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当代教育理念关键词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是美的化身,而关于艺术的教育也应该是美的教育,学校通过艺术教育以期给人以美的启迪,塑造人美好的心灵,让人以美的眼光看世界,假以美的手段来缔造美丽人生。翻过书的扉页,目录里一个个生动的小标题即刻就抓住了你的眼球,触动着你的心灵。“我的名字叫审美”、“人类灵魂的净化剂”、“让人困惑的情感问题”、“美丽天使的塑造者”、“亮出你的美丽”、“将审美进行到底”……这样温柔的描述全然不同于大多数教育论著那样刻板冰冷的归纳,却很自然地凸显出了艺术教育和美的关系。让你无法停下翻页的手指,无法扼制阅读的冲动,直到将整本书读完。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我的名字叫审美”,是关于艺术教育价值观的探讨,指出艺术教育的最本质价值是审美;第二章“审美的人是怎样练成的”,讨论的是在实践中如何真正体现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如何培养审美的人;第三章“将审美进行到底”,以开阔的视野指出要真正实施好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教学方法,还要有积极的评价措施,赏心悦目的艺术教材,并为我们展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艺术大融合”。

目录

前 言 假如借给海伦光明

第1章 我的名字叫审美

1.1 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1.2 我的名字叫审美

1.3 让人困惑的情感问题

1.4 把根留在校园

第2章 审美的人是怎样练成的

2.1 为什么要练就审美的人

2.2 美丽天使的塑造者

2.3 审美的人是怎样练成的

第3章 将审美进行到底

3.1 亮出你的美丽

3.2 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3.3 走向艺术大融合

试读章节

一 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记得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①“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②如果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这句话,对其多少存有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套用这句话说“艺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则完全应该能够被接受。

(一)

2000年上半年我还在做编辑工作,‘当时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的一篇题为《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文吸引了我。文章谈到:“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如果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中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出“艺术教育是人道教育”、“艺术教育是爱的教育”,等等。应该说,这些提法都是有其合理性的,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还是认为“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最让人怦然心动,最有震撼力,也最能体现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把艺术教育理解为是灵魂的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甚至是对灵魂的拯救,这种观念,可以说被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之所以能成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的首创者,是与他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以及在净化灵魂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深刻理解密切相关的。

在席勒看来,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没有灵魂的动物变成拥有灵魂的个体,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艺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因为,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成为理性的人,他必须首先成为审美的人,而审美的人又必须由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人在审美状态时灵魂已经得到净化,因而可以按照自由的法则从感性的人发展成为理性的人。艺术之所以能充当美的灵魂的塑造者,是因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而游戏冲动不受任何方面的约束,也不带有任何强制性。“游戏”可以说是“自由”的同义语,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也才完全是人”。①因此,艺术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

席勒通过《审美教育书简》中的27封信,对艺术、艺术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有过许多经典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尤其是理解艺术教育在个体心灵净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介绍几段经典的文字。P12-15

序言

假如能借给海伦光明

这本小书的框架已经搭起好些日子了,就是感觉不知从何下笔,我知道这是没有写作冲动和激情的表现。今天,当我再一次读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被感冒困扰的我顿时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我急切地想把其中的文字抄录下来与人分享,让所有从事和关心艺术教育工作的同志读到它们,也期待那些不关心甚至瞧不起艺术教育的人们能偶尔读到它们。于是,我知道这本小书的开头应该怎样写了。

首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1880~1968)。

海伦出生才19个月,就因为疾病而成为盲聋哑残疾人。就是这样一个自己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个无声、无光、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陪伴下,学会了读书写字,甚至学会了说话,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哑人。后来,她成为了一位精通5种语言,知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终身致力于救助残疾人的事业,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并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勋章“总统自由勋章”。海伦·凯勒虽然身患残疾,但她对人类的贡献却非常人可比。当她去世时,《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她的一生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辉煌,她的逝世是整个世界的巨大损失。”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也将她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著名散文。在文中,海伦设想如果出现某种奇迹,能使她获得三天光明,随后又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她将这样安排这珍贵的三天:

