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可汗)
内容
试读章节

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族人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最先是在夏、商、西周时期即已出现在文献记载中,那时称“肃慎”,如《竹书记年》所载:“虞舜25年,肃慎献弓矢。”由此可见,在没有铁器的时代,他们即以弓矢见长,经历了虞、夏、商、周已近千年的磨炼,所以在辽东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女真人兵满万人即不可敌,其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擅长弓箭这一特点。不过,如果没有战事发生,射箭的特长主要还是用在打猎谋生上。肃慎的后裔到了汉唐时代曾称为挹娄、勿吉、靺鞨,都是肃慎部族随着当时的政治、经济重心所在地方而起的不同的名称。到了宋、辽、金、元、明时期,肃慎的后裔又称作女真。

到了明代,女真人被分为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它包括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其下各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部落。在现在的长白山北部、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一带生活的是建州女真,“建州”是唐朝渤海时代的旧称。乌苏里江支流穆棱河一带叫毛怜,这地方也属于建州范围。清代的祖先出自于建州女真,所以,建州女真是清朝的正系。在今天的吉林省扶余县以北、松花江南岸以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一带的是海西女真。海西是指乌龙江,就是松花江的下游,是元代行政区域的名称。在今天松花江流域同江县以北,黑龙江南岸与北岸居住的是“野人女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人虔诚地尊崇着鸟类。

这里面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讲述了一个民族兴起的历程。

相传,在辽东地区、巍峨壮丽的长白山东北部有座布库里山,山下有一清澈透明的水池,名布尔瑚里。夏季的池水,蓝如天空,平若镜面,池边绿茸茸的野草和娇美吐艳的鲜花,不时吸引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和喳喳欢跃的鸟雀……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正是这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美诱惑了天上的神灵。

一天,三位仙女自天而降,来到布尔瑚里。她们是三姐妹,大姐名恩库伦,二姐名正库伦,三妹名佛库伦。美的魅力使她们忘情,于是脱衣沐于池中。许久,三姐妹浴毕上岸。这时,一只神鹊飞来,盘旋在三姐妹的头上,轻盈可爱。三姐妹频频抬头观望。突然,神鹊将口中一颗红色的果子丢在三妹佛库伦的衣服上,红果光滑鲜艳,佛库伦爱不释手,放到地上恐其污秽,捧到手里无法穿衣,于是,她便含到了口里。不料,红果刚刚放到口中,竞顺势滑到腹内。顿时,佛库伦感到腹部沉重,她无法飞回天上,只好与两位姐姐告别,暂时留在了人间。

不知过了多久,佛库伦生下一个男孩。孩子落地能言,身高体壮。十几个春秋过后,即长成一个相貌英俊、举止非凡的奇男子。佛库伦向儿子讲述了这段离奇的身世,命其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布库里雍顺。并郑重地嘱咐他说:“上天生你,以定乱国,你要前往治之。”说完,她给儿子一条船,指给他乘船前往的方向,然后凌空而去。

布库里雍顺谨遵母教,乘船由牡丹江上游顺流而下,驶过险流峡谷,来到牡丹江与松花江的汇流点——斡朵里(今黑龙江依兰)地方。

斡朵里是个百户人家的村寨,分为三姓,这些体态骠悍的女真人,生性好斗,争相雄长,原始仇杀的遗风,使茅舍相连的村寨笼罩在一片杀气中。于是,当布库里雍顺以“上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乱”的豪言出现在三姓人的面前时,为之震慑的三姓人,遂交手为轿,抬着布库里雍顺至寨中,奉其为“贝勒”(首领)。

斡朵里在布库里雍顺的治理下,百姓晏安。

然而,数世之后,布库里雍顺的后人却因荒淫无道,激起了众怒。勇敢的三姓人以残暴反对残暴,他们几乎杀死了爱新觉罗家族中所有的人。当他们发现有一个叫范察的小孩子逃掉后,仍然毫不犹豫地追了出去。

范察奔跑在荒野里,漫无边际的荒野无处藏身,眼看追兵迫近,危在旦夕。正在这时,一只神鹊落到范察的头上。于是,越来越近的追兵竟然将栖落神鹊的范察当成一株枯木,罢兵而归。

