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兄弟如手足
内容
编辑推荐

兄弟二人,金河与银河,一个读书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城里人;一个自幼失学,地道的农民,如今到城里来打工。

他们本来就是兄弟啊!他们果然手足情深,在共同的打拼中,事业获得成功、爱情得以圆满、人格得以升华、潜藏的能力得以激活。

内容推荐

哥哥是大学生,毕业后他打工当苦力,不幸痛失初恋情人;虽另有女子暗恋,却偏又无动于衷。弟弟是老粗,本来有了意中人,竟然与老板娘关系嗳昧,到底伤害了纯真爱情。手足兄弟相助拼搏、两个男人和四个女人情感缠绕,故事不断、屡出屡新。身处城市边缘的打工者,搏战命运的奋争中尽管不乏浪漫新奇,却也总是曲折艰辛;他们备尝不了重重苦难,到底收获无穷的欢欣。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

第二十章

后记:手足的关注

试读章节

石门掌的农民石罗锅新近遇上了天大的糟心事。

石罗锅两个儿子名字取得好,一个叫金河,一个叫银河;巴望孩子有出息,日后生活大翻身,挣下的金银如河水流不尽。金河读书进步,眼下快要大学毕业;银河上省城打工,票子挣得也不少。石门掌全村人都评价,石罗锅的苦日子快熬出头了!

谁知道两个儿子长到二十好几,统统和老爹闹开了别扭。石罗锅一辈子受苦下累,脊背上的罗锅养了箩筐大,为儿子们淌了多少血汗、费了多少心机。想不到两个儿子一对儿不省心!老汉气得指鸡骂狗,跳脚蹦高,决定亲自上省城和两个“灰孙子”见个高低。

想当年,两个儿子金河、银河念罢小学,到了出村读中学的年龄,石罗锅硬是因为家穷,竟然凑不齐有限的几个学费。要依他的心思,两个儿子念书念到小学毕业,不错啦!种地欺负土坷垃,认得个名字、数得清指头,可以啦!村干部动员,学校老师家访,说是至少得有一个孩子念书。念书,轻轻巧巧背一只书包,凉凉爽爽在教室里休憩,那敢情是舒服。万一祖上有德,门下真个出来一个读书人,日后成了“公家人”,坐办公室,不用风吹日晒就能挣钱,那敢情是风光。可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到底该让哪一个儿子念书享福、让哪一个儿子种地受苦呢?

石罗锅实在是给逼在那儿了,结果不得已只好采用了一个抓阄儿的办法。黑黢黢的大手里,捻弄了一粒黄豆,左手倒在右手、右手倒回左手。准备任由两个儿子来猜测,谁要猜中黄豆,谁就去上学。

别看石罗锅脾气不好,平常对两个儿子非打即骂好凶唬,心里着实喜欢一对儿宝贝。金河机灵些,念书成绩也不赖;银河老实些,天性憨厚念书爱用功。到底该让哪个儿子去念书呢?心里好生委决不下。手里捻弄着黄豆粒,石罗锅临时决定考究一番。

他就故意说:“念书有个什么好哩?那些字比蜘蛛腿还多,看得人头疼;认不来字,老师还要打手板儿。哪如不念书自在!”

不料两个孩子都想念书。

金河说:“我要念书!”

银河也说:“我要念书!”

石罗锅便更加作难了:“看看,都要念书,谁也不让谁!——那你们就给我好好说一说,念书到底有些什么好?”

银河抢先说:“念了书,能认字,会打算盘,将来能在村里当会计!”

石罗锅心里有些高兴,小儿子竟然有点儿志向哪!

金河到底大了一岁,说的却是更豪迈:“我要念完中学考大学,将来不用当农民,在城里找工作挣钱,能够养活爹妈!”

大儿子金河说的更能打动人,鬼使神差的,石罗锅突然就生出几分偏心来。他把一粒黄豆偷偷藏过,伸出两只空拳头来让两个孩子抓阄儿。

金河要先猜,石罗锅缩回拳头:“你是当哥哥的,就不能让一让?”

金河噘了嘴,但果然就让开来一步,冲银河说:“就让给你先抓!先抓就能保证抓上豆豆?”

银河当先来猜,抓住父亲这个拳头摇摇、抓住父亲那只拳头听听,好不认真!石罗锅心里不由一阵酸楚,自己分明是在欺骗二小子呀!面上却不动声色,更加坦然地将拳头伸出来。银河终于选择了一只拳头掰开来,大巴掌里却是空的!小小银河好生失望。

金河在一旁已经雀跃欢呼开了:“那只拳头不用看哕!我要出村上学啰!”