第一天,她想看到那些用善良和友情给予她生活勇气的人们,当然首先是她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夫人;她要把她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凝视着他们的面容,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象深深地铭记在她的脑海中;她要看看她那忠诚的、令人信赖的狗的眼睛;她还要看看家里那些陪伴着她的简单而熟悉的小东西;她还要利用一个下午去树林中远足,让她的眼睛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第二天,海伦想看什么呢?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下面这段优美而感人的文字:

我的下一站将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像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世界的物质方面那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示人类精神的诸多方面。贯穿人类历史全过程的那种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动,几乎就像人类对于食物、住所和生育的迫切需求同样强烈。在这里,在大都会博物馆那宽敞的展示大厅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世界,它们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通过我的手,清楚地了解了雕刻而成的古代尼罗河土地上的诸神,我抚摸了巴特农神庙中文物的复制品,我体会到了向前冲锋的雅典武士的韵律之美。阿波罗、维纳斯和长有翅膀的胜利女神莎莫丝雷斯令我爱不释手。对于我来说,荷马那长满了胡须、布满了节瘤的面部雕像无比亲切,因为他也知道什么是失明。

我的手曾停留在栩栩如生的罗马大理石雕像和后世的雕刻上。我的手曾抚摸过由米开朗基罗雕刻的鼓舞人心的英雄摩西石膏像;我感受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力量,对哥特木刻的虔诚精神感到敬畏。这些能用手触摸到的艺术作品,对我来说具有真实的意义,但这些艺术品即使是既可以观看又可以抚摸,我也只能是猜测那躲避着我的美妙。我能欣赏一只古希腊花瓶简单的线条,但我对它带有装饰的图案却一无所知。  所以,在我能看见的第二天,我将努力通过人类的艺术来探究人生的灵魂。我将看到我通过触摸已经知道的东西。更加奇妙的是:所有的神奇世界将展现在我面前――从拥有平静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作品到充满狂热梦幻的现代派作品。我将仔细欣赏拉斐尔、达·芬奇、提香和伦布朗的油画。我要让我的眼睛饱享维勒内兹油画炽烈的色彩,研究埃尔·格列科绘画的神秘,从科罗的绘画中领略大自然的新视觉。啊!对你们能用眼睛来看的人来说,在那些时代的艺术中有多么丰富的意义和美丽啊!

在我对这座艺术殿堂的短暂访问中,我一点都不能评论那呈现在你眼前的伟大艺术世界的任何部分。我只能获得一个表面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一个人要想真正而深刻地鉴赏艺术,就必须训练他的眼睛。他必须通过经验学会品评线条、构图、形态和色彩。如果我有眼睛,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做令人如此着迷的研究工作!但是有人告诉我,对你们有眼睛可看的许多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深沉的黑夜,未曾开发,也未曾照亮。

要离开大都会博物馆,我是多么地不情愿啊!那里有美的钥匙,然而这种意义被忽视了。看得见的人不必去大都会博物馆寻找这开启美的钥匙,这相同的钥匙正在较小的博物馆,甚至小图书馆的书架上的书中等着。但是,在我想像的能看见的有限时间里,我当然要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宝库的钥匙的地方。

在我能看见的第二天晚上,我要在戏院或电影院中度过。即使现在我还经常去看各种戏剧表演,但需要由一个同伴将剧情写在我的手上。我是多么想亲眼看到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迷人形象,或者穿着伊丽莎白时代艳丽多彩服饰的生气勃勃的伏尔斯塔夫!我多想模仿优雅的哈姆雷特的每一个动作、热忱的伏尔斯塔夫的每一个昂首阔步的举动!由于我只能看一场戏,这将使我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因为我想看的戏剧有几十部。你们有眼能看见的人,可以看你们喜欢的任何一部戏剧。不过我怀疑,当你们全神贯注地观看一部戏剧、一场电影,或任何奇观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并感激那使你们享受到色彩、优雅和动作的视力奇迹呢?