神鹊的后裔,鸟的传人,在危难之中又得神鹊相助。

这个动人的神话,记载了努尔哈赤祖先在度过了远古的洪荒年代后,曾有过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大家庭时代。当私有制打破母系氏族的均衡,仇杀的火焰使父系氏族向部落联盟过渡时,他的祖先曾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酋长。

但对努尔哈赤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是鸟的传人的传说,而鸟的传人即是英雄的后裔。

神鹊育人的传说,荒诞而遥远,但斡朵里三姓为努尔哈赤祖辈世居的地方则是真实的存在。在历史文献中,努尔哈赤的直系祖先是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如果从元朝末年,猛哥帖木儿袭职任斡朵里万户(官名)来看,爱新觉罗家族的确有过显赫的历史,有过任职部落酋长兼官府达官的荣耀。

……

P1-3

目录

第一章 一统建州女真

第二章 征服白山黑水

第三章 创八旗立后金

第四章 满蒙结姻大联盟

第五章 彰天讨轻伐大明

第六章 征伐辽东

第七章 迁都沈阳施新政

第八章 任用汉官收民心

第九章 幽弟杀子铲异己

第十章 抱憾归天

序言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纵横捭阖,功勋赫赫。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二十一日,卒于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三十日,葬于福陵,庙号清太祖。

努尔哈赤少年为奴,后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以“七大恨”起誓征明,一生征战四十余年,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他缔造和指挥的八旗军,号令严肃,器械精利,纪律整肃,赏罚严明,兵马精强,勇猛拼搏,先后取得古勒山之役、哈达之役、辉发之役、乌拉之役、抚清之役、萨尔浒之役等战役的胜利。

努尔哈赤制定绥服蒙古的政策是清廷对蒙古治策的基石。努尔哈赤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入围、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统治。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联姻不同于汉、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为儿女亲家。重教也是一样,清尊奉喇嘛教,以加强同蒙、藏的联盟。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复越汉唐”。可以说,中国两千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匈奴、蒙古问题,到清朝才算解决。

努尔哈赤重视种粮植棉,规定出征不违农时,注重采猎经济,关注采炼业,关切商品交换,加强建州同明朝、蒙古和朝鲜的贸易,促进内外经济交流,推动其经济发展。努尔哈赤在四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进行着社会改革。在政权机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为首,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核心的领导集团,并通过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后金社会的军民统制起来。尔后,创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即实行贵族共和制,但其死后未能实施。在经济体制方面,他先后下令实行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牛录屯田转化为八旗旗地,奴隶制田庄转化为封建制田庄,从而形成封建八旗军事土地所有制。在社会文化方面,随着八旗军民迁居辽河流域,女真由牧猎经济转化为农耕经济,初步实现了满洲社会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制订了大量任用汉人为官的政策,多次宣布,对尽忠效劳的汉官,要破格提升,要“嘉赏赐财”,要“赏以功,给与为官”,要使他们“终身享受”,而且功臣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祖、父的官职。这些措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巩固金国的统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晚年的努尔哈赤犯了不少错误,其中滥施威权,治策失当;分田占房,清查粮食;轻薄文士,屠杀汉儒;处理八旗贝勒和高级官将。努尔哈赤晚年犯的这些严重错误,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生产。骄傲轻敌,兵败宁远,大败而回并受伤,是努尔哈赤晚年犯下的最大错误,以致于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抱憾死去。

本书全方位立体描述了努尔哈赤的一生。从他的成长过程写起,直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制定抚蒙政策等,本书把可读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编者

2010年

内容推荐

他是风云叱咤的龙虎将军,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启主。

他以13副盔甲为“本钱”起兵,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分散割据的女真各部。

他创制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以勇悍立威,血战30多年,击败偌大的朱明王朝。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名和业绩将与世长存。

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编辑推荐

本书全方位立体描述了努尔哈赤的一生。从他的成长过程写起,直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制定抚蒙政策等,本书把可读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可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天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06413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