的催化剂。广袤的星空中有一颗酒星,茫茫人间才有无数的诗星。李白是酒仙,而后是诗仙;杜甫是酒圣,而后是诗圣;元白是酒豪,而后是诗豪。虽说诗人是时代的宁馨儿,但我不敢设想,倘若中国没有美酒,又岂有宏丽辉煌的一代唐诗,又岂有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也许我夸大了酒的诗化功能,如果你不赞同我的观点,就请你读一读中国酒诗,读一读历代酒诗佳作,诸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醉歌行》、元稹的《有酒十章》、白居易的《劝酒十四首》、李贺的《相劝酒》、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黄庭坚的《对酒歌答谢公静》、陆游的《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李正民的《余君赠我以茶仆答以酒》、陈普的《不饮酒歌》、胡乘龙的《醉歌行》、唐伯虎的《把酒对月歌》、黄周星的《楚州酒人歌》、蒋士铨的《对酒》、黄景仁的《对酒歌》等,都是对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是一曲曲跳动着生命音符的呼唤。
五
自古至今,中国人饮酒,有礼饮与俗饮之分。礼饮,是少饮、节饮、君子之饮;俗饮,是牛饮、豪饮、小人之饮。即使是豪饮,醉酒之饮,也有三种情况:一是“竹林七贤”那种愤世嫉俗、避祸全身之饮,二是李白那种怀才不遇、借酒消愁之饮,三是黄周星那种身处改朝换代之际不与新朝合作的遗民之饮。
中国文人士大夫饮酒之盛者,莫过于魏罾与唐宋,特别是晋唐,形成了中国酒文化史上一种难得的“晋唐气象”。魏晋人嗜酒,是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而“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乃是其典型代表。唐宋人嗜酒,是其诗酒情结的一种照映,而“盛唐气象”,乃是其盛唐时代所折射的理想光环。李杜、元白、皮陆、苏黄、杨陆、辛派词人,是其集中体现者。唐宋人饮酒赋诗,以酒兴助诗兴,以醉酒引诗思,诗酒相娱,醉态诗意,既是其生活方式,又是成就唐诗宋词一代辉煌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论,唐宋以降,白酒流行,酗酒之习,既伤身心,亦成为社会一大隐患。故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都比较注重于礼饮,特别是清代,许多人戒酒,理智地对待饮酒。酒本为欢伯,而酗酒闹事,醉酒坏事,世风败坏,并非酒的罪过,而是饮酒者自己酿成的过错与人生悲剧。
六
关于中国酒文化,我在《唐诗文化学》与《唐宋诗词文化解读》等著作里已有浅论,此次撰写这部《中国品酒诗话》,又进而深化了对中国酒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酒文化,属于中国饮食文化之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之一。
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有文化载体与物质载体之别。其文化载体,主要有神话传说、诗词曲赋、文史传记、戏剧小说等,而专门化的一是诗,是酒诗,有所谓饮酒诗、对酒歌、醉歌、酒词、酒曲,二是文,有所谓酒经、酒史、酒赋、酒令之类,而其他史传、戏剧、小说者,亦将酒寓于其中。其物质载体,主要是酒,是酒器。自先秦而至于现代,酒的酿造技术,往往经过了一个由粗而精、酒精度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酒的饮用,由宫廷而民间,由贵族而大众,由高雅而世俗,是一部逐渐普及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诗歌与社会人生紧密结合的心灵史;而酒器的应用,由青铜器到陶器、瓦器、瓷器、玻璃器,其制作工艺则遵循由繁到简、由贵族化到大众化的演变规律。
七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哲学。然而,中国的酿酒行业,大多注重酿酒技术而忽略酒文化,特别是名酒品牌的打造:只注重酒的品质,而忽略酒的文化内涵,致使假酒、劣酒泛滥成灾,名酒声誉扫地。近十数年来,鲁酒、苏酒、晋酒、豫酒、黔酒、湘酒等几大白酒板块,迅速崛起,却又相继衰落,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惟有川酒与后来居上的皖酒,尚保持“整体兴旺”之势。究其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文化,在于文化内涵与文化包装:过于媚俗而不尚雅,急功近利而不注重产销卧伍的人文素质培养。茶有茶道,酒有酒道。酒道的核心是酒文化,。不深于酒道,何以发展酒业?何以打造著名品牌?迷信于广告吗?仰仗于广告吗?广告固然需要,如果以为广告效应即可替代一切,就是一个误区。广告能够替代人文素质吗?广告能够包罗企业精神吗?这种“唯广告主义”的经营理念与产销力式,只会导致企业文化的沙漠化;而中国酒业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造就一代一代“深于酒道”的人才。
八
我老家在湖南农村,家父亲自酿酒。孩提时代,家兄闻到酒香,间或带着我偷吃父亲酿造的水酒。而我这一生,仅仅醉过两次:一次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我,为了躲避一场残酷的批斗,自己花四毛钱买了一瓶烧酒,一饮而尽,醉得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却落得个对抗运动的罪名。另外一次是饮韩国朋友的真露酒,才半斤装,也醉得不亦乐乎。其他任何时候饮酒,我都比较注重节饮、礼饮,尽欢而止。
我喜欢唐人的诗酒情结,欣赏古代文人骚客的诗酒之缘。但我是学者,这次撰写这部《中国品酒诗话》,也是把古人饮酒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与论述的,希望能够给人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也希望能够让当代酒人能够以古为鉴,饮酒而不酗酒,乐酒而不悲酒。同时,我也希望当代名酒,诸如茅台酒、酒鬼酒、五粮液、种子酒、浏阳河、金六福、剑南春、泸州老窖、竹叶青、山西汾酒、开口笑、青岛啤酒、王朝干红之类,要加强文化修养,从酒的质地到包装设计与广告用语,都应该富于更深邃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既注重工艺技术,又注重文化包装,这也许是当代中国名酒打造著名优秀品牌的关键之所存。
万古酒风,尧千钟,少康缘作春色。酒旗悠悠天地,酒泉飞越。西母芳宴珠河。曾几许,八仙醉别。邀欢伯,汉魏晋唐,直教林七心热。
从来诗酒情结。任诗仙酒圣,吞吐江月。酒道何缈,长梦杯中呜咽。今日酒星际会,丝竹里,星城同悦。阳关曲,壮我中华,万千英豪雄杰。
石竹山人蔡镇楚
2005年8月1日于岳麓山石竹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