除了我的手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不能享受那有节奏的动作所蕴含的美感。尽管我懂得一些节奏的愉快,因为当音乐通过地板振动时我经常能感觉到它的节拍,但我也只能是隐隐约约地想像一下芭蕾舞演员巴甫洛娃的优美。我能想像到,那有节奏韵律的动作一定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景象。我已经通过手指摸索到的大理石雕刻的线条轮廓来获得这样的感受;如果这种静态的雅致都是如此的可爱,那么,看见动态的美将会更加令人震惊!

我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是约瑟夫·杰佛逊排练他心爱的角色瑞普·范·温克尔时,在做动作和对白时让我摸他的脸和手。这样,对戏剧我只有这么一点点接触,我将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的愉快。但是,啊,我可能失去了许多,你们能看见的人从戏剧表演中看动作,倾听角色对白,将会得到多少快乐啊!假如我能看到哪怕是一部戏剧,我就会知道如何在我的脑海中描绘我曾经读过的或通过盲文书向我转述的上百部戏剧的动作。

这样,在我想像中能看见的第二天晚上,大量戏剧文学会因我的眼睛看了之后,又都在我的睡梦中涌现出来。[1]

第三天,这是拥有光明的最后一天了,海伦没有时间浪费在后悔或渴望中,因为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她决定去平凡的世界,去那些为了生活事务而忙碌的人经常去的地方。于是她选择了去纽约。……然而,到了晚上,海伦的心又回到了美妙的艺术殿堂。她写道:“我拥有光明的第三天行将结束了。也许还有许多强烈的愿望,我应花最后的几个小时去实现它们。但是,我怕在这最后一天的晚上又会跑到戏院,去欣赏一部欢快有趣的戏剧,这样我就可以欣赏到人类精神上的美妙韵律。”[2]

说实在的,在书的开头如此大段地抄录海伦的散文,我是冒着被人误解之风险的,我担心有人以为我是在凑字数,也担心有人说我跑了题,但是,我想为自己申辩,真的并非如此。我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是因为我坚信,一旦大家读过这段文字后,我的这一举动一定能被原谅和理解。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方面的小册子,我想和大家聊聊什么是艺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接受艺术教育又有些什么好处或艺术教育的价值问题,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算是好的艺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实践问题,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或艺术教育的走向问题,等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很理性化的问题,需要借助大量的理论依据来诠释这些理论命题,呈现相关学术观点。不过我不打算这样去写,我不想在界定这些概念上耗费太多精力,不想从纯理性的角度去解答这些问题,只想与大家交流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与感受,姑且叫做对艺术教育的感性认识吧。

为什么一开始就让大家和我一起来品味海伦的美文呢?不是为了凑字数,也不是为了出奇制胜,也并没有跑离“艺术教育”这一正题。因为,短短1700余字的非艺术教育散文,却分明蕴涵了许许多多艺术教育的精辟观点和让人警醒的忠告。

我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对海伦的艺术造诣有着一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崇拜。她对自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来一直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的绘画与雕刻艺术作品以及创作它们的大师们可谓是如数家珍;阅读上百部戏剧、想像芭蕾的舞姿、感受节奏的优美,更是让人不可思议。绘画与雕塑是视觉艺术,戏剧与芭蕾是视听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没有视觉与听觉,欣赏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可是,不可能的事情偏偏在海伦身上成为了可能,她通过手的触摸来欣赏绘画与雕塑,通过阅读盲文与想像来欣赏戏剧,通过感受地板的振动来欣赏音乐,……就是通过这种难以置信的欣赏方式,其艺术造诣达到了足可以让世界上99%以上的正常人汗颜的高度,试想,又有多少感官正常的人能如此熟悉绘画的历史,看过上百部戏剧?好惭愧,我就属于这99%之列。