银河默默地使拳头去抹眼眶。石罗锅觉得自己的眼眶也潮潮的了。

P1-2

后记

即便在北京这样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哪怕在上海那样时髦新潮的当代都会,器宇轩昂操着标准京腔的北京人,以及小鸟依人说着宁波官话的阿拉上海人,上溯三代至多五代,谁个敢于断然宣称:自己的祖宗不是从农村来的、不是农民呢?辉煌数千载的农耕文明,曾经托举起了长安、洛阳、杭州、汴梁那样的大都会。封建时代法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社会等级叫做“士农工商”,“耕读传家”向来是国人尊奉的理想生活模式。

农村,并不是什么令人生畏的蛮荒之地;农民,并不是什么低人一等的贱民。城乡,本来相互依存,水乳交融。方域地界相接,辐辏交错;人员血脉相连,手足情谊。

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或许是一般老百姓说不清的原因,农民,我们的衣食父母,社会地位堕落到二等公民乃至最低等级那样的地位;农村,古今诗人吟唱田园牧歌的大好乡野,成为上等人不屑一顾的地方,成为落后、愚昧、贫穷、肮脏这些词汇的同义语。

我们的父老乡亲,几乎只是在歌星们忸怩作态的煽情表演中受到虚拟的尊重。他们苦难的皱纹有如水土流失严重的深沟大壑,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紧抿的嘴巴好比干涸的古井,喑哑地仰望天空。农民,处于严重的失语状态,除了忍受,就是沉默。农村,我们所有人的根,被割裂在国家的整体格局之外;那儿,紧挨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却仿佛距离我们无限遥远。

所谓“三农问题”的提出,是必然的。

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分子,我们多数人,农民的儿子和农民的孙子,会天然关注农村——我们古老的家园,会由衷关注农民——我们的父兄。

长篇小说《兄弟如手足》,就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下进入了我的叙述过程。

我出生在太原。幸运的是,我小时候曾经被父母送回乡下交由我的祖母看护。从两岁到十二岁,整整十年。我成了一个地道的乡下孩子;或者说,我被传统文明、农耕文化滋养长大。

作为在中国文坛也还知名的小说家,我主要书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我的文化之根从来没有断裂过。用城市的或者是当代的眼光来反观农村生活,用全面的或者历史的尺度来把握城市节奏,对我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当所谓“寻根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当评论家们为之大肆鼓吹、欢欣鼓舞的时候,我好像一个智慧的农民一样,在一旁善意微笑,保持沉默。我以及我的作品始终不曾得到热心的评论家们太多的关注,大家的文化养成差别很大,难得共鸣。我知道自己比诸位寻根者早已走了多么远,比诸位探索者早已掘进了多么深。

我一直有着自己的骄傲。作为农民的儿子与孙子,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一名作家,我不需要寻根。我几乎天然的具备乡下人的眼光和立场,中国立场。我没有那样伟大——代圣贤立言,但我如此自豪——我在努力替代失语的农民发出声音。

我甚至大放过类似的厥词:在当代号称书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家里,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民的认识,对乡土文明的感知、对民俗文化的吸纳,鲜有出张石山其人之右者!

当老天突然落雨,城里人会奔忙躲雨,有的发出恼火的诅咒。这,很正常。然而,我不会。我会下意识地掐算农时节令,看看这场雨水对墒情好不好?对庄稼有无作用?

当我们巷子口外的集贸市场上粮食和蔬菜涨价的时候,市民们、下岗职工们、包括作家们,非常可能不高兴。这,也很正常。然而,我不会不高兴,而恰恰是特别高兴。我知道,粮价、菜价始终太低;多少涨价一些,绝大部分利润也会被中间贩子赚取。但我还是高兴,为种粮种菜的老农、老圃高兴。在我们的工资里,才拿出多么少的几分钱来应付蔬菜涨价的呀!不嫌蔬菜昂贵、反嫌蔬菜便宜,人们也许要说我有病。我对自己能有这样的病、这样有病,几分得计、几分快意。

三农问题呼喊出来之前多少年,我早已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过了;三农问题终于提出,我不爱凑热闹,但这个热闹我立即凑了上去。

《兄弟如手足》,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入了我的创作过程。  省里著名评论家李国涛先生,曾经专章著文整体评价过我的小说创作。他有一句我认为几乎是至高无上的结论式的评价:在山西文坛、在中国文坛,“得赵树理真传者,张石山一人而已。”

感谢胡适先生等一代学人,开白话文学之先河,割划时代,功高千古。普通识字者,能够幸福地看书写字。敬佩赵树理先生一代作家,实践白话写作、倡导大众文学不遗余力,一般认字人,能够愉快地阅读小说,甚至能够率尔操觚写小说。

赵树理先生我不曾见过他的面,但阅读过不少他的作品。我的小说创作当然有所师承,中国古典、中国戏剧、民间话语等等皆有吸纳。早年阅读赵树理先生作品的经历,当然也有形无形影响过我。但是,除了语言风格,除了他的白描,他的幽默智慧之外,我觉得自己师承这位不曾谋面的老先生最多的,不是小说写法之类,而恰恰是他的人格,是他的对农村和农民的之事靡它的关注。

