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赢在起跑线(学前篇)/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丛书分为5册,分别冠名为《赢在起跑线——学前篇》、《求知的开始——小学篇》、《成长的烦恼——初中篇》、《逆反与情爱——高中篇》、《成功走向社会——大学篇》。每册书各包含40~50个篇章,从“孩子故事”、“家庭故事”、“原因分析”和“专家建议”四个方面叙述和分析各种活生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本套丛书篇幅不大,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它能够为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的家长认识自己的孩子、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认识自己而答疑解惑。

本书为其中一册,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

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主要是学生父母、老师和关心孩子成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内容推荐

本书是“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之一。本书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抓住其最具特点的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尤其是站在家长和家庭的角度,说明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老师和家长的层面深刻地认识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老师和家长对行为和心理的改善从而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全书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朋友以及周围人际圈中所表现的不健康的行为案例,每个案例由孩子的故事和家庭的故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专家提出建议和预防的方法组成。

目录

孩子为什么不爱睡觉?1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7

孩子为什么不敢跟人家说话?13

孩子为什么沉默寡言?19

孩子为什么对什么都怕?24

孩子为什么经常夜惊?31

孩子为什么这么“孤独”?37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呢?43

孩子为什么注意力总是不集中?49

孩子为什么总拿人家的东西?56

孩子为什么总是“做鬼脸”?62

孩子为什么总是动作不协调?68

孩子为什么总是好动?74

孩子为什么总是怕脏?81

孩子为什么总是说谎?88

她为何说“我是男孩子”?94

宝宝怎么成了“小霸王”?101

东东总是喜欢撒谎怎么办?108

孩子太任性怎么办?115

孩子为何如此残忍?121

孩子为何不爱说话?127

孩子为何会贪食?134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恋物怪圈?140

孩子总是做鬼脸怎么办?146

孩子为何总是上厕所?152

孩子怕上幼儿园怎么办?159

孩子为何爱搞破坏?166

发现孩子自慰怎么办?172

孩子爱嫉妒怎么办?178

孩子为何总是担心妈妈出事呢?185

孩子口吃怎么办?192

孩子总是咬指甲怎么办?198

孩子总是尿床怎么办?203

孩子真的痴呆吗?209

孩子自私怎么办?215

孩子为什么喜欢“吃醋”?221

孩子为什么总和父母反着来?227

孩子为什么总是眨眼睛?233

后记239

试读章节

孩子为什么沉默寡言?

孩子故事

5岁的子涵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比较内向,害羞。家里来了客人,从不主动打招呼,总是躲在大人身后,表现得胆小、怕羞。子涵小的时候就对妈妈特别依赖,几乎一刻也不能离开,只要一会儿看不见妈妈,就哭个不停。

10个月的时候子涵就会喊“爸爸”、“妈妈”了,此后他“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发育得都很正常,口齿清晰,言语表达也比较完整。3岁的时候,子涵的父母离异,从此子涵就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最近,子涵刚刚转到一家条件非常好的寄宿制幼儿园,前两周几乎整天哭,后来虽然不哭了,却很少开口说话。每星期去的时候也总是不大情愿。他告诉妈妈:“小朋友总说我是新来的,我不愿意去……”

子涵本来性格比较内向,而换幼儿园后,他在幼儿园的话更少到几乎没有。据老师说,子涵一般用点头、摇头等相应的手势或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经常长时间静坐不动,不言不语,偶尔用手势、身体语言、写字或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相比之下,子涵回到家里会放松一些,能和妈妈说说话,他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也玩得不错。

家庭故事

在子涵还没有出生之前,子涵的爸爸就整天忙于自己公司的业务。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子涵的妈妈本来在幼儿园工作,自从怀孕以后就辞掉了工作,准备孩子出生后,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可是在子涵刚刚出生不久,子涵的父母就开始因为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吵个不停,而且也不会因为有孩子在身边就有所收敛,有时还会把家里的东西又扔又摔地,吵完了以后通常还要“冷战”几天,就这样子涵就在父母的争吵声中慢慢地长大了。开始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子涵就哇哇大哭,后来他就不哭了,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吵架,一滴一滴地掉眼泪。

到了子涵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离了婚,从此子涵就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由于要出去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子涵,白天的时候,妈妈不得已就将子涵托给邻居王奶奶照顾。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子涵看到妈妈一走,都会哭个不停,慢慢地他习惯了跟王奶奶在一起也就不哭了。到了子涵5岁的时候,妈妈把子涵送到了寄宿制的幼儿园,子涵就出现了现在的这种情况。