我也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为海伦对艺术的如此强烈渴望与执着热爱而深深感动。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海伦来说,在拥有光明的三天时间里,该有多少东西值得她去看呵: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街坊邻居、儿时伙伴,高山大海、大漠平川、城市乡村,大学校园……。可谁会想到,伟大的海伦却把这珍贵的三天光明中三分之一多的时间献给了艺术!她白天徜徉在艺术博物馆,晚上(包括在梦中)沉浸在影剧院,甚至在光明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在还有许多强烈愿望等待实现的时刻,她依然心系艺术,期待欣赏到人类精神上的美妙韵律。多么令人心疼和感动的“假如”,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和医学,为什么不做一个光明使者让海伦实现这一假设,好满足她对艺术的依恋与渴望。哦,假如我能借给海伦光明,那该多好!

我还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对海伦由于人们对艺术的麻木与不珍视而给予我们的善意批评而深感羞愧。善良的海伦以转述的方式委婉地说:“对你们有眼睛可看的许多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深沉的黑夜,未曾开发,也未曾照亮。”是啊,艺术本是为我们这些拥有正常感官的人而创作的,艺术世界婀娜多姿、光彩照人,可是,我们许多人却对此无动于衷,无法感受到它的美丽。她还告诫我们:不仅艺术博物馆,甚至小图书馆的书架上都有开启美的钥匙,然而我们也并没有珍视,这把开启美的钥匙依然被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获取。海伦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许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珍惜,只有当我们失去之后,才倍感可贵:如果没有艺术,世界会怎样?如果失去光明,我们又会怎样?海伦只有一个,我们不可能成为海伦。

细心的人应该还会发现,实际上,海伦还间接地指出了我们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忽视对审美感官的训练。她说:一个人要想真正而深刻地鉴赏艺术,就必须训练他的眼睛。就像马克思也曾说过的,我们要想享受音乐的美,就必须让自己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但是海伦确信,当人们全神贯注地观看一部戏剧、一场电影,或任何奇观时,并不见得会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并感激带给我们色彩、优雅和动作享受的眼睛。海伦的话是中肯的,对于从事艺术的人,谁都懂得眼睛对于视觉艺术、耳朵对于听觉艺术的重要性,可我们并没有像海伦那样珍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也并没有充分运用它们去发现和享受艺术之美、现实之美。而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审美教育这一观念应该是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往往又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初始含义――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以至于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审美感官的训练给予应有的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听听海伦怎么说:

“我――一个盲人――可以给那些能看见的人一个提示――对那些想充分利用视觉天赋的人的一个忠告:善用你的双眼,就好像你明天就会失明一样。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的感官:聆听悦耳的音乐,鸟儿的歌唱,乐队强劲的旋律,就好像你明天就要失聪一样;触摸你想摸的每一个物体,就好像你的触觉明天就要失灵一样;闻闻花朵的芳香,品尝一口美味佳肴,就好像你明天再也不能闻到,再也不能尝到一样。尽量利用你所有的感官吧!从各个方面尽情体会这个世界的快乐和美丽吧!这些感觉都是大自然恩赐给你的。”[3]海伦并不是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而是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她的上述忠告无疑应该成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金科玉律。

前面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一篇艺术教育论文。不过,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篇精致短小的散文所内含的艺术意蕴与艺术教育理念以及对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启迪,是完全能够和一部长篇大论的艺术教育论文乃至专著相比拟的。我以为,海伦的艺术观及其教育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艺术展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艺术,能够探究人类的灵魂;艺术是开启美的金钥匙,通过艺术,人类能通往审美世界。海伦的上述精辟观点,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同样也为我们揭示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净化人的灵魂,培养审美情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当代教育理念关键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声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15024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9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