一些老作家,得了大宗稿费去缴纳党费,这,当然相当无私高尚,无可厚非。而我们的赵树理先生却把大宗稿费无条件馈赠给他的家乡农村农民,有如乌鸦反哺。这,我以为更加无私,更加高尚。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他不仅希望自己的小说通俗易懂,而且希望它们能够发挥匡扶正义、革除时弊的作用。然而,小说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毛泽东曾经严厉指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老人家是太高抬小说了。小说哪里能够反党,正如它哪里能够济世救民。所以,当大跃进人民公社一味胡闹,搞得农村乌烟瘴气、农业几近崩溃、农民大批饿死的时候,赵树理明白:写作什么问题小说早已来不及呼喊问题、引发疗救的注意了。他毅然向中央上了万言书。

——与之同时,我们的彭德怀元帅在庐山发难,同样为农民大声疾呼,上了万言书。那位湖南农民的儿子,与这个山西农民的儿子,一文一武,不约而同舍出身家性命,冒死犯险,逆鳞直谏。巧合的是,或者说自然而然的是:当赵树理的开山之作《小二黑结婚》在根据地得不到认可的时节,是彭德怀元帅,是那个惯会打仗的彭大将军,看中了赵树理的这部非同寻常的小说作品,断然举荐,使之有如石破天惊,一飞冲天。

当今时代,早已换了人间。我们欲要为农民说几句话,欲要呼喊一番三农问题,即便说得不很客观准确、喊得不很文明雅驯,已经不用害怕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去北大荒劳改,去秦城监狱住单问号子。我难道不应该趁此大好机遇,发挥我的职业优势,为农村农民、为打工族们做点什么,呼吁点什么吗?

《兄弟如手足》,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的书写过程。

所以强调“兄弟、手足”这两个字眼词汇,我当然不是率意而为。工人和农民,城里人和乡下人,难道不是兄弟吗?难道不是彼此相依为命的手足吗?这样的一点寓意尽管直白浅陋,我也顾不了那么许多。我愿意直接呼喊:农民,本来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打工族,本来就是我们的同胞兄弟。鄙视农民,犹如数典忘祖,简直就是欺天。小瞧歧视打工族,就是歧视我们的兄弟姐妹。太不人道,太过没有人性。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我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我设计了兄弟二人,金河与银河。一个读书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城里人;一个自幼失学,地道的农民,如今到城里来打工。他们本来就是兄弟啊!他们果然手足情深,在共同的打拼中,事业获得成功、爱情得以圆满、人格得以升华、潜藏的能力得以激活。  在虚构的小说中,他们不再总是失败,不再总是倒霉,而是好人终有好报。也许,戏剧式的安排处理,缺少了几分深刻、背离了几分残酷的真实;不过,我乐意这样来设置编排。我们的农民兄弟,应该扬眉吐气、应该大获成功,哪怕仅仅是在一个作家的小说虚构中。

然而,小说的黄金时代却已经基本过去。影视传媒,遍及城乡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好生了得。有人在诅咒,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有人在担心,国人几乎都变成了“看电视的猪”。

诅咒担心,无济于事。老天要下,老娘要嫁,谁奈其何。至少在我,学了美国一句俗话来效法:“战不胜它,莫如加入它。”

向来,我也不曾将自己列为什么精英,或者打扮成所谓精英。我的小说,在语言上,历来走雅俗共赏的路子。不怕一般老百姓看得懂,当然也不惧专家学者来挑剔。那么,我又何必拒绝电视剧之类的大众传媒呢?难道,我们的作品害怕多数老百姓看得懂吗?

我为自己的彻底通俗化而寻找理由,好比文化精英为他们的过度精英化寻找理由。大家自说白话,各办其事罢了。

长篇小说《兄弟如手足》的原始构想,结果如愿以偿地改编成了电视剧《手足》。由万科文化公司摄制完成,荣誉出品。当红小生何冰与达达主演,一时热播,网上竟是好评不断。

既然有了电视剧,那么又何必出版小说呢?相对于仅供观赏的电视剧,小说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观赏与阅读,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换言之,拍摄与写作是两码事。着意追逐大众收视率的影视化生产过程,与文学化的创作过程,到底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电视剧相当好看,我的小说则是相当好读。

好看,非常重要,也许在愉悦了广大观众的同时,就起到若干寓教于乐的功用。好读,当然也非常重要,也许能够引领广大读者进入某种程度的思考层面。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不胫而走。

然而,人们不思索,那不真的成了看电视的猪了吗?

西方人这样讲: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我则如此讲:人类说,要有书,因而有了书。在读者诸君的书架上,于是有了我的这一部浅白、好读、有趣、逗乐、不乏幽默的长篇读本。我真诚地希望读者喜欢它。

你无须对它有过高的评价,只要你还基本喜欢,在下就非常满意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兄弟如手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石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427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5.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25:16