妈妈很着急,周末在家的时候,就反复地警告子涵下周到了幼儿园不能不跟其他人说话,要是再不说话就要打屁股了。每次送子涵去幼儿园的时候也都一定要看着子涵跟老师打招呼才行。

原因分析

父母不停地争吵,一方面会对子涵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父母忽略了对子涵的照顾。这些都会使子涵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安全感。而由于父母的离婚,家庭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子涵这种不安全感更加严重。再加上在父母的争吵声中成长起来的子涵,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和害羞,因此,在转换新的环境或者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会用选择性的缄默来保护自己。

此外,过分地强化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妈妈对子涵的“沉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总是反复强调要子涵不许“沉默”,这样一来,子涵的神经可能会更加紧张,内心很难放松。而妈妈还要强迫子涵跟老师打招呼,这样只会使情况更糟。

专家建议

首先,妈妈应多抽出一些时间照顾子涵,尽量不要让子涵住在寄宿制幼儿园中,要多给予子涵一些精神上的爱护,努力使子涵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尽管与子涵的爸爸离了婚,但是也要尽量让子涵多与爸爸见面,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父亲所抛弃,增强子涵的安全感,使他能够放松地生活。

其次,不能在子涵面前过分强调他不爱说话这一问题,也不要强迫他说话,要尽量减少他的压力,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开始可以帮着孩子找两三个熟悉的小朋友,然后再慢慢地扩大圈子,在游戏中转移子涵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使之忘掉自身的这个缺陷。当他投入到游戏中后,他会很自然地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子涵一旦开口说话,哪怕只有一两句,妈妈也应该很亲切地给予鼓励,给孩子增强信心。然后,妈妈可以与幼儿园的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让老师了解子涵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等,使老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根据子涵的喜好逐步与子涵进行简短的交流。让子涵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玩耍时有意识地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告诉班里的其他孩子给予他一些适当的帮助,玩的时候带着他玩,尽可能减少他一个人静坐独处的机会。但如果他不愿说话也不用逼他,给他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

另外,妈妈可以想办法改变子涵过于内向的性格,比如,每天必须抽出至少半个小时与子涵进行谈话。让子涵做一些自己比较擅长和感兴趣的事,以激发他主动表现自我的欲望,感受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外人的赞赏,增强自信心。周末还可以经常带子涵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妈妈可以作为榜样,在子涵面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可以刺激子涵,使他从中受到启发,学到与人交流的一些方式方法。

P19-23

序言

当孩子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进入幼儿园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就从婴幼儿阶段步入了童年早期阶段。孩子在两岁之前的婴幼儿阶段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度过,接触到的人群主要是父母、祖辈及保姆,从二三岁到六七岁这一阶段的孩子除了在家庭中活动,还要在幼儿园和学前班活动,接触的人群除了父母还有老师和小伙伴。在童年早期阶段,孩子的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个孩子都要完成很多发展性任务。他们不但要学会和其他伙伴沟通交流的策略,还要学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创造出游戏来玩耍;不但要接受语言的训练,还要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不但要处理每天离开父母、家人的分离焦虑,还要处理和陌生人相处的压力等等。

无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人们的生活常识,都认为这一阶段的发展状态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俗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偷针,长大偷金”,都比较生动地描述了童年早期阶段对人以后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呢?这些发展任务的完成既依赖于大脑的发育和成熟,还取决于孩子和环境的互动。在没有疾病或者不缺乏营养的情况下,孩子在6岁时大脑的重量都基本可以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90%,但是,不同孩子与不同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的发展水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活动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所以,维果茨基很重视父母和儿童的互动质量。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虽然并不把人际互动看成儿童心理发展的首要因素,但是也非常强调在个体成熟发展的基础上,游戏和人际互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个体发展既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单独取决于个人的内部力量;相反,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工作网络系统。无论程度如何,这些理论都强调家庭环境以及亲子互动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现在大多数父母虽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不少父母还没有看到和谐家庭环境以及亲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国内大中城市早期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多元智力概念被家长们广泛接受,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培养孩子多种智力的重要性,于是便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班、声乐班、美术班、书法班、英语班、国学班、舞蹈班、跆拳道班等等;这样一来,本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的父母更加远离孩子,使本来自由游戏的时间就很少的孩子更加远离游戏,这导致孩子学习知识的机会多了,游戏体验的机会少了,和老师同学接触多了,和父母互动少了。孩子的生活空间被父母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填充,自由玩耍的游戏时间被剥夺了,这必然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在寻找新的定位,整个社会都处于不断解构和重组的改革大潮中,每个人都感受到来自不确定感的压力,体验着无序状态带来的焦虑,为了追求控制感和稳定感,人们不得不从内到外调整自己适应处处有竞争的宏观环境。年轻的父母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牺牲节假日加班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祖辈照顾,有的父母还把压力带回家中,导致夫妻经常争吵,或者在压力下家庭解体,然后重新组合。这些都使家庭环境不再和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在我们咨询中心和咨询热线接触的个案中,有的孩子在步入学校之前已经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有的孩子出现了身心反应,有的孩子缺少了天真笑容,有的孩子总是哭哭啼啼,有的孩子怕这怕那,有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孩子不爱讲话,等等。虽然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作为父母能够改变的因素主要是自身认知、态度和行为,是还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本书由精心选择的咨询案例组成,每个案例都包括“孩子故事”、“家庭故事”、“原因分析”、“专家建议”四个部分。这些案例反映了学龄前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都是作者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为了维护孩子的权益,书中所涉及到的名字都是虚构的,每个故事情节也做了保密处理。案例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社,都是心理研究所高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经验不足,定有瑕疵,成书仓促,必有疏漏。为此,请读者不吝赐教。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中案例主要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角度分析孩子的问题,并不说明孩子的这类心理问题都是父母或家庭因素造成的;只是在书中没有对其他因素作详细论述,因为,本套丛书的目的是使父母能够更加重视和谐家庭关系的营造,增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保持孩子心理健康。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主要是年轻的父母、幼教老师和关心孩子成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在本书付梓之际,愿天下所有家庭更加和谐,愿天下所有孩子健康成长!

祝卓宏

后记

当我整理完丛书最后一书的定稿时,我想,是否应该写点什么作后记?于是便坐下来,泡上一杯碧螺春,任从思绪像杯中的茶叶一般缓缓舒展,上下沉浮。此时,春风携带着明媚的阳光悄悄飘过窗棂拂动我给女儿挂的那串由绿叶状玻璃串起的风铃,弄出清脆的叮当声;茶杯里的碧螺春也吐出袅袅清香。

2005年,对我来讲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元月初,接受心理所业务处长韩布新老师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的推荐,我以心理咨询社社长的身份与科学出版社签订了写作协议。双方计划出版一套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随后,便开始了组织创作队伍,讨论丛书结构框架、创新要点、写作特点,确定创作计划,审定创作纲要,明确完稿日程,投入创作稿件的过程中。其间,全体主创人员经历了学业和事业的环境、任务的多变和繁忙,我更是感受了得女的喜悦和失母的悲痛,丛书成稿被一拖再拖。直至2006年3月的来临,又是春意渐浓时,本套丛书结束了一年的曲折征途,终于到了定稿、付印出版之时,就要走近读者,接受大家的评判了。“万物之初,其形必丑”,丛书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诚惶诚恐,敬请读客不吝赐教。

品味着清香的碧螺春,内心激起一股股暖流,这些都是没有表达的感恩之情在胸中涌动。我想,尽管语言文字无法准确表达感恩,还是应该在这里用语言表达一二,否则,内心何以平静?

首先,我要感谢韩布新老师、高文斌博士和科学出版社,感谢他们给我这个机会组织这套丛书并支持我的工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编写这套丛书的前提。同时,我要感谢所有参写者,感谢他们支持我一起完成了本套丛书的编写,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谁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写出这么多生动的个案,写出这么多漂亮的文字。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建新研究员,在他的课题组,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更珍贵的是他的治学精神。他不主张学生钻进故纸堆、象牙塔搞脱离实际、自我陶醉式的研究,而是始终倡导‘‘学以致用,服务大众”。先生支持我们到社区、学校参加调研和心理咨询服务,组织我们翻译临床心理方面的著作,鼓励我们开展心理学科普宣传工作;在本套丛书创作完成、付梓之时,他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为本套丛书作序。没有张建新先生的支持,我是难以完成这项任务的。

感谢导师之余,我还要感谢岳父伍太平先生、岳母黄爱秀女士和爱妻伍妍女士,为他们在本丛书编撰过程中给予我的理解、爱护、忍让和对家庭事务的付出,我把内心最坦诚、最鲜活的那份感谢呈给他们。

最后,我想对最爱我的母亲和我最爱的女儿说谢谢,她们是我过去一年里最强大的动力来源。同时,我要把感谢送给那些给我们提供个案的孩子和父母们,没有他们,这套丛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风铃依然在春风中叮当,我心已在碧茶的清香中舒展。丛书付梓之际,留下一点记忆,不为别的,只为回眸时看清自己这一段足迹。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所有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

祝卓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赢在起跑线(学前篇)/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卓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1691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1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